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2、过程:(1)时间:495年(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从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1、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1)易服装。(2)讲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姻。(5)改籍贯。

3、作用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合作探究高考链接

1.(15分)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

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3.(20分)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