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依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 • 显性知识:能用语言解释清楚的 • 隐性知识:并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的 ★(6)依据知识的状态和表达方式(安德森) •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 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 某种问题等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命题 这个人 这个人装好了轮胎 这个人装好了轮胎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这个人装好了轮胎走了
他走了
• 命题网络
第一组:(1)金丝雀会唱歌。 (2)金丝雀会飞。 (3)金丝雀有皮。
第二组:(1)金丝雀是金丝雀。 (2)金丝雀是鸟。 (3)金丝雀是动物。 第三组:(1)金丝雀有腮。 (2)金丝雀是鱼。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 1、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贝尔) (1)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 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指理解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 是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 符号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 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二、错误概念(另类概念)的性质 • 错误概念不简单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 成的错误,它们常常与学习者的日常直觉经 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 容的概念体系。 三、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1、认知冲突的引发 2、认知冲突的解决
四、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 3、动机因素 4、社会情景(课堂情境) 五、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三、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2)学习材料的形式:实物、模型、言语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2、主观因素 (1)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 (2)学生的能力水平 (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概念的界定 1、定义:就是代表一类具有共同特征性的事物或 观念的符号。 2、特征 (1)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 (2)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 化了人的思维过程; (3)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 (4)概念是有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 系统。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同化与顺应 1、同化 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 的过程,就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2、顺应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 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就是知识的 顺应。 •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 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知识同化的关系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 获得意义的学习。下位学习可相应分为两种: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 意义的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 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 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产生式 产生式1:强化 如果:目标是要增强儿童的注意行为 且儿童已表现出比往常稍长一点的 注意行为 则: 便表扬这个儿童
产生式2:观看房内的东西 如果:目的是要观看房内的东西 且房间是暗的 且我附近有开关 则: 打开开关 并观看房内的东西 • “如果”部分: • “则”部分:
• 产生式系统(产生式集合)
产生式1: 如果:目标是要将两个分数相加 且现在有两个分数 则: 建立一个子目标,即求出它们的最 小公分母 产生式2: 如果:目标是要将两个分数相加 且现在有两个分数 且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分母已知 则: 用最小公分母除第一个分数的分母
第四节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一、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1、知识的整合 (1)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 (2)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 (3)随机通达教学 2、通过知识应用促进知识的深化 (1)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熟练 化 (2)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 验的整合 (3)通过解决某种问题来建构起相关的新知识
(4)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 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 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 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 (5)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 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 的策略。 (6)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 (7)在新信息被理解后,学习者可以从多方面对 获得的理解进行分析检验,看新观念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自己长时记忆中的其他相关经验,是否 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致。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第一节 知识及知识建构
一、知识及其类型 1、知识的定义:主体(个体)通过与其环境 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类型 (1)依据获得知识的方式 •直接知识:来自于个体亲身体验 •间接知识:得于书本
(2)依据学科领域 • 感性知识: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 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3)依据知识的客观性 • 主观知识:指个人对事物的解释,相对缺少相关 的证据 • 客观知识:是相对约定俗成的知识,但也不是一 成不变的 (4)依据知识的所有权 • 个人知识: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人知识 • 公众知识:贮存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
维特罗克:美国心 理学家,建构主义 学习论代表之一。 在信息加工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生成 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的划分: (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 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 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 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 性注意。 (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 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 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 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二、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1、学习迁移 是指一次学习对另一次学习的影响。 2、影响迁移的条件 (1)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和概括水平 (3)主动联系的倾向和认知活动 3、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精选教材内容 (2)合理地编排教材内容 (3)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产生式3:
如果:目标是要将两个分数相加 且现在有两个分数 且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分母已知 且已得结果1 则: 以结果1乘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二、知识理解的过程(同化的角度)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 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 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 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 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 一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很昂贵的。一开始, 整个程序可能看上去比较麻烦,但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