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上《短文两篇·蝉·贝壳》优秀教案(集体备课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上《短文两篇·蝉·贝壳》优秀教案(集体备课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上《短文两篇·蝉·贝壳》优秀教
案(集体备课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三、问题探讨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蝉、贝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蝉、贝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和理解两篇短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准确翻译和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能够自主探究出两篇短文中的深层含义,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能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两篇短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领悟其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理解两篇短文的深层含义,尤其是《蝉》中“知了”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蝉的声音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呈现两篇短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两篇短文的大意和主旨。

3.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探究两篇短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练习巩固:教师提供课堂练习和作业,学生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PPT、板书、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

3.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参考资料:《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初中语文教参》等。

2.多媒体资源:蝉的图片和声音、贝壳的图片等。

3.网络资源:初中语文在线学习平台、百度百科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蝉》和《贝壳》这两篇短文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深层含义,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能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一、导入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ɡuō zào 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的手抄报。
请同学们在课 后阅读与“蝉” 或“贝壳”相 关的其他文章, 并写下自己的
阅读感受。
请同学们以 “生命的意义”
为主题,结合 “蝉”或“贝 壳”的形象, 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设计)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方法与手 段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短 文两篇(蝉贝壳)的主要内容,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 生命的美好和珍贵,培养学生的生 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 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必做题
搜集有关“生命”的资料, 并写一篇短文
背诵短文《贝壳》
阅读《昆虫记》或其他相关书 籍,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选做题
请同学们从文 中挑选出自己 喜欢的语句, 并谈谈自己的 感受和体会。
请同学们根据 自己对文章的 理解,设计一 份与“蝉”或 “贝壳”相关
讲授法:教师讲授 短文两篇(蝉贝壳) 的背景、内容和特 点等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 组讨论短文两篇(蝉贝 壳)的主题、表达方式 和写作技巧等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 体等手段,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短文两篇 (蝉贝壳)的意境和情感
练习法:布置相关 练习题,巩固所学 知识和提高应用能 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主题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2.指导朗读。

(1)字音蝉(chán)收敛(liǎn)颤动(chàn)聒(guō)宽恕(shù)(2)字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底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活动】思考:1.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预习掌握了课文字词、作者、背景等基础知识和常识的前提下,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朗读、品读、小组讨论重点句、段,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意;在合作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的情感,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深意。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教学方法朗读法;勾画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探究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向文本:导入课文,激发兴趣(约1分钟)同学们,蝉和贝壳都是我们常见的小东西,面对这些小东西,你们有过什么想法没有?今天,我们就走进《短文两篇》,看看是本文的蝉和贝壳将告诉我们什么呢?(多媒体出示课题)二、走进文本: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约25分钟)(一)自主学习,比较阅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做圈点勾画等批注。

读后分小组交流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组长负责记录、准备发言。

2.叫整理较快的组长负责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组长补充。

有异议或不理解的提出来,由出示答案的组长负责解答。

同:(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异:(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短文两篇蝉贝壳的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的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蝉贝壳的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蝉贝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索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蝉贝壳的实物和图片。

2. 教学PPT。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PPT展示蝉贝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蝉贝壳的形状、颜色和纹路等特点。

探索蝉贝壳的形成原因:1.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蝉贝壳是怎么形成的?”2.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蝉贝壳形成的原因,如蝉脱皮后留下的外壳等。

实地观察和描述:1. 将蝉贝壳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蝉贝壳的特点。

2.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全班。

写作练习: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以“蝉贝壳的奥秘”为题,撰写一篇短文。

2. 提醒学生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评价。

展示和分享: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并提供互相评价的机会。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蝉贝壳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总结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所学到的关于蝉贝壳的知识。

2. 提醒学生要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自然物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并撰写类似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其他有趣的自然物体,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

评估方式:1. 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写作表达和语言准确性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蝉贝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探索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在评估中,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观察、描述、写作和合作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1)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引入蝉和贝壳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3. 合作学习:(1)小组内分享学习成果,讨论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2)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蝉和贝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自然界中的蝉和贝壳,体会生命的奇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

