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凝血与抗凝血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4eb358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7.png)
目录
• 凝血系统概述 • 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 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01
凝血系统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血管内皮细胞
负责产生和释放抗凝物质,如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和一氧化氮(NO)。
血小板
03
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 理
抗凝物质缺乏或异常
抗凝血酶缺乏
肝素辅因子抑制物异常
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缺 乏时会导致血液易于凝结,增加血栓 形成的风险。
肝素辅因子抑制物可以抑制肝素的抗 凝作用,其异常可导致抗凝作用减弱 。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蛋白C和蛋白S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 物质,缺乏时会导致抗凝作用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抗 凝血物质以及纤溶活性等指标, 评估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状
态。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 血流不畅的情况。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瘀 斑、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有助 于判断凝血和抗凝血平衡是否出现 紊乱。
血液高凝状态
01
02
03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时,血液黏稠 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活跃或功能异 常时,会导致血液易于凝 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凝血因子活性增强
某些情况下,凝血因子活 性增强,导致血液易于凝 结,形成血栓。
04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病理生理学总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总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666a59e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9.png)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一、血液概述1.血液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pH值为7.35~7.45渗透压为313 mOsm2.血细胞组成红细胞约占血液体积的45% ;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含血红素以输送氧气白细胞约占血液体积的1% ;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攻击病原体及外来物;移除年老或异常的细胞及细胞残骸血小板占血液少于1% 只有红细胞的八分之一,负责凝血二、凝血与抗凝血平衡1.失血量对机体的影响失血量少于10% 自我调节失血量达到20% 血压下降失血量达到30% 危及生命2.凝血与抗凝血凝血亢进抗凝血减弱血栓形成凝血减弱抗凝血亢进出血不止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出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栓子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 纤溶和抗凝3.1 血管收缩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黏附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五羟色胺)、TXA2(血栓素)等缩血管物质3.2 血小板栓子形成胶原→ 血小板黏附、激活激活剂→ 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膜内侧面磷脂: 凝血因子X 和凝血酶原活化的反应场所3.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细胞因子:组织和血浆中直接参加凝血过程的各种物质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APTT: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剂PT: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3.4 抗凝(1)体液抗凝1.血浆抗凝物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由内皮细胞合成,与活化的VIIa-TF结合使VIIa失活;还可灭活Xa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 III)和肝素(heparin)AT III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与凝血酶、凝血因子Xa、IXa、XIIa等结合抑制其活性;heparin 作为辅因子可增强AT III 和肝素辅因子II的活性TFPI和ATIII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2.蛋白C系统蛋白C 和S (protein C &S),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蛋白C在TM等作用下被激活,继而在蛋白S的作用下使活化的Va和VIIIa从膜磷脂上脱离而失活在正常血管内皮部位阻碍凝血反应的发生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阶段1:纤溶系统激活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生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具有抑制纤维蛋白形成,抑制凝血酶活性和血小板黏附聚集,能增强组胺和激肽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多种抗凝作用FDP临床意义: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阶段2:纤维蛋白降解(2)细胞抗凝1.血管内皮细胞促凝分泌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Ⅴ和Ⅷ等分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抗凝抗血小板作用(PGI2,NO)抗凝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抗凝血酶Ⅲ,肝素样分子,血栓调节蛋白)纤溶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2.其他抗凝系统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清除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等促凝物质,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血流可稀释、运走促凝物质和活化的凝血因子三、凝血与抗凝血紊乱1.凝血因子异常1.1 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血友病A:VIII缺乏(性隐) 血友病B:IX缺乏(性隐) 血友病C:XI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生成障碍:VK缺乏,肝功能障碍消耗过多:DIC1.2 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遗传因素:凝血因子基因改变环境因素: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2.血小板异常2.1 血小板数量异常生成障碍、破坏过多、分布异常继发性:感染原发性:骨髓增生2.2 血小板功能异常遗传性:Glanzmann血小板无力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障碍,幼儿时起即可呈现出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的出血倾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病理生理学课件_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_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69f29667ec102de2bd89dc.png)
低凝状态
主要表现
多发性出血
实验室检查
高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 →凝血酶↑→微
血栓 (血小板活化)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 低凝期
凝血因子和血 小板因消耗而
减少
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有出血表现
凝血时间缩短 血小板粘附性↑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含量↓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继发性 纤溶亢
进期
DIC凝血与抗凝的变化过程
一、DIC的原因
病因类型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 常见的病因。
恶性肿瘤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DIC的发病机制
促凝物质释放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 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
羊水
原
蛇毒激活FⅤ,FⅩ等,
促进DIC发生
Prothrombin
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
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
物质
内毒素刺激VEC表达TF, 蛇毒
损伤VEC
脂肪栓子
Thrombin
胰蛋白酶
DIC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高凝状态 微血栓
凝血和抗凝血 平衡紊乱
目录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DIC的病因学 DIC的发病机制 DIC的常见诱因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DD)
内容介绍
掌握 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DIC的功能代谢 变化 熟悉 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 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DIC的原 因;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了解 DIC的分期与分型;各种因子、血细胞以及血管的 异常; 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病理生理凝血与抗凝血
![病理生理凝血与抗凝血](https://img.taocdn.com/s3/m/e9c2a21f14791711cc7917dc.png)
凝血系统的激活分为三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
凝血酶形成阶段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4.抗凝物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 的?
