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新解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
半夏辛温,为君,化痰和胃、降逆消病。
以方测证,仲景用半夏为君药,提示本证除中焦胃气虚,无力斡旋外,还受到了痰邪的干扰,以致使中焦枢机不利而成心下痞证。
干姜温中暖脾而除寒气,且和半夏相配,有辛开散结之功;黄芩、黄连苦寒,清热降逆而和胃,并有苦降泄满之效。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调补脾胃之虚,脾升胃降,中焦气机条畅,痞塞自消。
本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是和解中焦枢机的代表方。
特别要注意本方的煮服方法,要求“煮后去掉再煎“,也就是煮后去掉药渣,把药液再加热浓缩。
这样做,意在使寒热并行,攻补同施,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
在(伤寒论》中,除半夏泻心汤外,还有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厦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要求煮后去滓再煎,,其意义是一致的。
现代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吐.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的,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痢疾、口腔遗疡等。
凡症见心下痞,呕逆、大便稀,肠鸣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脉沉弦者,皆可以本方为基本”加减治之。
本文章只在科普中医学知识,文章中所提到的药物切勿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辩证用药,也可以转发或评论留言。
√。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方剂。
一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
”就半夏泻心汤证而言,亦是如此。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心为辨析,谨察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证,还可以治疗其他病证。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寒热交结: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至,结于胃脘。
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内陷之说,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
脾升胃降,枢机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反之,脾胃戕伤,升降失司,中焦阻滞。
就脾胃生理特点而言,脾恶湿,易为湿困而伤阳,阳虚则内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证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虚实夹杂:结胸与痞证虽同为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
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
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
”那么,半夏泻心汤证所夹之邪又指何而言?我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半夏泻心汤可治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痞者。
曾治一湿热发热,久延不愈,兼见心下痞满症状的患者,用本方迅速收到痞消热退之效,由此联想到李东垣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本方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药味组成来看,二者基本上皆以苦、辛、甘为主,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连苦降泄热,用半夏、干姜辛开通痞,伍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是方寒热并用,补兼开泄,正是针对脾胃本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而设,补脾胃以治本,中气得和,上下得通,则痞消热已;半夏、干姜之辛能散结,芩、连之苦能泄热,虽为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益中气则可助其药力。
苦降与辛开,又可清热、化湿、散寒以治标,有助脾胃之升降,行其运转之能,使结散痞消。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折叠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能用途: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
半夏泻心汤是和解剂,具有调和肠胃等作用。
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天乾→胃不降浊→呕吐;地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地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天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1]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这是一个辛温入胃的药,它主要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引阳入阴,善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引阳入阴”的意思就是可以导引阳气,从天上引到地下,这就是“引阳入阴”的意思。
那么也有“引阴出阳”的药,这个不是我们讨论范畴。
那在这里,用半夏引阳入阴,真正降心肺之气,用的就是黄芩和黄连。
其中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黄芩的量比黄连要大,其实根据情况,如果心火很旺,黄连可以重用;如果肺火很旺,黄芩可以重用。
