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磨砺成长

合集下载

好课“磨砺”出

好课“磨砺”出

好课“磨砺”出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时下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教研组合作研课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笔者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各扫门前雪”的缺陷与教研组群体教研不深人等的认识,构建数学教师之间合作性教学研究的“沙龙式”研课模式,经过“合作备案――跟踪实践――微格反思――再度实践”四阶段的研制历程,让数学教师在螺旋上升的“磨砺”过程中轻松快乐地获得专业成长。

第一阶段:合作备案方法思考以同年级老师为小群体,重点围绕一个主题,确定一位上课老师。

教研组内成员围绕相关课题多向寻找教学资料,追求“众人拾柴”的效益。

在形成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全组老师有针对性地“说辩”,共同探讨,权衡优劣,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优化方案。

实践描述1.为什么选择这一课?“升和毫升”作为一节概念课,传统课中教师很容易“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让学生知道两个单位及其进率就“大功告成”了。

其实不然,它有着更本质更逼近生命需求的一面,即要在学生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而这些有赖于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

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方向,便是教师调整角色,选择何种题材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展开快乐有效的“体验学习”。

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经历想象、观察、估计、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感受1毫升、1升的容积有多大,以及毫升与升之间的进率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观察、估计、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这一课的几处辩点。

在“说辩”环节,参研教师大胆质疑、畅所欲言,主要围绕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学情的定位。

“升和毫升”教材一般编排在五、六年级,而且容积容量的概念都是借助于体积的意义而存在的。

然而容量这种现象,就像重量、人民币等一样,都普遍存在于生活当中,孩子们早有感性认识,甚至耳熟能详。

磨课让我们共同成长

磨课让我们共同成长

磨课让我们共同成长我们大家从制定计划、备课研讨、修改教案、观课议课,历时近两个月的磨课接近尾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这一过程,使我认识到磨课是经验的积累过程,数经磨砺走卓越。

下面就结合此次磨课活动谈几点反思体会:1、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次的磨课,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堂好课的诞生,不只是个人力量的产物,而是众人智慧的结晶。

不仅对讲课老师,而且对我们这个团队里每位老师都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2.相同的内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诠释。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3.小学英语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创设真实情景创设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以及要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要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保持学生学习的长久的兴趣,要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学中乐”!4.课例打磨将经验、理论、实践融为一体,让我们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5.为大家的学习精神所感动,通过研修这个平台,大家在网络上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

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不断去挖掘课堂的亮点,而听课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磨课。

磨课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次次与教案对话,与团队成员反复交流的过程;也是与新课标对话的过程。

磨课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捷径。

“在磨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研修已近尾声,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前行,它像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飞得更高。

好课多磨,“磨”出精彩--磨课,点亮教师互生共长的灯

好课多磨,“磨”出精彩--磨课,点亮教师互生共长的灯

好课多磨,“磨”出精彩--磨课,点亮教师互生共长的灯戴前平【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1页(P139-139)【作者】戴前平【作者单位】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江苏【正文语种】中文最近拜读了《中国教育报》刊登傅元根老师的文章——磨课,深有感触。

磨课是一种创造、开放、活泼、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积极开展不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人皆可参与的校本教研。

磨课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

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

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课变成“无懈可击”的表演。

然而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期望教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地“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

“磨”出教师间的沟通交谊舞曲磨课在于沟通,沟通是一曲交谊舞,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应该去学的一件事。

个体带动群体互磨。

整个教研组的教师“捆绑”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为一堂好课的诞生出谋划策。

每一轮课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多一双眼睛自己会多看出一些问题,多一把尺子自己总能量出长短,同伴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的建议,有的可以直接为己所用,有的可能触发自己的教学灵感。

还可以主题引领研讨。

学期初,教研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关主题,作为一学期磨课活动的主题。

教师自定基本目标,可以选择一到二个自己比较喜欢又感到不好上的课进行“磨”,磨课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和规模,个人内省,同伴交流共同进步就达到目的了。

“磨”出校本教研的和谐共生“磨课”中还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磨课”者和任教者通过反复观察,甚至量化地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大大地提高“磨课”的针对性。

“磨课”本质上是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只有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才能真正实现“磨课”过程中的“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也才有所创新。

好课多磨

好课多磨

好课多磨通过几天的磨课学习,使我充分享受到改变了我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我的教学质量。

