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析技术

合集下载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探讨及提高脂溶性药物回收率的方法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探讨及提高脂溶性药物回收率的方法

[
1]
微透析技术的发展和 各 种 检 测 技 术 的 不 断 更 新,微 透 析 技 术
的应用范围进一步 扩 大. 目 前,微 透 析 技 术 被 广 泛 用 于 药 物
在体内、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药动学研究 [6].
据F
i
cks 扩散 定 律,膜 表 面 积 越 大 扩 散 速 度 越 快,回 收 率 越
采用增量法对新探针、使 用 过 1 次 和 使 用 过 2 次 并 经 过 恢 复
处理的探针进行体外回收率 实 验,结 果 显 示,使 用 过 1 次 和 2
次并经过恢复处理后 的 脑、血 探 针 对 黄 芩 苷 的 回 收 率 与 新 探
灌流速度;如果透析液中药物浓度较低,在保 证 收 集 到 的 样 品
,具有连续取样、动态观察、定量 分 析、采 样 量 小 和
度、探针使用次数、探针植入时 间、灌 流 液 的 pH 值、温 度 和 探
透析探针,人们将其 应 用 在 脑 微 透 析 的 神 经 科 学 领 域. 随 着
1.
1 半透膜长度 微透析探针膜越长,膜 表 面 积 就 越 大. 根
采样技术
c
r
od
i
a
l
s
i
spr
ob
e
sand me
t
hod
st
oimpr
o
v
et
he
yo
y
r
e
c
o
v
e
r
fl
i
s
o
l
ub
l
es
ub
s
t
anc
e
s
yo
po
,

脑和脊髓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理论

脑和脊髓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理论

脑和脊髓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王云综述 1 岳云2史琳审校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100020)2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科1、概述全麻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研究是麻醉学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之一,全麻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诸如学习和记忆、感觉和运动、觉醒与无意识等的变化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的传递是以递质分子的释放、识别和灭活为基础的。

神经细胞间隙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场所,因此了解全麻下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机理,必须对神经细胞间隙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动态监测。

传统的神经化学的研究大多是对离体脑组织的分析,这些离体分析方法所提供的通常是一种静态的、混杂的结果,包括了细胞器、细胞浆及细胞外液中成分的总和。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材料科学的进步,人们在推挽灌流基础上发展了的微透析技术,再加上微量递质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活体动物神经递质的在线测量成为可能,从而使行为学的研究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区域的神经递质的释放相联系起来,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揭示整体动物神经活动过程中的化学调控规律。

目前,此技术已成为研究全麻下神经化学特别是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重要手段,并开始应用于疼痛的脑和脊髓机理的研究,临床上亦有使用该技术监测脑代谢的报道。

2、脑和脊髓微透析的原理2.1原理微透析是监测活体组织细胞外化学物质变化的一种技术,它以小分子物质和水能通过半透膜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原理为基础。

将透析膜植入特定区域,用组分和理化性质类似于相应组织细胞外液的溶液进行持续灌流,当待测物质的浓度在透析膜一侧较高时,这些物质就会顺浓度梯度进行扩散。

由于灌流的持续进行,透析管内的液体不断的流动更新,因此跨膜浓度梯度始终存在。

通过不断收集一定量的灌流液测定其中的待测物质的含量,从而达到对该物质的动态监测。

2.2回收率(recovery)微透析探头的透析效能可以它对待测物质的回收率来表示,通过比较透析液和探头外介质中待测物质的浓度可以确定该物质的回收率。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将推挽灌流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技术,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微透析技术最早应用于脑内是在1972年美国耶鲁大学报道的猴脑的微透析研究,之后微透析即开始应用于对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药物动力学监测以及一些疾病脑内神经生理改变的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就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及探针回收率的测定微透析技术是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的在体取样技术,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即流出的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低于它在探针膜周围样品基质中的浓度,灌注埋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组织中的待测化合物沿浓度梯度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从而达到从活体组织中取样的目的,通过测定流出液即透析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来研究组织中待测物的水平。

这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取样方法。

简单地说,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就相当于在组织中创造了一个“毛细血管”,使化合物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而进入此“毛细血管”,然后随液体流动带出体外进行检测。

微透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基本上不干扰体内正常生理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在体、实时和在线取样,透析过程探针周围的组织液成分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可以持续收集样品,而且被透析动物可以小到老鼠一般大小。

通过微透析技术可以单独取得细胞外液,因此可对大脑神经递质进行活体监测[1],由于透析液中不含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能直接进样进行高效液相和毛细管电泳等生化分析,免除了复杂的进样前样品处理及由此而产生的样品损失和误差,也不会因在室温取样而酶解,提高了样品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微透析试验进行全程的自动化控制。

