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f39ee6a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b.png)
阅读感受
它敦促我们反思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 寻找到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经济学著作。无论大家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研 究者、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无限的启示和收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1992年商务印书馆的图书,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 斯·诺思所著。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经济结构和变 革的内在,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有深远影响。 本书的目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言 这部分对全书的主题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明确指出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提出"经济史 的结构和变革"这一主题,表明了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探索意图。
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一章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动 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变革、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
目录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经济制度的变迁 这一章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保障,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六章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 这一章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作者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实现。而政策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来促进 经济的发展。
精彩摘录
摘录二:交易与产权的重要性
诺思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交易和产权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 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 易的基本先决条件,它提供了对资源的排他性控制,从而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收益。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f5e1a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e.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真的是个大话题啊。
先说说,经济史就像一部厚重的书,里面藏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教训。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有的地方拼得很好,有的地方却总是缺了那么一块。
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结构就像是不同的拼图块,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反正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样子。
比如说,早些年,农耕社会就是个大头,大家都在田里忙活,丰收的时候真是乐开了花。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来了,工厂冒烟,机器轰鸣,大家纷纷从田里跑出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个时候啊,城镇也跟着热闹起来,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你知道吗,变迁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可是风风雨雨,波澜壮阔。
历史上很多时候,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就拿大萧条来说吧,那个时候可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饭。
经济结构的崩溃让无数家庭陷入了困境,街头巷尾都是失业的人。
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到底是什么?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时候,相关部门也开始介入,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实施一些,刺激经济复苏。
哎,这就像是医生为生病的经济打针,虽然过程有点痛,但总归是希望能治好病,恢复健康。
说到结构与变迁,其实它们就像是一个老夫老妻,虽然有时候会吵架,但总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变迁。
就像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
谁还愿意走出门去买东西?现在随便点几下手机,吃的穿的都送到家,方便得不要不要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就业问题。
传统的行业面临着冲击,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新技能。
这就像是上了一个舞台,今天唱这个,明天唱那个,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曲调是什么。
然后,咱们再聊聊全球化,这也是个不得不提的词。
全球化就像是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连在了一起,让不同的文化、经济在这里碰撞。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6d1bf34f111f18583d05a6e.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一、作者与书籍简介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加利福利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教,在校经济系任亨利·R·卢斯讲座法律与自由教授。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学会会长、经济师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这部书是注重于“史”还是“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出版可谓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不过,这篇论更注重的实史——历史的史实,而诺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则更注重论——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在新经济史学派中独执牛角、独领风骚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方面,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与其说,该书是对经济师进行细致缜密研究的专著,还不如说是一部洋洋洒洒、高屋建瓴的史论。
尽管该书篇幅不大,也没有经济始终的数量研究方面的具体研究的新成果,但他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因为他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即:根基与当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阐释历史。
二、本书概况顾名思义,看文章更是得如此,要想对一本的总体意思、中心内容有准确的把握,首先有必要对题目进行推敲与研究。
在对《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进行阅读的时候,我我们首先度需要对其中一些概念进行厘清,以保证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
首先体制不同于制度。
体制一般指系统,如我们惯用的的说法中常会说“资本主义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所涉及的是一个有机系统,而并非指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制度,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内心层面的行为规范等。
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c654b3bbcd126fff6050b06.png)
諾斯所采用的是以交易成本写基础的组织为假设。
这个根本上的突破使得斯超越长期困扰经济史学家的障碍,而能建立其制度理論,进行歷史结构与变迁的分析.政府是有关制度变动的最重要的组织。
諾斯在本书中直接处理歷史上政府所扮演的矛盾角色:一方面它的存在对于经济成长极为必要,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为造成经济衰败的來源。
欧森(Mancur Olson, 1965)在处存在于新古典世界中的集体为的形式时延伸新古典的典范。
他发现,当个人在团体活动中利益大于成本时或个人被迫卷入活动中时,一个小集团就会产生;当成员能得到排他性的个人收益而外人却不能获得时,大的集团(如美国医协会和工会)就会出现。
他同时指明,当大集团被组建以推动改变,却并没有给成员们带排他性的收益时,它们将趋于稳定而解体。
