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液体》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液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液体》。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液体的特点、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认识常见的液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动手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液体。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固体和气体的特点和性质,对物质的存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和学习。但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理

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直观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对液体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引入问题:你们平时用到的液体有哪些?你们知道液体有哪些特点吗?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液体,例如水、牛奶、果汁、油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液体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特点,例如流动性、可变形性、不固定形状等。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1.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液体的特点:流动性、可变形性、不固定形状等。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例如水流动的河流、牛奶倒入杯子的过程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液体的特点。同时,教师也可以拿出一些实物,例如水杯、牛奶盒等,让学生亲自触摸和感受液体的特点。

2.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能倒、能流动、能变形等。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例如倒水、倒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液体的性质。然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

验证学生的观察结果。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瓶水,让学生观察水的特点,然后倒水到杯子里。学生可以观察水的流动性和可变形性。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

1. 实验1:水能倒

a. 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瓶水。

b. 让学生观察水的特点,然后倒水到杯子里。

c. 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性和可变形性。

教师可以示范先倒一些水,然后让学生轮流倒水。学生可以观察水的流动性和可变形性,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实验2:水能流动

a. 准备一个漏斗和一瓶水。

b. 让学生将漏斗倒过来,然后慢慢倒水进漏斗。

c. 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性和可变形性。

教师可以示范将漏斗倒过来,然后慢慢倒水进漏斗。学生可以观察水的流动性和可变形性,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实验3:水能变形

a. 准备一个水球和一瓶水。

b. 让学生用手轻轻捏住水球,观察水球的变形。

c. 让学生观察水的可变形性。

教师可以示范用手轻轻捏住水球,让学生观察水球的变形。

学生可以观察水的可变形性,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答问题:液体有哪些特点和性质?

2.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回顾液体的特点和性质。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将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写在板书上。

六、板书设计:

认识液体

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1. 特点:流动性、可变形性、不固定形状等。

2. 性质:能倒、能流动、能变形等。

常见的液体:水、牛奶、果汁、油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验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加深了对液体的认识。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趣高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实验安全,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

认识液体教案及反思

9《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二课内容,要求学生从宏观出发,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的,并且根据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掌握一部分工具的使用,如:量筒。学会利用自己的感官尝试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本课前有对物质的了解,对固体的深化研究,后有更深层次的对混合物的研究,因而此课将是联系前后的关键: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本课拟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活经验筛选出液体物质。安排有五个活动,由直观认知到宏观测量再到细致观察,循序渐进中切实体会液体的流动性,同时用直观呈现的方式学习液体有体积有质量,从而记住液体的特征。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经对典型具象物质进行过一部分研究,感性地体会到我们所处世界的物质性,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是其判定物质状态的方法往往是直观浅显的对照比较,按照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事物作为标准。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对一些非典型物质(烟雾)作出不恰当的判断,主要原因在于对液体认识不足。本节课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一步深化、专一化研究液体这一类物质,让学生对之前模糊的概念进行系统化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辨认出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2.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3.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4.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重点】 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认识到液体虽然形状不固定但有固定体积和质量。【教学难点】 1.量筒的正确使用。 2.认识到水面是一个平面。 【教学准备】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第9课 认识液体

9.认识液体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科学探究: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李七九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认识固体》《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在此之后,学生将会学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液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孩子可能都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认识水是无色的,有的学生知道水可以流动,还有的学生可能对液体的一些性质知道的很清楚,比如: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共同分享他们关于液体的知识,探究液体更多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味道、形状、张 力、重量等性质;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张力等性质。 教学难点: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通过让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描述、实验、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实验,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教学准备 油、蜂蜜、牛奶、水、滴管、纸杯底、烧杯、天平、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单元《 认识液体》粤教版

18 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和液体都有确定的体积。 (2)知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2. 科学探究 (1)比较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形状异同,尝试归纳液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现象的能力。 3. 科学态度 (1)认识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体验探究水的乐趣。 二、教学指引 1. 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它们是什么形状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 形状,发现水、食用油等物体 是不能画出具体的形状的,发 现水的形状是不确定的 观察、比 较、画图 活动2 给水变个样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发现液体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确定的体积观察、比较、描述 2. 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四位小朋友走进厨房,发现厨房的桌上放着几样物品,有固体——花生仁、大米等,也有液体——水。 产生问题: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形状。如花生仁是椭圆形的,大米是细长的,水是什么形状的呢?

