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
第二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二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引言: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二十多年中,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目标下,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明显扩大了。
这个差距到底有多大呢?有关媒体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富商请客,12个人一顿吃了36.6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一个月的伙食费是1000元的话,那么这36.6万就足够这个家庭吃上30年。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社会分配上巨大的差距是存在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学习的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公平吗?资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人提出的口号。
(略)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勇敢地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短短十几年时间,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已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道、充满活力的企业、快速增长的经济令世界震惊。
第一目:坚持效率优先活动一:改革之前,李家庄实行“大锅饭”式的记工分的分配方式,村民收入没多大差别,但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村民收入普遍提高,同时拉大了收入差距。
退伍军人大李除种好自家承包地外,还承包鱼塘,建起养鸡场,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他家建起了楼房,买了汽车,还坐飞机出国旅游。
与丈李同龄的老吴,情况就不同了。
老吴患病花了不少医药费。
全家靠几亩承包地,只能解决温饱。
*大李迅速致富说明了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靠劳动和经营致富的热情,大李的迅速致富就是在这种收入分配机制激励下的结果。
)*如何认识致富路上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差异,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补充一:民谣《大呼隆》一队打钟二队喊,三队四队往外撵,五队猛敲生铁板,六队地头把名点,喊破嗓子砸烂钟,社员迟迟不上工,树边候,路边等,蹭到地头坐个坑。
法律制度建设的四个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法律制度建设的四个时期梁生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法治涉及不同内容,立法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不同的境界。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走向、制度完善、社会实效的不同,笔者认为中国追求法治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不同时期、四种不同境界。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举一纲,众目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把人们从繁密的法律中解放出来,废除计划经济时代不合时宜的管制,让人们依据自己的理性,秉持自觉的良知,遵循必要的法律去自由挥洒,主动开拓,积极进取,创造效益,以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有助于人们冲破旧体制的樊篱,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是,应当看到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自身包含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它只是适用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这一提法已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2.公平效率,相提并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社会大量新问题的出现,当公平与效益相冲突,两者不可兼得时,毫无疑问,法律应该公平优先兼顾效益,甚至牺牲效益以保证公平。
过去没有强调“公平优先”,导致一些社会成员用特权、垄断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造成畸形、有害的经济状态,甚至误导了大量非经济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偏离了应该追求的首要目标。
实际上,遵循机会均等、按劳分配等公正的原则才是较高“效率”的目标状态,这种公平效率,相提并重的策略是真正实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前提。
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过渡。
3.人格至上,追求平等——天赋人权,胥属平等真正觉醒的民众绝不会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实现,而是希望享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虽古人也有类似追求,但总是遥不可及。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伟大历史任务以后,国人对效率与公平的论争再度达到高潮,有主张舍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例如,2005年10月有人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疾呼:“必须重新确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但也有对此明确表示反对的,如某华侨大学教授在《理论前沿》上撰文,提出四点反对的理由。
我认为这两派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都失之偏颇,并且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效率与公平严重失衡的社会问题是于事无补的。
所以,我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的提法作适当调整和改动是必要的,即把“兼顾”二字改为“注重”,既维护了“效率优先”原则,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理由如下:1.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需要我们在多方面有超越资本主义的表现,尤其在效率与公平上超越资本主义。
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够巩固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没有效率,算不上社会主义;没有公平,连资本主义都不算,更算不上社会主义。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就好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有任何偏废。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以后,一度实行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就是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的做法,因而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其结果是导致国运不昌和共同贫穷。
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此作了根本性的纠正,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毋庸置疑,这一原则对推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由于我们始终把效率放在“优先”和第一的位置,而把公平放在“兼顾”和次要的位置,更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所谓的“效率”,长期实行一条腿走路的政策,使公平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结果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30 年前,中国改革选择了“分配”为突破口,分配制度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的改革过程。
“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成熟起来。
2003 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国家进入了特别发展阶段。
在这一特别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
目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分配制度的改革再一次成为改革的聚焦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新主张,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与指南。
汪玉奇( 1 953 ―) ,男,江西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等。
( 江西南昌330077)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30 年的历程。
