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语用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二语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等三方面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语用习得研究服务。
标签: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综述一、引言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发展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以来,语用能力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二语习得研究的极大关注。
关于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从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礼貌问题到发现会话含义、预设、话语标记语等语用特征对学习者语用发展的重要意义;从重视学习者单一的言语行为实施到综合分析其语用意识、语用理解、话语产出的整体语用能力;从静态地分析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到动态地考察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言行为、关注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用能力。
这些在不同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下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开展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下文具体梳理和总结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的界定及构成要素Thomas(1983)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前者指理解和运用具体语言形式对应的话语功能以达成施为用意的能力;后者指根据交际的身份、地位权势、社会距离等社交因素而在具体场景理解和产出得体话语的能力。
Bachman(1990:84-98)同样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界定与分类,他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
施为能力指“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交际者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
李民、肖雁(2012)认为,通过比较,Bachman(1990)讨论的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分别对应Thomas (1983)提出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汉语不仅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选取了一所国际学校中的汉语课程。
该课程面向的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教学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和助教组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与策略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互动法、任务驱动法等。
通过讲解法,教师系统地传授了汉语的基础知识;通过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了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汉语应用能力。
2. 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教师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音频等。
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上,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四、成功之处与问题分析1. 成功之处:该教学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汉语知识。
同时,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问题分析:尽管该教学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其次,部分学生对某些汉语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巩固和复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主要研究成果分析
4、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5、未来研究方向
6、结论
三、撰写论文开头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研究,近年来的研究 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 的崛起,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和学习。对于许多非 母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有效地习得汉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次演示将 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坚韧与忠诚,看到他们的热情与希 望。他们的词是他们的心声,是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词是南宋历史的见证,是南 宋人民心声的反映。品南宋词人乱世心,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与心声,也 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动荡的时代的气息。
谢谢观看
(三)主要研究成果分析
1、学习者的年龄与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表明,学习者年龄是影响汉语习得 速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学习汉语更快、更有效。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为敏感,同时他们的母语习惯也尚 未形成,因而不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成年学习者在某 些方面具有优势,如对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有更好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设计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材应该根据学 习者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尽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由于汉语的复杂性,很多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的 语言知识后,仍然难以实现流利地交流。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学习中存在很多文化、 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需要学习者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对教学方法、策略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用汉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选取的是一所国际学校中的汉语课程。
该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教学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和助教组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结合文化教学: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注重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
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4.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一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汉语课为例,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主题讲解:教师结合图片和实物,详细讲解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习俗等,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节日的场景和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4. 文化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词汇和表达,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
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文化延伸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二语言学习目标。
特别是在许多亚洲及世界各地的重要地区,掌握汉语无疑将为个体和社会的互动与沟通增添优势。
对于这些地方的教学系统而言,提供高质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成为了必要。
本案例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一次成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以此作为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描述该教学案例位于中国的上海市,是一所在全球享有声誉的国际学校。
本案例选取的对象为学校中一组的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他们在学校的汉语言文化课程中接受了系统的汉语教学。
本组学生的背景多元,既有来自中国国内的学生,也有来自海外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教师们在教学策略上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背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汉语教学中,该国际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综合法、听说法、交际法等。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1. 综合法: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并运用汉语。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教学效果与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该组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不仅在听说读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在理解和运用汉语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同时,学校还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进行评估: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2. 作业与测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口语与写作: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来评估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效果,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了一所国际学校中的汉语教学课堂。
