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大纲
法理学课程大纲引言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理解法律的本质、原则和逻辑,在法学领域发展扎实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大纲将介绍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估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要求和学习重点。
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法理学1.2 主要内容:法律的成因和本质;法律的分类和层级;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法;法律推理和法律证据的构成;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等。
1.3 开课学期:法学专业大三下学期1.4 上课方式:授课+讨论+案例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a) 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系统的组成;b) 掌握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法;c) 了解法律推理和法律证据的构成;d) 理解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a) 发展扎实的法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b) 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c) 提高法律表达和写作能力;d) 培养团队合作和案例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3.1 法律的成因和本质a) 自然法和人造法的概念和区别;b) 法律的目的和功能;c)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2 法律的分类和层级a) 国家法和国际法的概念和特点;b) 权力法和契约法的区别;c)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组成。
3.3 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法a) 文本解释和评价解释的概念;b) 意图解释和历史解释的区别;c) 法官主义和立法主义的辩论。
3.4 法律推理和法律证据的构成a)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原理;b) 法律证据的分类和鉴别;c) 证据推理和证明责任的认定。
3.5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a) 法律原则的概念和作用;b) 法律规则的层级和适用。
四、教学方法4.1 授课a) 系统讲授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分析法律案例,探讨并理解法律推理和证据构成;c)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
4.2 讨论a) 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b) 学生互动,分享不同的观点与解释;c) 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法理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适用专业:法学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它研究法的本质、特征、形式、作用、法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其他法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2、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建起法学的理论框架。
(2)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法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追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法的定义法的特征法的本质(2)法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3)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法的渊源法的形式法的效力范围2、法的运行(1)立法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2)执法执法的概念和特点执法的原则执法的主体和权限(3)司法司法的概念和特点司法的原则司法体制和司法程序(4)守法守法的概念和要素守法的原因和条件(5)法律监督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分类法律监督的体系和机制3、法的价值(1)法的价值概述法的价值的概念和特征法的价值体系(2)法的基本价值秩序自由平等正义(3)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4、法与社会(1)法与经济法与经济基础法与生产力法与市场经济(2)法与政治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法与国家法与政党政策(3)法与文化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法与道德法与宗教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法律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法学著作和学术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五、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X%)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法理学》是法学教育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整个法学体系中的理论学科。
它是对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概念、法律内容和法律范畴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索其精神实质。
法理学是对刑法专业、民商法专业、刑事侦查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等法学专业共同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不是研究某一具体的法律部门或某项法律规则的具体问题,而是关注对各个部门法学具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法律基础内容。
《法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帮助所有的法学本科生的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过程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也是法律职业者要做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目的:《法理学》课程涉及到法学基本知识的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以涵盖法学学科的所有内容。
根据大一新生的具体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传授。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有所了解,能够掌握《法理学》中最一般的理论知识;掌握法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职业的法律素质,并能够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运用法学理论来分析社会法律现象。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法学导论1.如何学好法学?由于本课程面向大一新生,所以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法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法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为此,在这部分主要介绍大学学习与初高中学习的不同特点,法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应该看的一些书目。