实践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当前,分配制度改革又一次紧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特色。
30年前,改革正处于发端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先作好改革的整体设计的。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分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破解这一问题,绝对是很有理论旨趣的事情。
现在看来,至少有以下原因:――“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者们深感耻辱,渴求富裕正成为人们最迫切的要求。
以分配为改革的突破口,顺应了这一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曾在“大跃进”运动失败之后,开始了具有改革意义的“调整”。
“大包干”、奖金制度的试验在较大范围内推开,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文化大革命”粗暴地中断了这些试验。
当这场运动归于失败,进入历史博物馆的时候,这些试验也就很自然地重新启动起来,引发分配制度的改革。
――当时所进行的改革,不管是农村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还是企业的扩大分配自主权,都是不涉及产权制度的浅层次改革,比较容易启动。
试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试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摘要】:自从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后,报刊上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争论更为引人注目。
文章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出着手,进而说明效率优先的地位不可取代。
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成为在新时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出为了弄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怎么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争论中,一部分学者如琼·罗宾逊、勒纳、罗尔斯、米里斯等主张“公平优先”;还有一部分西方学者如凯恩斯、萨缪尔森、伯格森、奥肯等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只有一部分属于新自由主义派的学者如罗宾斯、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是主张“效率优先”的。
在我国,作为一种政策,提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在为1992年10月举行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的文件——十四大的决议里,那里第一次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方针。
后来,在1993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又将这一方针改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
有人认为,提出这一政策,从理论上说,依据上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而从实践上说,则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但是,如果从世界范围看这个问题,那就不能不承认,我国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无论是从其用语还是从思想来看,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改革的影响。
二、效率优先的地位不可取代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是从改进工具和提高效率开始的。
在生产效率不高、不能提供剩余产品的条件下,奢谈公平没有任何意义。
效率的不断提高不但使公平成为可能,还是辨别公平实现与否的标准,离开效率的平均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辩论稿: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对方辩友共同探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今天我方的辩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公平问题受到人们乃至中央高层的重视。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论断。
随后,胡锦涛同志在一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关于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专题讲话中,把公平正义列为社会之一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公平”达20 多处,并明确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就明确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执政新蓝图。
任何一个走向成熟的现代社会,无不把社会公正放到核心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一个“兼顾”的位置。
为此,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开宗明义,让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
何为公平?其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公平的理解是有区别的。
就当今社会而言,这里指的公平,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机会公平,二是分配公平。
机会公平要发展机会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分配公平则是要求对经济发展的结果有一个合理的分配。
何为效率?效率的含义一般是在经济学意义上被使用的,它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效率,具体指单位时间内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二是指经济效率,也称配置效率,具体指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程度。
今天我们判断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标准是哪一者更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更有利于国家大力维护和促进民生的发展。
“公平正义是比太阳还光辉的事业”( 温家宝总理语)。
温家宝同志在2008 年3 月18 日答中外记者问时也明确指出: “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案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每次中央重要会议文件都这么提,直到如今。
所以,它是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共产党向来主张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什么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在分配政策上要把公平与效率相比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呢这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众多社会矛盾,有密切的关系;与我国在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情势迫使我们积极进取,尽一切努力增大我国的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家实力,所以邓小平南方讲话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与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把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效率成为第一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时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
为了更快地提高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就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这一句话也正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所作的说明。
所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理论界阐述和宣传这一分配政策的精神,也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
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
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央一再强调,“先富要带动和帮助后富”,“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丝毫没有忽视社会公平的意思。
二、个人发言提纲:(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如何把效率与公平协调一致,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难题。
党的十*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为我们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所谓效率,是可以按经济生活中劳动数量、质量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也可以按投入的生产要素同所得的经济成果的比率来度量,投入多,效率高,收入高,反之就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发生亏损。