该校拥有一批资深的汉语教师团队,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本案例中,我们将关注一名中文教师李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制定教学计划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母语背景和学习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例如,在讲解汉字时,她采用笔画顺序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在词汇教学中,她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此外,她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课件、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她鼓励学生多与同学进行汉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她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一堂汉语阅读课为例,李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生词:利用实物、图片等方式,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写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学习策略以及影响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
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型,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研究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存现句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影响存现句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存现句习得的内在机制,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对存现句的习得过程进行理论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策略,本文旨在发现有效的习得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存现句习得问题,以期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汉语语言学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存现句的习得情况。
本文将从存现句的定义与分类、习得过程与策略、习得难点与教学对策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
存现句是指描述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
根据不同的标准,存现句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按照存在的方式,存现句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按照句子的结构,存现句可以分为简单存现句和复合存现句。
这些分类为后续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初学者往往先掌握简单的存现句结构,然后逐渐扩展到更复杂的句式。
在习得策略方面,学习者通常会采用归纳法,通过观察大量的例句来总结存现句的规律。
2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述评
2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述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中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是整个领域的基础研究。
这种描写性研究又可分为偏误分析、发展模式研究、语言变体研究和语用研究。
发展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和次序。
习得顺序是指在目的语的一系列语音、语法特征中,哪些特征先习得,哪些特征后习得。
发展过程是指在对目的语某一特定语音或语法项目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要经过哪些阶段才能最终正确习得这一项目。
本文试对近2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其研究现状、特点进行述评。
一、文献综述孙德坤首次采用个案跟踪法外对国学习者进行纵向研究,于1993年发表《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阐述了两个汉语学习者习得助词“了”的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
这篇文章在提出研究课题和纵向研究方法上都作了开拓性的尝试。
赵立江于1996进行纵向个案跟踪与横向规模调查相结合的研究,发表《外国留学生使用“了”的情况考察与分析》,再次分析了学习者在习得的不同阶段对“了”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运用中介语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对“了”的研究分析应由单句结构扩大到语段、语篇,强调在话语篇章中考察,对语法研究、习得考察及教学方法均有一定启示。
王建勤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914条语料的研究,探讨以英语为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群体习得“不”和“没”否定结构的全过程,于1996年发表《汉语“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从“不”和“没”构成的否定结构的分布情况,与谓词、助动词的搭配及某些特定规则的习得三方面进行了考察,论述了:“不”和“没”否定结构习得消长过程的有序性特征;“不”和“没”扩散过程中规则习得的过渡性及渗透性特征;谓词否定与助动词否定结构的习得爆发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该文第一次明确提出学习者习得否定结构的过程是按一定习得顺序进行的,该顺序实际反映了否定结构习得的难易顺序;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指出否定结构教学应考虑学习者内在的习得顺序;第一次将科学的统计方法引入习得过程研究,从而使习得过程研究更科学化,使研究结果更直观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从2 O 世纪 8 0年 代初 期 至 今 , 二 语 习 得 理论 的演变 发展 可 以 以每 1 O年一 个 分 野 的跨 度 进 行
法, 这 其 中包 括 会 话 分 析 、 人种志、 微 观研 究 法 以 及 上述 几种 方法 的组 合 。形式 语 言学 派 的二语研 究 者也 扩充 了他 们 的实 验 方 法 , 如 使 用 前 沿 的 心
理语 言 学 和神 经 语 言 学 方 法 ( 如 Ma r i n i s 2 0 0 3 E ,
划分 。2 0世 纪 8 0年 代初 至 9 0年代 初 , UG框 架
下 的二语 习 得主要 研 究 3方面 的问题 : ( 1 ) 二语 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1 —1 0
领 域 和方法 不 断拓 展 。鉴 于二语 习得 研究 目前 经
历 的重 大演 变 , 本 文 以 二语 习得 的基 本 理 论 框 架 为 脉络 , 追 踪汉 语 作 为 第 二语 言 习得 研 究 在 过 去
性 而 非普遍 性 的语 言变 异 , 将个 体 和 团体 的习 得 特 征 等 同看 待 。许 多二 语 习得 的理论 和模 式在 构 建 时都 将社 会 环境 因素 考 虑 在 内 , 将 学 习 者 看作
[ 摘 要 ] 文章对 国内汉语作 为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 在语音 、 词汇 、 语法等 语言领 域近 1 O年 的发展
和现状 进行追踪评述 , 指出 国内二语 习得在学 习者 内部 因素 、 外部 因素 、 汉语 中介语 系统 等三方 面存在
的不 足和可深入研究的方 向, 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在研究 方法 上进 行调整和创新 , 研究 领域 对社会环境变 量 应有 所侧重并在继续引介 国外最新 理论 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构建 。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二语言教育重要科目。
然而,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学习汉语,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案例发生在某国际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均为母语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一年内掌握基本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案例描述(一)教师角色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此,教师采用了多元互动的教学法,即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在课堂与学生互动中传授知识。
(二)教材及教学资源运用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师选择了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汉语教材,以及适合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练习册。
此外,还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汉语,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汉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学生特点分析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调整。
例如,针对不同国家学生的发音习惯和思维方式,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教学效果评价(一)学习成绩评估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估,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第二语言教育首选。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于掌握汉语及其文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某学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总结该案例中的教学方法、效果及问题,以期为其他教育机构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某学校为国际学生开设了汉语课程,采用全日制的教学模式,教学对象包括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其学习目标主要为掌握基础的汉语知识和语言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汉语教学案例。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材选择与课程设计该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汉语水平,选择了适合的教材,并设计了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结合文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该学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说法、阅读法、写作法等。