微透析试验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测定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与其在样品基质中浓度之比),由于微透析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取样,所以所测得的透析液中化合物的浓度只是探针周围样品基质中该化合物浓度的一部分。

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液相色谱(LC)和电化学检测(EC)分别具有高分离能力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在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

微透析(MD)技术则是一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可有效减少样品中的复杂干扰物质。

联用这三种技术可以在细胞内、生物体系和环境样品等复杂矩阵中快速选择性地检测目标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方法,并应用于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检测。

通过这种联用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样品前处理、分离和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为环境污染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分析方法:优化微透析和液相色谱的条件,建立可靠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方法;2.选择有机污染物作为模型物,并对其进行分离检测;3.对样品预处理过程进行优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4.应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比较其结果与传统单一方法的结果。

四、研究步骤1.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分析方法:分别优化微透析和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分析结果,确定最佳条件。

2.选择适当的有机污染物作为模型物,并进行分离、检测,确定其检测灵敏度、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

3.进行样品预处理及提取,优化条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应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比较其结果与传统单一方法的结果。

五、预期结果1.成功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分析方法,优化分析条件,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结果。

2.成功选择适当的有机污染物作为模型物,确定其性能指标,并对样品预处理进行优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成功应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并与传统单一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

六、研究难点1.微透析技术的建立:微透析技术是样品前处理中的关键步骤,需要在保证减少干扰物的前提下,尽量不损失目标物。

微透析技术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中的一项新兴技术,该项技术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中已取得重大的进展并有广阔得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其在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标签:微透析;药动学;药物代谢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技术是近些年来临床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取样技术,其原理与透析相同,可通过器官与组织中的体液进行连续、动态取样,取得的透析液较为纯净,且均为小分子物质,能与HPLC/MS或HPLC联用,组成HPLC/MS或HPLC联用新技术进行原位在线分析,具有“微创、高效、实时、活体”等特点。

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进行深部组织的操作以及重要器官的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微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项技术在临床上的推行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微透析技术在药物代谢和中药药动学研究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基本原理微透析技术是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的在体取样技术,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即流出的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低于它在探针膜周围样品基质中的浓度,灌注埋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组织中的待测化合物沿浓度梯度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从而达到从活体组织中取样的目的[2],通过测定流出液即透析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来研究组织中待测物的水平。

这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取样方法。

简单地说,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就相当于在组织中创造了一个“毛细血管”[3],使化合物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而进入此毛细血管,然后随液体流动带出体外进行检测原理及其系统组成微透析技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研究手段,它是一种动态连续取样方法。

简单地说,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就是创造一个“人造血管”[1],使待测化合物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而出入此“人造血管”。

在体微透析技术首先在组织中植入具有半透膜的探头(probe)装置,透析膜能允许小分子物质及水分通过,体外微流泵能允许一定的灌流也通过探头,由于透析膜两侧存在浓度差,物质会从高浓度方向向低浓度方向扩散。

微透析技术

微透析技术

微透析系统装置
主要由微量泵、微透析探头、收集器、连 接管及配套设备组成。 将一种具有透析作用的微细探针置于采样的 生物组织内,利用一部非常精细的注射泵,推 送溶液至探针处,以达到与组织内欲取出测量 的低分子量物质,进行透析交换,再将透析液 做进一步的分析。
脑微透析技术
脑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在体或离体脑化学采样 技术 ,其原理是脑细胞外液中可溶性分子可通过 一种半透膜管的微小径孔顺浓度梯度扩散。半 透膜管连接在经立体定位技术植入大脑特定部 位的探针上 ,探针则与灌注泵相连 ,向管内灌注 与管外组织间液近似的人工脑脊液或其他液体。
2. Methods Five patients undergoing DBS surgery for advanced participated in our study.Four of the patients were male and one patient was female.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was 57 years, and the mean length of diagnosis was 8.7 years. Individual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re reported in Table 1.
Fig 3
2.2. Microdialysis stimulation studies
After the location of was confirmed, the recording electrode was replaced with a stimulating electrode. We recorded along a track 2 mm anterior to the stimulating electrode until the was again localized. The microdialysis probe was then positioned in the anterior track so that the membrane was located in the (see Fig. 2). In patient 5 the microdialysis catheter was positioned in , 2 mm inferior to the bottom of . The catheter was perfused at a rate of 2.0 µL/min, and in these patient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every 10 min for a 40 min period.