人们总是好说:好事多磨。

我想说:“好课多磨。

”研磨,磨出了我的教学水平;研磨,磨出了好的教学方法;研磨,磨出了风趣活跃的课堂;研磨,磨出了学生的优异成绩。

一、每一次磨砺的过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新的收获。

比如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学情特点、找准文章的重难点,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合理分配师生活动时间,教给学生识字、阅读或写作的方法,把握课件和板书呈现时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保证课堂练习时间等。

因此,课前教师的预设一定要充分合理 各方面都考虑比较细致周全 课堂上才会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二、磨课让我学会了课堂观察。

以前,我听公开课或教研课,总是很随意,而且喜欢面面俱到,无论什么都关注,结果什么都不精,什么都不强。

一节课下来,试问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明显感觉不知所以然。

通过磨课活动,我知道教师可以带着自制的观课工具进入课堂,设立自己感兴趣的课堂观察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参与观课评课活动。

教师观课评课都可以更专业一点,不致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顾此失彼,同时也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

磨课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我这次没有承担具体的上课任务,但每天的课堂教学,我从不敢马虎大意、得过且过,总是力求在教学目标上大胆变革,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在课堂导语上有所创新,在问题设计上讲究层次,在师生活动上有所侧重,在练习设计上有所预设。

磨课,让我关注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不再拘泥于完成“教课文”的教学任务,让我更加从容、优雅地朝着“教语文”的方向转身,再转身。

且行且思,在磨练中成长

且行且思,在磨练中成长

且行且思,在磨练中成长作者:潘志娟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0期扬中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潘志娟新课程改革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是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全方位的磨砺。

“好课多磨”,磨课,是精益求精的教学呈现和反思;磨课,是发人深省的教学设计和分析;磨课,是不失时机地提升教学智慧。

就拿我这次参加“新秀杯”选拔赛来说吧。

一、赛前磨:同伴指点,“磨“去常态课中的陋习比赛前夕,磨课团队的成员每周观随堂课,记录我的课堂语言,还拍摄了视频。

在同行和领导的指导下,我找来了一些经典课的听课笔记,学习里面的小结语、提问语和评价语,在后来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刻意记录一些,并把它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变得更为精辟、简练、生动了。

议课时同行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集思广益,不断引领我前行。

二、赛中磨:团队合作,“磨”理念和教学设计教师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只有打磨理念,才能高屋建瓴,在课堂设计中,理念把握不准确,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

比赛的前天中午,确定了“7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后,磨课团队的老师集中在一起讨论。

我们比较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这一内容,查阅了诸多资料,到班上作了实际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独立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有错误的也都是较大的得数算错,且学生几乎都是从口诀的结构出发编写的,所以并不一定理解口诀的意义。

反馈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应用“四七二十八”和“六七四十二”这两句口诀时错误率最高。

基于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删去了用填表的方式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整合(把有些练习和理解意义整合在一起)和再创造(增创了画图理解口诀的意义),初步确定了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猜想,凭借前面学习的经验尝试编制口诀,再进行操作验证得出口诀。

有意识地选择“四七二十八”进行乘法意义的沟通,“六七四十二”进行记忆方法的追问。

教师磨砺中成长心得体会

教师磨砺中成长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自从走上教师岗位以来,我始终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

以下是我对教师磨砺中成长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教师磨砺中成长,首先要坚定信念,明确目标。

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坚信教育的力量。

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不断提升自己。

二、勤奋学习,提升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的引路人。

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因此,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参加培训、请教同事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关爱学生,尊重个性教师磨砺中成长,关爱学生是关键。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四、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磨砺中成长的过程中,我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在实践中摸索。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教师磨砺中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

我们要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在工作中,我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与同事们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同时,我还主动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向他们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的过程。

在磨砺中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磨砺中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感悟“磨课”中成长

感悟“磨课”中成长

感悟“磨课”中成长“磨课”是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

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我觉得没有一位老师天生会上课,都要经历一个必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上公开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途径。

”我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已有六年的时间了,曾参加过县、市级的优质课、公开课,在一次一次的试教中,一次一次讨论中,渐渐地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堂有了更好的把握,对老师角色有了更好地定位。

一次次的试教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的情况渐渐地减少,老师的提问空间越来越大,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机智巧妙、顺水推舟,课堂有了更精彩的互动。