2.法学的历史和法学教育主要讲授:西方法学的历史;中国法学的历史;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重点:了解西方法学发展的脉络;简单了解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法学教育的目标。
难点:西方法学涉及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较多,学生较难理解,故需要注意讲解的通俗性。
3.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发展。
法理学大纲法理学教学课件
《法理学》教学大纲李振华第一讲导论一、法学概述1、内涵概念;特征2、研究对象法和法律现象3、法学体系二、法学的历史1、产生条件2、中国法学的发展史3、西方法学的发展史4、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法学教育1、现状2、层次3、定位四、法理学1、概述(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2)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3)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4)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2、主要内容(1)法是什么(本体)(2)法应当是什么(价值)(3)法是怎么来的(产生与发展)(4)法是如何运行的(立法、守法、执法、商法、法律方法)(5)法与社会的关系3、法理学的学习(1)地位(在法学课程体系)(2)意义(对部门法和学生)(3)方法第二讲什么是法(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1、法的词源2、汉语语境中的“法”3、西语语境中的“法”4、学术意义上的“法”5、马克思法学理论下的法二、法的基本特征1、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性)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意志性、程序性)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双向性)4、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性)三、法的本质1、历史上的法的本质观神意说;理性说;主权命令说;意志说;自由说;事物性质说;民族精神说;利益说等2、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1)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四、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1)告示作用(2)指引作用(3)评价作用(4)预测作用(5)教育作用(6)惩戒作用2、社会作用(1)物质文明(2)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3、法的局限性(1)僵化、繁琐(2)保守、限制(3)运行成本高(4)依附条件严第三讲法的历史一、法的历史1、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氏族习惯2、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与国家同步产生(3)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4)受道德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3、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1)体现的意志不同:统治者、全民(2)产生的过程不同:自觉、自发(3)管辖原则不同:属地、属地(4)实施方式不同:国家强制力、首领威信二、历史类型1、奴隶制的法2、封建制的法3、资本主义的法(1)法制内涵(2)法制原则(3)两大法系4、社会主义的法(1)产生规律(2)性质(3)特点三、法的继承1、定义2、根据和理由3、内容四、法的移植1、定义2、必要性3、类型五、法的现代化1、一般(1)从等级的法到平等的法,从身份的法到契约的法(英国梅因)(2)从义务本位的法到权利本位的法(3)从实质理性的法到形式理性的法(德国马克斯·韦伯)(4)从专制的法到民主的法,从少数人的法到全体人的法(5)从人治的法到法治的法2、中国(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2)从模仿他人到具有自己特色(3)启动的形式是立法主导型(4)制度变革在先,观念更新在后六、中国法制改革1、政法体制的改革(司法独立)2、法律体系的重构(公私分离)3、法律精神的转换(以人为本)第四讲法的形式和效力一、渊源与形式释义二、法的形式1、正式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5)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2、非正式形式政策、判例、习惯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三、法的分类1、国内法与国际法2、根本法与普通法3、一般法与特别法4、实体法与程序法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6、公法与私法7、普通法与衡平法四、法的效力1、定义2、效力层次(1)宪法的最高效力(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4)新法优于旧法(5)国际法优于国内法3、效力范围(1)时间效力生效、失效、溯及力(2)空间效力主权范围;特定区域(3)对人的效力本国公民;外国人(4)对事的效力第五讲法的要素一、概述法的要素是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56学时/3学分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树立法治信仰。
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在价值,包括正义、公平、自由等,并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课程目标2:掌握法理知识体系。
掌握法律体系、法律渊源、法律关系、法律效力、法律责任等基础概念。
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脉络。
理解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遵守等环节的特点、原则、程序等知识。
课程目标3:掌握法理分析方法。
形成运用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比较等分析方法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视角。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 =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6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4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一)教材《法理学》编写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付子堂:《法理学初阶》(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7。
法理学专题教学大纲
导论课时分配:4学时。
一、法理学的性质、问题与方法二、法理学专题与法理学导论之间的关系专题一法律的道德强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法律、道德和自由涉及的法理学问题;2、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个案中,提出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
课时分配:4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公共道德与批判性道德的区分;法律对自由限制的证成性原则;伤害原则的分析;刑法的道德强制教学内容:1、组织课堂讨论2、讲解和分析专题二“见危不救”的法理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1、对讨论主题作出类型区分2、掌握法律和道德的关系3、掌握义务的概念课时分配:3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辨析;分外之责的概念;法律的目的;生命权教学内容:1、组织课堂讨论2、讲解和分析专题三:“平等”的原理和应用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平等的概念区分;2、着重掌握平等的公式3、掌握平等的判断方法课时分配:4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平等的概念区分;平等的公式和判断方法;平等在法律推理上的应用教学内容:1、组织课堂讨论2、讲解和分析复习思考题:1、运用平等原理如何解决法律漏洞?2、如何理解肯定性行动?专题四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权利和公共利益的概念;2、掌握权利和公共利益冲突的模式;3、掌握冲突解决的衡量方法。