在这里面呢,黄连、黄芩就是为了降心肺之气,半夏是为了温胃降气,这里面大家注意,黄连、黄芩是苦寒泻心、肺火的药,而半夏是辛温降胃气上逆的药,而人参补脾气之虚,大枣甘温益气,这两个都是温补脾气,加干姜辛温散寒。
干姜和生姜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后面有“生姜泻心汤”。
这里面用的是干姜,为什么干姜呢?干姜是用母姜把它晒干变成了干姜,而生姜用的子姜。
生姜是温胃的,干姜是温脾的,也就是说干姜的归经,它的靶向是在脾。
那温脾散寒,然后用人参、大枣补脾气,这里面用的是辛温法,干姜的辛温散脾的寒。
而人参、大枣,是甘温益脾的气。
寒气一散,湿气一去,脾气一升,地气就向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心肺之气下降,这个气呢,就自然旋转起来了,这叫地气升,而天气降,就转否为泰,所以这就是半夏泻心汤的方解。
用方指征那么临床用方我们有一些指征,有什么指征呢?就是这个患者心下,其实就是胃脘部这个位置,经常会觉得这个地方很胀,其实不仅胀呢,它还有一个感觉,它是凉,这个地方很凉,就是喜温喜按,同时患者有上吐和下泻的现象,这个有可能单独出现,有可能同时出现。
一般来说胃寒很重,那么就会上吐。
脾寒很重,就会下利。
古人说,叫“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那么脾胃二阳俱伤,那么就上吐下泻,这是它的一个典型症状。
那舌象上有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这样的患者一般是舌尖、舌前1/3红,舌中间有凹陷,中部凹陷代表的中焦这个地方有气虚,同时看中间这个地方呢,苔白滑或者水滑,这是典型的舌象。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慢性咽炎。
手脚冰冷、怕冷但因为内火大就不敢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两者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好。
冬天不用热水袋,脚就会一夜冰凉,冷
这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半夏泻心汤是一剂常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适用于痰饮壅滞、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膈痞闷、咳嗽、呕吐、泄泻等症。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加减,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案例。
案例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胸膈痞闷。
患者张某,男,45岁,主诉胸膈痞闷、咳嗽已有半个月,伴有纳差、腹胀等症状。
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浊郁滞,脾胃失健。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连服2剂痊愈出院。
案例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泄泻。
患者王某,女,32岁,主诉泄泻已有一周,伴有腹痛、便稀、纳差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失和。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泽泻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兰10克,黄芩10克,薏苡仁10克。
服药后,患者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呕吐。
患者李某,男,50岁,主诉反复呕吐已有数天,伴有头晕、口苦、腹胀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胃气上逆,痰浊内蕴。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呕吐明显减轻,头晕、口苦等症状逐渐缓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胸膈痞闷、泄泻、呕吐等症状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在临床应用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斟酌,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希望本文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深度解析——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医圣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医圣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方歌: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方解:此方出自伤寒论154条,原文如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翻译如下:伤寒患者,呕吐发热,小柴胡汤证,此时用下法误治,柴胡汤证仍在者,还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汗出而解。
假若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者,为结胸,大陷胸汤治疗;只是痞满不疼痛的患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从此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是由少阳证误下所致,少阳证误下有两种转属,一种转为结胸,一种转为痞证。
那痞证我们前面讲了不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附子泻心汤治疗吗?为什么此处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呢?因为症状变了,药物就要随之而变。
大黄黄连泻心汤针对热痞,附子泻心汤针对阳虚痞,而半夏泻心汤针对寒热错杂痞。
为什么说半夏泻心汤是针对寒热错杂痞呢?还是看看药物组成吧,清热药有黄连、黄芩;温性药物有半夏、干姜。
可以看出为寒温同用,故为寒热错杂痞。
那寒热错杂痞有什么症状表现呢?既然是痞证,胃脘部肯定自觉不适,气机不通畅。
我们知道此证是少阳证误下所致,用下法难免会伤害脾胃正气,引起脾胃功能失常,会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
好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药物的各自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味辛平,有毒。
