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证简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泻心汤证简析

中医书友会第1408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胃中虚,寒热水饮错杂互结,结到心下就是痞证,结到口腔、前后二阴,会出现黏膜溃疡,也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编辑/王超)

甘草泻心汤证简析作者/徐凤新

甘草泻心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一、方证特点

甘草泻心汤证为屡次误下之后,邪气内陷,寒、饮与邪热之气互结,即为太阴寒、饮与阳明邪热之气互结于心下,合为厥阴病证治之方。以方测证,具有寒多热少,胃中虚,水饮盛,而见痞满、呕、利皆重的特点。

二、争议焦点

甘草泻心汤方在《伤寒论》中不含人参,而在《金匮要

略》中则含人参。有关《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是否含人参,一直是争议较大的焦点。有从该方证的证机、主治水饮的多寡和胃中虚程度、以及条文中“此非结热”,甚至从比较痞证与狐惑病的异同等角度争讨,往往各执一端。

1.但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整体性,并结合二书中的方剂命名特点分析,如果治痞之甘草泻心汤中不含人参,那么二方应该不会同名。因为仲景制方,仅药量上加一或减一,基本都会重新命名,更何况有一味主药之差?

2.仲景用药有诸多法度可循,其中用人参最明确指征有两点:注明各种“渴”字样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注明“心下痞硬”,并有胃中虚的泻心汤类方方证。

3.上述争论的角度,无论是支持含人参的,还是不含的,都难以自圆其说。且从理论最终是要为临床服务,也需不断接受临床的检验,再结合甘草泻心汤临床使用实效分析,方内当应含有人参,如伤寒大家李翰卿先生即支持此观点。

三、甘草泻心汤治溃疡经验点滴

有关甘草泻心汤既能治痞利,又能治狐惑病。连胡希恕先生在《伤寒论讲座》一书中都感叹“但此方也不限于这个,《金匮要略》有,口腔溃疡类的病,挺奇怪,非常有效,也要加减”。对此,经方专家毛进军先生的剖析是“胃中虚,寒热水饮错杂互结,结到心下就是痞证,结到口腔和前后

二阴,会出现黏膜溃疡,也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更易于理解。

当然,从异病同治和辨方证的角度分析,只要有相同的证机,方证一旦相应,不仅甘草泻心汤,所有经方的运用范围都是极其宽泛的,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而决不能仅囿于条文,以致自缚手脚。

另外,因湿热蕴结,脾胃内伤时,甘草泻心汤对皮肤、口腔内黏膜上的溃疡,效果较好,但对舌面和舌体上的溃疡,即便方证相应,效果也很一般。而因三焦蕴热,心胃火盛所致的溃疡,用三黄泻心汤、《小品方》小三黄汤时,对舌面舌体上的溃疡的治疗效果,则明显优于皮肤、口腔黏膜上的。笔者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无论是对舌面舌体,还是皮肤、口腔黏膜内的溃疡的治疗,时常加用蒲公英、决明子各30g,浓煎取汁漱口用,则皆能快速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个人经验,需不断地积累和观察更多的病例来佐证。

四、临床验案

赵某,男,41岁。反复口腔溃烂一年余,再发一周。患者一年来迭经各种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经人介绍来诊。刻诊:舌边、口腔内黏膜见多个大小不一溃疡点,溃面色白,底部稍红,进食时疼痛加剧,平素口苦,便稀,尿黄,纳眠差,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微薄黄,脉

濡数。六经辨证为阳明太阴合病,合为厥阴病,证属阳明里热与太阴里虚、水湿互结。

处以甘草泻心汤加味:生甘草12g,炙甘草12g,黄连

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半夏12g,大枣

30g,升麻10g,白蔹10g。3剂,水煎服。另取草决明30g,蒲公英30g,浓煎取汁作漱口用,日3一5次。药后疼痛明显减轻,仅余一个溃疡点,继服3付而愈,至今未发。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