所谓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无论是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都应遵守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差距,但要防止两极分化。
效率和公平作用于不同的分配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市场进行的分配是初次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是按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来获得收入的。
效率高,则收入高;效率低,则收入低。
假如市场上不需要你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就得不到收入。
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出判断的。
在初次分配中,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要素的市场价格。
初次分配以效率为原则,可以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解决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
但是,经过市场实现的初次分配,还不能解决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一些。
比如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一些人很富有,一些人连基本需要都无法保障。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思考
样。通过改革, 我们打破了这种旧体制, 代之以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新体制 , 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
6 9
并存的分配制度。不可否认这种分配制度在提高效率的
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有人认为这
率就越高。由此导致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 , 我们把效率和公平看成一对无法t N ̄ , l 的矛盾, 追求效率
必然要牺牲公平, 追求公平必然要牺牲效率 , 认为“ 只能 有一方为主 , 另一方为附” 、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 三) 在探寻现阶段解决公平 问题 的途径 时找错 了
部分人在讨论效率与公平 的关系问题时, 通常是把
了相对的解决, 而社会不公平问题却 日益凸显 , 此时收入
差距迅速扩大, 并有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破坏 的可 能。针对这种情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
公平当成效率的对立物来考察的, 认为一个社会越公平,
效率就越低下 ; 反之, 在一定的范围内, 社会越不公平 , 效
入, 从而带动其他劳动者向他们学习, 使全国人民都 比较
、
程回顾
快的富裕起来。党的十三大提出“ 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 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
导集体系统总结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改革开放 的实践活动和历 史进程 中, 我们党和政府通过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搞“ 大锅饭” 、 “ 铁饭碗” , 干多干少一个样 , 干与不干一个
差距过大的根本原 因, 明确摒弃了“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提法 , 并且“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统一起来” 作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
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
公平,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
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的宏观调控。
效率与公平上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对立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一面。
收入差距较小,固然公平了,但对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收入差距过大,固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怎样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怎样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怎样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
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并开展了热烈讨论。
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党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何谓公平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
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
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
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
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
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
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
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
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
例如,按劳分配,以投入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然形成个人收入差距;按投入要素分配,以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经营力为尺度,更会形成个人收入差距。
如果抹杀这种差距,追求结果的均等,必然导致平均主义,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现。
基于三项制度改革国企员工激励
基于三项制度改革国企员工激励三项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为企业制定公平、公正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主动性,致力于国有企业破解选人用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站在劳动用工方面,不仅需要激励“能上”的措施,还应该制定“能下”的措施,以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便于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三项制度改革概述(一)三项制度的内涵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指劳动用工改革、人事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是将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首要核心战略的经营发展思路,是国企转换经营机制的体现,是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项制度改革核心内涵是利益分配,即分权(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分钱(收入能增能减)、分机会(员工能进能出),其中,绩效管理是实现利益分配的依据。
(二)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眼界局限于企业内部,因为人才选用及薪酬政策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存在大量内部的“繁殖”问题,员工存在经历、经验雷同,员工之间工作互动、思想启发价值低,活力不足,薪酬设计与市场、战略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人才引不进、走不了,薪酬总量不受控、分配时搞平均、额度上设天花板,人工成本忽高忽低,导致企业的激励效果打折扣。
二是囿于既往经验,企业内部职位体系建设、人才能力评定、绩效考核等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三是侧重于单项功能优化,相关功能模块联动和钩稽的体系化不足。
企业缺少管理人员岗位退出机制的契约条款,能上能下措施就难以规范地落实。
四是不敢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推进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不足,这就有了“稳定压倒一切”的借口,企业的发展被怯战心理耽误了。
在改革进程中没有任何矛盾,没有任何阻力,那还叫改革吗?二、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员工激励的目标与原则(一)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员工激励的目标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以建立员工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建立职工择优利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以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为主要目标。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