驱动任务: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他们对这些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少学生会留意它们的异同,也很少去把它们归类。通过“水是什么形状的”,驱动学生聚焦到水的形状上,引发他们思考,到底水和食用油是什么形状的?通过这个问题,驱使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活动。 活动1 它们是什么形状 本活动是在建立了固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比较学习活动,认识液体的特征,并建立液体的概念。花生仁是椭圆形的,大米是细长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教科书中的物品从左到右分别是食用油、水、花生仁、大米和冰糖。学生已熟悉这些学习材料,继续学习活动任务,有利于从多方面认识物体。 本活动仍然利用前面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材料,继续活动任务、学习方法,在熟悉的学习情境、材料中,对熟悉的物体(如水)重新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体,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就会让孩子陷入深思,产生认知矛盾。为了能使学生更关注物体的形状,本活动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画物体的形状: 利用教科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形状。通过观察、画图、对比,让学生发现固体的形状是确定的,可以很容易地画下来,而有些物体——像水、食用油等的形状却不能画出来,只能画出盛着它们的容器的形状来,进而达到认识液体没有确定形状的目的。通过本活动的观察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水是什么形状的思考,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 在本学习活动中学生画水或食用油的形状,如果画出盛有水或食用油的容器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改变盛有水或食用油的容器形状,能画出什物体花生仁大米冰糖水食用油形状观察记录么形状?该形状是容器的形状还是水或食用油的形状?逐渐达成认识液体特征的目标。 活动2 给水变个样 玩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通过玩水、倒水来认识水的性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动手做、用心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本活动设计了两个环节:玩水球、向不同形状的容器倒水。这两个环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液体》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液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液体》。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液体的特点、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认识常见的液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动手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液体。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固体和气体的特点和性质,对物质的存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和学习。但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理

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直观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对液体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引入问题:你们平时用到的液体有哪些?你们知道液体有哪些特点吗?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液体,例如水、牛奶、果汁、油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液体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特点,例如流动性、可变形性、不固定形状等。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1.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液体的特点:流动性、可变形性、不固定形状等。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例如水流动的河流、牛奶倒入杯子的过程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液体的特点。同时,教师也可以拿出一些实物,例如水杯、牛奶盒等,让学生亲自触摸和感受液体的特点。 2.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能倒、能流动、能变形等。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例如倒水、倒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液体的性质。然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

【2019新教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鲫鱼与青蛙》(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鲫鱼与青蛙》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

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 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本课是本单元的 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 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本 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 观察小鱼和蝌蚪”、“活动2 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 “活动3 把它们分类”等四个教学环节。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应用观察和比 较的探究方法,发现鲫鱼和青蛙的生长发育、身体和运动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 通过分类活动,初步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在课外,他们不少已经观察甚至养过 蝌蚪和小鱼,也看过和听说过一些关于蝌蚪会长大变成青蛙的资料。可以说,他 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小鱼和蝌蚪的知识。由于蝌蚪和小鱼个体很小,外形也相 似,加上学生未必对了两者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对比观察,所以他们不一定能很 好地、细致地描述两者之间外形特征的区别。三年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经 历,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 体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作为思考的支架。 三、教学目标 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区分青蛙和鲫鱼的幼体; 2.知道青蛙的幼体长大成体身体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鲫鱼不会; 3.能分别描述与青蛙或鱼相似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4.初步感知动物的多样性,对研究动物的分类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初步认识鲫鱼和青蛙的一些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和归纳青蛙和大鲵、蝾螈的共同特征。 五、教学准备 活动手册,青蛙和鲫鱼的活体,动物彩图资料卡片(青蛙、鲫鱼、金鱼、 蝾螈、大鲵、蟾蜍、鳜鱼、鲑鱼等,卡片印有该动物生长发育、运动方式和生活 环境等信息),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学科学13认识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13认识液体(教案)认识液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液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2. 掌握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对液体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液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液体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PPT、液体实验装置、不同温度下的液体样本(热水、冷水、室温水等); 2. 学生:教学用品、实验用品。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杯水,引导学生观察并询问,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液体) 2. 引导学生回忆液体的特征和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液体(水、果汁、牛奶等)。