通过试教的课堂经历,对失败与成功有了更多的体验。

成功与失败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经历中体验了成长。

这些课的磨砺使我在教学上不断进步、日臻成熟,向着更好更优追求,其中“磨课”的经历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感悟一:众人拾柴火焰高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磨课可以促使我们年轻教师藉助集体的智慧,,实现个人的教学深度反思,克服个人惰性。

前辈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

记得有一次参加市优质课比赛,县教研室的马晓黎老师及各位科学骨干教师为了我这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

每一次的试教,他们总会抽空来听,听完后总会为我出谋划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

还记得第一次试教下来,由于自己的準备不足,试教下来并不理想。

但他们依然面带微笑地给我提修改意见,坦城地说出她们自己的想法。

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对精神的良好体现。

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

我像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真诚地感谢大家。

精雕细琢 好课多磨2

精雕细琢 好课多磨2

精雕细琢好课多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敖江五中教育共同体各位老师:下午好,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

的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我很有幸加入了鳌江五中共同体参加这次共同体磨课比赛。

我们组有五位成员他们分别是:组长梅溪中学的杨奕瑜,鳌江中学的郑海晓、陈伟、钱仓中学的池月秋以和麻步三中的杨想(我本人)。

从4月19号到5月16号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组一共进行了六次磨课,在这六次磨课中我们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提议并认真思考和讨论每一个提议。

这六次磨课我们主要对本节课的“课题的引入”“概念的呈现”“难点的突破”“练习的编排”“课堂的细节”等等进行讨论。

由于我们这个共同体磨课比赛的中心思想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下面我就着重讲讲“课题的引入”“概念的呈现”这两方面的磨课过程。

(一)课题的引入我们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为后面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做铺垫。

对于本节课的引入池月秋老师上第一节课时,是应用一篇短文知识“风筝中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研究风筝中的骨架从而得出三线八角。

结合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发现这样的引入存在这比较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风筝的骨架结构两横一竖太特殊话,导致学生在无意识中觉得三线八角中的三线是一对平行线和平行线的垂线。

经过讨论,海晓老师提出我们可以由共顶点的角关系过渡到不共顶点的角关系。

即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两队对顶角,他们是共顶点的角关系,再加一条直线跟其中一条直线相交则图中一共有两个顶点八个角而后来研究这八个角的关系。

这样的引入就比较自然复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也为接下来的概念学习做好铺垫。

(二)概念的呈现对于概念的呈现方式是我们这六次磨课的重点讨论内容,我们一共对概念的呈现方式进行两次大的改动,六节课一共用了三种方法呈现概念。

精彩的课是磨出来的

精彩的课是磨出来的

在“磨课”中成长晋华小学李冬莲精彩的课是磨出来的。

这学期,我成为学校开放中磨课教师中的一员,每一次磨课如蝴蝶的蜕变:“痛并快乐着”。

这种“痛”是精神上的磨砺,是理想与实践之间的艰难跋涉。

伴随着“快乐”则是山穷水尽后柳暗花明时的惊喜,是“无心插柳柳成阴”的万般激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磨课中,我感动于专家的精心引领,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全组老师的团队精神,感动化作力量,我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感悟一:落实“三步导学”,精心“民主导学”我执教的是《石灰吟》。

第一次磨课时,我力求通过反复吟诵,适时点悟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板块是熟读古诗,了解诗意。

其中,对石灰的制作过程我作了一定的介绍,石灰在制作过程中要经受一系列的考验。

来理解“清白”的真正内涵。

第二板块,我以“清白”为跳板,架起这首诗与于谦之间的桥梁。

补充给学生四段于谦生平的主要事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于谦,理解这“清白”二字的真正内涵。

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的感情,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

但我忽略了“三步导学”中“任务呈现”这个环节,通过老师们的思想碰撞,我把“任务呈现”有机地融进教学,使学生对任务更明了,课堂教学更清晰。

感悟二: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

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在预设时,应该考虑给学生留下生成的空间。

在行课的过程中,我抓住“石灰的考验”和“于谦的清白”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石灰的精神;少年于谦仰慕清白,为官后践行清白,死后留下清白,在每个环节反复吟诵中,于谦的形象昭然可见,学生真正读懂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才能感受古诗的音韵和情境。

诗中之景、之情、之志,讲究个层层递进,回旋上升。

琢琢磨磨 磨出好课

琢琢磨磨 磨出好课

琢琢磨磨磨出好课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如何让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答案就是琢琢磨磨,磨出好课。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琢磨、思考、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

