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 望色

中医诊断学 望色

病色交错中生克顺逆
色生病:吉中之顺:
生 克 顺 逆
病色交错中, 相生为顺
病生色:吉中小逆 病克色:凶中之顺
病色交错中, 相克为逆
色克病:凶中之逆
病色交错简表(1)
白(肺金)凶中之逆 黄(脾土)凶中之顺 肝病(木) 青(肝木)正病正色 黑(肾水)相生之顺 赤(心火)相生之逆
病色交错简表(2)
病色交错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正病 色生病 正色 (吉中之 顺) 青 黑 赤 青 黄 赤 白 黄 黑 白 病生色 (吉中小 逆) 赤 黄 白 黑 青 病克色 色克病 (凶中之 (凶中之 顺) 逆) 黄 白 白 黑 黑 青 青 赤 赤 黄
3、面部分候脏腑
《灵枢· 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 王)——脾
方上(即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即鼻端两旁 上方)候小肠 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 候膀胱、胞宫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满面通红
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午后两颧潮红
阴虚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久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戴阳证
下元虚衰 真阳上越 病重
火形人主色——稍赤 夏 季 客 色——稍赤 心病真脏色——面赤暴露、枯槁晦暗 肺 病 难 治——面赤无华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 色 】
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经 脉 阻 滞
气 血 不 通
面色淡青或青黑
阴寒内盛、痛剧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望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望色

考试——中医望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望患者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色即皮肤的颜色,分为青、黄、白、赤、黑五种,简称五色;泽即皮肤的光泽,是指肤色的荣润和枯槁。

面部血络丰富,皮肤薄嫩,体内气血盛衰变化,最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露出来,所以望色以观察面部色泽为主。

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故望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识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病变部位,预测疾病转归。

1.常色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出现的面部色泽变化,即健康人面部常见色泽,称为常色。

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这是精气内充、脏腑气血调和的外在表现。

但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有时也可能偏红、偏黑、偏白等,但不论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正常。

2.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

病色可分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这种根据患者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亦称“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瘀血证,痛证,惊风证。

青为经脉瘀阻,气血不通之色。

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袭;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闷痛或刺痛,为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小儿高热,鼻柱、眉间及口唇周围出现青色,常为惊风或惊风先兆。

(2)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为脾虚湿盛,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所致。

面色淡黄,枯槁不泽,称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多因脾虚湿盛所致;身、面、目俱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多为寒湿。

(3)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赤为血液充盈于脉络的表现,但也可见于虚阳浮越于表。

邪热亢盛使血行加速,面部血络扩张,故见面色红赤。

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久病重病之人,面色苍白,两颧却时时泛红如妆,为虚阳外浮的戴阳证,属真寒假热之危候。

(4)白色主寒证,虚证,失血证。

中医术语:色诊

中医术语:色诊

色诊——中医术语的解释如下:
望诊内容之一。

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诊察时须注意颜色的沉浮、散搏、润泽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

如色明显为浮,主表病;色隐晦为沉,主里病;色淡而疏落为散,多为新病、邪浅;色深而壅滞为抟,多为久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邪盛。

润泽为有胃气;枯稿为胃气衰败。

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一般亦认为与病变方向有关。

上述几点,尤以枯槁和病色结聚一处为病情深重之象。

临床上,色诊以“五色主病”为纲,但须结合症状,脉象等全面分析,才能作出判断。

中医五色主五脏之色诊理论

中医五色主五脏之色诊理论

色诊在《内经》一书中有较详尽的记载,多运用五行说,又称五色诊,然而色诊还包括其他部位的肤色视诊,如尺肤、视络等。

色诊实际是视皮肤及络脉的色泽,皮肤及络脉的色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外在的色泽的荣夭润枯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察外以知内的实用价值,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又是中医特色之一。

色诊取决于皮肤及血络《微循环系统》的颜色,由于皮肤色素的含量、血管的变化,角质层及颗粒层的厚度等影响,皮肤的颜色在各入不尽相同,与种族亦有关。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所构成。

真皮在表皮下方,是一紧密的纤维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两种结缔组织构成,使皮肤具有强度及弹性。

除结缔组织处,真皮内还有血管、淋巴管、腺体:毛囊、毛发、神经感觉末梢等。

皮肤因人而异,在儿童的皮肤中,网状纤维较为肥厚和模糊,胶原纤维柔软,不太透明,与网状纤维很相近似。

但在老人的皮肤中,胶原纤维硬化及变性,网状纤维成为显著肥厚的纤维,弹力纤维使蛋白变性收缩成丝状。

年龄的变化对皮肤组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表现在华色方面的改变在《内经》中亦有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面焦”、“面始焦”的记载。

皮肤血管亦非常丰富,可以储纳人体血液总量的1/5,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织的血管较粗,到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时,分支较细,成网状的血管深丛(真皮下血管丛)。