基本上,当个人仍能通过白搭方式得益时,理性人就不曾承受与大集团活动的成本。
马克思主义者根本就忽视了白搭问题.诉诸高度的信心,认为人们将会置自己益不顾而按阶级的利益行事,甚至作出相当大的个人牺牲。
要证明这不是标准的行为,最好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激进者要投入很大力量來說服无产阶级同仇敌忾。
当个人深信一个制度是违背正义的时候,为试图改变这种制结构,他们有可能忽略这种对个人益的计较。
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和法律是正当的时候,他们也会服从于它们。
歷史的变迁与稳定需要一个意识形态,并以此解释那些于新古典的个人性计质的结果。
就本研究的目的,政府可视为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violence)的组织,其涵盖的地范围,是以其对国民征税权力为界。
在这裡,理解政府的关键在于使用以控制资源的可能性这一观点认为政府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民众榨取所得。
掠夺性的政府会界定一套财产权,使权集团的收入极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财富的影响。
约分析法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可能会为经济的资源使用提供一个架构,从而促进财富的增加。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afc9f3b0508763230121244.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道格拉斯•C•诺斯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三大理论支撑:即实施产权主体的国家理论、在体制中有效激励个人与集团的产权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判断外界行为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契约,若国家主体能够明晰地界定出一套产权,并提供一个有效率地开发资源的平台,它就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掠夺理论认为国家是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如果国家较好地界定出了一套产权,仅仅使拥有权力的集团获益最大化,就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会导致人为的经济衰败。
而诺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契约论与掠夺论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并且构造了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
在诺斯的国家模型中, 行为主体由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构成。
该模型中的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统治者在与选民的交换过程中, 国家为取得收人而向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其二是国家统治者为达到国家收人最大化而为每一个社会集团设计产权;最后是由于国家组织者总是面临其他国家和现存社会中可能成为未来统治者的个人的潜在竞争, 因此, 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2.产权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对市场中考核费用与科层管理的度量费用选择决定着企业行为存在的边界。
”诺斯指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但统治集团效益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目的存在着不一致性。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的笔记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e07307c281e53a5802ffc9.png)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笔记《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是诺思运用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考察和解释了自农业起源到二十世纪大约一万年的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使得经济理论和历史研究达到了结合和统一。
全书的结构框架为三编,第一编是理论,第二编历史,第三编是理论和历史。
在第一编中,诺思搭建好了新经济史学理论的框架,为解释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布置好了舞台。
在第二编中,诺思就利用这一灵活的工具对人类从农业起源到二十世纪的工业革命,大约一万年的人类经济史作了精彩的论述,。
第三编,作者把第一编提出、而在第二编当作探讨经济史的框架来用的制度变革理论统一起来。
第一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三大理论分别是:(1)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对个人和集团有激励作用的产权理论;(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意识形态理论。
产权理论诺思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关于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既要解释造成无效率的政治经济组织的内在倾向,又要能说明历史上国家本身的不稳定,即国家的兴衰。
国家理论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表)。
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
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斯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ppt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ppt1](https://img.taocdn.com/s3/m/4b76649c6bec0975f465e23b.png)
解读历史1: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
• 诺思从产权理论角度对狩猎业向定居农业地转变 做出解释。他认为作为排他性地公有财产而组织 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效率来看,优于狩猎 业。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 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这里的排他 是群落与群落之间。而部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 在的。此时没有主要考虑群落内部的产权清晰是 有其合理性的。第一,群落的成员数量比较少, 监督比较容易;第二,群落可以通过规则、禁忌 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
产权理论
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中发问 为什么存在企业。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 在于企 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收益。强 调企业是由权威规制的。市场上的考核费用 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 界。 阿尔齐安和德姆塞茨(1972)强调企业只是 一个法律虚构和一个契约链接,强调对投入 品监督的重要性。 詹森和梅克林(1976)扩展了对投入品监督 的主题。P39
解读历史3: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1450
-1650年)
诺思结合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解释这四个 国家发生的不同 国家一方面要保证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另 一方面要降低交易费用以增加社会产出。 这其中国家与选民之间关于税收权的谈判 实力对比决定产权配置。
解读历史4: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 诺思认为产生第二次经济革命可以分成三 步。 第一步是科学法则的提出; 第二步是产业革命期间科学家与发明家之 间的知识交流; 第三步是产权的演变,使私人收益率更接 近于社会收益率。
解读历史2:封建主义的兴衰(公元500-1500)
在第一次经济革命与第二次经济革命之间,欧洲 处于马尔萨斯陷阱里。十四世纪的瘟疫(黑死病) 对欧洲的打击是致命的。瘟疫再三复发。人口出 现了急剧的下降。劳动相对与土地变得稀缺 了。 农民在和领主谈判时的实力增强了。这是导致庄 园制解体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和产权方面都发 生了变化。 封建的或庄园式的结构在以饥荒、瘟疫和战争为 特征的一个世纪内瓦解了,被大的政治单位和一 整套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产权所取代,这些产 权的变化取决于君主和选民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 能力。(P143)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b75fb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6.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学科。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两个核心概念。
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变迁则指的是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与改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