Step 2: 探究液体的特征(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个玻璃球,让学生用玻璃球轻轻敲击水面并观察。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液体的特征:流动性和变形性。 Step 3: 液体的变化(15分钟) 1. 教师出示不同温度下的液体样本,并询问学生它们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特点。 3. 进行温度实验:教师将三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热水、室温水和冷水,让学生观 察并记录水的变化。 4. 引导学生总结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热水液体分子运动快,冷水液体分 子运动慢。 Step 4: 实验探究(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液体实验。 2. 实验一:观察液体的流动性。学生可自行选择液体(如水、果汁、食用油等),比较它们的流动性。 3. 实验二:观察液体的变形性。学生使用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杯子、桶子等),比较液体在容器中的形状。 4. 实验三:观察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学生分别使用热水、室温水和冷水,观察液体的变化。 Step 5: 实验总结(20分钟)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观察数据。 2.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液体的流动性、变形性和温度变化对液体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时《 认识液体》教案

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因此烟是固体。生活百科: 引导:烟是固体,为什么不落在地上呢? 解释:烟是固体,烟的密度比空气大,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是会落到地面上的。但是点燃的香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出现热对流,于是随暖空气一起上升了。如果是室内焚香,烟会随热空气上升继而吸附到房顶上,在空气冷却后也不会落下;在室外,烟在上升的同时会被逐渐吹散。所以我们很难看到烟落下。 展示流动的沙图片,解释:沙在沙漏中快速流动,但它是由微小的沙粒构成的,每一粒流沙都是固体,因此流动的沙是固体。 二、不同液体性质的比较 展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请用眼睛观察它们的颜色、透明度和流动性, 用鼻子闻液体的气味,找出它们的特点并记录。 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教师总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液体的共同性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三、液体流动速度的比较 展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这四种液体学生猜测答案 并回答。 思考、记录、 讨论、总结 思考并猜测答 生活百科拓展, 让学生学会思 考。 通过观察记录使 学生明白不同液 体在颜色、气味、 透明度等方面有 所不同。 通过实验,使学

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 (2)量筒必须放平稳后才能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观看视频《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实验材料:材料:量筒或量杯、烧杯、水等 实验步骤: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 液体缓慢倒入量筒。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3)将一定量的水分别倒在不同容器里,再 倒入量筒中测量它的体积。 观看实验视频《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实验结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五、比较不同液体的质量 实验材料:电子天平、量筒或量杯、同样大小的小烧杯、水、油等。 实验步骤: (1)利用量筒或量杯分别测取50毫升的水和油,分别倒入相同型号的小烧杯中。 (2)用电子天平比较两杯液体的质量。 (3)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并记录液 体的体积 实验并记录液 体的质量 量筒中的注意事 项。 让学生通过实 验,亲身体验液 体有确定的质 量,感受同体积 的不同的液体质 量不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2017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2课。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寻找辨认生活中的液体,分辨“飘动的烟”、“流动的沙”是否是液体,初步归纳液体的共同性质;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液体体积、比较液体质量,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性质,让学生知道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认识水平面,了解水平仪工作原理,学习使用水平仪,尝试测量课桌、讲台等是否水平。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活动,带领学生探索发现液体的性质,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科学世界非常向往,并且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有限,缺乏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液体,归纳液体的共同特征。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学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了解水平面的特点,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4.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感受精确测量的魅力,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难点:学会使用水平仪。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油、水、牛奶、蜂蜜、酸奶、液体流速板、量筒、电子称、水平仪等。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好,我是宋老师,今天第一次和大家上科学课,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里面装了什么?你怎么会认为它是水呢? 2.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液体,那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液体。(揭示课题) 【意图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液体。 (二)寻找、辨认液体,初步归纳共同特征 1.提问:小朋友已经知道很多种液体,来找一找图中哪些属于液体?为什么称它们为液体? 小结:像水一样会流动的物体称为液体。板书:《液体会流动》 2.谈话:的确,液体会流动,那所有能流动的物体它们都是液体吗?(出示举例图片:飘动的烟、流动的沙)为什么?教师现场演示流动的沙,飘动的烟。 小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它和固体很大的区别。 3.出示图片:同学们想一想大家经常喝的液体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是的,不同的液体他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意图分析】新课讲解结合素材,采用演示法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液体的性质,通过看,闻,尝等多种方法分辨液体。 (三)观察、测量液体,深入认识液体性质 活动一:测量液体的体积 1. 提问:同一种液体,装在大大小小的瓶子里它们有什么不同? 装了多少其实包装上都告诉我们了。 2. 出示图片:净含量320毫升、225毫升,都有毫升,毫升是液体体积的单位,用字母ml表示,那这瓶液体的净含量是多少?真有这么多吗,我们一起来测一测好不好? 3. 出示量筒图片:这时,需要使用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筒或量杯?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呢?(视频演示) 4. 演示测量水:左手握住量筒上方,略倾斜量筒,瓶口对准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直至倒空,读数时,将量筒平放桌面,视线对准液体凹面最低处。是多少呀?()毫升。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测一测啊?好,我们来做液体体积检测员,两人合作,选择1种液体测量体积,记录标注的净含量和实际测量的体积,测完一种也可以再跟组内同学换互换量筒读数。小检测员们,能完成任务吗?好,请每组选合适的量筒,开始测量。(出示温馨提示:正确读数的方法)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小组汇报。提问:大家测量到多少呢?测量结果为什么会有差距?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上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科学三上:《认识液体》教案