血液中有哪些抗凝物质? 人体内含有多种天然抗凝物,在凝血 因子被激活的同时,抗凝系统也被激活,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或使 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主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AT-Ⅲ) 和肝素协同作用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活性,主要抑制凝血酶及 Ⅶa、Ⅸa、Ⅹa、Ⅺa、Ⅻa因子。 (2)肝素辅因子-Ⅱ,阻碍血小板 释放ADP和PE3,抑制凝血酶,影响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3) 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改变其分子构 象,催化纤维蛋白原变为活化蛋白C使其由促凝物变为抗凝物。 (4) 蛋白C(PC)和蛋白S(PS) PC可分解或破坏Ⅷa因子和Ⅴa因子, 起到抗凝作用,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酶,其活性受维生素K影响。PS 是PC的辅因子,加强和促进PC的抗凝作用。 (5)纤维蛋白溶解系 统(纤溶系统)是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纤 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成小碎片,即纤维蛋白 的降解产物(FDP),FDP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释放功能以防止血 栓形成和扩展,起到抗凝作用。 (6)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能够抑制组织因子和FⅦa形成的复合物(TF/FⅦA复合物),是体内 一种新的抗凝物质。
接触因子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接触因子缺乏症 (Deficienciesofcontactfactors)指FⅫ或激肽释放酶原(PK) 或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的缺乏,与FⅪ一样被认为是凝 血途径中的接触因子,这些因子的缺乏一般无出血症状, 但?... 因子Ⅺ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遗传性FⅪ缺乏症(Hemophiliac)是 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性疾病,当时命名为血友病C, 在国内极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FⅪ的基 因位于4号常染色体(4q32~35),FⅪ?... 血友病B 一、疾病概述 血友病B(hemophliaB)是由于遗传性 FⅨ缺陷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Ⅹ连锁隐性遗传性疾 病,其遗传方式跟血友病A相似。 【病困和发病机 制】 控制FⅨ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 血友病A 一、疾病概述 血友病A(hemophiliaA)是最常见的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由于连锁于X染色体上的编码 因子Ⅷ(FⅧ)的基因缺陷,导致合成的FⅧ的量或分子结构异 常。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的关节出血或深部...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90c12a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8.png)
病理生理学中的研究和疗法发展
1
新型抗凝药物
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抗
基因编辑技术
2
凝药物,以取代传统的抗凝治疗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遗传性凝血和抗
凝血紊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个性化治疗
个体化的疾病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基 因型和表型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纤维蛋白丝进一步聚集形成血栓,修复 损伤的血ຫໍສະໝຸດ 。抗凝血机制血栓溶解
纤溶酶溶解血栓,防止血栓的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抗凝血蛋白
抗凝血蛋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维持凝血平衡。
凝血和抗凝血紊乱的分类
出血性疾病
血液无法凝结,容易出现大 量出血。
血栓性疾病
血液过度凝结,容易形成血 栓。
出血和血栓并存的疾病
同时存在出血倾向和血栓形 成。
凝血过程中的常见疾病
冯·维尔布兰特病
血友病
血液无法正常凝结,导致易出血。
血友病患者缺乏某种凝血因子, 易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在深静脉中,可能导致 肺栓塞。
抗凝血紊乱的常见疾病
抗凝血药物过量
抗凝血药物过量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遗传性抗凝血蛋白异常
某些个体体内抗凝血蛋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 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概述- 研究人员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以 了解血液在出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凝血机制
1
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导致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
凝血因子激活
2
血小板栓子。
凝血因子被激活并形成凝血酶,促使纤
维蛋白凝结成纤维蛋白丝。
3
纤维蛋白聚集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b8e65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9.png)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凝血和抗凝血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重要的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受损时迅速形成血栓,以阻止血液外流,并促进伤口愈合。
而抗凝血系统则相反,主要负责限制血栓的形成,并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
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时,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凝血平衡紊乱:凝血平衡紊乱一般分为两种状况:凝血活化和凝血因子缺乏。
1. 凝血活化(Hypercoagulability):凝血活化是指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过多的血栓形成。
常见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凝血活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的损伤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炎症等。
-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因子的异常可以导致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如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II的异常。
-血液高黏滞:血液高黏滞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常见的原因包括红细胞增多症、寒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 凝血因子缺乏(Hypocoagulability):凝血因子缺乏是指凝血系统中一些或多个因子的数量不足,导致凝血过程延迟或无法正常进行。
