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6c7f7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7.png)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1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而在汉语学习中,量词习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的考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量词。
在汉语中,许多名词后面需要加上一定的量词才能表示数量,如“一个人”、“三张桌子”等等。
因此,量词习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由于不同语言中量词的概念和用法不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会出现量词的错误使用和混淆。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量词习得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母语对于汉语量词的影响。
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使用量词时。
母语中可能没有量词的概念,或者量词的用法和汉语不同,这就会影响到学习者使用汉语量词的准确性。
其次是语言环境的影响。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用法和惯用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习得,比如罗马数字的使用等等。
再次,我们来谈论一下量词习得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提高量词的准确性,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技巧。
首先,多听多说。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听汉语的使用,多进行口语练习,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中量词的用法。
其次,多阅读中文资料。
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借鉴汉语量词的使用方法和习惯表达方式。
最后,多练习。
在课堂中加强量词的训练,多进行词汇练习和语法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量词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习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勤加练习,不断强化汉语量词的知识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量词习得。
综上所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涉及到母语影响、语言环境、习得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者才能逐步掌握好汉语中量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为了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我们应该多听多说多练习,不断地充实我们的汉语学习生活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量词的习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17ef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1.png)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a924197e312b3169a551a416.png)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结论 • 一、语素习得研究 • 二、句法结构习得研究 •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
10
一、语素习得研究
• 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初,二语学习者语素研究开展起来。 • Dudlay and Burt(1973):
6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
• 70年代初,儿童习得某些英语语素(morpheme)的过 程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儿童早期习得阶段的语言都表现出 较强的普遍性。 • Brown研究发现,3名儿童习得4个语素的顺序(纵向, 较长时间对一组儿童跟踪观察)非常接近,见下表。 • Villiers J.采用横向研究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下表 14个语素的情况。发现,语素使用的准确度顺序与 Brown的语素习得顺序近似。 • 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Brown的发现,儿童习得英语中的某 些语素存在一定顺序。
7
顺序 1 2 3
语素 现在进行时态-ing 介词on 介词in
儿童语言样例 Girl playing Boy on horse TrucFra bibliotek in water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名词复数-s 动词过去时的不规则形式
名词所有格’s 系动词的非缩写形式 冠词the, a 动词过去时的规则形式-ed 第三人称现在时规则形式-s 第三人称现在时不规则形式 助动词的非缩写形式 系动词的缩写形式
进行时-ing 复数-s 系动词be
助动词be 冠词the/a
动词过去时的不规则形式
动词过去时的规则形式-ed 一般单三-s 所有格’s
12
• 语素习得研究进入80年代以后,因为集中在英语 上,无法推广到汉语上,失去青睐。 • 语素习得研究的优点:某些语言结构的习得确实 有序可循;但会受到学习者母语、个体差异等的 影响。说明学习者有一个语言学习的“内部大纲 ”,对行为主义理论影响的传统教学提出挑战, 使人们意识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 • 缺点:孤立看待语素;只限于英语,实验多在美 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66a6f95a8102d276a22fcf.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与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与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其次,研究目的不同,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https://img.taocdn.com/s3/m/433b3ecfb14e852459fb5701.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c4aa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a.png)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摘要:惯用语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精炼,因而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与频繁使用。
然而正因为其精炼的形式来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演变,使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被二语习得者所理解。
作为一个语言中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惯用语的使用是不能舍弃的,正是因为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兴趣,但正因为汉语作为非线性文字的特性,以及汉语熟语系统的复杂牵扯,还有熟语表意的双层性和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异域生活知识使得二语习得者在习得上遇到的困难重重,惯用语的教学也因此存在“重要+不重视”,“困难+兴趣”的局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与惯用语的结构教学相结合,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惯用语;惯用语语义性质;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1.汉语惯用语的界定问题首先,关于汉语惯用语名称的研究,以吕叔湘、朱德熙1951年使用“习惯语”这一名称为始。
有的学者认为“惯用语”这个名称具有贬义色彩,因此建议用“习语”或“习用语”来代替而不使用这个术语。
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为惯用语另立新名称。
这个名称所指代的范围不同时,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通常我们所说的“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①然而关于惯用语以及谚语等熟语的定义的确很难真正做到可以有效区分它们的不同,譬如“谚语是群众口语中脱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揭示客观真理,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富有教育意义,深为人们喜闻乐道。
”②这个定义也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惯用语”且找不出有描述不对的地方。
刘雅梅等(2020)的《多维视角下情境制约惯用语的规约性与创造性》③一文所讨论的“情境制约惯用语”就并非学界通常意义上讨论的“惯用语”,它所指的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惯使用的受制于具体的交际语境的多词语组合。
例如“你好”、“请便”“多吃点”等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4--第四章-功能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4--第四章-功能法](https://img.taocdn.com/s3/m/2e657574c281e53a5802ff9b.png)
功能法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外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 际的能力,让他们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交 际。
(2)不强调采用语言学的途径教授现代语言,而是 强调交际途径。不让学生孤立地记生词和语法规则, 而是帮助学生在特定情景、特定话题中完成一项交际 功能,注意力始终放在用目的语去“做什么”和“如 何做”。
功能法的教材编写很有讲究。
首先要考虑功能与形式的复杂关系。 功能项目要细致划分为“微功能”,并与承载它的句
子结构、句段等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要贯彻“急需先学”和“由易到难”的原则。 最难的是设计交际性练习。 较好的练习应该有完成交际任务这一项。参加交际任
