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王国维纪念碑碑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
•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校长 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 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 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 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气了, 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 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接着 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 寅恪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 就请。
• (《朝闻道(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108个名士珍闻录)》)
王国维
• 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 国学研究院除了讲书授课外,一般不主动 跟学生谈话。他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 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书房研究学问。 但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 教或辩论,他都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 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当时 的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 王先生家里。
• 王国维坦然地说过自己愚暗,对于《尚书》 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 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 生大为震动。
• 梁启超这样评论王国维:“学者徒歆其成 绩之优异,而不知其所以能致此者,固别 有大本大原在。先生之学,从宏大处立脚, 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 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
•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 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 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
• 他的父亲陈三立是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 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1937年 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三 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 他的兄长陈衡恪是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 齐名。他的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 孙女,相识于清华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李格非《陈寅恪:“全中国最博学之 人”》
• 清华园内有趣的人物真多,但其中最有趣的,要算陈寅恪先生了。你 们中谁有好奇心的,可以在秋末冬初的一天,先找一找功课表上有 《唐诗校释》或《佛经翻译文学》等科目的钟点,然后站在三院教室 的过道上等一等,上课铃响后,你们将看见一位里面穿着皮袍,外面 罩以蓝布大褂青布马褂,头上戴一顶两边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盖着棉 裤,足下蹬着棉鞋,走路一高一下,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老先 生从对面彳亍而来,这就是陈寅恪先生了。
青年王国维
• 青年王国维,是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 美学家。他有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 哲学家的参悟,当他深入体味晏殊的《蝶 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 《青玉案》的三首词时,灵光照彻,发现 了人生的大境界。他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 话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玲珑剔透, 成了一个美妙的经典!《人间词话》云:
• 王国维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之后,还保留 着作为遗老标志的小辫子。据说王氏夫人曾劝他: “来到这个时候了,还留着这东西做什么?”王 答:“正是到了这个时候了,我还剪它做什么!”
王国维之死
• 1927年,北洋政府分崩离析,京畿已是草木皆兵。此时, 任教清华的王国维虽日常言行无异常时,但言及时局,辄 神色黯然,有“避乱移居之思”。而当时,他生活与精神 上的依托者罗振玉已携眷东渡,梁启超养疴津门。生性孤 僻的王国维与他人少有交往,唯与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过 从颇密。6月2日早晨,王国维忽然找到吴宓,说有事将外 出,需借用5元钱。接钱后就出校门雇人力车急行而去。 到了下午,王家找到吴宓处,说他没留片言出门至今未回。 吴宓便着人四处寻觅,后众人寻到颐和园排云殿鱼藻轩, 只见一地烟蒂,却不见人影。忽见水中有一人体,头没于 湖底淤泥中,而后背衣衫尚未全湿 正是王国维!
《人间词话》之“三种境界”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 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 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 大词人不能道。
• (志、学、悟)
王国维的学问
• 就是这样的“纯粹国货式老先生”,却得到了下至普通学生,上至大 师鸿儒的尊敬和推崇。当时的清华文学院长冯友兰,学问不可谓不高, 学术地位不可谓不尊,在清华也历任系主任、文学院长、代理校长等 职务。但每回上《中国哲学史》课的时候,总有人看见冯友兰十分恭 敬地跟着陈寅恪先生从教员休息室里出来,边走边听陈的讲话,直至 教室门口,才对陈寅恪深鞠一躬,然后离开。“这个现象固然很使我 们感觉到冯先生的谦虚有礼,但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陈先生的实在伟 大”。
王国维之死
• 王国维的学生刘节记载颐和园一园丁的现场说法:“先生 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坐久之,复步入鱼 藻轩,吸纸烟。旋即闻投湖声,及得救,其间不及二分钟, 而气已厌,死时里衣尤未湿也。”家人从其口袋中寻出四 块多钱和一纸遗书,上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 园茔地。汝(第三子王贞明)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 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 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 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之碑文:
•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 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 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 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 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 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每次讲课,开宗明义就说:
• “前人讲过的, 我不讲;近人讲 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讲过的, 我不讲。现在只 讲未曾有人讲过 的。”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 字伯隅、静安,号观堂、 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 官镇人。清末秀才。王国 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 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 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 际弃绝科举。
•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 史学、哲学、古文字、考 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 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 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 其俱为同乡。甲骨四堂之 一。
王国维的小辫子
• 1925年2月12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处正式成 立,学校任命吴宓为筹备处主任。2月13日,吴 宓带着校长曹云祥签发的聘书,来到北京城内织 染局10号,恭谒王国维先生,请其出山。吴宓走 进王宅,见到王国维,先恭恭敬敬地鞠了三大躬, 此举一下打动了王国维。据吴宓当日日记载: “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服革履, 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