课时分配:4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公共利益的概念;权利的概念;公共利益的具体化;比例原则教学内容:1、组织课堂讨论2、讲解和分析复习思考题:1、拆迁补偿的证立原则2、比例原则在权利和公共利益冲突中的运用3、权利的两种概念观比较专题五法律解释的目标和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法律解释的原因;2、掌握法律解释的目标理论;3、掌握法律解释的方法选择;4、掌握法律解释的证立理论;课时分配:4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法学三段论及其缺陷、法律解释的目标争论、法律解释的方法位序争论、合宪性解释教学内容:1、组织课堂讨论2、讲解和分析复习思考题:1、论述法律解释的成因与目标2、法律解释的方法为什么有争论?如何解决?3、权威性解释为什么重要且有限?4、目的解释的方法。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介绍法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法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系统了解法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2. 掌握法律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和方法;3. 培养法学思维和分析能力;4. 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章法理学的基本概念1. 法理学的定义和特点2.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3. 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法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法理学的理论体系1. 法的本质和分类2. 法律体系和法律层级3. 法律规范的适用和解释4. 法律演变和法律创新第三章法理学的方法论1. 法的逻辑和哲学基础2. 法的比较和史学方法3. 判例法和道德法4. 法理学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第四章法律哲学与法律伦理1. 法律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法律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3. 法律哲学和法律伦理对法律实践的影响第五章法理学的实践应用1. 法律概念和法律术语的准确运用2. 法学论文和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3. 法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伦理问题4.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第六章综合案例讲解1. 经典案例分析2. 最新法律问题案例讲解3. 简单案例编写和分析4. 现场案例演练和辩论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小组演练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分值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法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
它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法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学习部门法学和研究法律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法的概念教学内容:法的概念;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概念,掌握法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深刻认识法的作用。
第二章法的价值教学内容:法的价值的概念;法的价值体系;法的价值的冲突与解决。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价值的概念,掌握法的价值体系的内容,了解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及解决方式。
第三章法的要素教学内容:法的要素的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要素的概念,掌握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第四章法的渊源与效力教学内容:法的渊源的概念;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的效力。
教学要求:理解法的渊源的概念,掌握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了解法的效力的概念、范围和分类。
第五章法律体系教学内容: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教学要求: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掌握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法律关系教学内容: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教学要求: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了解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七章法律责任教学内容: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分类;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
法理学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一、引言法理学作为法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法律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法律价值观的形成。
本文将围绕法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法理学课程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学修养。
二、课程目标法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使其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法律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三、教学内容1. 法理学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介绍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法理学的定义、特点、研究对象等,同时回顾法理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法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动态。
2. 法律哲学与法律伦理学探讨法律哲学和法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和道德性。
3. 法律逻辑与法律论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法律语言与法律文书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语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法律文书解读能力,提高法律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法律思维与法律判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判断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理论和法律规则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模拟辩论、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法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有关本课程、目的与任务法理学是以“一般法”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法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是一门基础理论课。