本文将围绕“琢琢磨磨磨出好课”展开讨论,探讨教师如何通过不断的磨砺和提高,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

教师要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欲望。

教育领域变化快速,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学习,教师才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教师要自觉树立起持续学习的观念,不断地进行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素质提升,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学会反思,总结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反思和总结的习惯。

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才能够让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磨出更好的课。

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好的课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能够领会到知识的精髓。

教师还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磨出更好的课。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互动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只有通过积极的互动,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注重课堂互动,创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课改促我前进 磨课助我成长

课改促我前进     磨课助我成长

课改促我前进磨课助我成长宏山小学张丽琴上一学期有幸参加了镇中心校组织的第三轮磨课活动。

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一种对“磨课”这一新鲜名词的好奇,我精心设计了《晏子使楚》、《井底之蛙》两堂课,在我校各位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在各位评课教师的厚爱下,我顺利过关,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博得了评委们一致的好评。

回顾磨课的路程,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周,却给我留下了许多许多的收获,让我从中明白了该如何上好一堂课,该如何顺应改革的浪潮去更新观念,该如何积极的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从本次磨课活动中总结出的几点肤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前辈、同仁们给予批评指正。

一、抓住机遇,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文化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又面临着新的冲击,新的困惑,新的挑战。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因此我把本次磨课活动就作为了一次更新自己教育观念,挑战新课改的机遇。

我想有本校同志们的帮助,大家群策群力,我一定会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抱着这样的一种态度,我积极备课,查询资料,借鉴经验,整合课件,精心打磨。

在反复的打磨中我认识到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导入就要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和文本进行对话。

导入新课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了解到无论学习何种文体的课文,课堂上一定要读,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读书声就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朗读、齐读,小声跟读、小组比赛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读、研读,在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感情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

明白了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情境,真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事件的因果关系等。

二、梳理课堂,把握环节,总结经验。

通过《晏子使楚》、《井底之蛙》这两堂课的打磨,同时结合自己在磨课过程中又作为评委听了好几位老师所磨的课,经过分析、比较,我认识到在上语文课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好课是“磨”出来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作者:钟丽玲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第02期磨课是指教师以某一课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课堂教学不断趋于成熟、完美的过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所有的好课一定都是经历了“磨你千遍不厌倦”的执着。

2018年,笔者承担了一节市级比赛的优质课。

经过一次次地试上、调整、交流……从最初的焦虑紧张,到最后的顺利呈现,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磨课,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盈成长的韵味;磨课,实际就是磨人的过程。

”真可谓“课在完善,人在成长”。

好课是不断磨出来的。

教学设计磨得更接地气一次次磨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学设计初稿是:秋天来了,服装店的秋装上市了。

熊大、熊二带了300元,要买这套运动衣送给光头强,剩下多少元?你们能帮它计算一下吗?300-130,你是怎么想的?预设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时,能从条件出发,也能从问题出发,整理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体验策略的价值。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由于这道题本身的数量关系简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数学思考,显得既拖沓,又多余。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直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分析得出数量关系: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等于剩下的钱。

唤醒学生对已有策略的回顾,以便于与后面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进行区别。

进入新课学习时,初稿中,我直接出示:“光头强带了300元,买一套运动衣和一双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让学生同桌说说:你觉得现在要怎么解答?从条件出发去分析好,还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好呢?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两种策略的不同,感受在条件多的题目中,从条件出发思考没有方向,从问题出发能很快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在对比中感悟两种策略的不同。

但是试上了几次,发现学生只要一看到完整的题目,马上就进入解题的环节。

接下来的教学中,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笔者不断尝试调整题目的呈现方式。

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
“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当然,好课多磨。

通过参加“认识方向”一节课的磨课,通过和研修组老师们一起评课议课,自己的收穫真很多,通过制定计划、备课研讨、观课、议课,自己反思总结,学习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总结如下:
一、磨课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準,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

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磨课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彷彿是有说不完的话。

二、磨课促进了教师成长
磨课展示的是集体的力量。

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这无形给了教师压力。

然而着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每位教师都精心修改教案,认真分析各个环节,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认真、专注,精心。

三、磨课磨出教师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学生实际,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