务的各方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可以把交际各方的 信息指引写在不同的页码上),形成所谓“信息差”。 交际只能靠双方的话语来实现,类似甚至等同于真实 交际。
在词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新词的体会和感受。如 讲解完“善良”,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什么样的人算善良, 为什么。
角色扮演则是最常见的准真实交际。
除了这些方法外,常见的是卡片法。
给交际双方不同的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 的指引进行交际。
对功能法的评价
优点:
Carole Riedler-Berger et al.)。 汉语教材:
《说什么和怎么说》,南京大学邱质朴编写
《交际汉语》,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任友梅 等编写
《阶梯汉语-中级口语》,中山大学周小兵、张念编写
功能法的教学实施也有讲究。
例如: 老师的教应该以表演为基础。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学以任务为基础,让他们用学习的新语言项目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f64af7c8d376eeaeaa31c8.png)
词 汇 知 识 包 括 词 语 的 结 构 、 存 储 、搜 索 、 提 取 与 遗 词 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与 心 理 词 典 研 究 密 切 相 关 ,如 第 二 语 言 学 忘 等 , 更 接 近 心 理 学 研 究 。词 的界 定 是 词 汇 知 识 界 定 的 基 习 者 的心 理 词 典 存 在 一 个 还 是 两 个 词 语 表 征 系 统 。 多 数 研 础 ,要 排 除 干 扰 词 的 界 定 的 因 素 , 如 根 词 与 派 生 词 、 词 究 表 明 , 在 一 个 使 用 者 的 两 种 语 言 的 词汇 间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第 二 语 言 词 汇 习 得 研 究 在 国外 已 经 有 3 多年 的 历 史 , O
先 了解 这 些基 本 理 论 。 ( ) 词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一
我 国 开 展 的相 关 研 究 借 鉴 了不 少 国 外 的 成 果 ,我 们 有 必 要 界 定 为 在 了 解 词 语 意 义 的 能 力 与 为 交 际 目 的 而 自动 激 活
打 语感 和 论感 ,应 该成 为应 用 语 言 学 教师 的 教 学 目标 。 语感 是 想 到 很 多 : “ 击 、 美 丽 、道 路 、 游 泳 、洗 澡 、考 试 、 歌
对 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象 的敏 感 ;论 感 是 对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 唱 、 吟 诵 、修 改 、掩 盖 、 装饰 、单 独 、孤 独 ”等等 。继而 又 象 中包 含 的语 言 理 论 的敏 感 。培 养 语 感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地 想 到 ,有 的并 列 式 成语 和 四字格 也 是 如 此 。后 来 于根 元 还 总 前 前 发 现 有 研 究价 值 的 语言 现 象 和语 言 问题 ,培 养 论 感 ,有 利 于 结 出: 双音 节 词 里 “ 语 后 书 ”和 “ 书后 语 ”两类 ,第 一 学 生 提高 发掘 和提 炼 语 言理 论 、语 言规 律 的能 力 。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1ae8de2d5bbfd0a7956738c.png)
共性
1.2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2.3 认知论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 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
同化 顺应
图式
1.2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认知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
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 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 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从一个阶 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2.4 语言功能论 韩礼德 语言交际功能
在成人的语言体系中,语言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是表达意思的手段之一。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 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 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语言功能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 过程,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但是,对语言 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1.语言习得理论
1.4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不同点
• 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点 • 语言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不同
•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1.语言习得理论
1.4.2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一)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点
• • • • • • 学习主体不同 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学习的起点不同 学习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同 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1.2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认知论和刺激反应论、先天论的比较:
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 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 程而不是简单地刺激反应; 认知论与先天论: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 殊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 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四十年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四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a50c4f2ead51f01dc381f167.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四十年赵 杨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提 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与改革开放同步,迄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本文首先选取一些关键节点和重要文献,特别是早期文献,对这一进程做简单回顾,特别关注研究方法的演进。
随后以界面假说为例,阐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文章最后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纳入二语习得的学科框架;增强理论意识,挖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关注线上学习行为研究。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二语)习得研究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of Chinese started as China opened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ly ever since. The present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review of L2 Chinesestudies in the last 40 years, based on critical developmental points and important literature witha special focus on research method evolution. It then exemplifies the contribution of L2 Chineseresearch to the discipline of SLA. The author lists three aspects of L2 Chinese research in thefuture: to put it in the framework of SLA discipline,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explore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o carry outresearch into online Chinese learning.Key words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界面关系习得研究”(项目编号13BYY092)阶段性成果。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f47f07502768e9951e73855.png)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ff6be4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c.png)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技巧 第三节语言技能训练 第四节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第五章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对外汉 2
语教学的教学 设计和大纲
3 第三章对外汉
语教学的基本 理念
4 第四章对外汉
语教学的教学 法
为第二语言的 习得研究
第七章汉语作 2
为第二语言的 测试
3 第八章汉语本
体研究与对外 汉语教学
4 第九章现代科