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的精神和理念,对法律的各个部门法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及法律意识,为今后部门法的学习提供理论帮助。
三、适用专业及学时本大纲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教学。
总学时64学时,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见附表1。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法理学是所有法学专业课的基础课和先修课。
五、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1、成绩的组成:平时学习环节,包括作业、听课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2、考试的形式:闭卷。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法理学》沈宗灵主编。
《法理学》张文显,法律出版社
《法律导引》(澳)维拉曼林著,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博登海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理学》教学大纲
国家精品课程法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篇导论第一章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历史(学时: 4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学与法理学一、法学的概念和品格二、法理学的性质与沿革三、学习研究法理学的重要意义四、法理学的课程体系第二节法理学史纲一、古代法理学思想二、近代的法理学三、西方现代法理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创立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丰富与创新四、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主要内容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重大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构成三、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渊源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特征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意义第二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治国方略根本原则的历史考察二、“三者统一”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科学总结三、“三者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三节尊重与保障人权一、人权属性上的突破二、人权主体上的突破三、人权内容上的突破四、人权实现上的突破第四节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的保障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理念的更新二、创新社会管理与法的功能的发挥三、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价值的实现第三章法学方法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学方法概述一、法学方法的含义二、法学方法的作用三、法学方法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四、法学基本方法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概述二、形式推理三、辩证推理第二编本体论第四章法的本质(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词源与词义一、“法”的中文词源二、“法”的西文词源三、现代汉语中的法的词义第二节法的本质一、中国古代礼法传统观念与法的本质二、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对法的本质的认识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三、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第五章法的本原(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本原的重要性一、对法的本原的不同态度二、正确认识法的本原的重大意义第二节经济基础——法的本原一、法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法服务于经济基础第三节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商品交换与法的产生二、商品经济与法的发展三、市场经济与法律体系的形成第四节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一、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二、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第六章法的要素(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的定义与形成二、法的要素的学说与分类第二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三、法律概念的特征与要求第三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二、法律规则的结构三、法律规则的分类第四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释义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三、法律原则的分类四、法律原则的形式与适用第五节技术性事项一、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由来二、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类别第三篇发展论第七章法律发展概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发展的概念与特征一、法律发展的概念二、法律发展的特征第二节法律发展的过程一、法律发展过程的种种解说二、当代中国法理学对法律发展过程的阐释第三节法律发展的依据一、外部因素二、内部因素第八章法律的起源与演进(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法律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规范体系三、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第二节法律的演进一、奴隶制法二、封建制法三、资本主义法四、社会主义法第三节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一、法律的现代化二、法律的全球化三、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第九章法律发展的路径(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继承一、法律继承的含义二、法律继承的内容三、法律继承的依据第二节法律移植一、法律移植的含义与依据二、法律移植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法律改革一、法律改革的基本依据二、法律改革的主要原则三、法律改革的基本内容第四节法律革命一、法律革命的含义与本质二、中国的法律革命第四篇运行论第十章立法(学时: 