《认识液体》 ---水平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 2.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水平仪测量课桌、窗台等物体是否水平。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渗透水平仪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水平面,掌握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水平面,掌握水平仪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水平仪。 学生材料:水平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认识水平面 1.师:孩子们,上节课咱们认识了液体,你们还记得咱们讨论了液体哪些方面的性质吗? 生: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 2. 师:非常棒!上节课咱们讨论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方面的性质。 3. 师:接下来咱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常见液体的照片。孩子们你们看:(教师播放PPT)飞流直下的瀑布、奔流不息的河水,波涛汹涌的大海,瓶子里的液体,静静湖面,像湖面这样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出示书上两个瓶子里的液体图及水平面的概念)(板书:水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液体性质的知识,利用有关液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水平面,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水平面知识的欲望。] 二、感知水平面 1.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里面各装了大半瓶蓝色的水,现在老师分别往瓶子里放一根牙签,然后将两个瓶子竖直放在桌面上,请孩子们仔细观察静止的水面。 生:两个瓶子里水面一样,平平的。 2. 师:现在我再将一个瓶子倾斜,待静止后再来观察这两个瓶子中的水面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虽然瓶子倾斜了,但是两个瓶子里的水面还是这样平平的,牙签也静静地躺在水面,只不过倾斜的那一个水平面要大一些。 3. 师:是呀。不管瓶子怎样,水面都一直保持水平,这就是水平面。 4.师: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你们看(教师出示水平仪),这就是水平仪。我们可以用水平仪判断物体是否水平,测量时,只需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判断所测物体是否水平。(教师演示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对瓶子里的水并不陌生,但并不一定就水面进行过观察。因此,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知道水平仪的来历及使用方法。]三、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1.现在就请各小组拿出桌盒里的水平仪来测量一下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动手测量了我们的课桌、讲台、窗台是否水平。 2.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水平仪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3. 师:你们看(教师出示图片),我们的水平仪主要运用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可以用在家庭装修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地板铺设、墙面施工、门窗装修方面,可以利用水平仪看地面或墙面是否水平。 4. 师:第二是用于检验各种机床和工件的平面度、直线度、垂直度及设备安装的水平位置等。特别是在测垂直度是,磁性水平仪可以吸附在垂直工作面上,不用人工扶持,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人体热量辐射带给水平仪的测量误差。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液体的热胀冷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和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对于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还不