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黄芩味苦平。
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连味苦寒。
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大枣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10 克,干姜10 克,炙甘草10 克,人参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 岁,病历号37488,1967 年3 月7 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半夏12 克,党参10 克,黄芩10 克,黄连6 克,干姜10 克,
大枣4 枚,炙甘草6 克,生石膏45 克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探讨郑鑫磊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新用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以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古籍资料1.1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用以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对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的补充。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吴鞠通学用古方,遵古而不拘泥,在《温病条辨》中根据温病邪热伤阴的病理特点,结合温热病多挟湿邪,所袭脏腑部位的差异,独出心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经过化裁,创制出了五个加减泻心汤方,用以治疗湿温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候,且各尽其妙,赋予泻心汤之新意[1]。
本以下之早,故成心下痞。
如绑定热成实之痞,则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寒攻之法也,如系外寒内热之痞,则宜附子泻心汤,温攻之法也;如系虚热水气之痞,则宜生姜泻心汤,散饮之法也;如系虚热而呕之痞,则宜半夏泻心汤,折逆之法也;如系虚热益甚之痞,则宜甘草泻心汤,缓急之法也。
今以诸泻心汤,审证与之,而痞不解,则当审其人,若渴而口燥心烦,小便不利者,非辨证不明,药力之不及也。
盖水饮内蓄,津液不行,故痞病不解耳。
宜五苓散外发内利,汗出小便利则愈,于此可类推矣。
1.2 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证候的历史演变明确的治证记载始自唐代,宋、元较少,最多见于明、清,其中清代是半夏泻心汤运用治证最多的时期,且此期主要涉及火热、湿热及痰热证,明清兴起的温病学派对本方的拓展运用有关。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黄芩9g 干姜3g 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温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苔白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或弦。
副证:纳喜温热,大便不实或干结。
(临证加减}1。
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参、炙甘草各6g,大黄12g,黄芩lOg,黄连、三七粉(冲)各5g,白芨15g,干姜炭L 5g。
气虚人参加量,加黄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虫.每日1剂水煎,取液300ml,凉后频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c3,:26] 2.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
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便秘加大黄。
[浙江中医杂志,1987,(2):61]3.本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
若泛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腻者加佩兰、滑石;矢气多者加厚朴、砂仁壳;夹食滞者加枳实,脾虚者加白术、山药;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呕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虚寒者干姜易炮姜。
临床疗效满意。
[天津医药,1978,c1,:6]4.本方治疗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党参各10g,黄芩12g,干姜6g,黄连8g,甘草5g,大枣3枚。
便秘,体壮加生大黄,.件虚加栝蒌、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为宜);津伤较甚去党参、干姜,加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嗳气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
每日l剂,水煎服。
[陕西中医,1996,tll,;4883 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基本方为苏梗 30g,槟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的古中医新解
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的古中医新解-莲池雨露-“让中医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文/夏师兄俗话说,十人九胃,脾胃病,是人数非常庞大的一类疾病。
现在许多年轻人,仗着身体好,从来不把健康当一回事,生活非常不规律,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使劲吃。
或不吃早饭,或过食夜宵,冷饮,辛辣,油腻,也不遵循一个合理健康的饮食规律,久而久之,有各种脾胃的人群,多不胜数。
脾胃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云:胃为仓领之官,五味出焉。
胃为水谷之海,以通降为顺。
又云:脾为后天之本,脾为五脏之母。