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动学方面的应用

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动学方面的应用

1 . 统 组 成 2系 态 下取血得到样本 , 两者的吸收和分布会有差异 , 然而微透析方法可 以 微透 析系统 的组成 主要分为 四个部 分 , 微注射泵 、 微透析探针 、 微 更 加直接 的取得药物作用靶 部位的细胞外 液游离药物 的样本 , 且用 同 收集 器以及连接 这些 部分的导管 。其中最主要 的部分是微透析探 针 。 位素法实时校正探针的 回收率 , 使实验数据更精确且可靠性更高 , 体现 微 透析探针有 多种类 型 , 同心 圆型的探针n是现在应 用最为广泛 的探 了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脑 内药动学研究 的优越性 。 针 。这种探针是 一种顶端连有半 透膜的 同心 圆型套管 , 主要应 用于脑 另外 , 透析技术也 为药物在对血脑 屏障穿透性 的研 究方面提供 微 内微透析实验 。除了同心圆形探针外 还有柔性探 针 、 线性探 针 、 分流探 了更加有效的试验方法 。血脑屏障是保持 中枢神经系统 内微环境稳定 针等 , 每种探针所应用 的条件是不 同的 , 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 的重要屏障 。也正是因为有血脑屏障 的存在 , 在 很多药物难 以进入脑 内, 要求来选择不 同类 型的探针进 行实验 。有 些时候 在考虑到实验成本或 使一些药物无法发挥其原有的效应 。利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和现代检测 技术联用 , 以准确 的测定药物转运至脑 内的含量 , 于研究药物对血 可 用 则实验需 要特殊类型 的探针时 , 可以实验室 自制微透析探针 , 也 辛亮 等人对 微透析探 针进行研究后 自制了同轴 型微 透析探针 , 并对 此探针 脑屏障穿透性 。马爱梅等 在研究 P 糖蛋 白对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通 一 进行 了性 能评 价 , 实验结 果显示 实验室 自制探针性能稳定 , 可用于体 内 过大 鼠血 脑屏障 的影 响时在大 鼠的大 脑皮质内放置微透 析探针 , 既是 微 透析研究 。微 透析系统建立成 功后 , 因为药 物在探针 内外存 在浓度 为 了收集透析液 , 检测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在脑 内的浓度 ; 又是为 了将 P 糖蛋白拮抗剂 ) 局部应用 于靶部位 。经过腹腔注射卡马西 差 , 系处 于不平衡 的状 态 , 体 透析液中的药物也只是靶器官细胞外液中 维拉帕米 (一 2m / ) k 5m / ) k 用 药 物的一部分 , 需要测定微透 析探针 的相对 回收率。而微透 析探针 平 (0 g g 和苯妥英 钠 (0 g g 收集 透析液后 , 高效液相 色谱进 故 结果显示 : 应用 维拉帕米后 , 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 在脑 内的浓 的相对 回收率受到很多 因素 的影响 , : 如 温度” 、H 待测物质 的相 行分析 , p 值u 、 在大 鼠的脑 细胞外液 中 , 马西平 和苯妥英钠 分别在 卡 对分子质 量 、 的半径 和长度u 、 探针 灌流液的组成和灌流速度 、 微透析 度都 有所上升 , 膜 的性 质 以及生 物体本 身一些因素 的影响等 。所 以还 需要对探针的 6 mi[1 4± .8 p / 】 9 mi[1 7± .1  ̄ / ] 3 ri[1 8 - 0 n(. O2 ) .ml 0 n(. 03 )x m1和 0 n( . 7 g , 8 g a 04 相对 回收率进行校正口 , 到较为准确 的实验结果 。 哪 以得 03 ) gm 16 mi[15 + .2  ̄ / 1 10 n(.1 O1 ) gm1内 药 .0  ̄ / l,0 n( . _ 2 ) g ,5 mi[O9 ± .9  ̄ / ] 40 ml 1 . 3技术特点 物浓度与未 添加维 拉帕米的脑细胞外液中卡马西平 6 ri[1 5 O2 ) 0 n(. ± .1 a 4 在药动学研究 中 , 的方 法往往 是以收集血液 、 传统 尿液等或则是采 p / ]9 mi[15  ̄ . ) gm] 苯 妥 英 钠 3 mi[O8 - .O  ̄ / ]  ̄ m1 0 n( . 02 I / 1 g , 2 2x 和 0 n(.0. 2 ) gm1 0 , 取组织匀 浆的方法来研 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即在给药后不 同时 6 mi[1 4 O2 ) gm 110 n(.2 01 ) gm] 0 n(. ± .3  ̄ / l,5 mi[O7 _ .5 I / 1 2 + x 的药物浓度相 比具 间点采取血样 或者活检组织制成 匀浆 , 测定 血浆或组织匀浆 中的药物 有统计学 差异 , 明维拉 帕米 的应用 可以提高卡马西 平和苯妥英钠通 说 浓度, 以血浆 药物浓度或则组 织匀浆药物浓 度对时间绘制 药物浓度一 过大 鼠的血脑屏障。因此 , 以推 断出 P 糖 蛋 白限制 了卡马��

脑内微透析采样技术

脑内微透析采样技术

对高K+的影响
高K+能诱导神经元产生去极化进而释放 神 经 递 质 增 加 , 研 究 发 现 当 灌 流 液 中 K+ 浓度由30mM增加到100mM,灌流液中DA、 5-HT、Ach、NA等释放迅速增加。同时发 现氨基酸类物质释放也增加。
应用脑电刺激的影响
通过电刺激脑内神经投射通路促 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TTX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断Na+通道, 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减少神经递质的 释放。根据文献报道,TTX对DA,5-HT等 这类递质的释放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 氨基酸如谷基酸、牛磺酸等物质的释放 无效。
对Ca2+的依赖性
Ca2+的内流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密切的关 联,降低细胞外Ca2+浓度能抑制突触神经 递 质 的 释 放 。 实 验 发 现 用 不 含 Ca2+ 的 Ringer's 液 灌 流 发 现 灌 流 液 中 递 质 如 DA 、 5-HT、Ach、NA等释放逐渐消失。
样品检测
透析样品可直接用HPLC-电化学/荧光/紫 外检测技术或其他高灵敏度微量化学分 析法测定。对于某些含量极低的物质, 可增加回收率的方法来弥补灵敏度的不 足。如可加长透析膜的有效长度、改变 灌流速度,也可使用药方法(如在灌流 液中添加摄取阻断剂)以提高待测物质 含量。
微量采样的定量方法
在微透析实验中,我们通常关心的是药 物或行为操作所引起的神经递质释放的 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相对于基础浓度 的百分数表示。也可以通过计算透析回 收率,将透析液中物质的浓度转换成脑 内细胞外的实际浓度。
微透析与传统的灌流方法相比 具有:
由于灌流液并不直接与脑组织接触,其 对脑组织损害较小。
微透析样品通过透析膜过滤而得到,样 品避免受到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酶类 等污染,透析样品可直接进样测试。

武汉微透析系统原理

武汉微透析系统原理

武汉微透析系统原理武汉微透析系统原理一、微透析系统简介1、什么是微透析?微透析(Microdialysis)是一种液体分离技术,由朗文公司(ROWAN)开发,是一种较为精密和特殊的分离技术。

它利用一种精细复合膜,可以从一种溶液中分离出微小分子,实现液体分离。

简单地说,它可以将微小的分子从一种溶液中“筛选出来”,而这些分子只是因为它们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不同而被“筛选”出来。

2、微透析的用途应用微透析技术可以获取肿瘤细胞中的多种化学物质,从而研究肿瘤细胞周围环境中重要物质的形成和动态变化,了解肿瘤病理生理机制。

此外,微透析技术在医学诊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迅速诊断出疾病的病因,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

二、微透析技术的特点1、快速微透析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准确的分离,大大缩短了化学及生物分析的时间,同时可以准确地测量出病人体内微小分子的浓度,为临床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以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重现性微透析技术具有准确性和重复性,可以对同一病人进行多次检测,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并且可以重复验证从而提高准确度。

3、安全微透析技术把分离出来的分子以纳米级别的活性微粒的形式取出,不会损伤病人的细胞组织,不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分析技术。

三、武汉微透析系统1、系统特点武汉微透析系统采用双化驱动的设计思想,集成了石墨烯型微透析管和多功能支持体系,消除了大型微透析设备负担,可以为病人提供高效更新准确的测量检测,实现快速、准确、安全的病理诊断。

2、系统优势武汉微透析系统具有准确性高,检测范围宽,可长时间连续运行的优势,它的独特的双化驱动设计使其在高灵敏度和准确度方面表现出色。

此外,它还具有精密微控制系统,允许操作者自动检测细胞状态、血管情况,以更及时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病理。