学技术与对外 汉语教学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第七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
第一节语言测验的基本类别 第二节语言测验的开发 第三节语言测验题目的编写和题目分析方法 第四节测验的质量评估:信度和效度
第八章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汉语语音与语音教学 第二节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 第三节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 第四节汉字与汉字教学
第九章现代科学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https://img.taocdn.com/s3/m/29445914a300a6c30c229f31.png)
4、语言功能论
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 , 是逐步掌握语言用来表示功能、表 达意义的各种方式 ( 结构 ) 的过程。 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提出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 如何表达意思 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掌握语义 体系和语用体系是核心,不能只从语言结构角度说语言习得。 七种功能:工具~、 控制~、 交往~、 表达~、 启发~、 想象~、 信息~
质疑:用横向的准确顺序来代替习得顺序是有效。
80s后,研究逐渐减少,因为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
作为二语习得上,无法推广到汉语等其他语言上。
上述结论蕴含的理论假设
1.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英语语素,无论 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不管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是否相同,第二语言习得顺 序相同。
3.不同的实验任务对习得顺序有一定的影响。 4.所有研究都表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与母语习得顺 序不同。
语素研究的局限性
语素习得研究方法以横向考察为多,纵向少得多。
3、认知论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 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皮亚杰 发生认知论 长期观察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 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 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习得顺序非常接近, 但与英语儿童的习 得顺序不太相同
习得顺序基本相同-语素习得的自然顺 序不受母语影响, 母语干扰不是一个 重要因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693e299daef5ef7ba0d3c6f.png)
Ke r s C i e e s c n a g a e; ro n y i ; u e y wo d : h n s ; e o d l n u g er ra a ss s r y l v
人 们在 习 得 第 二 语 言 的 过 程 中或 多 或 少 都 会 出现 偏 误 ( 像 小 孩 在 学 习 母 语 得 过 程 中 也 会 出 错 就
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习得 偏 误 分 析 研 究 综 述
范 婷 巳 好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研 究 生 部 , 庆 重 4 03 00 1)
提 要 : 第二语言学 习者在 习得 目的语 的过程 中产生 的偏 误反 映 了学习者 学习 目的语规则 的过程 , 汉语作 为第 在 二语言 习得 中偏误分 析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 , 多年来 已有大 量的有 关对 外汉语教 学偏误 分析研 究 的论 文 、 专书
的 研 究 领 域 , 于 我 们 认 识 语 言 习 得 的 过 程 起 着 至 对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中 偏 误 分 在 析 也 是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课 题 , 实 际 语 言 教 学 也 有 对
n s r n n it n,v c b lr ,ga e e p o u c ai o o a u a y r mma ,a d p a mai ,e c h s p p ra ms t o d c o r h n ii u v y o h r n rg t c t .T i a e i o c n u ta c mp e e sv  ̄s r e t e f
ln a e r ls o r c d r .Ero n lss i a v r mp r n o i n Chn s s t e s c n a g a e a q ii o . F r a g g ue p o e u e u f r r a ay i s e y i o t t tp c i i e e a h e o d ln a u g c u s in t o ma y y a s h s p e t fr lv n e c ig A lto s a sa d b o s o ro ay i h v e n p b i e n e r a l ny o ee a tta h n o fe s y o k n e r ra lss a e b e u l h d,i v l ig C i n n s n o vn h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2e05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a.png)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导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学习汉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研究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某些典型案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关键因素,并就此提出一些改进与建议。
案例一:张先生的汉语学习之旅张先生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学习者,他在中国学习汉语已有一年的时间。
根据他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 创设情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与学生们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培养学生在现实交流中使用汉语的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汉语知识。
2. 游戏化教学:在课堂中引入适当的竞争元素,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汉语的好奇心。
例如,通过卡片配对游戏、语言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文化体验:将文化元素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加深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例如,通过观看中国电影、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化体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案例二:玛丽的汉字学习之路玛丽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学习者,她对于汉字的学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书写和辨认方面。
通过对她的学习经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教学重点:1. 形音结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汉字的构成,并且将其与发音相结合。
通过教学材料和多媒体工具,将汉字的形状与发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运用汉字。
2.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运用汉字。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教师可以以购买物品为主题,让学生辨认和书写相关的汉字。
3. 辅助工具: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辨认汉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工具,如汉字卡片、电子词典等,以辅助学生的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31b99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d.png)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代表与文化精髓,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则是从国外开始,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汉语与中国。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不断地向纵深研究,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第二语言;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运用。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可以从起语义范畴与认知语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概念进行解读,就可以加强其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内容。
而且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与解释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借鉴认知语言系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寻求一个简单的学习途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一)不同词汇习得汉语言中的词汇包括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两种,前者是人们在交流与生活中必须的词汇,这类词汇的意思比较简单且明确,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们”,“你好”等,使用者可以熟练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后者则是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语,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常是在母语词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或者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从词汇习得的过程来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汉语词汇自身比较海量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会像语法一样有固定的规律,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的新词汇,使得整体汉语学习进程会更加零散。
