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板书:望洞庭湖月观察和山水想象人景《望洞庭》教学设计13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2)感受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树立远大的志向;(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的体会;3. 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2)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望洞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白银盘里一青螺”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如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色的热爱;(2)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远大的志向;(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螺”、“翠绿”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
(2)分享成果: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注释。
2. 课件:洞庭湖的图片、诗人刘禹锡的简介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洞庭湖的诗词、文章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洞庭湖的背景音乐。
六、教学准备1. 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洞庭湖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准备洞庭湖的自然风光音乐,以增强学生对洞庭湖风光的感受。
4. 准备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洞庭》,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鉴赏古诗的技巧。
难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内容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
3.5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诗文,进行翻译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望洞庭》诗文原文、注释和译文。
5.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文章,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文,使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6.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3 分析法通过对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诗文解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的内容。
(2)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 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 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 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 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 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 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 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 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 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 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洞庭湖的诗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3.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或画作。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对洞庭湖美景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
7.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活动。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望洞庭》这首诗。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使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刘禹锡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
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色。
使用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色。
2.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自然景色。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的描绘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展示法,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使用引导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思考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分析《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望洞庭》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介绍课文《望洞庭》的主题和内容,概括诗中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解读课文中的诗意表达,解释其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美景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望洞庭》,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查找关于刘禹锡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望洞庭》的文本,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文档。
5.2 图片或视频准备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3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刘禹锡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文朗读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学生通过扮演,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态,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第七章:拓展与延伸7.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望洞庭》的主题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歌。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望洞庭》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看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洞庭湖的想象和情感。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如湖面、岛屿、鸟类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描述。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洞庭湖自然景观的看法和感受。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洞庭湖自然景观时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描述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洞庭湖的保护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洞庭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洞庭湖,并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洞庭湖保护的看法和行动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洞庭湖保护的心愿和承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行动力的提升。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保护的理解和行动力。
第四章:望洞庭的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 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4. 背诵《望洞庭》。
5. 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三、教学难点1. 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眼中的水。
2. 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入,让学生感受苏轼笔下的水。
3.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4. 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字。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 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 学生自学古诗,小组交流:a.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b.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c.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 指名背诵古诗,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
2.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句,如“两相和”、“白银盘”、“青螺”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3. 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1. 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
2. 学生仿写古诗,感受古诗词的美。
(五)总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点评。
2. 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体会诗境。
五、板书设计《望洞庭》作者:刘禹锡两相和白银盘青螺第2篇教学目标:1. 认识“庭、湖、光、月”等生字,能正确读写。
2. 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望洞庭》全文。
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诗歌。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3.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解析课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自然或生活中某一景象的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创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相关注释。
5.2 教具:投影仪、幻灯片等。
5.3 教学参考资料:刘禹锡的生平介绍、唐诗鉴赏相关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活动:学生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能力。
诗歌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悟。
6.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邀请家长参加诗歌朗诵会,增进家校互动。
第七章:教学计划7.1 第一周:学习《望洞庭》全文,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7.2 第二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
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2一、教学目标1、会读“螺”等5个字,会写“庭、螺、潭”等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字词和句子。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望洞庭》这首诗,解释生词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洞庭湖的宁静、月光的明亮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创意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的创作,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
3.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绘画、写作等创作材料和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出自己对洞庭湖的表达作品。
3.3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工具,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和想象。
第四章:小组分享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4.2 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每个小组成员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欣赏诗歌、表达情感等。
5.3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望洞庭》公开课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望洞庭》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课文《望洞庭》的内容理解和朗读技巧。
2.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课文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把握。
二、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望洞庭》的文本。
2. 课文朗读音频。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b. 引导学生谈论对洞庭湖的了解和印象。
c. 板书课题《望洞庭》,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c.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学习生字词a. 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b. 学生组内交流生字词的意思。
c.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4. 理解课文内容a.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
b.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c.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家长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录下视频或音频,并发给老师。
2. 学生书写生字词,并注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和生字词。
六、教学拓展1. 图片展示: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2. 视频资料:播放洞庭湖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增加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
3. 文学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与洞庭湖相关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