3、系统功能武汉微透析系统可以从多个方面监测并诊断肿瘤病理,可以准确地测量多种血液指标,如尿酸、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谷丙转氨酶、淀粉酶、磷酸酶和脑钠离子、血尿比重、肝素的水平。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PK-PD)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PK-PD)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 不仅可以提供PK信息,而且可以同时进行PD研究,对于全 面反映药物、机体及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价药物疗 效,制定最佳的给药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Delacher等利用MD技术研究了环丙沙星的体内PK行为,并 将其与体外PD模拟实验相结合,预测药物的浓度-效应关系。 对8名受试者注射环丙沙星各200 mg,采用MD技术监测其体 内游离态环丙沙星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随后将来自于 患者体内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培养,根据体内浓度-时间曲 线模拟体外给药。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结合 研究中的应用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自主神经药物 • 抗感染药 • 抗肿瘤药 • 其他药物
自主神经药物
• 对于自主神经药物,MD技术不仅能够持续 监测其在血浆(Cp)及组织间液(CISF)中的游 离态浓度,而且能够同时对组织及细胞外的 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有利于对自主神经药物 在体内的浓度-效应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了 解。因此,在自主神经药物的PK-PD结合研 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与传统取样技术相比,MD对动物的损伤 较小,能够实现对组织的长时间取样而不引起体液 损失,单个动物获得的信息量大,减少了动物个体差 异对实验造成的误差,是PK-PD结合研究的重要工 具。
通过MD/PK-PD实现对组织或细胞外游离态药物浓 度及其相应药理效应的同时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 步明确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 案,而且也为个体化给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通过MD/PK-PD能够有效地将环丙沙星的药物浓 度与其所产生的效应相联系,预测药物的体内PD行为,为确 定合理的给药剂量提供科学依据。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结合 研究中的应用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自主神经药物 • 抗感染药 • 抗肿瘤药 • 其他药物

微透析技术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的应用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就以上这些,谢谢。
参考文献
[1]余自成,陈红专,微透析技术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离床药理学杂志2001年1月第17卷第1期76-80
[2]David J. Weiss, Craig E. Lunte,In vivo microdialysis as a tool for monitoring pharmacokinetics,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 19, no. 10,(2000)606-616
第二是flexible probe,它是由两根由透析膜覆盖的硅管组成。它的柔性足以在清醒动物的血管内取样,但是在体内其他组织,如肝,肌肉和肿瘤等,还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他还是不能确保探针不伤害靶组织。[6]
第三是linear probe,可用于肌肉,皮肤,肝脏和肿瘤等空间分辨率不像脑中那么重要的地方。Linear probe是将探针穿在组织中,使得透析膜能够完全的植入靶组织。[6]
[3] William F.Elmquist,Ronald J.Sawchuk,Application of Microdialysis in Pharmacokinetic Studies,Phramaceutical Research,Vol.14,No.3(1997)267-288
[4] Roger K. Verbeeck,Blood microdialysis in pharmacokinetic and drug metabolism,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45 (2000) 217–228
[5] Virna J.A. Schuck, Irene Rinas, In vitro microdialysis sampling of docetaxel,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36 (2004) 807–813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付罐疗法在体经皮促渗作用评价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付罐疗法在体经皮促渗作用评价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付罐疗法在体经皮促渗作用评价作者:刘锦萍郑晓霞徐剑张永萍刘耀缪艳燕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4年第05期【摘要】目的:建立芍藥苷的经皮微透析方法,探究付罐疗法(FCT)在体经皮促渗效果。

方法:通过增量法和减量法对微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和传递率进行测定,并利用反向渗析法校正探针对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含5%氮酮处理的芍药苷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组,3号罐留罐法产生负压为-0.30MPa处理10min作为FCT促渗处理组,采用皮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HPLC法测定付罐疗法对芍药苷的经皮药动学的影响。

结果:增量法和减量法所测得的芍药苷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基本一致,药物与渗析膜间无相互作用;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为(51.71±0.75)%。

FCT促渗处理组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速率0.0767μg/min(空白组0.0042μg/min),降低时滞,对芍药苷的促渗倍数(ER)为18.26;5%氮酮组促渗倍数(17.69)比FCT组低。

结论:付罐对芍药苷具有明显的在体经皮促渗作用,提示付罐疗法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进行应用。

【关键词】付罐疗法;物理促渗新技术;微透析技术;在体经皮吸收;芍药苷;反相渗析法【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0-0039-07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0.zgmzmjyyzz202410009Evaluation of the in Vivo Transdermal Osmotic Effect of Fu’s Cupping Therapy Based on Microdialysis TechniqueLIU Jinping1 ZHENG Xiaoxia1 XU Jian1,2,3﹡ ZHANG Yongping1,2,3 LIU Yao1,2,3 MIAO Yanyan1,2,31.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0025, China;2.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Miao Medicine, Guiyang 550025,China;3.Guizho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thnic Medicine, G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of percutaneous microdialysis of paeoniflorin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u’s Cupping Therapy (FCT) on percutaneous permeation in vivo.Methods The in vitro recovery and transmission rate of microdialysis probe were determined by incremental method and subtractive method, and the in vivo recovery rate of paeoniflorin was corrected by reverse dialysis.SD rats were used as animal model, paeoniflorin solution treated with 5% azone as positive control group, and 10 min was treated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s-0.30MPa in No.3 can asFCT osmotic treatment group.Subcutaneous microdialysis sampl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HPLC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upping therapy on the transdermal pharmacokinetics of paeoniflorin.Results The probe recovery rate and transmission rate of paeoniflorin by incremental method and subtractive method were basically consistent, and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dialysis membranes; the in vivo recovery of paeoniflorin was (51.71±0.75)%.The permeation rate of paeoniflorin in FCT group was significant ly increased by 0.0767 μg/min (blank group 0.0042μg/min), and the time lag was reduced.The penetration ratio (ER) of paeoniflorin in azone group was 18.26%,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FCT group.Conclusion Cupping has obvious effect on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of paeoniflorin in vivo, which suggests that cupping therapy can be used as a new technique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Key words:Cupping Therapy; New Technology of Physical Osmosis; Microdialysis; in Vivo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Paeoniflorin;Reverse Dialysis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1]。