但是在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企业内部差距等。
为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多次分配制度改革,以期缩小各种不平衡现象。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各方面的利益都要被充分考虑。
效率优先一般情况下,效率和公平是相互影响的。
效率的提高会牺牲一部分公平性,而公平的优先也会影响效率。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因为只有通过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部分人的收入增长更快。
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公平性可以被忽视。
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改革都必须遵循公平原则。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公平性,例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税收政策、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效率和公平的整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整合是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
在整合的过程中,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职业行业、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
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
例如对于高技能人才,政府可以给予更高的薪酬,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对于低收入群体,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降低生活成本。
结论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优先和公平是相互制约的,需要在整合的过程中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制定的政策需要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共同的发展。
高中政治 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由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有许多新的精神。
其中一项为哪一项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为了深入领会中央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指导精神,有必要理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不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的理由,并把“效率优先〞这个提法,放到该讲的地方去讲。
我以为,比较重要的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把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把社会公平放在第二位,兼顾一下。
这怎么也同“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搭不上界。
这个提法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段时期,不适用于初级阶段整个时期。
第二,小平同志讲“在本世纪末〔即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贫富差距〕问题。
〞如“公平〞放在兼顾即第二位的地位,就不可能突出地提出和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这与小平同志的指示相悖。
第三,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造成许多矛盾紧X与社会不和谐现象,潜伏隐患,不时爆发。
如继续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第二位,与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符。
第四,按国际公认分配公平指标,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超过国际警戒线;超过资本发达国家如英、美、法〔基尼系数〕和资本福利国家如挪、瑞〔基尼系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仅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贫富差距空前大的时期。
如果再拖下去,把公平放在“兼顾〞的第二位,如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称号相匹配?第五,“效率优先〞不是不可以讲,但应放到应该讲的地方去讲,而不是放在收入分配领域。
效率、效益、质量一系列概念是与速度、投入、数量一系列概念相对应的。
我党转变增长方式〔即发展方式〕的方针要求把质量、效益、效率作为经济增长〔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把投入、数量和速度放在适当重要地位。
对生产领域来说,可以讲“效率优先〞“兼顾速度〞,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主要靠拼投入、增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符合正确的“发展是硬道理〞的大道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不要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都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这一条一点没有错,也不是权宜之计,没有什么已经过时的问题。
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的基本含义是,收入分配的制度、机制首先要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首先应是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激发活力,能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同时,在保证效率目标的前提下,又要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即通过适度的调节,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并通过一定范围、一定限度的“保底”式的社会保障或救济,形成起“安全网”作用的一种稳定机制、“保险”机各种矛盾和困难就会凸显出来,社会中的一些不满情绪(不满意、不满足的情绪)也会因此滋生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战略思想与全局目标上的清醒和坚定,一些同志(包括有的专家和媒体工作者)就容易在一些早已明确的重大原则、方针上出现动摇反复,甚至不自觉地在带有某种民粹化倾向的思想支配下,或多或少地向旧体制的意识形态后退。
有的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对了,要改;有的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错了,要改;也有的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过时了,要改;甚至还有的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也有问题了,要改。
不是说这种修改已成为一种思潮,但这样一些议论还是值得注意和澄清的,特别是要防止以这些不正确的看法去误解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正处于非常紧要的半途,犹豫不得,动摇不得。
建立并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一定要坚持,不能改;蔡继明委员:贯彻按贡献分配原则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到底是什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对我国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思考
对我国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思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收人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造成的。
贯彻和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领域、不同分配环节,以及不同分配机制下有不同的侧重点。
标签:分配原则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的社会条件。
效率优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保障。
只有注重效率,才能使经济不断发展。
只有当经济效率达到最优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才算达到最优,物质生产与经济收益才会实现最大化。
兼顾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才能够持续的发展。
然而,社会稳定也是建立在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的。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兼顾公平,是收入分配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我国在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实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