因此,教师们在备课时查询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精心修改。

议课时,教师的点评,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更是自己的,新颖、独特的。

思想的碰撞更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

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

通过这次磨课活动,值得我们思考、摸索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磨课,每一位老师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需要不断学习、研修、提高。

好课是磨出来的——三次磨课的启示

好课是磨出来的——三次磨课的启示

时就一味用分数解决问题,再到学比例时就一概用比例解决相关问题,以至于,学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将长度单位的进率偷换成100。

这是何故?不单是学生知识建构松散,更多的是教学模式僵化和机械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教材中的练习基本都是为学生巩固当堂的知识量身定制的,针对性强但综合性差,缺乏相关知识的横向联合渗透;学期考试的范围也严格限定在本册的教学大纲内;教师缺乏整合宏大知识背景的勇气和眼界,为了考分,甚至有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如:要求学生在六年级学完比例知识后,不允许用分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如此,教学目光的短浅极大地妨害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发散。

三、类比推理的被动性阻碍了理性思辨的发展“单位选择”这类问题,可视为“尝试、验证”的开放性问题,具体实施步骤是:勾勒描述对象的表象,猜测度量单位,证明所填单位的正确性。

勾勒表象需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托,猜测度量单位需要以相对敏锐的量感为基础,而检验的过程则需要进行联想推理。

学生在检验单位的合理性时,主要依靠想象,“2米有多长,合适吗?”,而“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中,因为数字巨大,学生根本无法想象3600配备任何一个面积单位后的具体大小,此时该怎么思考呢?将数据化小,便于联想:将3600平方厘米化成36平方分米,或将3600平方分米化成36平方米,再推想36平方分米或36平方米的具体大小。

而根据随访反馈的结果来看,在面积单位建立之初,让学生推想出36平方分米或36平方米的具体大小仍然有困难。

对此,可引导学生假想拼摆方块,将1平方米的方块摆出6×6的阵形,或借用熟悉的事物类比:客厅面积是63平方米,那么说“一个足球场是36平方米”显然不合适。

假想3600平方米就是一行摆100个1平方米的方块,摆36行。

此时,凭靠生活经验来想象,已经无法奏效,需要借助代换、推理、比较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加以辅助。

从随访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生做这些题时运用过推理、比较的思维策略:“45吨太超重了,一头大象才5~7吨,45克又太轻,一枚鸭蛋也有50克左右,它们都不是一个量级的!”“我的体重是32千克,如果一只山羊重约45千克,就和我差不多重。

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成长

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成长

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成长“磨课”是一种通过对自己修炼、学习和成长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方式。

通过不断磨砺自己,我在“磨课”中收获了很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在“磨课”中,我收获了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在“磨课”中,我不仅仅是单纯地完成作业,而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

我会思考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难,自己到底哪里理解有问题,需要重新学习和思考。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学习的盲点和不足之处,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的方向和方法。

我也会思考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并设立合理的目标和计划,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在“磨课”中,我收获了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深入学习。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我们通常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

但在“磨课”中,我会追求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为了解决问题和整理知识,我会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甚至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深入学习,我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掌握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深入学习的过程也使我对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我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在“磨课”中,我收获了自律和坚持的品质。

每一次的“磨课”都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我反复思考和总结,而这些都需要我有足够的自律和坚持。

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感到疲惫和厌烦。

我会告诉自己,只有通过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我会不断地鼓励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坚持下去,并最终收获了更多的成果和进步。

在“磨课”中,我还收获了对自己的认知和成长的反思。

通过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反思,我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这种认知和反思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并鼓励自己付诸行动,不断努力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认知,我建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信心,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成就。

精心打磨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精心打磨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精心打磨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人说,磨课好比磨刀石,它会使你快速地磨出锋利的‘宝剑’;有人说,磨课好比拐杖,它会助你快速成长和独立;有人说,磨课好比镜子,它会照见自己的不足,使你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的确,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磨课,教师会认识到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薄弱,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等等。

所以,“磨课”要在“磨”字上做文章,既要磨,就要有一股磨劲,磨教学目标、磨教学的闪光点、磨教学的疑惑点等。

通过磨课的交流研讨,教师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结合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备课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和实现高效课堂;同时,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将得以提升,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磨准教学目标首先,要认真分析学情,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制定并把握好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备教材又要兼顾学情;精心设计教案,并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条件。