常见的疾病包括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凝血因子缺乏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遗传缺乏:一些凝血因子的缺乏是由于遗传突变引起的,如血友病A(凝血因子VIII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IX缺乏)。
-获得性缺乏:一些疾病可以导致凝血因子的获得性缺乏,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抗凝血平衡紊乱:抗凝血平衡紊乱主要是指抗凝血系统的功能受损,导致血液过度凝固。
常见的疾病包括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肝脏疾病。
-细胞因子释放: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以导致炎症反应,进而抑制抗凝血系统的功能,如TNF-α,白介素等。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化:在DIC和肝脏疾病中,凝血因子的异常活化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如凝血酶的活化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抗凝血因子的损害:在DIC和肝脏疾病中,由于抗凝血因子的产生减少或功能受损,导致血液过度凝固。
9.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学
![9.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1cc8a47c1cfad6185fa742.png)
2 抗凝系统异常
抗凝血酶-III减少或缺乏
2. 遗传性缺乏
基因异常
AT-Ⅲ缺乏、异常症
I型:生物活性和数量均减少 II型:活性异常 通常可产生反复性、家族性深部静脉血栓症
35
2 抗凝系统异常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1. 获得性缺乏
VitK缺乏,肝功能障碍
36
2 抗凝系统异常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2. 遗传性缺乏 基因异常
6
组成
血细胞
约占血液的1%
2.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攻击病原体及外来物体 移除年老或异常的细胞及细胞残骸
7
组成
血细胞
占血液少于1%
3. 血小板: 只有红细胞的八分之一,负责凝血
8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9
出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栓子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 抗凝和纤溶
10
一. 局部血管收缩
凝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性假血友病
29
血友病遗传规律示意图
正常父亲 XY
携带血友病基因的母亲 XX
XX
正常 女
XX
携带者 女
XY
正常 男
XY
血友病 男
Yy 染色体 Xx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 X x染色体上的血友病基因
伴X染色 体隐性遗 传病
30
血管性假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一种遗传 性出血性疾病, 自幼即有 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粘附性减低
赖)
内皮细胞表面
Ⅴa,Ⅷa失活
19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抗
凝 血 TFPI
病理生理10-DIC
![病理生理10-DIC](https://img.taocdn.com/s3/m/275d6183240c844769eaee8c.png)
(“3P”实验/D-二聚体检查)
DIC
凝血因子/ 血小板消耗
继发性纤溶活化 水解凝血因子 FDP/FgDP↑
凝血功能↓
抗凝功能↑ 血管壁损伤
出血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FDP形成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 (Fbn)产生的各种片段,通称为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物(FDP)。功能为妨碍纤维蛋白 单体聚合,抗凝血酶,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 集和释放,加重出血倾向。
VEC损伤
TF/ 胶原暴露
抗凝↓ 抗纤溶↑ 抑制Pt聚集 ↓
凝血系统活化
血管通透性↑
血液浓缩/高凝
严重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抗凝功能↓ Pt聚集↑ DIC
小结
细胞损伤 组织损伤
其他促凝物质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内
外 凝 系 统
细胞膜磷脂 RBC
凝 系 统
Pt
纤溶酶原
纤溶酶 FDP
羊水 转移瘤细胞
DIC/休克/ 渗出性出血/ 肾小球微血栓/ 双侧肾皮质坏死
2. 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
a) 蛋白C抗凝系统
凝血酶
PC PS TM APCI
↓Ⅴa/Ⅷa APC ↓Ⅹa与Pt结合
↑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b) 抗凝血酶-Ⅲ为代表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抑制Ⅱa,Ⅶ,Ⅸa,Ⅹa,Ⅻa等因子活性 c) TFPI 抑制Ⅶa, Ⅹa
FDP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血试验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使原本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 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DIC患者“3P”试验阳性。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013ae4fd453610661ed9f4e9.png)
第14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选择题【A型题】1.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答案] C[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D.纤溶亢进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答案] E[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3.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D.胰腺癌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C.大面积烧伤[答案] A[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4.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Ⅺ[答案] E[题解]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5.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答案] B[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6.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 D.Ⅻ因子B.维蛋白原 E.组织因子C.钙离子[答案] D[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病理生理学整理14.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整理14.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397790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3.png)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第一节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二、凝血因子的异常(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是FVIhFIX或FXl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是vWF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1)凝血因子生成障碍:FII、FVIKFIX、FX的生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