血管垂直地上行至乳头层与网状层之间时,再分出细枝,构成皮肤的血管浅丛(乳头下血管)。

又有很多的毛细管进入乳头内,由动脉性毛细管转入静脉性毛细管,渐渐融合成小静脉,与小动脉并行,静脉血管丛也在乳头下方及真皮下方,较动脉血管丛更密。

皮肤的肌肉,主要是平滑肌,仅面部有少许表达喜怒情绪之横纹肌,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如受刺激会收缩。

皮肤中的丰富的血管网、炎症,物理及化学性刺激都能引起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而使皮肤发红,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而使皮肤呈苍白色。

血液流动缓滞时皮肤呈紫绀色。

中医色诊则是通过皮肤表皮的透明度以观察微循环的色泽和皮肤色素的颜色,微循环的色泽表现主要取决于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的多少,也取决于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一般说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开放,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高时,皮肤色泽就表现红润,因为毛细血管网分布和开放数量的不同,所反映出的色泽也各异,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中医所反映的色诊主要在面部华色。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__望色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__望色





青赤黄白黑
二 零 零 七 年 七 月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2、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和不同 脏腑的疾病。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2、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虽病而脏腑精 气未衰,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疗。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说明脏腑精 气已变,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疗。
二、望 色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白? 青紫? 泽?
二、望 色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黄? 红?
二、望 色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1、五行确定脏腑—青赤黄白黑
肝心脾肺肾
二、望 色
2、面部分候脏腑 根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的对应部
位 进行判断。其划分方法有两种:
左颊——肝,右颊——肺, 额——心,鼻——脾, 颏——肾。
心 肺脾 肝

二、望 色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泽与色 善与恶 扁鹊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即正常的、健康时的面色。 常色的特点是明润、含蓄。 中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即 常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 主,生来就有,基本不变。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变 化 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 饮 食饥饱等。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二、望 色
(四)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

中医色诊学

中医色诊学

中医色诊学作者王鸿谟《难经》里对四诊作过评价,说"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面色就知道是什么病,这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

《灵枢》说"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天庭就是人的额部,就是说,一个人的天庭突然出现一块黑色,颜色又深,范围又特别局限,像拇指肚这么大,那很可能会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什么样的耳朵能长寿研究人员普查了50例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耳廓长。

一般耳朵上边应平眉,下面应平鼻基。

耳廓的长度,是从耳朵尖到耳垂下。

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长度为5~8厘米。

但是接受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最高处至耳垂最低处,耳廓长度都大于7.1厘米,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达8.4厘米和8.5厘米。

第二是耳垂大。

耳垂就是从耳屏到耳朵的最低处。

一般成年人耳垂长度为1~2.5厘米,但是长寿老人的耳垂长度至少在1.8厘米以上,而且厚软肥大。

耳廓长、耳垂大是长寿特征之一,因为长寿与否,还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以及其他部位的多种生命征象来综合分析。

中医讲究 "相不独断",耳朵本身除了长短外,还有如厚薄的问题,厚的比薄的好;软的比硬的好;贴比张好;气色明亮润泽,比暗淡干燥好。

人到中年,做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自己的颜面五官产生影响。

英国医学报告说:人的耳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14~0.22毫米。

即使在60岁以后,耳朵还会增长,耳垂还在增长。

所以可以经常采用热手按摩、热水温耳、热毛巾烫耳等有效措施,刺激耳朵增长!"耳褶心征" 是冠心病的重要征兆正常人的耳垂一般平洁光滑。

仔细观察某些冠心病患者的耳垂,可以发现一条斜线或者皱痕。

它是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的一条斜线或皱痕,有的深而长,有的浅而短。

耳褶心征的出现,有一定诊断价值,也被称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 等。

中诊望色

中诊望色

望 色 十 法
清· 汪 宏 《望 诊 遵 经》
十法: 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浮沉:浮主表证;沉主里证
清浊:清主阳证;浊主阴证
微甚:微主虚证;甚主实证
散抟:散主新病;抟主久病 泽夭:泽主病轻;夭主病重
面部色诊注意事项
1.通过比较辨别病色
(1)病色与常色
(2)自身面色
(3)结合其它诊法 (4)动态变化 2. 望面色与其它部位望诊相结合 3. 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较正常面色黄
机理:
脾虚不运,气血不足
湿邪内蕴 脾虚湿蕴
主:脾虚、湿证
萎黄——即淡黄晦暗不泽而消瘦,淡黄无华,主脾
胃气虚.
黄胖——即黄而虚浮,主脾虚湿停. 黄疸 ——面目一身俱黄,小便亦黄。 阳黄——身目俱黄,鲜明如橘色,主湿热 阴黄——面目黄而晦暗如烟薰, 主寒湿


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
阳 黄
湿热熏蒸
肾阳虚衰
肾精久耗 虚火灼阴
面色黧黑
瘀血久留
肾虚水泛
眼眶黑
黑而暗淡
肾阳虚衰
眼眶黑
肾虚水泛
面色黧黑 面黑干焦
肾精久耗 虚火灼阴 瘀血久留
“肌肤甲错”: 皮肤干枯粗 糙如鳞,抚 之涩手。病 机为久病血 瘀。
望色小结
主寒--青、白、黑
主热--赤
主痛--青
主血瘀--青、黑 主虚--黄、白、黑 主湿--黄 主惊风--青 主水饮--黑
五色主病(五色诊)
临床常见病色有青、赤、黄、 白、黑五种,分别正常面色缺少红润而发青
机理: 经脉瘀滞 气血运行不畅
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肝病
面色淡青--虚寒证 面色青黑--实寒证、剧痛 面色青黄--肝郁脾虚、肝病日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胸痹、心血瘀阻、心阳暴脱 小儿高热,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惊风先兆