其次,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做好引领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己思考解决的或小组合作能完成的教师决不能代劳,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努力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磨出教学的闪光点我们在教学中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一定会出现许多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语,可以是有效问题的设计,可以是对学生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个练习题,也可以是使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

凡是能给我们启发、振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我们磨的经典内容。

三、磨出教学的疑惑点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疑惑,这些疑惑可能是来自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可能是来自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是来自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是来自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是来自学生的异常表现,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课多磨磨砺成长
作者:刘中友
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5期
摘要对于怎样的一节课才是好课?虽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有不同的标准,可谓是众说纷纭,而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葉澜教授所提出的“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认可,而如何才能备出这样的一节好课并上好这一节好课呢?
关键词好课多磨;经验;磨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246-01
俗语道“好事多磨”,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亦可以是“好课多磨”,磨在哪里?磨在教师的备课过程,在打磨中积淀经验,磨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挫折中磨砺成长。

好课多磨磨教师。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磨什么?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引入会更有效?环节与环节之间如何的过渡会更加地自然贴切?练习题的设计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出梯度来,如何更好地体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差异教学,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如何去引导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处?可以说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每一件事,需要考虑周全。

记得那次优质课选拔,一位老师所抽到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学校数学学科的教研水平,在课例打磨的过程中,整个教研组都在出谋划策,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这位老师更不用说了,在完成正常的工作任务之余,没日没夜地,一遍又一遍的磨磨磨,仅教学设计的推翻重来就达九次,更不用其中对于细节的修改了。

教学设计上用了心,但最终要在课堂上落实,所以又一次又一次地试讲,本校的学生讲完了,又到兄弟学校去试讲,到城区学校讲,到中心小学讲,到村小讲,之所以要选择在不同的学校讲,为得就是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是什么?他们的想法是什么?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知道当孩子面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会包括哪几种情况?这种积累更多的是量上的积累,如同超市备货一般,积累的是应对的“术”,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旦遇到极其另类的回答,可能就会卡壳。

但随着量的积累,由量变会引起质变,即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上掌握应对的“道”,可以将学生的回答顺其自然的加以引导。

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做到应对自如。

唯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懂得学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再三强调的,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要自己明白,更要明白学生的明白。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课前的教学设计中,不能老想着如何把自己的教案上出精彩来,甚至于将每个
环节都死扣时间,小组合作时间就是三分钟,时间一到,不管合作得如何,一拍手往前看,接着就是汇报与交流……因为课堂的精彩更多的不是教师的精彩,而应该把课堂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学生是否真正地听懂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同样的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会一错再错,作为老师的我们可能会好几遍讲,但孩子还是懵懂的,而如果是换作由学生来讲给他听,可能立马就懂了,原因在哪里?孩子是用了孩子们之间能听懂的语言、喜欢的表达方式去沟通的。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少问几句“你听懂了吗?”而是多问几句“我说明白了吗?”虽是“听”与“说”一字之别,但所要体现得却是以谁为主的站位问题,如果没有说明白,那么,就需要我们深入浅出地将我们教师的明白用更适合于孩子的方式变成学生的明白。

好课多磨磨学生。

一节课如果上得如行云流水般酣畅,就如自己课前在脑海中所想象的那样,自己所提出的每一节问题,孩子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就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么这样的课堂,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是舒服的,是出彩的!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则可能是没有多少印象的。

倘若每一个问题都是刚一抛出,便是小手林立,那么这些问题的含金量就值得怀疑。

“静水流深!”在课堂上要容得学生出错,就如华应龙老师所倡导的,教师一定要容错,唯有容错,才能更好的化错,而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出错,就在课前预设中精心的给孩子铺路搭桥,牵着孩子避开一个又一个的“坑”,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你牵着孩子避开了一百个坑,但一放手,躲得了初了,躲不过十五,孩子就掉进了第一百零一个“坑”里!
因为孩子的成长不能由他人代替,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他们亲身去经历。

所以在课堂上要舍得让孩子经历挫折的磨砺,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呈现出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可能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

虽然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可能会在磕磕绊绊中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打击,但唯有这样的,他们才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也正因为这份投入才会了有深度的课堂,才是适合学生真实成长的课堂,也是适合教师成长的课堂。

在好课多磨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对孩子而言,都会在磨砺中有所获,有所得而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伟中.好课不好看,何妨?[J].小学数学教师,2018(01):01.
[2]沈勇.为儿童的真实成长而教[J].小学数学教师,2018(12):17-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