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

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2)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

4)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一般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与人格}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
2、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
3、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

二、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和特征的总和。

(1)人格倾向性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2)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是指:
(1)严格控制试验情景,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4)严格控制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与范围。

优点: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

缺点:由于严格控制各种实验条件,是实验情境与现实生活相差很多,不能真实地反映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

2)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的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优点: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能主动获取所需心理事实并探究原因的优点,也体现了一般观察法减少严格控制、提高真实性的优点。

缺点: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地控制实验条件。

2、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优点:能数量化的反映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量表尚在完善中。

只有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编织出来的心理量表才能有效地、可靠地测量人们的心理品质。

3.调查法: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佢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4、临床法: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案法:对某个人深入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2)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
系统加以考察。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
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是什么)
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为什么)
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下一步做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基础领域(心理学史、理论心理学、心理统计测量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2)心理现象研究(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需要心理学、动机心理学、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等)
3)心理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残疾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活动领域层次(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航空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交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领导心理学)
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看书)学派代表人物等
心理学历史分两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一、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著(单选/填空)。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理性主义法国笛卡尔天赋观念
经验主义白板说强调后天教育英国洛克
2、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
3、生理学的影响德国 a、缪勒(神经特殊能量说)
b、赫尔姆霍兹(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以及无意识推理理论)
c、费希纳(首创用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使他成
为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冯特的贡献
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1987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渊的影响
冯特在情绪、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三、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是意识,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自己思考})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创始人华生(刺激反应s-r)、新行为主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不能被分离,是一个整体)(似动现象)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
创始人弗洛伊德(医生)、他的理论主要来源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代表作《梦的解析》
新精神分析心理学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来访者中心治疗,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争的局面演变为学派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这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

三、教师职业与心理学
简答题: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是什么
心理学与教育活动关系是什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
了解人。

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二、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个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2、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社会规律,达到教
育目的,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

(一)教师要有心理学指导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三、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一)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他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此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概括来讲就是要具备“师德”。

一个教师只有充满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以及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具备完成教师工作的良好人格品质,其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广博的知识
(三)完善的人格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系统学习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
2)教学语言技能
3)教学监控技能
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
5)教学评价技能
6)教学研究技能
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一)关注技术
(二)倾听技术
(三)沉默技术
(四)宣泄技术
(五)探讨技术
(六)面质技术
(七)自我表露技术
(八)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人的发展
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1)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及再起调解下的(内分泌系统)的整合活动来实现。

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3)脊髓参与简单的反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脊髓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和调节。

4)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
5)脑干(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6)脑神经一共有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7)脊神经一共有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胃神经1对。

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个体心理的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乳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青年中期()
成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心理水平)相矛盾。

心理发展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
向)、(内容)和(水平)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2)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至少会造成一下三种有害的影响:1)它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
3)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声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性
社会密度: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

拥挤: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
高社会密度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社会密度容易使我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
2)高社会密度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
3)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
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产生愤怒与攻击行为
4)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即
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
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是
时就感到特别拥挤。

自然灾害综合症: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
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
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

3)社会文化因素
亚文化: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

拷贝世界:所谓拷贝世界就是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大众传播对受传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方式:1)为手穿着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
增强受传者的固有观念
2)巧妙地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
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使受传者乐于接受这一新
观点或行为,而不必改变他自己的原有立场
3)为受传者提供信息,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
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
传者已采取的行动
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
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
5)在争议不打的问题上重复传播特定观点与相关
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
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

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

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个工作。

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一般特点主要有:
(一)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
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2)青少年期是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
人,如由发育迅速逐渐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的不稳定到形成稳
定的人格到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
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二)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三)社会性:青少年的社会性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
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了他
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
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
们已逐渐形成一定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
识、世界观与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运用假设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
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