微透析系统原理

微透析系统原理

微透析系统原理
微透析系统是一种利用膜和外加能力将膜因子和有害物质(如脂肪酸、氨基酸等)分离的膜过滤技术,可以将非溶解物放射性同位素和其他有害
物离子净化掉。

微透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特殊的膜分离技术,将溶液
通过微孔的膜过滤技术,使小分子物质过滤,以达到净化的效果。

此外,
可以在机内设置温度调节器以实现溶液的温度控制,以扩大微孔的穿透率,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

对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分离方式来
实现,比如沉淀法、膜分离法等。

微透析系统还可以将非添加剂的混合液
净化,以达到抗菌作用,从而实现医疗、动物制品、食品等行业的消毒要求。

深圳微透析系统原理

深圳微透析系统原理

深圳微透析系统原理
深圳微透析技术是一种以渗析/膜过滤/气浮/气浮使湿物质抽膜工艺技术,常用于在
低速下进行微孔膜过滤筛选,即“微透析”。

微透析技术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筛选,提供
丰富的信息。

深圳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是:在被测物质加湿之后,通过样品的渗析前的处理,细分成
一定大小的颗粒,再将湿物质过滤通过微孔膜,从而将其不容易采样的物质筛选出来。


圳微透析技术通过物质在阀前端的运动状态,以及液体在膜表面的流动以及膜结构的不同,可以有效分离物质,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筛选和提供丰富的信息。

深圳微透析技术的优势在于:
1. 低浓度/湿物质的筛选检测:使用微透析技术,在低浓度的湿物质中可以进行有效
的检测,特别是对膜的选择,可以更有效地筛选出有用的物质。

2. 高灵敏度和高信息量:使用渗析/膜过滤连续工艺结合实验发现,深圳微透析技术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信息量,可以有效分离出物质,有助于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处理
的准确性。

3. 可重复性高:深圳微透析技术的可重复性高,可以有效保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
复性,有助于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4. 快速实验:深圳微透析技术的实验时间短,实验过程可得到迅速结果,从而节约
时间和成本。

以上是深圳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深圳微透析技术能提供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快速
实验等优势,有效提升实验实验效率。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分离、收集和测定细胞内和细胞外液溶质的方法。

它通过在微透析膜上形成微孔进行微透析,进而可以实时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

微透析技术的出现,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解析中药复杂的药效成分。

首先,微透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常常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方法通常只能对整体药效进行评估,不知道具体成分的作用。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在实时且连续的基础上,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直接采集和分离,从而进一步研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可以采用微透析技术来采集和分离中药中的免疫调节成分,探索其在机体内的作用途径和机制。

其次,微透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动态监测。

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往往与时间密切相关,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实时监测药效成分的变化情况。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通过微透析膜中的微孔在线采集体内药效成分,实现对其浓度变化的实时监测。

这样一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变化规律,为优化用药方案和研发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例如,研究中药对肝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以通过微透析技术实时监测中药中的药效成分在肝脏组织中的浓度变化情况,以推断中药的药理作用。

此外,微透析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剂型研发。

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大都是离线的,不能实时监测中药中活性成分的释放和体外释药动力学。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通过形成的微孔采集中药中活性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实时且定量的数据支持。

此外,微透析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剂型研发。

通过微透析技术,可以研究中药在不同剂型中的药效成分释放速率和动力学,从而优化中药剂型的设计,提高中药的药效。

综上所述,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动态监测中药的药效变化,质量控制和剂型研发等方面,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提高中药疗效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透析技术一、微透析技术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一种将灌流取样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从生物活体内进行动态微量生化取样的新技术。

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动态观察、定量分析、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特点。

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目前已成为实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 它可提供递质释放、摄取和代谢的必要信息。

1、主要原理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通过对插入生物体内中的微透析探头在非平衡条件下进行灌流,物质沿浓度梯度逆向扩散,使被分析物质穿过膜扩散进入透析管内,并被透析管内连续流动的灌流液不断带出,从而达到活体组织取样的目的。