首先,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变迁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历史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社会的采集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经济,及后来的服务业经济。
这些经济变迁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方式。
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其次,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的发生与演变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技术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农业社会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是经济的基本要素,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
而到了工业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
历史环境不同,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权集中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农民只能作为农奴进行无偿劳动。
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限制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市场经济成为主导。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和竞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最后,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决定了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过度依赖其中一产业或经济部门可能会导致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而经济变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379ae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f.png)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的结构指的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各种要素的组合关系;经济的变迁指的是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制度的更替。
在经济史上,经济的结构与变迁主要表现为农业、手工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衰演替。
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以来,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后,手工业开始兴起,制造业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城市工业。
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城市也逐渐成为经济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开始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易的核心地区。
工业社会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
经济的变迁主要通过经济制度的更替来实现。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经济变迁之一、封建制度下的经济是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主作为经济支配者的经济体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成为了经济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兴起,供需关系成为经济交换的基础,商品经济逐渐成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商品化成为可能,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经济活动由个体决策转变为市场调节。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阶级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结构与变迁还受到技术革命的推动。
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
在农业领域,农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
在工业领域,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制造技术和机械装备,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而在现代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结构与变迁,促进了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经济史上经济结构与变迁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农、手、工、服经济的演替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都标志着经济结构的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676e028cf46527d3250ce07e.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社科院经济所张红星《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为道格拉斯·C·诺思所著。
陈郁、罗华平等根据美国W。
W。
诺顿出版公司1981年版将该书译成中文,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一书是经济史领域历史与理论结合的典范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的基本完成.诺思用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重新解释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得出了许多迥异于传统认识的结论,这不仅在经济史研究中,而且在经济学说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作者简介诺思,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在该校经济系任教。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协会会长、经济史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诺思是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由于诺思在新经济史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二、《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的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三篇15章(一)第一篇理论1、诺思开宗明义,解释了对经济史研究的理解:“我把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作为经济史的研究任务。
我所关心的实绩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注意的问题,诸如生产多少、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生产的稳定性。
我主要用总产出、人均产出以及社会收入的分配来说明实绩。
我所说的结构是指那些我们相信是决定实绩基本因素的社会特征。
在此,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技术、人口及意识形态都包括在里面。
所谓按时序也就是说经济史应从时间上解释结构与实绩的演变.最后,所谓解释意味着明显的理论化及被证伪的可能性”。
诺思认为,新古典模型建立在相应的假设前提上:世界是和谐的,市场之外的其他制度并不存在,所有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市场运行来实现.但上述假设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新古典模型无法解释许多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比如科层组织的存在(而不是只有市场)、大集团行动的存在等等.诺思认为,要填补新古典模型的欠缺,解释历史中的经济实绩,既需要人口理论,也需要知识存量增长理论,还需要制度理论,而诺思阐述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有感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7fea0cb172ded630b1cb65c.png)
读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有感近来读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联系一直在追读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有点感想:我们常说历史的滚滚巨轮,无法阻挡。
整个历史是人、物、事的变化。
人,不管是王孙贵族或商贩小卒,是历史人物的粉墨登场、交替出现,最后消逝;物是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事是各种制度的变迁。
联系到《明朝那些事》,开始真不知道是朱元璋、陈友谅等人的出现覆灭了元朝,还是腐败元朝到覆灭促生了朱陈等人;不知道是因朱元璋才出现了明朝初期严厉惩污肃贪的一系列举措,或者即使不是朱元璋当权,也有如此严厉的系列举措。