维生素K缺乏和肝功能严重障碍会导致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2)凝血因子消耗增多:DlC时广泛微血栓的形成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二)与血栓舫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2.获得性凝血因子增多第二节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血薛-川减少或缺失(1)产生抗凝血酶-III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2)灭活抗凝血酶-川单独灭活慢,与肝素或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后灭活速度增加约100o倍。
(3)减少或缺失原因:1 .遗传性缺乏抗凝血酶-川基因变异2 .获得性缺乏(1)抗凝血薛-HI 合成减少:肠道消化吸收蛋白质障碍导致底物不足:肝功能严重障碍;口服避孕药(雌激素)(2)抗凝血酶Tll 丢失或消耗增多:肾病患者从肾脏丢失抗凝血酶-川;大面积烧伤患者随血浆丢失抗凝血酶-川;DIC 消耗抗凝血酶-川增多(二)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1)蛋白C 、S 作用:蛋白C(PC)在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血液。
凝血悔活化PC 为APCoAPC 可水解灭活FVa 、FVIIIaoAPC 还可限制FXa 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抑制物。
蛋白S 是APC 辅助因子,促进APC 清除FXa 。
血栓调节蛋白(TM)与凝血畴结合降低其活性,显著增加APC 的作用。
蛋白C 凝血酹激活的蛋白C(APC) 灭活FVa,FVia!++(2)缺乏原因:1 .遗传性缺乏或异常和APC 抵抗1)遗传性蛋白C 、蛋白S 缺乏或异常包括数量缺乏和结构异常。
临床上多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症。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98daf6168884868662d614.png)
四、单项选择题(5)
4.下列哪项不是DIC的病因: A.细菌感染 B.癌转移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白血病 E.严重挤压伤 本题正确答案:E
四、单项选择题(5)
5.临床上DIC的原发病中下列哪项最常见: A.感染性疾病 B.产科意外 C.严重创伤 D.组织损伤 E.过敏性疾病 本题正确答案:A
4、DIC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有 、 、 、、 。
填空题答案:
1、答:(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 2)组织严重破坏,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细胞大量破 坏,释放各种促凝物质 (4)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答:(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严重 障碍(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
器官严重损伤时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 某些恶性肿瘤 可释放大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入血 肝功障碍时合成纤 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减少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减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时可产生继发性纤溶亢进 溶 栓疗法时,溶栓药物等可引起纤溶亢进。
二、简述题(9)
8、简述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答:(1)遗传性纤溶功能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基因多态性改变、先天性纤溶酶原异常症。(2)获得性血 浆纤溶活性降低:血栓前状态、动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高 脂血症、缺血性中风及口服避孕药等患者往往有组织型纤溶 酶原激活物降低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增高等纤溶功能 降低的表现。
3、了解: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 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和DIC的临床诊断及防治的病 理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2)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 全身性病理过程。
第九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九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ae6d243ab8f67c1cfbd6b85d.png)
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inhibitors) 2纤溶酶抑制物(2-plasmin inhibitor, 2 –PI) 2巨球蛋白(2-macroglobin, 2-MG)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s,PAI) PAI-1, PAI-2 C1酯酶抑制物(C1-esterase inhibitor) 蛋白酶连接素(protease nexin) 纤溶拮抗物(attenuator) 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TAFI)
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
纤维蛋白 形成
Thrombin(T)
TF/Ⅶa
血小板黏附聚集
PAI > t-PA
TF
vWF
白细胞
凝血活化
血小板活化 TXA2 > PGI2
TNF、IL-1、PAF ET
FN
FN
VN
collagen
损伤VEC具有促凝作用
二、凝血、抗凝和纤溶相关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异常
凝血因子增多:如糖尿病、肥胖时Fbg增多 数量异常
FDP
Thrombin
TAFI
TAFI
TAFI由肝细胞合成,是分子量为60 kD的单链糖蛋白。 可被凝血酶活化,在TM存在下,这种活化作用增强上千 倍。活化的TAFI(TAFIa)能够通过其羧肽酶活性,去除 纤维蛋白羧基端的赖氨酸残基,阻碍t-PA、PLg与纤维蛋 白的结合,从而发挥其拮抗纤溶的作用。
红细胞异常与血栓形成
①在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循环中有大量的红细胞 聚集体,影响微循环血液灌流。 ②红细胞增多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时,能使血黏度增加, 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③在高切变应力下,红细胞释放ADP可诱导血小板聚集。 ④红细胞释放少量血红蛋白也可形成自由基诱导血小板聚集。 ⑤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有1/3患者发生血栓形成。 ⑥ 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3417a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e.png)
04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的 病理生理机制
凝血系统过度激活
总结词
凝血系统过度激活会导致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凝结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和血管阻 塞。
详细描述