2、微透析系统及其特点2.1、微透析系统装置主要由微量泵、微透析探头、收集器、连接管及配套设备组成。

2.1.1、微量泵以注射泵为佳,有利于减少恒流泵和蠕动泵的波动, 流速一般为1~5μl/min。

2.1.2、微透析探头有直线性探头、环形探头、同心型探头等不同的类型(微透析管因实验对象不同而形状大小各异);按照探头的形状分为穿颅探头、U型探头、I型探头、环形探头等。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同心型探头,微透析探头通常是由一管式半透膜与不锈钢、石英或塑料毛细管构成双层管道;长度一般为1~10 cm。

半透膜由再生纤维素、聚碳酸酯或聚丙烯腈制成, 载留分子量5~10 KD不等。

实际应用需根据具体组织和待测物选择不同的微透析探头。

微透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基本上不干扰体内正常生命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在体( in vivo)、实时( real time) 和在线(on line) 取样, 特别适用于研究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

微透析技术的优点是活体取样、动态观察、定量分析、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

该技术的另一大优点是样品的采集与分析过程既可在位又可离位进行。

此外微透析技术的独到之处是可以单独取得细胞外液, 因此可对体内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进行动态监测,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微透析技术的缺点就是对取出的样品进行准确可靠的校正,主要涉及到对探针的回收率的测定。

探针回收率是指从灌流液中流出的待测组分与标准浓度之比的百分数。

探针回收率是影响微透析结果的重要因素, 取决于取样部位的生物学性质、透析膜的物理性质(材料、孔径、长度及几何形状等)、待测物质的分子量、灌流速度、压力、生物体本身的健康条件和生物节律等。

目前测定回收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标法计算被测物质相对浓度的变化时, 可简单地采用体外回收率法。

测定宜在取样后立即进行, 将探针放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中, 用与体内实验相同的流速灌流探针。

达到稳定状态后收集灌流液并进行检测。

测定浓度与标准溶液浓度之比就是体外回收率。

此法虽简单易行, 但由于被测物质在体外时与体内的环境状况不同, 检测结果不能严格地等同于实际的回收率。

(2)、内标法往灌流液中加入已知浓度且性质与被分析物质相似的另一种物质做内标,内标物不仅在扩散性质上与被分析物一致,而且还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也尽可能一致,测出透析率即作为被分析物的回收率。

由于选择内标的局限性很大, 限制了此法的应用。

(3)、反透析法假设被测物从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是同等的。

在灌流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内标物(Cic) ,在与体内透析相同的条件下操作, 测定透析液中内标物的浓度(Cec) ,体内回收率(Rin ,vivo ) 可用下式计算:Rin vivo = (1 Cec/ Cic) ×100 %本法要求内标物具有生物惰性, 尽可能与被测物相似。

(4)、低流速法低流速法是将灌流速度尽量降低, 一般控制在50 nl/min 以下, 使回收率尽量达到100% , 此时便无需进行回收率校正了。

此法取样体积很少(一般在5 μl以下) , 不但对仪器的检测灵敏度要求极高, 而且取样时间长易造成样品的挥发或氧化。

此外还有外推至零流速法(extrapolation to zero flow)和零净通量法(zero - net flux)。

微透析只是一项取样技术,要进行体内物质测定必须要与分析仪器联用,以便于有利于对微量样品进行实时和在线分析测定,减少操作误差。

微透析时选取适当微透析膜的截留分子量, 免除了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及由此而产生的样品损失和误差, 也不会因在室温取样而酶解, 提高了样品的稳定性,使微透析液中可不含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 同时由于微透析取出的样品体积小,约为μl级,易于挥发,因此取出后不易久放,能直接进入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常用的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 、毛细管电泳(CE) 、质谱(MS)及激光诱导的荧光检测器等,可从容地进行分离和测定。

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动物实验主要是在被限制动物或麻醉动物身上,也可用于自由活动的清醒动物,应用最多的脑功能的研究,近年来该技术的应用已取得很多的科研成果。

脑:在颅内手术,Hutchinson等利用微透析方法与其他监测手段研究动脉瘤手术的情况,得出:患者稳定期脑氧压2.0~6.0kPa(15~45 mmHg)之间;葡萄糖含量在0.5~3 mmol/L 之间,乳酸/丙酮酸比值>30,在32~65之间则暗示有厌氧代谢,3 min<的短暂夹闭不会引起脑氧量减少或乳酸/葡萄糖比值的升高;长时间夹闭则会有副作用。