我们自小熟读的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腐败的元朝(落后的生产关系)致使当时民不聊生、饿孚遍野,已经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历史安排了朱陈等人去推翻这个制度,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制度。
从此人民安享太平,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回到诺斯的理论。
诺斯把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具体分为这样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这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在《明朝那些事》所述明史中,谁作为出头的第一集团已经不要紧,要紧的是谁最终成为唯一的集团。
朱元璋很幸运的完成了这项伟业)。
诺斯的理论与通常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制度作为一个变量,而后者将制度看作是既定的和已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都以收益最大化原则作为理论的起点。
由此看来,马克思与诺斯的观点其实大同小异。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近似看作经济的增长;而生产关系概念,亦可近似看作制度。
两个理论间作用的机理也相似。
马克思的理论不赘述,而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观点: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4c4f4058f5f61fb636662b.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游静06国经2006020236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
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
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
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
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
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
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
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
经济始终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始终的结构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61beadf7f1922791688e802.png)
主要著作: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1973:《西方世界的兴起:新 经济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 道格拉斯•诺思,198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道格拉斯•诺思,1990:《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道格拉斯•诺思、兰斯•戴维斯,1971:《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的 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文版。 道格拉斯•诺思,1961:《1790—1980年美国经济的增长》,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文版。 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文版。
诺斯理论的框架
诺斯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及其 变迁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一理论框架解释了人类自农 业革命以来1万多年的经济史 . 诺斯的理论可以看成是对新古典理论的扩展,也可以 看成是对科斯等人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 他将制度因素内生化,并认为决定制度形式和绩效的 主要在于交易费用。他的理论由三块基石组成:产权 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分析经济史的框架 ——从国家到个人,从经济到法律、 政治、文化的宏观框架。由此人们可以清楚地理解经 济史的制度结构及变迁。
经济学名著导读之二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经济史中结构与变迁》
———— (美) 道格拉斯 · · G 诺斯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
作者简介: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道格拉斯· 诺斯,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 萨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 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 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 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 长等职务。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 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大学鲁斯法律与自 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 斯讲座教授。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77a53242f60ddccda38a037.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目录
图书信息
作者:诺思,陈昕,陈郁著丛书名:当代
经济学系列丛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018723 出版时间:1994-12-01版次:1页数:251装帧:平装开本:32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与读物
内容简介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是诺思以西方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史进行解释的一部代表作。
诺思又是新经济史学派的创始人。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在经济史学中有两大创新:首先在方法论上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经济学优良传统。
其次是诺
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其理论一反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关键在于产权结构方面的变革制度的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969ba2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4.png)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变革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经济结构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经济繁荣、经济发展、经济衰落等不同阶段,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经济特点和变革。
一、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起点。
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非常简单,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还不存在,人们仍以自然界为主要经济来源。
原始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是以人力为主,利用树皮、骨角、竹木等自然材料制作简单的劳动工具,但生产力水平低下,智力和力量比例不足以完成大规模经济活动。
二、农业经济时期的演变与变革随着自然材料的枯竭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逐渐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主要采用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其中以水稻种植为主,农民也逐渐从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和阶级结构的出现。
在这一阶段,一部分土地逐渐被富裕阶层占据,农业生产趋于规模化,同时也出现了商贾阶层,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市场。
三、商业经济的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阶层逐渐崛起。
商人经过长时间的交易和积蓄,逐渐形成了商业财团和商业联盟。
九州陆沉图和四海图的出现,反映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商贾们开展了远距离贸易活动,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等地与中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四、钱币经济的形成中国的钱币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青铜钱为主,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布币。