中医五色主五脏之色诊理论

中医五色主五脏之色诊理论

中医五色主五脏之色诊理论
色诊在《内经》一书中有较详尽的记载,多运用五行说,又称五色诊,然而色诊还包括其他部位的肤色视诊,如尺肤、视络等。

色诊实际是视皮肤及络脉的色泽,皮肤及络脉的色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外在的色泽的荣夭润枯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察外以知内的实用价值,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又是中医特色之一。

色诊取决于皮肤及血络《微循环系统》的颜色,由于皮肤色素的含量、血管的变化,角质层及颗粒层的厚度等影响,皮肤的颜色在各入不尽相同,与种族亦有关。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所构成。

真皮在表皮下方,是一紧密的纤维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两种结缔组织构成,使皮肤具有强度及弹性。

除结缔组织处,真皮内还有血管、淋巴管、腺体:毛囊、毛发、神经感觉末梢等。

皮肤因人而异,在儿童的皮肤中,网状纤维较为肥厚和模糊,胶原纤维柔软,不太透明,与网状纤维很相近似。

但在老人的皮肤中,胶原纤维硬化及变性,网状纤维成为显著肥厚的纤维,弹力纤维使蛋白变性收缩成丝状。

年龄的变化对皮肤组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表现在华色方面的改变在《内经》中亦有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面焦”、“面始焦”的记载。

皮肤血管亦非常丰富,可以储纳人体血液总量的1/5,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织的血管较粗,到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时,分支较细,成网状的血管深丛(真皮下血管丛)。

血管垂直地上行至乳头层与网。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中医望色诊病的原理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

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脏腑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1)《灵枢·五色》分候法:该篇将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色诊 (内经知要)

色诊 (内经知要)

色诊(内经知要)是四诊之一是用望法来诊断,望法很多,这是把望色来概括其他(目、舌亦有五色,亦属望诊)视唇舌好恶,医生与病人接触首先看到对方的面色和目光,如留心观察,对某些病症进行诊断上有帮助、望法极复杂而细致,除面色(鉴貌辨色)外,还要留意面部表情,如眉头紧皱多属痛症,用手按头或胸腹等部,对该部感不舒服,在动作方面,有坐立不安,懒行动,或喜侧卧,仰卧,向光向暗。

症状方面如汗出气急,搔痒以及皮肤斑疹,尤其外科疮疡急诊和小儿哑科等对诊断上有很大帮助,必须体会内经精神,细心全面的诊察。

原文:精明五色者——素问脉要精微论,是说明两目视力(包括瞳神黑白睑胞)的精明和面部气色的光润都与内藏精气健全有关、赤白青黄黑——心肺肝脾肾脉要精微论一篇,大部分论切脉的道理,也说到望色辩证的方法。

阴阳应像大论液说过:善于诊病的,观察气色按脉搏,听声音,再看呼吸,然后治疗可以不犯错误,可见古人是综合多种诊法,作为辨别病情,决定治疗的依据,望法仅仅是其中之-,不能把它孤立起来,本节是说明察色和察目的概要。

认为各人的面色并不一致,不论生理上原有润泽光泽(色舞有彩气-明朗)不要枯槁、干枯、暗晦)和异样鲜明;一般面色枯晦是久病和虚弱症,异样鲜明是邪亢进现象或虚弱上的一种特殊反应——(如残灯复明回光,如风消息贲颧顿鲜红色)所以举出不同的五色作为对比特别指出十分鲜明也是常态不是常态(目光闪闪,流露杀气势奸贼)察其人(色)观其人眸子,正照不正一目了然人焉瞅哉,人人皆知。

忽然面红目垂是含羞状,睁眉实眼是忿怒状。

面青眼光是惊恐状,面苦流泪是悲哀状,眉飞色舞是欢喜状。

这都是面目攸关,最怕是面目全非。

至于视方面:颠倒错乱,不是器质有变化,便是神经系统有障碍或者是瞳孔异常激反射消失,也是严重症状,故内经当作是精神涣散的先兆。

(五十耳目不聪明六十涕泣俱出,这是生理退化内脏衰弱),从久病坏病或七情六欲而致内障外障,或先天不足而致视力欠缺如夜盲,有因单睾丸内分泌欠缺刺激而致悲怒之极,古人有挖目悬城门,有哭子丧明。