够了解,对于实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液体在加热或降温时发生变化的情况?” 2.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液体在加热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降温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现在我将一瓶装满水的瓶子放在热水中加热,你们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4. 学生观察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是不是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 1. 老师向学生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当液体受热时,分子活动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体积膨胀,这就是液体的热胀现象。当液体冷却时,分子活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缩小,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冷缩现象。” 2. 老师通过示范实验来观察和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a. 实验1:老师准备一个玻璃烧杯和一些水。先让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水的水平面位置,然后将烧杯放在火上加热一

三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认识液体》粤教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3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二课,本课安排了“能给水变个样吗”和“液体的特征”两个探究活动加“检查砂锅是否漏水”一个实践活动组成。活动一是通过把水装入气球中使其变成水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水球的形状来观察描述水球变化的现象。活动二是指导学生将牛奶或食用油倒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并通过观察描述它们的共同特征。实践活动就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人们常会将砂锅压入水中,观察内壁是否渗水。如果内壁渗水,说明砂锅有破损,不能使用。指导学生课后尝试利用这个方法检查家里的砂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都很熟悉了,但物体可细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学生却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对什么样的物体被称为液体,液体有什么样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较难区分出许多物体中哪一些才是液体。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给水变个样吗”和“液体的特征”这两个活动来认识什么液体是怎样的,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等特征。并能通过所学的液体特征的有关知识解决“检查砂锅是否漏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把水装入气球中,并改变它的形状。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水装入气球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让其思考怎水是没有一定的形状的。并通过自己亲手尝试把水球改变成不同的形状来得出水是没有一定形状的结论。 2.指导学生将牛奶或食用油倒入不同的容器中及在塑料板上的滴液流动情况,,得出液体的共同特征。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把牛奶或食用油这些与水不同的物体倒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其形状的变化情况。再把水、食用油和牛奶滴在塑料板上观察滴液的流动情况,描述并得出牛奶和食用油与水之间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会流动、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的液体。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有确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2.通过“玩水球”和观察牛奶和食用油等的变化情况尝试归纳液体的特征。 3.体验探究水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以致用,能够利用液体的特点做一些小实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比较并归纳出液体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组用学具一套、砂锅、课件、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气球、橡皮筋、水、牛奶、食用油、集气瓶、烧杯、锥形瓶、量杯、塑料板、学生活动手册。 七、教学过程

《认识液体》教案 ( 新苏教版二上 )

《认识液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哪些是液体。 2、认识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3、知道液体的水平面及认识水平仪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周围环境中不同的液体。 2、理解认识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幻灯片、矿泉水瓶、量筒、牛奶、蜂蜜、油、水、天平、水平仪、玻璃杯、饮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液体 老师提前准备一瓶矿泉水,课堂上出示带矿泉水,让学生说一说水有什么特性?(过程中对矿泉水瓶进行摇晃,让学生认识液体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形状) 接着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液体, 引导学生回答:牛奶、汽水、啤酒、白酒、醋...... 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液体都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液体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老师总结:液体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认识液体) 二、液体的性质: 1、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老师提前在讲桌上放置4杯不同的液体,分别为:油、水、牛奶、蜂蜜,让学生用感官来初步认识各种液体的表面特征。仔细观察他们分别是什么,如何进行区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以组的形式回答。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①从颜色上来看,无色的是水,乳白色的是牛奶,淡黄色的是油,深黄色的是蜂蜜。 ②闻气味知道,无气味的是水,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刺鼻的

应该是蜂蜜。 ③从透明度来看水是最透明的,然后是油、蜂蜜,牛奶是不透明的。 ④从粘稠度来看蜂蜜是最粘稠的,然后是有、牛奶、水。 2、测量液体的体积 老师拿出一瓶矿泉水,让学生们讨论如何测量一下它的体积? 让学生认识使用量筒进行测量,测量方法为: ①略倾斜量筒,瓶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老师在讲桌上进行演示。 3、比一比同样多的两种液体一样重吗 老师在讲桌上用量筒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让学生想一想谁轻谁重,为什么? 学生思考可以使用工具,如使用天平比一比谁轻谁重。(老师将实验过程进行演示) 结论:同样多的两种液体轻重不同。 老师总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三、认识水平面 1、老师准备两个玻璃杯,并装有同样多的饮料,将两个杯子竖直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水面。(认识水面是水平的) 2、让后老师倾斜其中一个瓶子,待水静止后比较两个瓶子中的水平面。(认识倾斜的液体它的水平面也是水平的) 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大家都说一说,进行讨论。 总结: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如何测量桌子是否是水平的?大家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老师引出水平仪,让学生认识水平仪的用处: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 然后让学生拿水平仪测量一下我们的课桌是否是水平的。(动手测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让大家认识什么是液体体,能对不同的液体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进行区分,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全面认识液体的多种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在探究过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液体的认识。