3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立法概述一、立法的由来二、立法的概念与特征三、立法的形式和分类第二节立法的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民主性原则三、实效性原则第三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的概念和类型二、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三、我国的法律冲突与解决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宪法及其相关法二、民商法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十一章执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执法的概念与原则一、法的实施与执法的概念二、执法的分类第二节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合理性原则第三节执法的体系一、政府的执法二、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第四节执法的基本要求与保障一、执法的基本要求二、执法的保障第十二章司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司法的基本特征一、静态分析二、动态分析第二节法官理性与司法方法一、法官裁决的理性要求及方法导向二、司法方法的个案阐释三、“价值中心”的司法思维第三节司法改革的中国图景一、司法场域的结构完型二、ADR司法的和谐与权威三、法治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司法理念的中国彰显四、司法公权力主体的均衡与司法公共体与公共域的形成五、协调司法权力与权威的矛盾冲突,健强司法权能六、强化国际司法人权理念,实现国家司法权能与公民司法权利均衡七、强化法官理性建设,实现司法权运行的外部均衡第十三章守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守法的概念、要素一、守法的概念二、守法的要素第二节守法的动机和理由一、守法的动机二、守法的理由第三节守法的途径一、以普法教育塑造公民守法精神二、以良法理念培植公民守法内在信念三、以完善的法律适用提升法律公信力第十四章法律监督(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监督释义一、法律监督的含义与特征二、法律监督的意义三、法律监督的原则第二节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一、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二、社会的法律监督第十五章法律解释(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一、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二、现行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第二节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一、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二、作为司法活动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第五篇范畴论第十六章权利与义务(学时: 4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权利与义务释义一、权利与义务的含义二、权利与义务的类型第二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相存二、权利与义务的互补互促三、权利与义务的等量等值四、权利与义务的对立一致第三节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依存二、区别三、冲突第四节法律关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一、法律关系概述二、法律关系的要素三、法律责任四、法律制裁第十七章人治与法治(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人治及其形态一、神治二、德治第二节法治及其表现一、法治的思想脉络二、法治的制度演变第三节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依法治国理论的基本内容二、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第十八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释义二、法律规范与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法律事实一、法律事实的含义与特征二、法律事实的分类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四、法律事实的认定第三节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关系一、事实的法律意义二、法律的事实意义三、法律事实与规范的连接方式第四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一、基本要求二、内在根据第十九章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意识一、法律意识的界定二、法律意识的类型第二节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释义二、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三、法律行为的类型第三节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关系一、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区别二、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联系第二十章法的应然与实然(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法的应然与实然范畴的历史演变一、自然法学说对法的应然的追问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法的实然的探究三、现代西方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争论第二节法的应然与实然的法学意义一、道德与法律二、价值与事实三、规律与法律第二十一章法的实体与程序(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实体法与程序法一、实体、实体法与程序、程序法的定义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第二节法律程序的意义一、程序性是法的基本特征二、正当性是衡量法律程序的独特标准三、正当程序具有独立价值第六篇价值论第二十二章法的价值的一般理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价值的释义与分类一、法的价值的释义二、法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第二节法的价值的功能与流变一、法的价值的功能二、法的价值的流变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一、法的价值冲突界定二、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因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模式四、法的价值冲突的整合第二十三章人权(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人权的基本含义一、对“人权”一词的不同解说二、人权的定义与构造第二节人权的本质属性一、西方学者的观点二、人权的本质属性第三节人权的分类第四节人权与法律的相互关系一、人权和法律相互结合的历程二、人权法律化的内在根据三、法对人权的作用第二十四章正义(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正义论的历史回顾一、正义源头与法律神话二、从神话到逻各斯三、正义帝国:世俗与神圣四、喧嚣中的理性正义第二节法律正义观的主题一、正义的前设与契约标准二、正义的范围与类型标准三、正义的区域与文化标准四、正义的相对与德性标准五、正义的原则与社会标准六、正义的核心与权利标准七、正义的判断与利益标准八、正义的交叠与底线标准九、正义的操作与程序标准十、正义的神圣与宪政标准第三节法与正义的关系一、正义:法律的核心价值二、法律:正义的基石奠定第二十五章法律与秩序(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秩序一、秩序二、社会秩序第二节法律秩序一、法律秩序二、法律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法律的秩序价值一、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二、法律对秩序的作用第四节秩序与自由一、法律自由二、法律自由的存在形式三、秩序对自由的功能四、自由对秩序的功能五、秩序与自由的冲突与整合第二十六章效率(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效率与法律的效率分析一、效率的含义二、法律的效率分析第二节效率与法律的关系一、法律对效率的功能二、效率对法律的价值第三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公平的含义二、公平的分类三、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协调第七篇关联论第二十七章法与政治(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一、政治的概念二、法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节法与政策一、政策的概念二、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三、法与政策的相互作用四、处理政策与法的矛盾应坚持的原则第三节法与民主一、民主的概念及其分类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