望诊望面色PPT课件

望诊望面色PPT课件
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心血瘀阻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14
病色青黄
• 形象 面色青黄而浊, 夭然不泽,天庭泛起 白屑,口唇暗红
• 主病 虚证;瘀血; 寒证;痛证;水停, 癥积
• 病例 癥积。血瘀水 停,气血不荣(肝硬 化、腹水)
15
面青灰
• 形象 面色青灰,沉 而不浊,舌紫暗,苔 白腻灰黄
赤(面红浮散,外感风寒面容)
• 形象 鼻流清涕,口 角流涎,湿润衣襟; 面色浮露而散,右腮 尤红,鼻黄唇红,下 颏红斑
• 主病 风寒外束,肺 热内蕴;脾经湿热
• 病例 咳嗽。风寒束 肺,痰热内蕴(支气 管炎发烧)
18
腮红弄舌
• 形象 腮红而浊,有 抟聚之势,频频弄舌, 舌绛无苔,发直枯细。
• 主病 心脾蕴热;肝 肺有热;阴虚火旺; 肾虚精亏。
• 主病 寒证;虚证;夺气; 脱血。
• 病例 崩漏。脾肾阳衰, 气血不足(席汉氏病)
30
面色萎黄,口唇淡白
• 形象 面色萎黄,色 浊而散,夭然不泽, 口唇淡白,准头明润, 目睛清亮。
• 主病 • 病例 刚刚服过药酒
9
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说明虽病而脏腑精 气未衰,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疗。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说明脏腑精气已衰, 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疗。
10
善色
恶色
11
常色与轻病面色(善色)、重病面色(恶 色)鉴别表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 主病 虚寒;血瘀; 寒湿郁久化热。
• 病例 胸痹。胸阳不 振,痰浊瘀阻,有化 热之势(冠心病,心 绞痛)
16
2、赤色主病: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病人面见赤色,多 因有热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但亦 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人。

中医面部色诊的再认识-再认识中医

中医面部色诊的再认识-再认识中医

中医面部色诊的再认识|再认识中医中医面部色诊的再认识|再认识中医关键词面部色诊现代研究中医诊断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千金翼方》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可见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1 色诊之色泽、色位和色调面部皮肤之色调和色泽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和气血之盛衰。

笔者认为在望面色时,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

因为辨别色调只能知六气之偏性,五脏之偏亢,而察色泽与色位乃关乎病机之虚实、病所之浅深、病程之远近以及病势之进退。

就一般而论,在色泽方面,分明晦可以辨轻重,分泽夭可以观胜败,分浮沉可以知深浅,分聚散可以测远近;在色位方面,分上下可以知病处,分左右可以别气血,分内外可以辨进退;在色调方面,五色既有五脏之分,又有六气之辨。

色为气血之华,患病时必随气血之出入利滞而有浮沉聚散的相关表现。

2 望色而知预后面部色诊可知疾病的预后,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一般来说,只要面色光泽明亮浮浅,预后总是好的。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乃指血虚见虚阳浮越之症,仲景谓其“死”;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说明观察面色可判断鼻衄止否。

又如沈开金[1]曾治1例产后褥劳病达1年之久之妇女,长期不能饮食,脘中痞闷不已,形体消瘦,患者自认治愈无望,但观其面部气色虽黄白而有光泽,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调治,数十剂后,终至病体康复。