(2)学生的朗读、表达和练习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1)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2)拓展作业的创新性和深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教案标题: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蝉和贝壳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蝉贝壳》短文两篇(附在教案中)。

2. 图片和实物展示蝉和贝壳。

教学准备:1. 将短文两篇打印或复制给学生。

2. 准备蝉和贝壳的图片和实物。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蝉和贝壳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蝉和贝壳,了解他们对蝉和贝壳的了解程度。

阅读理解:1. 将第一篇短文《蝉》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提问学生关于蝉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发现短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旨。

4. 让学生再次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的细节问题。

写作练习:1. 将第二篇短文《贝壳》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让学生根据短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贝壳的短文。

3.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组织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连接词等。

4. 让学生互相交换他们的短文,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蝉和贝壳的知识。

2. 强调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更多有趣的事物,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附录:《蝉》短文蝉是一种昆虫,它们有透明的翅膀和长长的身体。

蝉是夏天的代表,因为它们在夏天最活跃。

蝉会在树上鸣叫,发出嘈杂的声音。

蝉是植食性的,它们以树叶为食。

蝉的寿命很短,只有几周时间。

附录:《贝壳》短文贝壳是一种硬壳动物的外壳。

贝壳通常是圆形或卵形的,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纹理。

贝壳是贝类动物的保护层,它们住在海洋或淡水中。

贝壳可以帮助贝类动物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有些贝壳非常漂亮,被人们用来制作装饰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

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2)词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1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1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收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总()课时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主意。

能力目标:学习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导学重点】目标1【导学难点】目标2【导学主意】合作探索【课时安顿】1课时【课前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刚强()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触。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优美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强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清凉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仁慈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情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誊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准确、流利。

思索: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商议交流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缘故,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欢喜精神的感觉。

b.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刚强、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美的贝壳。

(七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情感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想】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祖籍广东番禺。

____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____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____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

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蝉和贝壳》,掌握生词和词语搭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珍惜友谊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蝉和贝壳》这篇课文,培养学生正确且流利地朗读,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教学难点】课文中生词的认读与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讲解《蝉和贝壳》的背景:蝉声和贝壳的故事源自于作者辛弃疾的童年时代,通过这个故事,你能够感觉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自由的思想。

2.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提问:插图中蝉的颜色是什么?它的样子和平时见到的蝉有什么不同?3.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蝉和贝壳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25分钟)1. 教师出示课文《蝉和贝壳》,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描述蝉和贝壳的外貌特征。

b. 蝉和贝壳的关系是怎样的?c. 通过蝉的话语,我们能够了解到什么?3.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三、重点单词与短语(15分钟)1. 教师呈现课文中的生词,并告诉学生生词的汉语意思。

2.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用法,并进行搭配。

3. 结合课文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填写生词搭配的作业。

四、课文感悟与拓展(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感悟蝉和贝壳的友谊,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2.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以蝉和贝壳为主题,绘制自己所想象的友情画面或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蝉和贝壳》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交流,锻炼了合作意识和培养了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练习的副作用,学生的生词搭配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延伸】除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学生的学习,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自主学习(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2)、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合作探究(1)、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短文两篇—蝉、贝壳》。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

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蝉贝壳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懂得分享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蝉贝壳》的阅读与理解;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3. 课文中的句子和语法结构的分析;4. 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展示蝉贝壳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蝉贝壳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蝉贝壳》;(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模仿;(2)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的方式,运用生词和短语;(3)教师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2. 朗读与表达:学生是否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进行表达;3. 作业与测试: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蝉贝壳的实物或图片;2. 课文《蝉贝壳》的文本;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4.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或物品。

六、教学扩展: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蝉贝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蝉的生活习性;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蝉贝壳的特点,通过展示和讲解,向其他小组介绍;3. 创意表达:邀请学生用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蝉贝壳的想象和创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掌握生词的正确书写。

(2)能够朗读并背诵短文。

(3)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事物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