联系与区别三、法与民主的关系第四节法与政治文明一、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二、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第二十八章法律与道德(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由来一、西方法学史上有关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观点二、“二战”后围绕法与道德关系的几次重要论战第二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三、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第二十九章法与文化(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内在结构三、文化的外在分类第二节法与文化的关系一、作为文化现象的法律二、法律的文化解释第三十章法律与科学技术(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一、科学技术概说二、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三、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第二节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对法律意识的影响二、科学技术对法律规范的影响三、科学技术对法律运行的影响四、科学技术对法学教育的影响第三节法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一、法律为科学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法律引导、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三、法律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四、法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五、法律防范与消解科技的负面效应第四节依法治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二、依法治国方略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第三十一章和谐与法律(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和谐与法律的思想渊源一、西方的和谐法律观二、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法律观三、当代中国的和谐法律观第二节和谐的立法观一、从斗争法律观向人本法律观的转变二、从形式正义向社会公平立法观的转变三、从利益分化向多元利益整合的立法观转变第三节和谐的执法观一、和谐司法观二、和谐执法观第四节法律对和谐的意义一、法律促进主体维度的和谐二、法律促进客体维度的和谐三、法律促进空间维度的和谐四、法律促进时间维度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理学课程名称:Law102法理学Jurisprudence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其它学院选修或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确定学分课时:3学分,54课时主讲教师:鲍禄教授李俊副教授所属院系:法学院电话:64493701 电子邮件:BaoLu@教学对象:本学院二年级本科生考核方式:平时测验(或作业成绩),随堂进行。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笔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一、课程简介(略)二、教学内容第一讲法学学科与法理学【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法理学在法学中的位置和功用有所认知,对法理学本身有一个概观性的了解。
2、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对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方法的应用。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一、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1、法学释义2、法学的体系3、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二、法学的研究方法法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列举三、法学教育与法学学习1、法学教育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式2、法学学习与法理学的学习【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
2、鲍禄《法理学与比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章。
【作业与思考题】1、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中的地位和它的作用2、如何将法理学与其他法学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讲法学的学科历史【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对法学学科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概观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法学、法理学学科的认识。
2、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到法学理论当中那些对学术发展和历史演进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学术观点和方法论,更深层地理解法学理论的价值。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1、了解法学学科历史的必要性2、法学学科历史所涉及的内容3、整个学科历史与法理学的关系二、西方法学的历史1、古希腊法学思想的历史地位2、古罗马法学的繁荣3、中世纪法学及罗马法复兴运动4、近代西方法学5、当代西方法学三、中国法学的历史1、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法学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法学思想的繁荣3、西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学思想4、近代的中国法学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的历史和现状五、中国法学与西方法学发展的比较【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
2、鲍禄《法理学与比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
3、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汪庆华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作业与思考题】1、西方法学与中国法学的不同发展脉络,它们对法学和现实法律制度的发展各有什么样的影响2、法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发展、创新的,对不同的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评价第三讲两大法系的比较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建立法系的范畴,并且,从法系的角度和层面,帮助学生对当今世界上的两大法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到比较法学的认识和分析方法,对这种法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有所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一、法系1、法系概念的由来与定义2、比较法学简介3、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主要法系二、民法法系的历史1、古代罗马法2、中世纪后期罗马法的复兴3、17-18世纪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4、19-20世纪的完善与发展三、普通法法系的历史1、普通法的形成2、衡平法的兴起3、光荣革命4、司法改革四、两个法系的比较1、比较方面的确定2、法的渊源3、法律制度4、法律思维5、相同方面的分析【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十四章。