这一时期钱币的发行,除了用于交易之外,还带来了社会流通和支付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制造业的兴起宋朝时期,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发展,其中纺织业和瓷器制造业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支柱。
宋朝还采取了以商来往为主的商业经济体系,大力提倡制造业,刺激了手工家庭作坊的积极性。
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制造业与贸易业的相互配合使国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宋朝历经数百年一直能维持国家强盛的原因之一。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b0f77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6.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经济史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
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经济变迁则是指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和转变。
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是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下面将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分析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
首先,农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农业生产是基于自然的,依赖于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的地位逐渐下降,工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
农业的发展和变迁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次,工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是工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它使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工业经济的兴起改变了经济结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工业时代的来临,增加了生产力,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最后,服务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服务业包括金融、零售、教育、医疗等各种服务行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结构的变迁表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是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的地位下降,工业兴起,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经济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讲义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4c5296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3.png)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讲义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式、经济体制)的演变1、古代中国(1)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自然经济开始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明代中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发展缓慢。
(2)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2、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最早的外资企业,便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经济兴起,洋务运动迈开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产生并曲折发展。
(5)1927年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3、现代中国(1)1949年后,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同时确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由人民公社的集体统一经营变为分户自主经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变。
二、现代中国工农业的发展历程1、农业的发展(1)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
(2)从经营方式上看,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3)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经历了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4)从生产力角度看,逐渐采用机械化化大生产2、工业进程(1)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一五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工业化受挫,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工业化停滞。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470f65a647d27284a735168.png)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经济史学中这场革命的缘起,首先依赖于凯恩斯革命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学以及由此而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计量学,它们成为经济史学家分析经济史的强有力工具。
诺斯运用这些分析工具,首先对1790-1860年的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然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的模型(《1790-1860年美国经济的增长》(1961年))。
与此同时,新古典理论的价值判断、道德伦理和理论规范,则在理论上为他对历史分析进行规范性归纳提供了“哲学”基础。
一般而言,在各种有关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制度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即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或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与否。
其中,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论风行一时。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当物质生产要素不变时,尤其是技术不变时,生产率就无法提高,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历史上存在反例。
诺斯正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于1968年发表了《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为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
因此,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亦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笔者注:具体到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同样是牛耕地(技术没变),但在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不同的制度底下,绩效有天渊之别。
所以,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制度更为重要,因为倘若制度不好,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形同废纸一张——袁隆平被捆住了手脚,再大的本事也枉然。
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也在此:“在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像一个大水泥块,把我们都封在下面,我们再大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2151afa76c66137ef0619de.png)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经典力作,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核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修正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建立了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构筑起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由于人类受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导致资源的稀缺,加剧资源利用的竞争,从而要求明确所有权,所有权的建立即激励机制的形成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现有技术和组织制约下,所有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所有权保护和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此外,由于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价值和信念,可以节约个人与社会达成协议的费用,以及约束个人行为的衡量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更能有效的克服“搭便车”行为。
