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学习重难点:

1. 学习作者心理、动作描写。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默读全文,不必划段落层次,找出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抓住主要内容,尝试着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再结合小学学过的《万卡》,想一想李京京坚持要朗读《万卡》的原因;然后结合具体语句,思考一下文章主要是如何刻画李京京的,作者想通过李京京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过程:

知识准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弄懂意思。

沙哑()发窘()抽噎()恍惚()()模样()

窸窸窣窣()()妒忌()簪子()

2、阅读课本第259-263页“附录”《谈谈小说》,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小说是以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写来反映________的文学体裁。

②小说有三个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主要要素是________。

③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④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人物的直接描写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⑤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认真阅读课本,梳理结构,感知情节,完成下面题目。

开端——程老师布置公开教学任务,李京京想朗读课文,老师没有答应。

发展——

高潮、结局——

文章的记叙顺序:

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能说说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吗?

4、回想小学学过的《万卡》,联系课文想一想李京京为何那么想朗读《万卡》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小说是如何来刻画他的呢?

5、预习中还有哪些困惑请写在下面

新课导学

(一)交流心声导入。

(二)检查“预习·导学”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

②为了更充分地展现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表现京京的心理活动。试举例分析

③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以上的分析及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④程老师是个好老师吗?请依据课文简述理由。

(五)讨论

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三、拓展延伸

(一)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炼的话回答: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达标测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

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

词语:

心理: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答: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答: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答: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答:

6、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答:

7、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心声教案 (32)

《心声》教学设计 作者: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一中廖维林【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4、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辅助】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感谢 让我怎么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么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么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么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幻灯片一、二) 同学们,这是教师节来临之际老师收到的一份节日的礼物,同学们的这段心声的流露让老师很感动,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心声》,看看文中的学生是如何向老师表达心声的,我们又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幻灯片三)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吗?你们说小说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 李京京程老师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及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阅读课文,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可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几个词语概括,并说出你这样概括的依据。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幻灯片四: 我从()那里学到了()。⑴我从(李京京)那里学到了(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要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 执着、倔强。 从哪里看出来? 依据;第11~17段 比如:第13段举了举手 第15段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第17段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这里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举了举手 语言描写──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神态描写──结结巴巴 心理描写──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11~17段)。(李京京程老师叙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颂读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的伟大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习难点】: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 学生:寻找《黄河大合唱》影视听资料,搜集有关黄河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教学储备】 1、背景资料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作品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2、题目解读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写道:“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

心声教学教案

心声教学教案 Teaching plan of heart sound 编订:JinTai College

心声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2、学习作者心理、动作描写。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授讲时不必划段落层次,从理解作者思路入手,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故事情节,理清思路,进行活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把课内知识引深迁移,采用点拨引导,讨论交流,阅读体会等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正在想什么?告诉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 心里话,(学生举手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心声》,听听李京京的'心声。 二、读课文

1、默读,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生词,弄懂它的意思。 2、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感情。 3、配乐角色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评价,选出朗读明星。 4、挑学生复述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作创造性的复述) 三、分析课文 1、程来势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 2、假如赵小桢在公开课上读,会有什么效果?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挑学生模仿赵小桢奶声奶气、娇滴滴的声音。 3、分小组讨论,对程老师安排的公开课的看法,各抒几见,不论褒贬。 四、引导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上述分析说心声的含义。

五、课堂延伸:让学生对老师、对父母说心声。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心声》,听了心声,我希望我们大家今后一定用心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充满爱。 七、布置作业:替李京京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蒲柳人家》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蒲柳人家》导学案及答案 1.《蒲柳人家》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人: 徐春红课型: 阅读课学习时间: 班级: 姓名: 【精彩开篇词】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阅读《三国演义》,那鬼斧神工的智慧、那叱咤风云的场面总叫人心驰神往。 尤其是其中的英雄关羽,他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挂帅封金等传奇故事至今仍令我们津津乐道。 那么,现代生活中有没有如此的英雄豪杰?有!请看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反映 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北运河岸边农村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小说《蒲柳人家》。 它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的一丈青大娘形象,并把她与《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相提并论;还塑造了一个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爷爷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 1 / 10

【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4.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5.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1.作者链接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 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 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 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作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二等奖);长篇小说《春草》《京门脸子》等。 2.背景链接《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 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12心声

12《心声》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1)。 (2)。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二、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三、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四、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三、作业给下列字词加拼音 捻噗蜷簪眯缝抽噎恍惚抽泣棱角分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12心声 老师用.doc

12心声教师用- 基本思路:学习目标: 重点: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领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3、学习插叙的运用。 难点: 理解《万卡》打动李京京的原因,并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的启示。 学法指导: 1、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通读课文总结小说大纲。 2、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 3、快速通读课文,提取小说主要情节。 预习指导: 1、你能正确读出这些字词吗? 捻()噗()蜷()簪()琅琅() 发窘()抽噎()恍惚()抽泣() 棱()角分明窸窸窣窣()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呵斥 ②斩钉截铁 ③恍惚 ④窸窸窣窣 ⑤发窘 ⑥固执

⑦妒忌 ⑧从容不迫 ⑨出风头 3、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在他朗读时涌出了眼泪? 4、课文以《心声》为题,“心声”指什么 5、了解作者 黄蓓佳,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年发表处女作《补考》,现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等。学习导入:有两句诗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作强说愁”。其实,少年也有少年的烦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少年烦恼的文章———《心声》。 深入探究: 1、检查预习 2、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梳理并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后———公开课上(想读课文)()()() (开端)()(高潮、结局) 3、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5、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心声学案语文版