临床上还可通过色泽之由显而晦或自浊而清,可知邪由外入内或自里达表。

色诊笔记

色诊笔记

人体色构成:皮肤、毛发、眼睛(瞳孔、眼白)黄褐色倾向---黑色素分红倾向----红色素自然倾向---胡萝卜素中国人所有人的色相呈低纯度的橙色相中国人的明度---中高明、中低纯的基础上细分一、皮肤明度1、高明:偏白2、中明:柔黄3、低明:偏暗(黑幼)肤色的深浅有关皮肤纯度1、高纯:密实、光泽2、中纯:介于二者之间3、低纯:薄、透、哑光与肤质有关二、眼睛(神态、瞳孔色)眼睛明度高明:眼球色浅、轻盈、年轻、可爱活泼中明:介于二者之间、偏成熟、偏稳重低明:眼球色深、重的感觉、成熟、沉稳、深沉浓郁眼睛纯度高明:五官清晰、有力度(锋利)、厉害、骨骼感中明:二者之间低明:五官清晰、清眉淡眼、神情柔和、亲切、性格安静内向三、毛发毛发明度高明:毛发浅中明:二者之间低明:毛发深毛发纯度高纯:整齐中纯:二者之间低纯:碎、越碎越低人体色构成:皮肤、毛发、眼睛(神态)综合明度高:皮肤--浅、偏白眼睛(神态)---轻盈、年轻、灵动、可爱眼睛色---色浅毛发---=浅中:适中低:皮肤--深、暗神态--重、沉稳、深沉、有力度、成熟眼睛色--深毛发---深综合纯度高明:皮肤--密实、光泽、光滑神态--有力度、五官清晰、骨感、性格外向、表情丰富毛发--有光泽中明:适中低明:皮肤--薄、透、哑光神态--柔和、亲切、五官清晰、无骨感、性格内向、静毛发:哑光八大季型(服饰适用范围)1、浅暖对比型(年轻、活泼、可爱)“清色”为主明度:中高明纯度:中高纯--高纯度暖色基调明清色--搭配2、深暖渐变型(柔和、大气、成熟、浓郁)“浊”为主明度:中低纯度:中纯、中高冷暖:暖基调搭配:类似暗清色3、浅冷渐变型(文雅、恬静、柔和)“浊”为主明度:中--中高纯度:中--中低冷暖:冷基调搭配效果:类似明清色*浊色系注重面料的选择品质感4、深冷对比型暗清色强烈、醒目、有力度、大气、成熟、深沉明度:低纯度:高冷暖:冷基调搭配:对比效果暗清色标准型:(重冷暖)1、浅暖对比4、深冷对比纯度高高明3、深暖渐变2、浅冷渐变浊色纯度低非标准(重色调)1、柔和型(偏中间、偏成熟、稳重)明度:中纯度:中--低搭配:类似效果浊色为主夏---秋之间2、对比型(重纯度)搭配:对比效果清晰、对比、强烈冬--春之间3、浅淡型(要化妆增加力量)明度:中高纯度:低搭配:类似春--夏之间4、华丼型(传统美、高纯度色具有华丼)大气、成熟、雍容华贵明度:低纯度:中低搭配:类似加华丼材质秋--冬之间工具:一、52块色布------177色布测冷暖定位属性---细分--模拟衣橱色--场合用色--扩大生活用色八大季型分析色布(验证色布)结论二、冷暖色布挑选同色相、同明度、同纯度、不同冷暖进行比较测冷暖测冷暖色布:1、桔红色+西瓜红2、铁锈红+艳越橘红3、正绿+苔绿4、浅正绿+亮黄绿5、浅凫色+皇家蓝6、兰花紫+鲑肉色7、金桔+皇家蓝测明度色布:棕色相:象牙白暖米色咖啡棕深棕黑棕灰色相:白连灰色(中高明)浅灰(中明)中灰(中略低明)深红灰(低明)黑色(最低)测纯度色布:青瓷釉色(低纯)灰绿(中低纯)青绿(中纯)浅正绿(中高纯)黄绿/苹果绿(高纯)。

中医诊法之色诊与皮肤

中医诊法之色诊与皮肤

色诊在《内经》一书中有较详尽的记载,多运用五行说,又称五色诊,然而色诊还包括其他部位的肤色视诊,如尺肤、视络等。

色诊实际是视皮肤及络脉的色泽,皮肤及络脉的色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外在的色泽的荣夭润枯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察外以知内的实用价值,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又是中医特色之一。

色诊取决于皮肤及血络《微循环系统》的颜色,由于皮肤色素的含量、血管的变化,角质层及颗粒层的厚度等影响,皮肤的颜色在各入不尽相同,与种族亦有关。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所构成。

真皮在表皮下方,是一紧密的纤维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两种结缔组织构成,使皮肤具有强度及弹性。

除结缔组织处,真皮内还有血管、淋巴管、腺体:毛囊、毛发、神经感觉末梢等。

皮肤因人而异,在儿童的皮肤中,网状纤维较为肥厚和模糊,胶原纤维柔软,不太透明,与网状纤维很相近似。

但在老人的皮肤中,胶原纤维硬化及变性,网状纤维成为显著肥厚的纤维,弹力纤维使蛋白变性收缩成丝状。

年龄的变化对皮肤组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表现在华色方面的改变在《内经》中亦有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面焦”、“面始焦”的记载。

皮肤血管亦非常丰富,可以储纳人体血液总量的1/5,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织的血管较粗,到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时,分支较细,成网状的血管深丛(真皮下血管丛)。

血管垂直地上行至乳头层与网状层之间时,再分出细枝,构成皮肤的血管浅丛(乳头下血管)。

又有很多的毛细管进入乳头内,由动脉性毛细管转入静脉性毛细管,渐渐融合成小静脉,与小动脉并行,静脉血管丛也在乳头下方及真皮下方,较动脉血管丛更密。

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认为:皮肤的肌肉,主要是平滑肌,仅面部有少许表达喜怒情绪之横纹肌,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如受刺激会收缩。

皮肤中的丰富的血管网、炎症,物理及化学性刺激都能引起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而使皮肤发红,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而使皮肤呈苍白色。

血液流动缓滞时皮肤呈紫绀色。

医学知识之面部色诊

医学知识之面部色诊

面部色诊面部色诊介绍: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变化来推断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面部色诊正常值:正常人的面色为常色,呈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

面部色诊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 面色皑白,虚浮,多属阳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2. 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

3。

面色苍白,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

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

4。

面色灰白,多见于铅中毒,场内寄生虫(兼见白点或白癍)5.白色见于俩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的病。

6 面赤主虚热,实热,血淤。

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呈绯红,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癍;心脏有病两颐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引起的高烧,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抽搐!7面青主寒,痛,淤血惊风。

面色青白,多属阴寒内盛,气血凝滞。

如风寒头痛,里寒腹痛。

8面色发青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烧时为惊风之兆,成人为高烧将意识不清!面色青紫,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剧痛所致。