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动物。 1、鲫鱼与青蛙 1、在池塘里,我们常常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小鱼)和(蝌蚪)在游动。 2、青蛙的(幼体)是(蝌蚪),看上去和(鱼)的幼体很像。 3、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动物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鲫鱼身体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身体覆盖(鳞片),用(鲤)呼吸;青蛙身体由(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组成,身体表面(裸露),皮肤(湿润),用(肺)呼吸。 5、像青蛙一样,皮肤裸露,生活于水中的幼体用鲤呼吸,生活于陆地的成体用肺呼吸的动物属于(两栖类)。像鲫鱼一样,身体覆盖鳞片,有鲤,有鳍,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鲤呼吸的动物属于(鱼类)。 6、属于鱼类的动物有鲫鱼、金鱼、蹶鱼、能鱼,属于两栖类的有青蛙、蟾蛛、蝶嫄、大鲸。 2、蜻蜓与麻雀 1蜻蜓和麻雀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2(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 3麻雀身体由(头,躯干,四肢,尾)四部分组成,有(一对足),(两对翅膀),身体覆盖(羽毛),而蜻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触角,(复眼),胸部有(两对翅膀),(三对足)。 4(蜜蜂,蝴蝶)等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他们都属于(昆虫)。(啄木鸟,翠鸟)等与麻雀一样,身体表面(覆盖羽毛)具有(一对翅膀)等特征,他们都属于(鸟类)。 5属于昆虫类的有苍蝇、瓢虫、蜜蜂、蝴蝶、蝗虫。 属于鸟类的有翠鸟、啄木鸟、家鸡、太阳鸟、戴胜。 (蝙蝠)不是鸟,它是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 3、壁虎与小猫 1壁虎和猫都在(陆地)上活动。 2壁虎的运动方式是(爬),而猫的运动方式是(走、跳)。 3壁虎和猫的相同点是都有(头、颈、躯干、尾、四肢)。

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4 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4 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和气 体》单元第三课,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液体”之后,通过本课安排的两个探究活动“利用什么来测量”,“测量水的体积”和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水杯的容量”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认识液体的测量仪器。并通过学习学会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液体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杯、水瓶装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了,但怎样知道杯里或瓶里有多少水,学生却会忽略。这一课就是让学生能通过安排的两个探究活动和一个实践活动来系统的学习用什么工具测量水的体积,使用工具怎样测量水的体积。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上。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测量体积的工具。通过要想知道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 筒或量杯作为测量仪器测量水的体积。 然后逐步认识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都有刻度,并认识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2.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 引导学生从倒水进量筒,观察刻度、观察视线要求倾斜量筒,将杯中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刻度。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单位——毫升。2.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3.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准备

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单元的第3课。本课活动从生活常识——烧开水时不会装满水壶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经过研究发现液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水会溢出来吗”,主要是装满水的锥形瓶受热后,观察其液面变化,感受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活动2“液体会热胀冷缩吗”是通过用实验装置研究液体在受热或遇冷时的体积变化,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煮开水是一个常见的生活事件,部分学生也可能亲身经历过,因此对于驱动情景中的“水不能装得太满”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学生就可能没有深究其原因。同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中已经认识到体积,可以理解液面的上升代表体积的增大。虽然学生对热胀冷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如何热胀、如何冷缩没有具体的认知,并且液体的热胀冷缩会比较陌生。本课的实验装置容易安装,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在实验现象上,由于玻璃管比较细,学生需要细致才能观察到。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为什么水在加热收会出溢出来,是不是液体的热胀冷缩产生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自主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发现出水和其他液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的现象。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观察、探究活动,发现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经历探究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过程,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水的体积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实用模板】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