诺思把制度看成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一种经济秩序。
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在指导和决定经济活动时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这一个社会基本的福利和收入分配。
所以在诺思看来,一个可以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可以说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决定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力及表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而是人口变动。
以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为例,起初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口可以大量繁殖,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口增长一旦到达资源基础被完全利用的程度,那么人口的任何继续增长都会引起狩猎、采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人们于是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以限制资源利用速度的所有权,并为之付出代价。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c99d3dcb4daa58da1114aa8.png)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一章论题被经济史学所无视的两个关键问题:1、建立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2、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
新古典理论:用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来衡量经济实绩。
追求最大化前提:普遍稀缺性,基于偏好的选择,时机成本。
资本存量=F〔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知识〕新古典理论的5大假设及诺斯的讨论:1 、假定这样一种激励结构,它使得个人在边际上完全能获得投资的社会受益,即私人与社会受益相等。
——要使这个假定成立的产权被充分地界定且交易费用为0,这样的条件从未有过。
2、假定由于能使增加自然资源存量的成本不变,因此新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不存在受益递减。
——仅仅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克服受益递减成为现实。
3、假定储蓄存在着正收益。
——储蓄正收益取决于产权结构,产权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4、假定抚养儿童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
——历史上马尔萨斯拐点的循环证明要到达这样的条件是不可能的。
5、假定人们的选择与其期望的结果是一致的。
——非预期的后果新古典理论排斥市场之外的任何组织和制度,认为通过客观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调节可以从变化不均衡到达新的均衡点。
新古典理论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
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按自我利益行事,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讨厌选举。
它可以解释,作为搭便车问题的结果,当个人得利微不足道时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集体行动。
然而,它不能有效地解释问题的另一面,即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那些行为。
〔即利他行为〕——所以诺斯认为有必要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第二章经济结构导论关于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压力,一个论战:人口扩张的型式是否与马尔萨斯理论相符?1、埃斯特·博斯鲁普把马尔萨斯的观点颠倒了过来,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促进技术变化,导致资源存量的扩张;2、来自现代对原始部落的研究,似乎说明人口能够自动平衡。
〔如丢弃儿童〕资源变化对人口的反馈:通过饥荒、疾病等来提高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与心得一由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看诺思(此段基本与经济理论无关)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归类如下:对自然现象进行精确观测,总结出规律;提出理论假设;利用数学和逻辑得到推论;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修改理论及架设;实验检验理论及假设;……而当我们纵观诺思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得到很多相似的启发:最初他深受古典派和马克思的影响。
前者对经济运行体制的分析十分透彻,后者则开宗明义直指问题的要害是制度,并分析了制度的长期变迁。
然而,诺思认为他们都有不足之处,前者忽视了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而使得有很多问题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如在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比呢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及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确有了很大提高,这又作何解释呢?诺思教授通过《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明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而后者(指马克思)则把阶级分析作为唯一的研究主线,但事实上并不能用一种理论来说明技术变迁的速率和过分强调技术是以牺牲其它的变迁动力为代价的。
例如,马克思轻视人口变化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诺思教授通过对人类经济史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再认识,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源于《西方世界的增长理论》)。
注:这一段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总结规律,从而提出一个假说(制度对于人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甚至推出:制度重于制度重于技术的推论。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动力都源与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与其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才会发生。
但是,当诺思用这一理论解释另一些历史的时候却陷入了困境,因为历史事实证明即使是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变迁并不一定发生。
于是他就用意识形态理论来你不这一缺陷,以使其制度变迁理论能自圆其说(《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他这一任务的完成)。
至此,诺思教授已成功的构造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注:这一段是在用历史检验原先理论的时候,对其进行的修改和完善。
对比以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纵然有许多的不同(如自然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精确定量、可重复。
而经济学家在验证一个理论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求助于经济史或是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但他们的研究程序却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
所以我想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拥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将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我也认为制度变迁的理论还远没有达到完善,它需要解释的问题依然还有很多。
在本文的后面我将试着阐述一二。
二制度变迁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狭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实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价格理论。
他的内核主要为稳定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结构。