如心绞痛,胆绞痛等!9面黄主脾虚,有湿,黄色鲜明,色黄如金为阳黄,属湿热.多见于黄疸型疾病.如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毒性肝炎.黄色灰暗,色黄如土为阴黄,属寒湿,多见于肝硬化,癌变,胰头癌等.面色淡黄,干枯或浮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黄肿病也为此象,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10面黑主寒,痛,淤血,水饮,肾虚。

需要检查人群:脸色异常者。

面部色诊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无检查前禁忌:不要化妆前去检查。

检查时要求:无面部色诊检查过程:患者坐直给医生观察脸色即可。

【望诊精要】面部色诊查病法(首都医科大学王鸿谟教授讲座摘录)

【望诊精要】面部色诊查病法(首都医科大学王鸿谟教授讲座摘录)

【望诊精要】面部色诊查病法(首都医科大学王鸿谟教授讲座摘录)民间相士秘籍口诀来自至阳子医道传承00:0028:31点上方绿标收听语音版望闻切问是中医诊断的方法。

色诊是望诊的一部分。

察颜观色不但医生能用,我们也可用于自查病。

掌握好色诊,能够为我们自己的健康摄取第一道的屏障。

中国人以红黄为主色。

各人都有其常色,五脏有其正色,四时有其时色,各部位有其位色。

病色是在明亮的间接日光下观察到的非常、非正、非时、非位,太过不及之色。

观色要在远距离第一眼印象的基础上,由形到色,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一竖三横转一圈的顺序诊断。

(见下图示)病色以有神、明亮、润滑、光泽为轻,暗滞、干枯、污浊为重。

病色有虚实、表里、寒热、阴阳之分。

白为虚、红为热。

心肝脾肺肾,各有其色,白为肺、红为心、黄为脾、青为肝、黑为肾。

望诊要多种诊断综合考察。

面色只是其一。

面部还有眼、唇、舌、耳,也要仔细观察。

本博只讲面,眼、唇。

望诊基础:脏腑在面部的分部(下面两图互相参考,灵活应用)以下为首都医科大学王鸿谟教授讲座摘录三停五眼法:上中下横向分三等份,纵向分五等份,每等份约合一只眼睛的宽度。

不正常的脸型:1.上停太大:为脑型,祖上有精神病,或该人中年以后易患精神病。

2.中停太大:为呼吸型,易患呼吸系疾病。

3.下停太大:为消化型,易患消化系疾病。

自我色诊三原则:用自己的手背、脖子颜色与脸色相对照,如有颜色变化,便可考虑是病色改变。

观察脸色需要远近结合,中医特强调远望,距十步,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面部分区:一竖、三横、绕一圈。

在这些部位分别对应内脏及身体部位的表现区域。

一、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亮,润泽,含蓄。

二、不正常面色:1.气色太过:脸色变深、变浓了。

可能是实证。

2.气色不及:脸色变淡、变浅了。

可能是虚证。

3.色不应时:脸色会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随四时变化,非其时有其色。

4.色不应位:如红色应在颧颊,如果该有其色的地方没有该颜色,便是色不应位。

中医色诊

中医色诊

五.黑色:主肾虚、水饮、淤血、寒证
1.肾虚——黑而黯淡为肾阳虚衰;
黑而干焦为肾阴不足。 2.水饮——眼眶周围发黑 3.淤血——面色黎黑而肌肤甲错 4寒证——青黑

《望诊遵经》提出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分别用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 1. 浮沉 色泽显露于皮肤的叫浮,隐约藏于皮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里。 浮表示病在表、在腑,沉表示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的,病由表入里;初沉 后浮的,病自里出表。 2. 清浊 清是色泽清晰,浊是色泽暗浊。清浊可分阴阳。色清病在阳,色浊病 在阴。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3. 微甚 微是色泽浅淡,甚是色泽深浓。微甚可分虚实。微表示正气虚、甚表 示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后实;由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 4. 散抟 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散抟可分新病久病。色散多为新 病、轻病,或病将解。色抟多为久病、重病。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 抟的病转重。 5. 泽夭 泽是气色滋润,夭是气色枯槁。泽夭可分成败。色泽主生,色夭主死。 色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生机,从泽转夭为血气益衰,病趋危重。





色分明晦泽夭 病别轻重胜败 色有光泽,光明无形,属阳主气,润泽有象,属阴主血。气分浅而血分深, 阳易复而阴难填。因此,病色光明者,为阳气未困,色见润泽者,乃阴血未伤,此病必浅 在阳分而气血均未受其太大妨碍,其势自然较轻;若色现晦暗,预示阳气被困,阴血受累, 故病必重;若救治得当,正气尚有望调复,若再失润泽而现枯槁,则是阴血已耗,病必难 复,此时邪胜正败,就已不只是病势轻重的问题,而更关乎生命之安危矣。所以临床事实 上,光明者未有不兼润泽,此正能胜邪,病必较轻;而晦暗与枯槁则未必相兼,大致前者 主邪实太盛,后者主正虚太深,皆候病重;而一旦晦枯相兼,是邪胜正败之机显露,则病 易走向死亡转归。 色分浮沉聚散 病别浅深远近 色为气血之华,病则必随气血之出入利滞而有浮沉聚散的相关表现。浮沉者, 乃就色在皮肤浅深而言。色浮为着色浅薄于肤上,是正气尚能与邪相抗,仍能照常运行外 达之象,说明病邪表浅,尚未内扰气血;色沉为着色深厚于肤下,是正气不能抵抗,已难 自求外达之象,说明病邪深入,气血出入已受影响。此色之浮沉与脉之浮沉实出一理尔。 聚散者,乃就色在面部分布而言。远近者,是指病程之久暂。色散是色气弥漫布散,没有 显著边际,常属初感病邪,尚在气分,邪入未稳而势必飘浮不定;色聚是色素团聚一处, 隐有固定界限,常属抱病已久,渐及血分,得与有形之物相结,势必固着而有定处。因此, 以其说可测病之久暂,毋宁说可鉴别病之有形无形与气血之流散滞结。