(2)朗读和背诵短文。

(3)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正确书写。

(2)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准备生词卡片。

(3)准备相关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1)预习短文,熟悉生词。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蝉贝壳。

(2)邀请学生分享对蝉贝壳的了解。

2. 学习生词:(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2)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检测。

3. 朗读短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全班一起朗读,培养朗读兴趣。

4. 理解短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短文内容。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强调短文主题。

5. 事物描述练习:(1)学生观察蝉贝壳,用自己的话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3)教师指导,提高描述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加强记忆。

2. 背诵短文,提高朗读能力。

3. 观察身边的事物,练习描述。

六、教学拓展:1. 知识:(1)教师介绍蝉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蝉的生长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蝉贝壳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

2. 课外阅读:(1)推荐与蝉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蝉的日记》。

(2)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蝉与贝壳有什么联系恩?下面就有店铺来讲解一下这短文两篇(蝉贝壳)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图片 (石缝中绽放的花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问题探究《蝉》作者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3.短文两篇(编者:林秀芬)1.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4. 对比探究阅读;5.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收敛.()聒.聒()宽恕.()卑.微()零.落()断.续()一丝不苟.()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颤.动()贝壳.()旋转()间隔()寒颤()地壳()旋风()中间()3.给下面形近字注音。

宽恕.()脆.弱()收敛.()发怒.()桅.杆()宝剑.()4.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宽恕:(2)卑微:(3)收敛:(4)一丝不苟:(5)完结:(6)精致:(7)脆弱:5. 这两篇短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6. 这两篇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一.文章结构短文两篇蝉:(1)蝉声来得早,使人厌烦。

(记叙)(2-5)病蝉虽小,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记叙、议论)(6-7)感悟生命的顽强。

(议论、抒情、描写)贝壳:(1-2)点题,交代贝壳的特点及价值。

(记叙)(3)通过对贝壳的描写,赞颂大自然的宽容、一丝不苟。

(记叙、抒情)(4-6)感悟人生,要留下令人珍惜、惊叹的东西。

(议论、抒情)二.文章的主旨《蝉》一文写蝉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从夏天聒聒的蝉写起,写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聒了一个夏天。

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怎么样,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贝壳》一文,作者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

贝壳的生命虽很短暂,可它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的生命比较起来,我们的生命更长,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三、写作特色1.先抑后扬,感情蕴含其中。

作者在《蝉》一文中先是写了蝉鸣的“烦”,后文却写出了对蝉的生命意义的赞美,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让读者很容易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2. 文章短小精悍,结构合理。

《蝉》一文虽短小,但作者在处理结构上很合理,由蝉鸣写到蝉的生命意义,让人一目了然。

3. 对比的运用。

作者在《贝壳》一文中吧贝壳和我们人类作对比,希望我们都像贝壳那样,让生命更有价值。

4. 《贝壳》一文,语言朴实、简洁,反问句的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

四.问题解读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明确:“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 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4. 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明确: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启示: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 《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明确: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6.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

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7. 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明确: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

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8. 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明确: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9.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明确: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

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10. 比较阅读《蝉》和《贝壳》明确: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收敛.jiǎn 聒.聒guōB. 地壳.ké卑微.wēiC. 颤动..chàn 宽恕.shù D. 一丝不苟.gǒu 零.落lín2.在下列()里填上准确的标点符号。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3. 对:“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指所有种类的蝉,且生长规律一样。

B.第一个“等”是说“它”在地下的生活舒适,不愿意出来。

C.“才”有抱怨之意,对“它等了17年”不满意。

D.前半句是说“它”孕育生命的时间长,后半句是说“它”生命的时间短暂。

4.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二.课内文段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贝壳》①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②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③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④比起贝壳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⑤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⑥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1.选文中第二段介绍了贝壳的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2.请找出具体体现贝壳精致的语句。

3.古时候的人为什么用贝壳做钱币?(用原文作答)4.第二段强调贝壳的贵重,而第三段却突出它里面曾经居住的软体动物的卑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如何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三.迁移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破茧成蝶单士兵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

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

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

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

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

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

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

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

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

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

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

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

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

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