凝血系统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它们在受损血管的表面相互反应,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然而,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大量消耗,导致血液从流动状态转
止血和修复损伤的血管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系统迅速被激活,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形成止血 栓,阻止血液流失。同时,损伤部位的血管通过一系列修复机制恢复其完整性。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紊乱可能导致止血障碍和血管损伤修复不良。例如,在某些 疾病中,由于抗凝血系统异常激活或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持续出血或难 以控制的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干预
对于严重的凝血和抗凝血平衡 紊乱,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
深静脉血栓的取栓术等。
预防与康复指导
预防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凝血和抗凝 血平衡紊乱的预防知识,提高
预防意识。
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凝血和抗 凝血平衡紊乱。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 者的康流动 ,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 中等。
防止血液过度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过度凝结形成固态血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 一系列疾病。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紊乱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当 抗凝血系统无法抑制血液过度凝结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 加,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和组织缺血。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凝血过程分几个步骤?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 基本步骤,即: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 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 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 纤维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 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上述过程参与凝血 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因子Ⅷa的 存在,可使Ⅸa激活Ⅹ的速度加快20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 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 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 而激活因子Ⅹ。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 血途径。
纤维蛋白
内皮损伤诱发血栓形成示意图
凝血酶是血管损伤、凝血及血小板激活的纽带
ADP 血小板 激活 血小板 聚集
胶原
TXA2
凝血酶IIa
组织 因子
凝血 瀑布 凝血酶原I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栓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可催化纤维蛋白及诱发血小板聚集
Pollack CV, et al.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34)4: 417-428
2.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 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 (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ⅩⅢ为 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 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 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 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保 证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2.凝血系统有几个?其过程怎样?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参与 各链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凝血系统。 其化学本质,除钙离子外,其余成分绝大多数为蛋 白质,正常情况下,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 中,只有因子Ⅲ来 参与凝血因子 自血管以外的组织。已被公认的凝血因子,除血小 板外,共有12种。国际上统一按凝血因子发现的 顺序以罗马数字命名
纤溶系统的激活
组织和EC tPA uPA 肝,骨髓,肾等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内源性凝血
激肽释放酶
Ⅻa Ⅺa 凝血酶 FDP
肾
MMP-3活化
水解纤维蛋白(原)
水解各种凝血因子
7.凝血系统异常会出现什么疾病?
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 一、疾病概述 肝脏在造血系统及凝血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凝血系 统中绝大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部分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AT-Ⅲ)、纤溶 酶原、蛋白C等也在肝脏合成,同时肝脏能清除多种凝血及纤溶?... 维生素K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是指FⅡ、FⅦ、FⅨ、FⅩ以 及蛋白C和蛋白S。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香豆素类抗凝剂可干扰维生索K依 赖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而引起出血。当肝病严重时,也可以引起这... 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先天性FⅩ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性疾病,大部分是由于编码FⅩⅢa亚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迄今为止至 少发现30种突变类型,最常见的是点突变,导致产生终止密码子、...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异常 一、疾病概述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异常包括Fg质和 量的异常,量的异常又分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质的异常是由合成的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异常所致... 因子Ⅱ、Ⅴ、Ⅶ和Ⅹ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也称FⅡ缺乏症,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凝血因子遗传缺陷性疾病,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凝 血酶原的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11p11~q12)。临床表现为轻至?...