色诊——精选推荐

色诊——精选推荐

色诊中医望诊了得是至高境界最为深澳难学会掌握运用于辨证诊断之中,不能在灯下望诊!灯下看色必出差错!必须在室内间接自然光下望颜面五官气色结合舌像进行察颜观色分析辨证。

现在所有大医院都是开亮灯下工作看病,所以讲大医院的医生不懂中医望诊望诊是统闻诊、问诊、切诊。

必须辨证用方药,就症论因,明白知了病因病机。

望诊技能只能从临床实践中掌握学会。

将理法方药溶入意识感觉中,无它,医者,意也!中医诊断就是意识直观与切摸感官的判断。

整体观念,就症论因,激活机体修复自愈。

四诊合参,最终由望气色诊统领分析取舍。

看病,故名思意就靠望诊看出病证。

全靠问病,那是医生?有学问经验丰富才能一望知了气血健康状态。

懂动态中观察发现各年龄段,性别,职业,地区,节气,时间,人们的面色神气,正常与否。

望颜面五官气色,相貌神色,比号脉与舌像,症状反应,更为准确反映病证,是望诊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气血的盛衰。

看面色光泽与衰老情况分析,精、气、神、血、津、液、元气耗消状态,知了体质情况与康复能力,能否激活免疫修复自愈的具体情况。

人中沟气色与面、颈、手背,对照色泽,目光眼神的分析整体神态、形态、表情动作反应,对比有无异常情况非常关键。

鼻头,人中,上下口唇,下唇沟,唇四白,小印堂,山根,年寿,眼眶,眉毛,额,颊,颧,耳,等的微弱气色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

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亮、润泽、含蓄,各部位肤色匀称基本一致。

缺乏光泽肌皮毛孔粗糙多为气虚,面色过于油亮水湿多为湿热,或湿气重,口唇暗黑皱褶、淡暗,干瘪、干燥多为气血不足或寒凝或消化功能失调。

下唇沟暗或有斑块、色泽深于脸,深于额,两口角暗于脸,明堂(小印堂、山根、年寿、王宫)色泽应与面色一致。

人中漫平,人中沟暗或有斑块色泽深于额,多为肾精气虚亏又不固摄,封藏秘摄涩之力下降了,卵巢早衰,子宫痿缩,男性前列腺肥大,性功能下降了。

男人眉浓密为骨髓和血液里精华素多并且质量高。

女性眉毛特别浓黑,一般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鸿谟:要学会“看脸色”了解气色的秘密2013年07月09日14:26
来源:凤凰讲堂
分享到:
更多7人参与3条评论
脸上的气色能反映人的健康状况,中医对此深有研究。

中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看病方法,这四种方法里面中医最推崇的是“望”,所以在很早的医书《难经》里面就对四诊作过评价,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王鸿谟
7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被称为“中国色诊第一人”的王鸿谟教授作客2013全球通VIP凤凰大讲堂长沙站,带来《察颜观色,未病先防》专题讲座,王鸿谟教授表示,每个人都可以从脸上的颜色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

人的气色如何,10%是天生的,剩下90%属于人为能够改变的。

五脏的疾病体现在脸上
在王鸿谟教授看来,“色诊”是一门既深奥又不那么太难的学问。

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自诊,从脸上不同部位的颜色,初步判断自己的五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肺脏病色看两眉间。

这个区域叫印堂,最好是白里透红,最忌讳发黑,代表有不可治愈的重大疾病。

如果特别红也不好,说明有肺热;发白是血虚或气虚;发青是血瘀。

心脏病色看两眼间。

过度的红就是心火太盛,会引起心烦、失眠,甚至神经失常。

如果两眼间出现了青紫的颜色,就表示有血淤,可能是由冠心病所导致的。

肝脏病色看鼻梁。

鼻梁骨最高的点如果发红,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现为易怒、眼睛发红、月经增多等;出现青黑色,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

胆色、胰色看鼻梁两旁。

肝色的右边是胆色,这里淡白无华,会气短乏力,容易惊恐;发红通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颜色晦暗,或呈灰褐色,可能是有蛔虫。