而在诺斯的分析框架里,基本上放弃了理性选择假设,代之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假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其实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具体在我国经济学界对制度变迁理论大体上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是经济史学中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种评价则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也不例外。
但我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似乎过分夸大了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事实上,通读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我们不难发现,诺思分析问题所用的基本假设依然是“理性经济人”,而分析制度变迁的最基本的方法依然是成本——收益的方法。
更何况,我认为相对于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需要说明的问题还有很多。
再有就是连诺思自己也赞同的“新经济史学必须用可靠的统计资料作为其坚定的基础”。
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方面的工作在制度变迁理论中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例如对制度变迁的成本的核算问题,诺思也仅仅是停留在估算的层面上,在这方面,还缺少强有力的核算体系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对于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从古典制度经济学到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再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意义。
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已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
由于交易费用的引入使这里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真实,制度变迁理论中所研究的乃是现实中的经济人,而不是古典经济学里的抽象的经济人。
他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是人,制度,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制度变迁理论虽然依旧采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但这也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这恰恰是因为诺思看到了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成本——收益的思路来解释的,因而需要引入意识形态的理论以使其完善。
当然,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则是制度变迁理论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截然相反的结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正式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诺思)那么,这个论点是否正确呢?我想先从他的上述两个创新之处入手进行分析。
交易费用: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dispbbs.asp?boardID=2178&ID=90686他对新古典模型的描述从这个模型的假定开始;“面对普遍存在的稀缺性这一事实,人们得作出反映他们欲望、需要和偏好的选择。
这些选择是在丧失机会下的情况作出的。
”(P4)这些选择是追求福利或者是效用最大化的。
效用最大化取决于资本存量的规模(取决于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以及自然资源的数量),而这实际上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但是,如果那样的话,“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都不存在。
”(P5)接着他对这假设进行探讨:第一、这一模型假定这样一种激励结构,它使得个人在边际上完全能获得投资的社会收益,即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等。
第二、它假定由于能使增加自然资源的存量的成本不变,因此新知识的获取与运用不存在收益递减。
第三、它假定储蓄存在着正收益。
第四、它假定抚养儿童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
最后,它假定人们的选择与其期望的结果是一致的。
(P5)他批判了这些假设:对于第一个假定,要使它成立,必须是“产权被充分地界定且没有行使成本(即交易费用是0)是必要的。
这样的条件从未有过”(P5)“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中并不常见。
”对于第二个假设,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仅仅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克服收益递减成为现实。
”(P6)而对于第三个假设,他认为储蓄的正收益的存在取决与产权结构。
他认为第四个假设不仅仅是要控制人口的出生,要调整人们的生育政策,同时改变增加人口的社会成本。
这样才能使抚养儿童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一致。
(P6)在对最后的一个假设中,他认为无效率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还有相对独立甚至对立的人们对世界观的看法和理解,产生“多样的、矛盾的和无效率的情形”(P7),使得选择与期望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由此,他提出了制度的理论。
而他对于“搭便车”的分析也同样精彩。
奥尔森认为,当个人仍能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获得收益时,他们是不会承受参与大集团活动的成本。
而大集团活动确实存在并且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基本力量。
但是这些活动难以用新古典理论来简单地解释。
(P11)。
“而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是结构变迁的推动者以此来巧妙地说明全部问题。
然而这种观点未能解释问题的全部,因为马克思主义者简单地忽略了搭便车问题。
人们会置自我利益不顾而按一个阶级的利益行事,甚至作出相当大的个人牺牲。
”(P11)新古典理论不能解释利他行为,如无偿献雪。
制度变迁的两难解释可以变得简单明了。
它超越成本—收益的个人主义计较。
“当个人深信一个制度是非正义的时候,为试图改变这种制度结构,他们有可能忽略这种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法律是正义的时候,他们也会服从它们。
变迁与稳定需要一个意识形态”。
(P12)在分析经济结构时,他指出3点:1.通观历史,在发明与创新中几乎总是存在在着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异。
2.技术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知识的积累上,这些知识决定了发明活动的方向。
3.除非基础知识存量扩张,不然新技术的发展最终会陷入收益递减的境地。
(P16)。
接着,他认为“知识与技术存量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但他们本身并不能决定在这些限度内人类如何取得成功。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与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
”“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对于国家理论,他这样叙述“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
最终是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P17)“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P20)在国家的存在的解释中,有两种解释:“契约理论与掠夺或剥削理论。
”(P21)然而,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
正是“暴力潜能”分配理论使两者统一起来。
“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的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P22)“国家既作为每一个契约的第三者,又是强制力的最终来源,它成为为控制其决策权而战斗的战场。
”(P21)“”具有一个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通知者的国家模型具有3个基本特征:1.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服务——我们称之为保护——与公正作交换。
2.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个集团设计产权。
3.国家的对手是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通知者的个人。
因而,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代替度的函数。
” (P23-24)因此,对统治者的约束是“竞争约束与交易费用约束”,然而,“这两者通常造成无效率的产权。
” (P28)竞争约束避免触犯有势力选民,而交易费用约束会减少统治者的税收,二者的结合“可解释无效率产权的扩展”(P28)接着,又论述了国家的职责“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
”(P24)这些规则的原则是:“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
既然法律的发展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就能随之带来具有重要意义的规模经济。
既然交换的基本规则已经确立,那么,只要存在法律机构,谈判和行使的费用就会不断减少。
”(P39)在统治者存在对手的情况下,他的推论是“哪里不存在势均力敌的替代者,哪里现存的统治者就好似一个暴君、一个独裁者或一个专制君主。
”(P27)“只要本国选民的机会成本或竞争国的相对地位没有变化,那么停滞的国家就可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