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格局也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升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达到0.465,2005年逼近0.47,2006年以来仍持续增长。
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正视且加以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索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争论背景出发,探讨争论的核心,解析该原则的关键,提出对该原则的正确认识。
标签:效率公平当前,“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成为人们争论的热点问题。
可把众多观点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仍然适用,需要继续坚持;二是该原则只是一种策略型分配原则,到目前阶段已需修正。
两种观点彼此对立。
那么,双方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争议的焦点又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仔细分析,争议很大程度源于争论对象的不统一。
因此,从争论的背景出发,通过解析争论的实质、探讨争论的核心,才能厘清思路,明晰认识。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争论背景:收入差距的拉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
该原则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针对原有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为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提出的。
所以,该原则最初目的就在于强调机会平等,倡导按能力付报酬,旨在提高效率、反对平均主义。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日渐突出,并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和城市内部。
如2000年统计,当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2.79:1,位居世界第二;贵州与上海两地人均GDP 则相差8.5倍;且我国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呈现超过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因为城市中既有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富裕起来的人,也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农村中的富人和穷人也同时涌进了城市。
由于收入差距问题的突出,人们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关注日益增多,我党对分配原则也开始不断调整,从最初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提法上的演变
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提法演变的原 因
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更加注重公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促进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建国初期: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题
添加标题
增强社会保障:通过调整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 系得以不断完善,为弱势群体提 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维护社会稳定:在公平与效率的 关系提法演变的过程中,我国注 重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社会动荡 和分裂,促进了国家的和谐发展。
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促进政府对公平和效率的平衡考虑 推动政府制定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政策 促使政府加强对效率和公平的监测和评估 激励政府探索更加有效的公平和效率协调机制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促进企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可持 续发展
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促进社会公正:我国公平与效率 关系提法的演变有助于推动社会 公正,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
激发社会活力:合理的公平与效 率关系提法可以激发社会的创造 力和活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和社会进步。
YOUR LOGO
我国在公平与效率 关系提法上的演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
我国公平与效我国公平与效我国公平与效我国公平与效 率关系提法的率关系提法演率关系提法演率关系提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
为什么有人现在反对效率优先,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把效率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作为效率优先来看待,因此认为现在只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公平。
事实上,GDP的增长不等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
也可以不同步,我国现在是经济发展了,但是效率没有优先,各级政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不注重效率优先。
公平指的是什么?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不公平首先是指社会利用资源的机遇上不平等、不公平,由于政府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行政垄断行业的设置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对于这些社会不公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废除效率优先。
现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即便是将公平放在优先地位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再分配的问题。
初次分配由市场来决定,再分配由政府来做。
所以我认为要想解决分配不公不是兼顾效率优先,而是应当对政府进行改革,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垄断行业市场化,舆论监督社会化,这才是解决当前分配不公的最根本的办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价值。
但如今的中国改革已经结束了初期的启动阶段,而进入现代制度建设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这个提法就逐渐显示出局限性。
第一,这一提法没有区分价值观和具体政策这样两个层面上的公正。
第一层面是作为基本价值观的公正,这个公正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现在社会在基本制度建设安排方面必须以公正这样的价值观为基本的依据,在这样的层面上公正是最为重要的,不存在公平和效率谁是优先的问题。
第二层面上的公正问题是具体的政策制定,这涉及到我们经常谈论到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经济效率和再分配两者的分量谁轻谁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解决公正和效率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段偏重于效率是正常的,但是这种趋向应以不损害社会的基本制度为前提。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这样的定位是不全面的。
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依据,无论是在社会再分配领域还是初次分配领域都必须遵循,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
现在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政府主要职能的错位。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公正,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扮演着全能型的政府角色,而在开放以后试图扮演经济型的政府,以取代企业家和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一个经济型政府职能定位的明确表述,这是它的局限。
正是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存在上述的缺陷,所以这一提法对窗体顶端中国经济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必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现在的制度建设必须以现代的价值观包括现代的社会公正观来进行,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的提法是轻视了现代的基本价值观,尤其轻视了社会公正观,从而会延误中国社会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