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图文小故事
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译文]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
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
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小故事]
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

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

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

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

”父亲连连点头称赞。

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小故事]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家有两兄弟。

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

十几年过去了,卜式的羊群繁殖到了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这时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于是卜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
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译文]
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

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
王安石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

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

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

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

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

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

”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

”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

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

”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
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

[小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

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

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

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

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话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译文]
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小故事]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

孙权问:“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

现在殷模不思进去,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短短几句话,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刻薄话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
[译文]
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小故事]
战国时期的服子,在言谈举止方面特别讲究礼貌。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

那家人非常客气,邀请了许多朋友陪他一起游玩。

有一位客人想趁机向服子请教问题。

服子直率地说:“你有几个不足之处。

”客人一楞,说:“主讲。

”服子说:“第一,你有一种轻浮的表现;第二,交谈中你不称我为老师,是不够尊敬我。

第三,我们初次见面,交情很浅,而你谈得很深,太随便了。

”几句话说得那位客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
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小故事]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小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时,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

孙叔敖大吃一惊,因为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它就会死去。

孙叔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自己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的。

于是他就把两头蛇砸死深埋了。

孙叔敖回到家里后,哭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母亲。

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笑了:“孩子,你死不了,因为在危险时还想着别人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译文]
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就高;人们敬重一个人,主要是看他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有没貌。

[小故事]
齐王派长相普通的晏婴出师楚国。

楚王想侮辱晏婴个矮,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小门让他进。

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里进去。

”楚国人一听,忙打开城门让晏婴竟区了。

见到晏婴,楚王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个规矩:上等国派上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对晏婴肃然起敬。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译文]
才干出众的人,名望自然大;人们佩服一个人,主要是看他的本领,而不是看他会不会说大话。

[小故事]
王昭远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统帅,平时他骄傲自大,总以诸葛亮自比,经常吹嘘说:“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

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

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为了历史上的笑柄。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
流俗众仁者稀
[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多,品行高尚的仁者少。

[小故事]
三国时有一个叫王烈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

偷牛的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

”这话传到王烈听了,他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

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

”后来,这个曾经偷牛的人果然金盘洗手,而且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讳色不媚
[译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小故事]
萧衍是我国历史上南朝的一位皇帝。

在萧衍即将当皇帝的时候,人们见了他都歌功颂德,萧衍自己也志得意满,十分高兴。

但这时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见了萧衍即不恭维,也不拘束,给萧衍行礼后,转身就走。

萧衍见此情景,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问旁边的官员:“这位年轻人是谁?”手下人告诉他这个人叫谢览。

萧衍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对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坦然自若的样子很赞赏,决定重用他。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译文]
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质会一天天提高,过错会一天天减少。

[小故事]
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小的时候,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最早,孟轲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孟轲经常模仿出殡的场景。

孟母怕孟轲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了人多的集市上,孟轲又开始学着隔壁的商人杀猪卖肉。

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

从此,孟轲就跟着私塾里的先生专心学习礼仪,学业不断长进,孟母终于满意了,便长期定居下来。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坏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不管什么事都会办坏。

[小故事]
齐桓公晚年时生活腐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

易牙为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杀掉自己的儿子;而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宦官;开方为了讨好齐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提醒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

”后来,齐查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成何人
[译文]
只知道啃书本,不知道按书中的道理去做,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那么会有什么出息呢?
[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

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

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

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

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但力行不学文
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只懂得卖力去做,不学习书中的道理,靠自己短浅的见识,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小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和蒋钦非常勇猛,深受孙权重用。

但吕蒙和蒋钦原来都没念过什么书,被看作一介武夫。

后来孙权批评他们说:“你们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应该多看点书,了解以往的历史作为借鉴。

这样会大有好处的。

不要总说忙,但有我忙吗?我都会抽时间研究兵法。

光武帝再忙也抓紧时间学习,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学一学吗?”他们听了后,便刻苦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人。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译文]
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相;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这三条都是很重要的。

[小故事]
杨愔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

一天,杨愔坐在院里的李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打中了他的背,他一动不动地读自己的书。

孩子们纷纷来抢夺那从树上掉下来的李子,得到了的正津津有味地品尝李子的美味,没有得到的正懊丧不已,还要想办
法弄几个吃吃,拿竹竿的拿竹竿,爬树的爬树,只有杨愔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书,在书海里遨游是他最大的乐趣。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译文]
正在读着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

这本书没有读完,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读书要用心专一。

[小故事]
宋太祖时,赵普任中书令。

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少,所以在处理奏章的时候经常出错,于是他便在晚上勤学苦读。

有天晚上,宋太祖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我小时候读《论语》只是认字,现在,我是从《论语》中学习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宋太祖高兴地说:“你可真正的读懂《论语》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