同时,结合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还注重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3. 师资队伍建设该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汉语教学任务。
同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1. 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 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该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同时,学生也能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3. 教学效果的评价该学校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成绩得到不断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一种外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研究者也在探索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汉语研究学习者以及汉语教学者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辅助策略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得到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采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辅助学习。
有研究表明,通过计算机软件辅助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成本。
而且,在网络上,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同时也可以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进行交际训练。
据报道,采用网络辅助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从而使学习更有效。
二、语言研究此外,近十年来,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与以往在汉语学习中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做法不同,现在汉语学习者可以更多地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以及汉语中不同含义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和有趣。
同时,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研究也在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者们着重采用了形式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语用习得,例如从语用角度来考察汉语的礼节用语、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区别等。
有研究表明,这些研究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改善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此外,学者们也采取了某些教学策略来加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首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和模拟游戏等方式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语言知识;其次,可以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不仅要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汉语,还要培养其语言概念的意识,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最后,可以采用技术性的教学手段,如语音识别辅助软件和多媒体语言辅导软件等,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及口语学习研究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及口语学习研究本文对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研究进行了梳理,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口语定义、教学理论、教材建设及口语特点四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标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一、引言本文对《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自创刊以来,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口语教学、口语学习文献进行了搜索,现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研究内容1.流利性研究Schmidt(1992:380)明确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今后的一个目标应该是对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最终可能也会有助于有关技能发展理论所引发的一些问题的讨论。
”①翟艳(2011)提到国内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陈默(2012)也认为国内第二语言流利性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学习英语的在校大学生。
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确实有限。
(1)口语流利性的维度有关口语流利性的研究:陈默(2012)从节奏变量和迟疑特征两个维度来研究口语流利性,节奏变量包括语速、无声停顿频率、无声停顿时长、平均语流长度;迟疑特征包括充实停顿频率、充实停顿时长、重复频率、修正频率。
翟艳(2011)采用了三类指标:一类是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等;第二类是表达性指标,包括:每百音节更改次数、剔除音节数与总音节数之比;第三类是准确性指标,包括无错误“T—单位”(包含所有从句及其附属的或嵌入的非从句结构的主句)与全部“T—单位”之比等。
张莉(2001)考察了流利性的时间指标,包括语速、非自然停顿。
(2)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结果陈默(2012)认为口语流利性特征从中级到高级的发展不是线形的。
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美国发音人的语速、无声停顿时长和平均语流长度得到了显著发展,高级的发展明显好于中级,但是未达到汉语母语者水平。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持续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成为第二语言。
因此,研究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效策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来深入了解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
因此,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首先,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认知和认知,情感和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其中,认知和认知策略主要研究学习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中文知识的理解;情感和文化策略是研究学习汉语时如何融入当地文化以及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最后,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如何根据学习者特定情境以及语言学习特性来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其次,近十年来,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研究贯穿了多个国家的汉语学习研究。
例如,在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利用交互式学习、多媒体学习和语境化学习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社交学习和语境化教学方法来实现高效学习。
此外,在中国本土,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可以利用语言学习目标设定、互动学习和语言转换技巧来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对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汉语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策略,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有效的学习策略。
此外,这一领域也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教学的技术、如何在不同教育环境中发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作用等问题,研究者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开展一系列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总之,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根据学习环境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但目前这一领域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有更多的实证研究,以给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全面、科学、实用的学习策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导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学习汉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研究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某些典型案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关键因素,并就此提出一些改进与建议。
案例一:张先生的汉语学习之旅张先生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学习者,他在中国学习汉语已有一年的时间。
根据他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 创设情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与学生们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培养学生在现实交流中使用汉语的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汉语知识。
2. 游戏化教学:在课堂中引入适当的竞争元素,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汉语的好奇心。