肝色左边是胰色,这里气色苍白,是胰腺虚寒,女性易出现腰腹酸沉;颜色青黄,是胰胃不和,多表现为厌食、反酸。

脾脏病色看鼻头。

如果发红是脾胃有热证,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就饿,甚至会得糖尿病;发白就是气虚;发青是气滞血瘀,会肚子痛。

胃色看鼻翼。

此处及两侧如果淡白无华,是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半会厌食、饭后腹胀。

颜色淡红干燥是胃部津液不足,通常会口干唇裂、大便干燥;颜色过红是胃火亢盛,出现口臭和牙龈肿痛。

肾脏病色看两颊。

这里不怕灰黑就怕娇艳。

明亮、润泽、含蓄的淡灰色出现在肾色部,是健康的表现,反而是出现胭脂般娇艳的红色,说明已经病重。

子宫、前列腺色看人中。

此处变白,是血虚、气虚;变黄是脾虚;变红是有热证,女性多有宫颈糜烂,男性则是前列腺炎;变青或黑是寒证,会有剧痛和癌症。

有人问,脸色的变化那么微妙,自己怎么才能看出来呢?王鸿谟教授告诉大家,最关键是要学会对比。

“看脸色”要争取在白天室内的间接日光下观察,还要对照自身的手背、颈部肤色,比这两处深或浅就表明面色有变化。

白色、青色和黑色是最严重的病色
“中国人的脸色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红黄隐隐’。

”王鸿谟教授表示,我们在两侧颧骨处的红色比较明显,其他部位则是黄色。

这两种颜色隐约交替,没有明显的界限。

当面色发生哪些变化,就说明可能有病呢?他指出,第一是面色变得太深或太浅;第二是红黄隐隐中,突然红色消失,全部变成了黄色,或者黄色消失,都变成了红色;第三是脸上突然出现了原本没有的颜色;第四是面色违背了季节规律,正常应是春季略青、夏季略红、秋季略黄、冬季略灰;第五是颜色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部位,比如应在两侧颧骨部位的红色转移到了其他部位。

有3种颜色,如果突然出现在脸上,是最明显的疾病标志。

王鸿谟教授说,它们分别是白色、青色和黑色。

白色多与肺病、虚证有关。

脸色过白的人,往往都患有贫血。

不仅如此,还会感觉没力气、爱出汗,这是血虚和气虚的表现。

青色多与肝病、气滞血淤有关。

通常形容一个生气的人,会用到“青筋爆出”、“脸都绿了”这类词。

中医认为,肝能反映人的情绪,所以面色偏青的人一般性格暴躁,要谨防肝病。

而满面青紫,往往是由血淤、组织缺氧引起的,严重者会发生剧痛或猝死。

黑色多与肾病有关。

青色和黑色都是最为严重的病色,提示有重大疾病。

当脸上出现两者结合的青黑色时,就意味着有严重的血淤。

而整个面色发灰、发黑的时候,可能是慢性肾病的表现,主要特征是腰膝酸软、排尿失常、性功能减退。

此外,黄色和红色如果太多,也说明有一定的疾病。

脸色过黄表示脾胃不和,可能表现为吃饭不香,吃点东西肚子就胀,长期腹泻、大便溏稀。

如果不注意,时间长了,会逐渐发展为消瘦或虚胖,甚至黄疸。

一旦出现白眼仁发黄,必须及时就诊,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红色多与心病有关。

一般人提到满面红光,总觉得很健康,其实,脸发红的人要提防心脏病,还有一些感染引起的热证,如伤寒、肺结核等。

了解气色的秘密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拥有像王教授一样的好气色,就要学会一些他保养五脏的秘诀。

首先是调理肺色。

可在早晚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呼吸锻炼,采用腹式呼吸: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活量。

还可用大拇指按揉印堂,能调理肺气。

当肺有症状时,按20分钟左右,一般就可以得到缓解。

还可以服用川贝蒸梨,把梨核挖掉,中间放上川贝,蒸熟后连皮吃,能清肺热。

要想心色好,除了在饮食上少油、少盐、少脂肪、少吃动物内脏外,每天可以按揉手掌中心的劳宫穴,或用对掌法:双手合十,然后将手掌根部稍微打开,再慢慢合上但不要合拢,可
以感受到手掌心的两个劳宫穴在相互吸引。

练习一段时间后,双手不接触,并将距离拉大,常练手掌心相对,能强心健体。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所以护肝和护胆有共性,都要学会宣泄情绪,遇到委屈别憋着。

按揉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趾之间)也可以起到制怒的作用。

生气时,这个穴位会特别酸胀,经常按摩可以消除酸胀、疏泄肝气。

对于脾胃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多吃薏苡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能够起到滋养的作用。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揉鼻头,每次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王鸿谟教授的护肾绝招是,每天早晚各吃一个核桃,多嚼慢咽,多分泌唾液以滋养身体。

此外,还可以练习脚掌心相对,通过刺激涌泉穴,达到补肾益气的效果,30分钟就能练得浑身发热。

了解气色的秘密,可以帮我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有个基本的了解,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

王鸿谟教授最后指出,不忽视身体每一点微小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养生秘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