脾主运化水湿,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脾主四肢肌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旺四季不受邪。
《四圣心源》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带动了肾肝心肺四维的升降圆运动。
五脏六腑,以及对应的经脉气机,能够流畅的运转,则诸症皆消。
•附图1:气机图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过一个治疗脾胃病的好方子,枳术丸,白术20克,枳实10克。
白术健脾,提升脾的气机。
枳实,通降胃和肠道的气机,把浊气,浊水,浊便等等,都通排下去。
虽然只有两味药,但可谓是阴阳升降,通补,扶正祛邪兼备。
因此善用之,可以调理大量的脾胃病。
对照气机图进行分析思考。
脾胃病天下第一方当然了,今天我们重点介绍的,是另外一个脾胃病特效方,半夏泻心汤,此方堪称脾胃病天下第一方。
原方:姜半夏 10g,黄连 6g,黄芩 10g,党参 30g,甘草6g、大枣6g、干姜10g半夏降胃气,可以止呕。
(注:半夏如果直接口尝,会刺激咽喉,可以吃生姜,速解半夏之毒)黄连降心,胃之火气,可治胃火不降,反酸烧心。
黄芩降肺,胆之热。
党参,补脾肺之气,提升脾之气机。
干姜,温补脾胃,去中焦之寒湿,兼有升脾降胃双重功效。
甘草,大枣,调补脾胃中焦。
这是一个典型的,升降气机,寒热同调的经方。
然后,临症开方,需要根据患者寒热轻重选择黄芩﹑干姜﹑黄连取舍及用量。
久痛夹瘀﹑伴随刺痛患者加丹参,郁金;剧烈疼痛患者加延胡索;胃寒者去黄芩,加陈皮,倍干姜等;胃阴不足患者加麦冬﹑沙参;大便干结﹑胃脘灼痛﹑体质壮实者加大黄﹑枳实。
半夏泻心汤的医案
半夏泻心汤的医案话说啊,这半夏泻心汤在中医里可真是个挺神奇的方子呢。
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个医案。
有个患者啊,他老是觉得胃脘部胀满得难受,吃点东西就更胀了,而且还老是打嗝儿,打嗝儿的时候那气味儿还不太好闻呢。
这个患者还口苦得很,舌苔啊又厚又腻的,就像舌头上面盖了一层脏东西似的。
这可把他折磨得够呛。
医生呢,就开始仔细地辩证。
这一辩证啊,发现他这是脾胃升降失调了。
脾胃这个器官啊,就像一个小机器似的,正常情况下是要好好配合的,现在出问题了,就像机器里的齿轮卡壳了。
这半夏泻心汤啊,就有调节这个脾胃升降的本事。
这方子里面的半夏呢,是可以化痰降逆的,就像一个小扫帚一样,把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扫下去。
黄芩和黄连呢,那是可以清热燥湿的,就像小灭火器一样,把胃里的热邪给扑灭掉。
人参、大枣、甘草啊,这就是给脾胃补充能量的,让脾胃这个小机器有动力去工作。
干姜呢,又能起到温中的作用。
医生就给这个患者开了半夏泻心汤。
患者喝了一段时间之后啊,胃脘部胀满的感觉就慢慢减轻了,打嗝儿也少了,口苦也没那么严重了,舌苔也开始慢慢变得干净起来了。
这就说明啊,这个方子是对症的。
其实啊,半夏泻心汤在很多脾胃不和的病症里都能发挥作用呢。
比如说有的人不仅胃脘胀满,还会有拉肚子的情况,这时候半夏泻心汤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因为它既能调节胃的降浊功能,又能调节脾的升清功能。
还有啊,我听说过另一个类似的病例。
那个患者是个年轻人,他经常在外面吃饭,饮食不规律,结果呢,也是胃脘不舒服,还伴有恶心的症状。
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也是开了半夏泻心汤,还叮嘱他要注意饮食规律。
这年轻人喝了药之后,再加上调整了饮食习惯,很快就恢复健康了呢。
从这些医案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医真的是很神奇的,它能根据不同的症状,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用合适的方子来解决问题。
就像半夏泻心汤,虽然看起来就是几味药组合在一起,但每一味药都有它的作用,组合起来就能发挥出很大的功效。
这也让我们更加相信中医的博大精深,要好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呀。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一、组成半夏半升,洗(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甘草炙,各三两(6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三、歌括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2.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3.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4.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四、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五、主治胃气不和。
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六、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所谓心下,便是胃院。
痞,即气不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干呕或呕吐,下为腹痛肠鸣而下利。
如此者,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为法。
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更名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可知本方着重在调和肠胃。
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七、附方及方论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12克)。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
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证。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加甘草一两(共四两(9克),一方无人参)。
半夏泻心汤巧妙化裁
半夏泻心汤巧妙化裁
巧妙化裁,衍化出八种泻心汤
1、若兼肝郁化热,肝气横逆者,可加入四逆散加强疏肝解郁和胃之功,称为疏郁泻心汤;
2、若兼肝脾不和,脾虚气陷,见腹泻肠鸣较甚者,可加入痛泻药方以疏肝补脾,升清止泻,谓之升清泻心汤;
3、若兼肝气犯胃,痰浊上逆,见呕逆剧甚,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加入苏子梗、旋覆花,以加强降逆化痰,而成降逆泻心汤;
4、若出现脾胃失和,痰湿壅滞,肺失肃降者,可加入桔梗、贝母、百部等,以疏调脾胃气机,宣肺化痰止咳,衍化为宣肺泻心汤;
5、若加入内金、薏苡仁,能调和脾胃,消滞化机,谓之开胃泻心汤;