例如,通过卡片配对游戏、语言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文化体验:将文化元素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加深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例如,通过观看中国电影、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化体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案例二:玛丽的汉字学习之路玛丽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学习者,她对于汉字的学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书写和辨认方面。
通过对她的学习经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教学重点:1. 形音结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汉字的构成,并且将其与发音相结合。
通过教学材料和多媒体工具,将汉字的形状与发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运用汉字。
2.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运用汉字。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教师可以以购买物品为主题,让学生辨认和书写相关的汉字。
3. 辅助工具: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辨认汉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工具,如汉字卡片、电子词典等,以辅助学生的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代表与文化精髓,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则是从国外开始,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汉语与中国。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不断地向纵深研究,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第二语言;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运用。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可以从起语义范畴与认知语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概念进行解读,就可以加强其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内容。
而且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与解释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借鉴认知语言系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寻求一个简单的学习途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一)不同词汇习得汉语言中的词汇包括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两种,前者是人们在交流与生活中必须的词汇,这类词汇的意思比较简单且明确,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们”,“你好”等,使用者可以熟练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后者则是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语,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常是在母语词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或者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从词汇习得的过程来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汉语词汇自身比较海量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会像语法一样有固定的规律,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的新词汇,使得整体汉语学习进程会更加零散。
而且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但不同意思的词汇,需要学习者逐步对其内涵加以区分,比如“jie shi”的拼音就包含“解释”、“揭示”、“届时”、“结实”等词汇,汉语的词汇学习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其内涵与外国人的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更加困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收稿日期] 2006-02-25[作者简介] 王建勤(1955-),男,山西省平顺县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王建勤(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摘要]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学者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语音习得研究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验研究,以及学习者中介音系统的研究;词汇习得研究将词汇习得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习得策略研究以及词汇教学相结合;语法习得研究以汉语特殊句式和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为主。
近十年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呈现三个特点:汉语习得研究东西合流;关注理论建树和学科发展;注重实验研究和方法革新。
此外,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过程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6)032012120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近十年,汉语习得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
一、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习得过程”研究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近十年来,就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导向而言,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所谓“习得过程”研究,是“以过程为导向”的研究(p rocess oriented ),有别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研究(product oriented )。
按照我们的理解,汉语习得过程研究既包括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习得“内在过程”的研究,也包括汉语习得“外在过程”的研究。
本文拟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一)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近十年来,在汉语习得内在过程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语言迁移研究关注得比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2-25[作者简介] 王建勤(1955-),男,山西省平顺县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王建勤(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摘要]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学者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语音习得研究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验研究,以及学习者中介音系统的研究;词汇习得研究将词汇习得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习得策略研究以及词汇教学相结合;语法习得研究以汉语特殊句式和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为主。
近十年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呈现三个特点:汉语习得研究东西合流;关注理论建树和学科发展;注重实验研究和方法革新。
此外,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过程[中图分类号] H 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6)03 0121 0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近十年,汉语习得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
一、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习得过程 研究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近十年来,就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导向而言,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所谓 习得过程 研究,是 以过程为导向 的研究(process oriented),有别于 以结果为导向 的研究(pro duct oriented)。
按照我们的理解,汉语习得过程研究既包括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习得 内在过程 的研究,也包括汉语习得 外在过程 的研究。
本文拟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一)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近十年来,在汉语习得内在过程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语言迁移研究关注得比较多。
这与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重新关注语言迁移研究有关。
六、七十年代,语言迁移研究由于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而受到冷落。
8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认为,语言迁移不是一个 或有或无 的现象。
语言迁移是客观存在的,但决不限于母语迁移现象,研究者需要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
唐承贤[1]关于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的评述反映了80年代以后国外学者对语言迁移过程以及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等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学者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寮非[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不足以作为母语迁移的主要依据。
语言的共性和标记性为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这种认识表明,学者们已经摆脱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母语迁移观点的影响。