而且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但不同意思的词汇,需要学习者逐步对其内涵加以区分,比如“jie shi”的拼音就包含“解释”、“揭示”、“届时”、“结实”等词汇,汉语的词汇学习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其内涵与外国人的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更加困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4ea198f5650e52ea541898c9.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语言功能论
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 发展。
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 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 重要的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 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
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是从潜意识的习 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 习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以后,就变为 以有意识的学习为主;
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 习逐渐发展成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
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包含习得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称为第二 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特 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经出现 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
(一)语料选择:大小、类别等 (二)偏误识别,区分“失误”和“偏误” (三)偏误分类:形式上分类 (四)偏误解释:心理原因 (五)偏误评估:对教学影响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 Nhomakorabea个问题:
1. 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 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 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
差异
(1)主体 (2)动机 (3)环境 (4)方式 (5)教育者及相关因素 (6)过程 (7)文化
五、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 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 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Lado) 《跨文化语言学》(1957年)
3、理论基础: A、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B、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习是“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 “习得”就是“学会”,“语言习得”就是 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语言习得”是 一种过程 , 也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 的过程。
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①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和电报句阶 段。 ②词语法阶段、词组语法阶段和句语法 阶段三个阶段。
词语法阶段(1~1.5岁)
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 件是十分重要的。
(2)先天论
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习得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 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 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 LAD)。
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 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 12岁以前发挥作用。
四、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 习得的异同
共同点 :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
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 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 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
3. 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 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
七、中介语
中介语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
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 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
观点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 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 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 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 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 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 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 学。
六、偏误分析
“中介语”的基本含义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
的言语行为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 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下,有专门的 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 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 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也有的学者主张把这种狭义的学习称为“学 得”。
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是 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 类语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 “普遍语法” (universa1 grammar)。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
(3)认知论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 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 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识能 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第四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
一、学习与习得 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三、一语习得的几个理论 四、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五、对比分析 六、偏误分析 七、中介语
一、学习与习得
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
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自觉 地、自然地掌握 / 获得第一语言(通常 是母语)。 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
三、一语习得的几个理论
(1)刺激---反应论 (2)先天论 (3)认知论 (4)语言功能论
(1)刺激---反应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 后天习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同人类的其他行 为一样,语言也是通过剌激--反应--强化 (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单词,单词句、 双词句、电报句。
句法规则是单词的语序及其语义选择限制 规则。
词组语法阶段(从2岁起)
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词组。由儿童 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转变。
句语法阶段(3岁)
儿童构成语言的单位除了前期的单词、词 组以外,又增加了分句。基本语法体系 已经形成,能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