6、若加入藿香、佩兰、厚朴,具有理气和中、芳香化浊之功,称之化浊泻心汤;
7、以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为宽胸泻心汤,具调和脾胃、宽胸散结之功;
8、以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为散痛泻心汤,具调和脾胃、行气止痛之功。
半夏泻心汤新解
半夏泻心汤新解(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药配伍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用以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对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的补充。
1原方解小柴胡汤是治少阳病之主方。
邪在少阳,属半表半里,当用小柴胡汤和解透邪,方为正治,而禁用汗、吐、下三法,如用下法则为误治,因下法为治里实证之法。
少阳为枢,是阳气出入之枢纽,也是邪气出表入里之枢纽。
邪在半表半里,随着人体正气之强弱盛衰而出入。
如正气旺盛,能祛邪外出,则邪从外透而解;反之,正气虚弱,正气不能胜邪气,无力拒邪外出,则邪从内陷入里。
误用下法,损伤中焦之阳气,半表半里之邪不但不从外解,邪热反乘中焦之虚而内陷。
而且中焦阳气虚弱,寒从内生。
以致中阳虚弱,寒热互结,运化失健,升降失司,气机痞塞,故生心下痞满,呕吐,肠鸣或下利等症。
证由柴胡汤证误下所致,方亦从小柴胡汤衍变而来。
邪已入里,不在少阳半表半里,柴胡不中与,故去之。
邪热内陷中焦,故加黄连。
中焦阳虚生寒,故不用生姜,改用干姜。
如此变化后,取半夏之辛散、降逆,辛以开结消痞,降以和胃止呕为主。
黄连、黄芩之苦寒,寒以清中焦之热,苦以降上炎之火。
干姜之辛热,辛以合半夏开结,热以祛中焦之寒,且能助脾以升清。
四药合用,苦辛寒热合剂,能调寒热,除痞满,调升降,即所谓“辛开苦降”。
中焦是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
中焦虚弱,斡旋无力,升降无权。
若欲调其升降,必须调补中焦。
人参、炙甘草、大枣之甘,益气补中,以助健运而正升降。
且人参、炙草之甘温,与辛热之干姜相合,辛甘合化生阳,以温补中焦之阳气。
如是,苦辛合剂、寒热并用,消补兼施,使寒热得去,痞结得开,中焦健运,升降复常,则痞满除而吐泻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新解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药配伍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用以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对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的补充。
1 原方解
小柴胡汤是治少阳病之主方。
邪在少阳,属半表半里,当用小柴胡汤和解透邪,方为正治,而禁用汗、吐、下三法,如用下法则为误治,因下法为治里实证之法。
少阳为枢,是阳气出入之枢纽,也是邪气出表入里之枢纽。
邪在半表半里,随着人体正气之强弱盛衰而出入。
如正气旺盛,能祛邪外出,则邪从外透而解;反之,正气虚弱,正气不能胜邪气,无力拒邪外出,则邪从内陷入里。
误用下法,损伤中焦之阳气,半表半里之邪不但不从外解,邪热反乘中焦之虚而内陷。
而且中焦阳气虚弱,寒从内生。
以致中阳虚弱,寒热互结,运化失健,升降失司,气机痞塞,故生心下痞满,呕吐,肠鸣或下利等症。
证由柴胡汤证误下所致,方亦从小柴胡汤衍变而来。
邪已入里,不在少阳半表半里,柴胡不中与,故去之。
邪热内陷中焦,故加黄连。
中焦阳虚生寒,故不用生姜,改用干姜。
如此变化后,取半夏之辛散、降逆,辛以开结消痞,降以和胃止呕为主。
黄连、黄芩之苦寒,寒以清中焦之热,苦以降上炎之火。
干姜之辛热,辛以合半夏开结,热以祛中焦之寒,且能助脾以升清。
四药合用,苦辛寒热合剂,能调寒热,除痞满,调升降,即所谓“辛开苦降”。
中焦是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
中焦虚弱,斡旋无力,升降无权。
若欲调其升降,必须调补中焦。
人参、炙甘草、大枣之甘,益气补中,以助健运而正升降。
且人参、炙草之甘温,与辛热之干姜相合,辛甘合化生阳,以温补中焦之阳气。
如是,苦辛合剂、寒热并用,消补兼施,使寒热得去,痞结得开,中焦健运,升降复常,则痞满除而吐泻止。
2 治痞解
本方治痞,实为画“泰卦”之方,变痞为泰,使痞极泰来。
何谓泰?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水火既济之谓泰。
何谓痞?天地不交,阴阳不交,水火不济之谓痞。
本方证为中焦虚弱,寒热错杂,痞塞中焦,寒则地气不升,热则火气上炎,天气不降。
方中黄芩、黄连之苦寒清热以降火,是助天气下降、阳气下降、火气下降;干姜、人参、甘草、大枣,温中补脾以升清,是助地气上升、阴气上升、水气上升;然而中焦痞塞,道路不通,以半夏辛散中焦之痞结,开通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
如是,使中焦道畅通,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水火既济,是故为画泰卦之方也。
正如张锡驹所说:“夫痞者否也。
天气下降,地气
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
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痞。
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下降,引水液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
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伤寒论直解》)
3 新用解
半夏泻心汤之用药,是由辛温,苦寒,甘补之品组方。
辛能行、能散、能升、能通、能开结;苦能降、能泄、能燥湿;温能升、能通、能祛寒;寒能泄热降火;甘能补中益气。
故本方虽为中阳虚弱,寒热互结(或称寒热错杂),气机痞塞,升降失调之证而设,但又不限于中阳虚弱,寒热互结之证。
对于中阳虚弱,湿热互结;中焦虚弱,上热下寒之证,也是对证之方。
治中焦阳虚,湿热蕴结肠胃之证。
常见胃脘痞满,呕吐或嗳气,口中粘腻,饮食减少,大便溏粘不爽,便时不畅,或带黏液,肛门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多由中气虚弱,运化失健,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胃肠,阻滞气机所致。
或因湿热蕴结肠胃,日久不解,损伤脾阳而得。
方中半夏燥湿,开结除痞,降逆止呕。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干姜配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中阳,益气健脾。
以成温中健脾,清热燥湿,开结除痞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