2、鲍禄《法理学与比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第四章。
【作业与思考题】1、法系与国家法是什么关系、法系是如何构成的2、当今世界上的两大法系之间,是相同的成分多、还是相异的成分多3、比较法学与法理学是什么关系第四讲法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法的概念在法理学以至整个法学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建立法的概念的学科意义。
2、对在我国现行教科书中通用的法的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把握。
3、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已发展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观察法律,审视法的概念。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一、法的定义1、古汉语中的刑、法、律2、西方主要语言文字中法的语义3、法学史上对法的各种界说二、法的特征1、法是社会规范的一种。
2、法——特别是国内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国家一直对各类行为的评价3、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4、法是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的社会规范5、法——特别是国内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的社会规范三、法的本质1、法的本质理论在法理学中的地位。
2、有关法的本质的各种学说。
3、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学说及其分析【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五章。
2、鲍禄《法理学与比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第五章。
【作业与思考题】1、在建立法的概念、分析法的本质的时候,有必要区分国内法与国际法吗2、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还是基本固定的3、对教科书上法的概念有何思考或评价第五讲法的要素【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法律的构成要素,对其中的各个法学概念要求准确无误地掌握。
2、体会法学中的规范分析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法的要素释义1、法的要素是法的基本组成成分或因素2、国内外关于法的要素的各种重要学说二、法律规则1、法律规则的概念。
2、关于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各种重要学说3、法律规则的种类4、授权性规则、义务规则与权义复合规则5、规范性规则与标准型规则6、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7、强行性规则与指导性规则三、法律原则1、法律原则的概念2、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3、法律原则的种类4、基本法律原则与具体法律原则5、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6、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7、法律原则的功能。
四、法律概念1、法律概念界说2、法律概念的分类3、法律概念的功能【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七章。
【作业与思考题】1、准确、牢固地掌握本讲中所有的法学概念2、对法学中规范分析方法的认识和体会第六讲法的形式与效力、法律体系【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的法律现象,对法的形势与效力、法律体系这两个主题中的各个具体概念和范畴有清晰的认识。
2、要求准确无误地掌握本讲中的各个法学概念。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一、法的渊源1、法的渊源的概念2、中外法律史上法的渊源的主要形态3、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1、法律文件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涵义及其意义3、法律清理。
法律汇编。
法典编纂三、法的分类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2、实体法与程序法3、根本法与普通法4、一般法与特别法5、国内法与国际法与“超国家法”6、公法与私法四、法律效力的层次1、法律效力的概念2、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与非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3、法律效力层次与法律效力位阶的涵义4、区分法律效力层次、明确法律效力位阶的意义5、区分法律效力层次的原则6、高位阶法优于低位阶法7、特别法优于一般法8、新法优于旧法五、法律效力的范围1、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概念2、法律对象效力(对人效力)3、法律的空间效力4、法律的时间效力六、法律体系与部门法1、法律体系的概念2、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立法体系、法学体系和法系等概念的区分3、法律部门的概念4、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七、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1、当代中国主要法律部门概述2、国内法体系与国际法体系的关系3、一国两制状态下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六章、第八章。
【作业与思考题】1、准确、牢固地掌握本讲中所有的法学概念2、对我国“一国两制”及相关的法律体系课题的发现与思考第七讲权利与义务【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对权利与义务这一对法学中的重要范畴有一个全面、深入认识、理解。
2、准确无误地掌握本讲中的法学概念和范畴。
3、知晓权利义务范畴在法理学中的理论价值,了解所引发出的理论话题和相关的主要论点。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一、权利与义务的概念1、关于权利与义务的代表性界说2、权利的定义3、义务的定义4、权利和义务在法律概念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二、法与权利义务1、法是客观的权利2、权利是主观的法三、权利与义务的分类1、应有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与现实权利和义务2、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3、绝对权利和义务(对世权和对世义务)与相对权利和义务(对人权、对人义务)4、作为权利和义务与不作为权利和义务5、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2、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在社会的权利、义务分配格局中,两者总量相等;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两者相互包含,互为界限4、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提供不确定指引,是一种激励机制;义务提供确定指引,是一种约束机制5、价值意义上的主辅关系,在现代法制中,为保障平等的权利而设定平等的义务,义务约束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而服务的五、权利义务的历史演进1、从权利义务角度观察法的历史演进2、不同社会形态中权利义务的存在和运行状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3、商品(市场)经济交往模式与法的权利义务结构六、人权1、人权的概念。
2、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4、人权的国内法保护5、人权的国际法保护【参考资料】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九章。
2、鲍禄《法理学与比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第六章。
【作业与思考题】1、准确、牢固地掌握本讲中所有的法学概念和范畴2、法与权利义务是不是同义语3、人权有没有全球标准【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法律行为的概念,理解法律行为的理论。
2、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本讲中的法学概念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