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 常变化的面色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 “气至”,预后良好
•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 2、病色 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
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3、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患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临终前突然 在颧颊部泛现红色,称为“戴阳”。 提示正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之象。
瞳孔扩大──肾精耗竭、中风、绿风内障 目翻上视、瞪目直视、戴眼反折──危重
眼睑下垂──脾肾双亏、外伤
(三)望耳
正常人──耳廓红润, 厚薄适中 (肾精充足)
1、色泽变化:
润枯——润:肾气充足 枯:先天肾阴不足 淡白──气血亏虚,白而薄肾败(垂危) 青黑──痛、寒 干枯焦黑──肾精亏耗 红肿胀大──肝胆湿热、热毒上攻 耳背络红、耳根发凉──小儿麻疹先兆
(六)
与水疱
————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七)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一)望形态
形胜气者夭 气胜形者寿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 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
四、望姿态
喜动 仰卧
喜静 俯卧
常揭衣被者
喜加衣被者
阳证
阴证 肝风内动 邪热扰心
角弓反张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 • • • • • 望头面 望五官 望躯体 望四肢 望二阴 望皮肤
第四节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
• • • •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四诊
第一节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八)望下窍
1、望前阴
阴囊肿 水疝:阴囊水肿 狐疝:疝气 阴挺──子宫下垂:脾虚下陷 阴部湿疹──肝胆湿热下注
(二)后阴
肛痈──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 肛裂──燥热 痔疮──风燥湿热 肛瘘──同肛痈、痔疮
脱肛──中气下陷
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 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紫暗或暗黑──瘀血
2、形态变化与意义
(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 (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
(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 淡红:虚火 鹅口疮:心脾积热
(4)口唇生疮──疔、疮:火毒郁结
(5)口腔粘膜斑点──麻疹粘膜斑
(六)望齿与龈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千份热门课件讲稿下载大全】
http://www.3che.com/?fromuid=280243
《中医诊断学》
全程电子教案
绪
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 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 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 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 法
(三)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 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 2、做到神形合参 •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 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3、头发
• • • • •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白发——肾虚 禀赋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目部色诊
目赤肿痛──热证
眦赤:心火 白睛赤:肺火 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 眼胞红肿湿烂:脾火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 着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 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 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 可无气也。”
2、形态变化:
肉厚润泽──先天之肾精充足 耳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廓甲错──久病瘀血、肠痈
3、耳道分泌物
脓耳──耳内流脓:肝胆湿热,肾阴 不足、虚火上炎
(四)望鼻
1、五色变化
鼻头色青——腹中冷痛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鼻头色白——亡血 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鼻头色明润——无病 或病将愈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 形健神旺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急惊风: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抽搐,两目 上视。为高热耗津,引动肝风
慢惊风:见于小儿无热,而时时手足搐搦。 为脾虚肝乘
五色主病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目形主病
目胞浮肿──水肿 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 目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
目形主病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 眼生翳膜── (白内障)、胬肉攀睛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目态主病
瞳孔缩小──肝胆火炽、中毒(川乌、有机 磷农药)
(二)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隐现于皮肤光泽之间为 赤--心 正常色,称“常色” 黄--脾 过于明显,暴露于外为 病色,又称“真脏色” 白--肺 黑--肾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三)望色十法
• • • • • 浮沉 清浊 微甚 散抟 泽夭
牙齿松动──肾虚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 滞
2、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七)望咽喉
1、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 ──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 2、伪膜 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 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
五色主病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五色主病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五色主病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五)色、脉、证合参
•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小结
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 2、常色:主色、客色 3、病色:五色善恶 4、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
三、望形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形体与姿态,来进行 诊断的一种诊法
六、望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指纹
食指络脉三关定位 风关、气关、命关
观察方法
形色主病
正常络脉:
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 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 中。 浅浮──主表(邪浅、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四)望鼻
2、形态变化与意义:
鼻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鼻端色红生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鼻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
(五)望口与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
深红──实热 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赤肿而干──热极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 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 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 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wenku.baidu.com
(四)痘疮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 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一)望头面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 (肾精亏虚)
三、望躯体
2、望颈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瘤,逐渐 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望神的要点
•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
1、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2、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 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