周明朗[3]针对美国学生在汉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 结构重复现象 ,试图通过实验研究阐明这种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观察到的语言迁移现象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因此,有必要从语言、行为、认知等多个方面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汉语学习者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并不是对行为主义迁移理论的重新演绎。
学12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95期)者们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比以前的研究要深刻得多。
现在学者们关注的不是语言迁移有与无的争论,而是如何解释语言迁移与其他因素的互动关系。
显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汉语语音习得研究与汉语学习者内在习得过程研究相比,近十年关于汉语学习者外在习得过程的研究是成果更为丰富的研究领域。
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了汉语习得的各个语言层面。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音习得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相对于其他语言层面的习得研究,都是一个比较薄弱和滞后的研究领域。
但近十几年来,汉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研究仍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这些新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实验语音学研究,二是注重学习者语音系统的中介音类型研究;三是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
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面,王韫佳[4]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了美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错误类型。
研究发现,美国学生习得汉语阴平和去声的主要错误是调型错误,习得阳平和上声声调时,既存在调型错误也存在调域错误。
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研究的局面,使外国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严谨,结论更加可靠。
近些年来,中介语理论对汉语语音习得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朱川[5](P269-287)通过语图、音高实验和精确度、清晰度、可懂度实验,分别考察了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的难点以及出现的中介音类型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这是迄今为止通过语音实验手段,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中介音类型作得最为详尽的分析。
这对我们了解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中介音类型和难点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汉语语音习得研究方面取得的另一个新进展,是关于学习者习得汉语过程中的语音变异研究。
梅丽[6]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语言变异理论为框架,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日本学生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产生系统变异的语境效应和情境效应,以及非系统变异现象。
该实验研究发现,日本学生习得卷舌声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的影响,但卷舌声母ch因为习得难度较大,没有受到情境语境的影响。
此外,作者还发现,学习者的中介音系统不仅受到中介音的目标形式的渗透,而且还受到非目标形式(变体)的渗透。
前者向 严谨体 (careful style)方向渗透,后者向 随便体 (vernacular sty le)方向渗透。
梅丽的研究是汉语习得研究领域第一例关于汉语学习者语音变异的研究。
语言变异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学习者语言变异现象的简单描述,这一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语言变异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言语情境,其言语表达的风格也不同。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言语表达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发生的。
忽视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情境因素,就难以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
总的说来,汉语语音习得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研究的起点比较高。
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某种理论的实证研究。
(三)汉语词汇习得研究汉语词汇习得研究也是一个起步相对较晚的研究领域。
不过,近几年汉语词汇习得研究也有一些新起色。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词汇知识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语词汇习得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以及汉语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的关系研究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词汇习得研究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
80年代以后,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词汇习得研究的重要性。
有学者认为,词汇习得是一个终生认知的过程,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
由此,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国内虽然在这个领域起步比较晚,但国内学者直接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汉语学习者词汇知识的习得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与国外的差距。
鹿士义[7]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通过实验探讨了汉语学习者掌握认知词汇与活用词汇关系,以及正字法距离与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相互关系。
鹿士义的研究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者的相关活用词汇与语言技能也在增加。
认知词汇与活用词汇的距离越大,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就越差,随着时间的增加,二者之间的距离会逐渐缩小。
由此可知,正字法距离是影响语言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距离是可以改变的。
12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95期)在汉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词汇习得的策略和方法是国内学者更为关注的研究领域。
钱旭菁[8](P548-558)借鉴国外 伴随性学习 (incidentallearning )理论,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日本学生以阅读为目标的伴随性词汇学习过程,探讨了影响学习者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词汇量多少与伴随性词汇学习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习者词汇量越大,通过阅读附带学会的词语就越多;如果学习者接触词汇的频次较少,这一因素就对词语学习没有显著的影响。
此外,语境的有无对伴随性词汇学习也没有产生影响。
从钱旭菁的研究结论可以得知,词汇重现率并非是影响词汇习得的唯一因素。
孙晓明[9]认为,词汇重现率固然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词汇重现率是有限的,低重现率又达不到词汇习得的效果。
因此,她借鉴 投入量假说 (the invo lvement load hy pothesis),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词汇加工深度与词汇习得效果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实验任务中投入水平越高,词汇掌握得越好。
换句话说,词汇加工的高投入可以带来更好的词汇记忆效果,而词汇重现率仅仅是影响词汇习得效果的因素之一。
作者原文译为 投入负担假说 。
汉语词汇习得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还有许多研究领域需要开拓。
(四)汉语语法习得研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领域,汉语语法习得研究是成果相对丰厚的研究领域。
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语法习得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都占据着中心地位。
近十几年来,汉语语法习得研究越来越显示出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习得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汉语句式,特别是特殊句式的习得研究;另一类是关于汉语句法成分的习得过程研究。
在汉语句式习得研究中,既有纵向的句式习得过程研究,也有横向的句式习得研究。
温晓红[10]从两个方向考察了美国汉语学习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两组被试,研究了主述题结构习得的普遍性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存现句时,基本不受其母语主语突出特点的影响,在初级阶段就能够掌握主题突出的汉语存现句。
黄月圆、杨素英[11]从情状类型的角度考察了母语背景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 把 字句的过程。
研究发现,学习者对 把 字句的终结性和完成性的关键语义有明显的意识。
这种意识与语言习得中的 情状假设 普遍倾向一致。
上述研究的共同点,都是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研究的价值在于,他们的研究结论改变了我们以往基于经验的观点和假设。
有人认为,汉语是主题突出,英语是主语突出。
因此推论,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主题突出特征时会遇到困难。
但温的结论表明,无论学习者的母语是主题突出还是主语突出,其中介语都呈现主题突出特征。
这一特征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一个普遍阶段。
在汉语语法习得研究领域,关于汉语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也显得有声有色。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涉及功能词的习得研究,而且还涉及了特定句法结构的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