细胞抗凝
清除促凝物质(内毒素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肝细胞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VEC)
体液抗凝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肝素的作用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主要 由内皮细胞合成。
3. TM(thrombomodulin)-PC-PS-APCI 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及功能
(fibriபைடு நூலகம்olytic system)
由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 激活物(PAs)、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
物抑制物(PAIs)和α2抗纤溶酶(α2-PI)
等因子构成。 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畅通
6.纤溶系统的发生过程怎样?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的基本过 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 与纤维蛋白的降解。
凝血系统的激活分为三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
凝血酶形成阶段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4.抗凝物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 的?
血液中有哪些抗凝物质? 人体内含有多种天然抗凝物,在凝血 因子被激活的同时,抗凝系统也被激活,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或使 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主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AT-Ⅲ) 和肝素协同作用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活性,主要抑制凝血酶及 Ⅶa、Ⅸa、Ⅹa、Ⅺa、Ⅻa因子。 (2)肝素辅因子-Ⅱ,阻碍血小板 释放ADP和PE3,抑制凝血酶,影响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3) 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改变其分子构 象,催化纤维蛋白原变为活化蛋白C使其由促凝物变为抗凝物。 (4) 蛋白C(PC)和蛋白S(PS) PC可分解或破坏Ⅷa因子和Ⅴa因子, 起到抗凝作用,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酶,其活性受维生素K影响。PS 是PC的辅因子,加强和促进PC的抗凝作用。 (5)纤维蛋白溶解系 统(纤溶系统)是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纤 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成小碎片,即纤维蛋白 的降解产物(FDP),FDP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释放功能以防止血 栓形成和扩展,起到抗凝作用。 (6)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能够抑制组织因子和FⅦa形成的复合物(TF/FⅦA复合物),是体内 一种新的抗凝物质。
接触因子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接触因子缺乏症 (Deficienciesofcontactfactors)指FⅫ或激肽释放酶原(PK) 或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的缺乏,与FⅪ一样被认为是凝 血途径中的接触因子,这些因子的缺乏一般无出血症状, 但?... 因子Ⅺ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遗传性FⅪ缺乏症(Hemophiliac)是 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性疾病,当时命名为血友病C, 在国内极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FⅪ的基 因位于4号常染色体(4q32~35),FⅪ?... 血友病B 一、疾病概述 血友病B(hemophliaB)是由于遗传性 FⅨ缺陷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Ⅹ连锁隐性遗传性疾 病,其遗传方式跟血友病A相似。 【病困和发病机 制】 控制FⅨ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 血友病A 一、疾病概述 血友病A(hemophiliaA)是最常见的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由于连锁于X染色体上的编码 因子Ⅷ(FⅧ)的基因缺陷,导致合成的FⅧ的量或分子结构异 常。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的关节出血或深部...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正常血液凝固过程
内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物 外源性
启动
+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传统凝血模式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 凝血途径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XIIa
激活
VIIa
激活 激活
组织因子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激活
Va
IIa
纤维蛋白原
Dunn CJ, et al. Drugs. 2000(60) 1: 203-237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S 内皮细胞表面
5.什么是纤溶系统?它的作用如何?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 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 称为纤溶系统。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 程。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 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 态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纤溶系统包 括: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 酶的激活物与挣制物3个组成部分。
辅助凝血因子 共同凝血 FITZGERALD因子 FLETCHER因子 (激肽释放酶原) von-Willebrand-因子 被取消资格的凝血因子 因子 VI,促凝血球蛋白:其实是活化后的第五因子。 这些因子共同作用,会导致凝血。 凝血过程: 凝血因子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Ⅱ 凝血酶原 因子Ⅲ 组织凝血致活素 因子Ⅳ Ca2+ 因子Ⅴ 前加速素,加速球蛋白 因子Ⅶ 前转变素,血清凝血酶原转变加速素SPCA 因子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 因子Ⅸ 血浆凝血致活素 因子Ⅹ Stuart-Proruer因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重要成 份 因子Ⅺ 血浆凝血致活素前体 因子Ⅻ 接触因子纤维蛋白 因子ⅩⅢ 稳定因子 因子ⅩⅢ 稳定因子
肝脏、EC
抗凝血酶Ⅲ (ATⅢ)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FPI)
肝素 HS
抑制凝血因子 Ⅹa 、 Ⅻa及凝 血酶等的活性
灭活凝血因子 Ⅶa和Ⅹa
肝素
EC
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
肝脏 凝血酶原 凝血活性降低 PC酶原 灭活Va,VIIIa 阻碍Ⅷa,Ⅸa形成 Ⅹ因子激活物 阻碍Ⅴa,Ⅹ a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 APC 限制Ⅹ a与血小板 结合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物灭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 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