万登峰等应用微透析技术动态收集大鼠轻、重度脑损伤局部的细胞外液(ECF)透析液,观察其葡萄糖含量([Glu]d)和乳酸含量([Lac]d)变化。

透析管插入引起[Glu]d和[Lac]d的变化很小(P<0.05);脑损伤后[Glu]d下降,与对照组及损伤前相比相差显著(P<0.05),且损伤越重其变化越显著(P<0.05);而脑损伤后[Lac]d 则上升,与对照组及损伤前相比相差显著(P<0.05),且损伤越重其变化亦越显著(P<0.05);脑损伤后[Glu]d和[Lac]d的变化分别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显著正相关(P<0.05)。

皮肤:Sjogren等选用聚乙烯砜膜(100 kD) 探针测定皮肤在探针插入这一微创条件下白介素- 6的产生,为测定复杂的细胞因子系统提供了技术参考。

金属离子与一些皮肤病的发病有关,但活体皮肤离子浓度测定一直较难实施,Leveque等以该技术联用原子吸收光度计测定真皮铁离子浓度,证实微透析可用于皮肤离子测定。

此外还可进行血液、脂肪、肌肉中药物浓度的变化。

由于物质跨膜扩散是双向性的,微透析技术除了可用于监测体内环境的生化改变外,还可作为一种给药途径。

可将药物缓慢、直接地作用于靶器官,提高药效分析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水平,特别是局部直接给药更能显示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阳晓等研究发现,在实验性大鼠的腹透液中加入川芎嗪长期进行腹膜透析(PD),腹膜间皮细胞结构基本完好,间皮下无明显的基质沉积,且大鼠PD的超滤量显著提高,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增加,而对透出液中蛋白质浓度则无明显影响。

微透析技术已用于测定直接人脑实质的药物浓度,并可帮助诸如爱滋病毒(HIV)感染病人选择合适的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

但微透析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微透析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探针的植入会造成局部轻微的损伤。

特别是对急性实验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回收率的测定虽然种类繁多, 但每种方法都不够完善, 影响了实际浓度的计算。

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在检测浓度极低的生理活性物质时不同作者的报告有时可能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微透析技术要求探头必须准确插在同一取样部位, 因此不适合对很小的脑内神经核团采样。

由于透析膜体积小, 灌流液的流速低(一般1~ 5 μl/min),很难进行以秒为单位的动态观察。

二、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将推挽灌流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技术,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微透析技术最早应用于脑内是在1972年美国耶鲁大学报道的猴脑的微透析研究,之后微透析即开始应用于对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药物动力学监测以及一些疾病脑内神经生理改变的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就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及探针回收率的测定微透析技术是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的在体取样技术,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即流出的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低于它在探针膜周围样品基质中的浓度,灌注埋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组织中的待测化合物沿浓度梯度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从而达到从活体组织中取样的目的,通过测定流出液即透析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来研究组织中待测物的水平。

这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取样方法。

简单地说,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就相当于在组织中创造了一个“毛细血管”,使化合物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而进入此“毛细血管”,然后随液体流动带出体外进行检测。

微透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基本上不干扰体内正常生理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在体、实时和在线取样,透析过程探针周围的组织液成分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可以持续收集样品,而且被透析动物可以小到老鼠一般大小。

通过微透析技术可以单独取得细胞外液,因此可对大脑神经递质进行活体监测,由于透析液中不含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能直接进样进行高效液相和毛细管电泳等生化分析,免除了复杂的进样前样品处理及由此而产生的样品损失和误差,也不会因在室温取样而酶解,提高了样品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微透析试验进行全程的自动化控制。

微透析试验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测定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与其在样品基质中浓度之比),由于微透析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取样,所以所测得的透析液中化合物的浓度只是探针周围样品基质中该化合物浓度的一部分。

在了解该化合物待测部位的实际浓度时必须测定探针的回收率,它是影响微透析结果的重要因素,并取决于取样部位的生物学性质、透析膜的物理性质(材料,孔径,长度,几何形状等)、待测物质的分子量、灌流速度、压力、生物体本身的健康条件和生物节律等。

探针回收率有体内、体外之分,体外的测定方法比较简单,配制被测物质的标准溶液进行透析,测定透析液中该物质的浓度,再与标准溶液浓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

体内的测定则较复杂,常用的体内测定方法①零净通量法,该法是将灌流液流速控制恒定,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灌流液达到稳态后透析液中分析物的浓度。

当灌流液中分析物的浓度低于探针外介质时,扩散方向就是从介质到探针;反之,即是从探针到介质。

零通量点时,探针内外浓度相等。

绘制灌流液不同浓度与透析液中分析物浓度的直线回归图,这时斜率即为探针回收率。

此法是一种带有尝试性的方法,需要对分析物在体内的浓度范围有一定的了解。

②反透析法是用一种内标物加入到灌流液中进行透析,通过测定透析液中内标物的浓度,与灌流液浓度做对比,用1减去该比值即为该物质的体内回收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