心声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 首先要认真地、反复地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尝试着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再结合助读材料《万卡》,想一想李京京坚持要朗读《万卡》的原因;然后结合具体语句,思考一下文章主要是如何刻画李京京的,作者想通过李京京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弄懂意思。 沙哑()发窘()抽噎()恍惚()() 窸窸窣窣()()妒忌()簪子()撒娇() 2、阅读课本第259-263页“附录”《谈谈小说》,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小说是以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写来反映________的文学体裁。 ②小说有三个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主要要素是________。 ③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④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人物的直接描写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⑤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认真阅读课本,梳理结构,感知情节,完成下表。 开端程老师布置公开教学任务,李京京想朗读课文,老师没有答应。 发展 高潮结局顺序 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能说说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助读材料《万卡》,联系课文想一想李京京为何那么想朗读《万卡》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小说是如何来刻画他的呢?

心声教案 (48)

《心声》教学设计 作者: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⑴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⑵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海燕》 导学案及答案

姓名班级 一海燕 一、目标导学 1.理解象征意义,体会对比作用。 2.把握海燕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或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苍茫 ..()飞沫.()胆怯.()困乏.() 翡.()翠呻吟 ..()掠.起()飞cuàn()chǔn()笨蜿yán()寂mò() zhan()怒2.二读课文,思考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课文中划出描写海燕的句子,在你的眼中这是一只 的海燕。 2.这篇散文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海燕,但还写了其他的海鸟,它们有怎样的表现?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海鸟当时的情态? 3.文中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4.文中对大海做了多次的描写,这种描写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三)品味语言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地飞翔, .....,在高傲

2.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四)理解象征意义。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2.作者写海燕,当然有他的时代性。就我们现在来说,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地歌颂了,揭露了,抨击了的丑恶嘴脸。 2.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怀,运用手法,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胆怯.()蜿.()蜒号.()叫呻吟 ..()掠.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2.《海燕》作者是,他是(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本文体裁是,它兼有和的特点。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心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心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2、相关资料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找出来? 3、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呢?他们有那些相同的经历? 4、、作者借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什么心声呢?

【合作探究】 5、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6、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7、《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8、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9、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精读精练】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 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 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

心声教案 (56)

12 心声 【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分析』此目标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会复述故事情节,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白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 ⒉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分析』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⑵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具有篇幅长、情节清楚、线索分明、人物心理刻画细腻等特点,教学时采用: ⒈课前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能概述小说内容 ⒉课上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 ⒊课中精读课文,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⒋课末合作交流,全面理解程老师的做法和所反映出的问题 『说明』以上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 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 【教学设计思路】 ⒈课前预习——了解梗概——培养概括能力 ⒉课前演讲——复述概况——锻炼口语表达 ⒊课上细读——分析形象——体会人物塑造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⒋课中讨论——“心声”含义——概括主题 ⒌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在延伸中体悟小说的主题 『说明』①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②课前演讲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是一个锻炼学生、培养语感的体现;③课上细读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征;④课中讨论是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主题的归纳应建立在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解决与难点突破】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 两个课时

《心声》导学案

常巧玲《心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赏析精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心声”含义,把握主题。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培养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跳读、赏读、品读、悟读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理解本文主题深刻内涵。同时培养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自信、执著、倔强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赏析精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心声”含义,把握主题。 【学习难点】 1、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步入初三,明年要面临的是6月的中考,这可是我们人生重要的第一中转站。因为重要,父母、老师在学习方面对我们的要求是不是更高了?(采访学生让他们谈谈初三的烦恼)不错,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同学们学习压力变大,学习负担变重,自由活动的空间变小。此时此刻,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母、老师理解我们、尊重我们,还我们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如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心声,还给我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怎样摆脱这些烦恼,做一个积极进取的阳光少年,相信大家在欣赏了作者黄蓓佳的《心声》、在聆听了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之后,一定会有所启示。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心声》。(展示课件一) 二、展示自学目标(展示课件二) 1、理清故事情节,赏析精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心声”含义,把握主题。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培养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心声教案 (33)

心声1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理解“心声”的含义。 2、理清情节,把握内容。 3、探究小说的主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心理描写的特点。[学法点悟] 1、列提纲,有助于把握情节。 2、结合情节分析讨论,有助于把握主题。 3、进入角色,有助于体会人物心理。

[整体感知] 《心声》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京京为什么执意要朗读课文?他读得成功吗?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题目“心声”该如何理解? 解惑:“心声”在课文中有多层含义:包括李京京深埋心底的亲情、友情;李京京非常渴望表达感情的愿望;作者借小说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回家路上李京京读课文,回忆往事的情节? 解惑:作者安排这些情节,一方面是解开上文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的悬念,另一方面,为下文李京京朗读课文时涌出眼泪作铺垫。因为通

过李京京回忆乡下的爷爷和妮儿,读者才了解到李京京的命运和万卡的非常相似,他渴望读课文,是他非常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朗读课文时涌出眼泪,是万卡与他相似的命运使他感情产生共鸣,被深深地打动。 质疑:作者为什么在李京京公开课上读课文之前,安排了李京京放学后听赵小桢读书的情节? 解惑:安排李京京放学后听赵小桢读书的情节,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这样,也使情节有波澜。 [语言揣摩] 1、“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结合上文的心理描写,分析这句动作和神态描写。李京京早就有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有表达自己心声的愿望,他对课文感情把握得很准确。当他看到课堂上的冷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顶着程老师可能会拒绝他,同学会嘲笑他的压力,勇敢地举起手来,希望得到朗读的机会,他相信自己能读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