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概论舆情与网络舆情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论导言PPT课件
.
3
章节概览
• 第5章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 第7章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 第1节 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
• 第1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
• 第2节 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
• 第2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
• 第3节 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
• 第3节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
• 第4节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 战
• 第6章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
• 第1节 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 • 第2节 网络舆情信息采集 • 第3节 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
• 第4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
• 第8章 网络舆情报告
• 第1节 网络舆情报告概述 • 第2节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 • 第3节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
• 第4节 舆情信息的搜集
.
6
第一章
• 导言
.
7
导言
本篇是全书导论,主要论述舆情、网络舆情等基本概念,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类型以及网络舆情学与 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网络舆情学是研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 于引导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社会形象并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的学科。 网络舆情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教会学生如何 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研判及引导,学会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经营和管理,最后为实现社会 治理的现代化做好服务工作。
网络舆情概论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
1
课程用书: 《网络舆情概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周蔚华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网络舆情概论:舆情与网络舆情
舆情与网络舆情
何为“网络 舆情”?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 中,唐昭宗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的一 封诏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 小康,遂登大用 。”
舆
传统网络传播平台 在我国古代,“舆”本谓车箱,因即指车。
《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舆 人”即为造车工人。 微信等新即时通信工具 《周礼.考工记:舆人》 舆人为车。
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新闻客户端
到春秋末期,“舆”逐渐演化为轿子,“舆人” 也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涵盖了 车夫、差役、小官吏和随车士卒等下层的普 通大众的意思。
在线问答平台 到了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舆人”,与“刍 荛”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
网络音视频
在《四库全书》中,“舆情”一词 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分散在经、 史、 子、 集各部中。早期“舆人”” 舆情”这类词的出现和广泛使用, 说明我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已开始关 注民意人心,并把“执政需要得民 心”作为一条基本执政经验。
后来的学者将舆情概念的客体和本体进行了拓展,界 定为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 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
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
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舆情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 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 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
舆情在《辞源》 (修订本)中,被解 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词 典》(第5版)中则被解释为“公众的意 见和态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此可见,“舆情”的基本 含义应为民众的情绪意愿、态度和 意见等。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
网络空间治理与舆论引导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着网络暴力、谣言传播、信息泛滥等众多 挑战,对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 考验。
机遇
随着网络空间治理的加强,也为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带来了 新的机遇,如促进网络信息的规范传播、推动舆情管理的技 术创新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工智能在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舆情监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和预警舆情事 件,提高舆情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情感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情感分析,评估舆情的积极或 消极情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支持。
智能推荐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历史行为,智能推荐相关的 舆情信息,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
推动社会进步
积极的网络舆情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正义、公平和民主的追求,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塑造品牌形象
对企业而言,网络舆情能够影响其品牌形象和声誉。积极的网络舆情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而消极的网络舆情可能导致企 业遭受损失。
02
网络舆情的分析
舆情信息收集
收集来源
通过监测新闻媒体、社交网络、论坛等渠道收集舆情信息。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舆情管理理念
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问题,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
强化“预防为主”的舆情管理理念
加强舆情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舆情,提前介入和干预,防止舆情扩散和恶化 。
构建“公开透明”的舆情管理理念
加强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政府声音,增强政 府公信力。
运用媒体沟通策略
第6章 网络舆情处置《网络舆情概论》
6.2.4 互联网思维框架下的主动处置
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际交往、信息传播、 舆情发展规律等都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舆情事件的 处置中,应该强化互联网思维,认清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遵循 主动性原则,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引导舆情。当网络中出现负面网络舆 情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原则,第一时间启 动响应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关涉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还应 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借助各方力量协调处置,一方面利用新闻发布 会等媒体形式向外界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回应信息,以澄清事实、击碎谣言, 另一方面还需调动主流媒体推出相关跟进报道,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只 有积极主动地处置网络舆情,才能避免陷入被动局面,只有掌握网络舆论的 主动权,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挽回自身形象
课前导入
《××报》对此评论:如果说××公司宣扬受害者原罪论的产品广告是价值观 层面出了问题,那么在致歉信里夹带广告私货,试图将热点流量用于宣传的 “小心机”,不仅让其道歉毫无诚意可言,更给人消费舆论的即视感。
思考:为何× × 公司针对此次广告风波采取的舆情处置措施未能疏解争议, 反而导致企业形象严重受损?
6.1 网络舆情处置概述
6.1.1网络舆情处置的定义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相 关 部 门 利 用 技 术 手 段 和 业 务 知 识 在 监 测 网 络 舆 情 的 基 础 上,通过合理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发的争议、危机等采取相应的引 导和治理措施。网络舆情处置不但关乎网络舆论环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
6.3.2 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实施步骤
成立评估小组 制定评估方案
明确评估内容
确定评估方式
总结经验材料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论导言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课程用书: 《网络舆情概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周蔚华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章节概览
第1章 导言
• 第1节 网络舆情概念
• 第2节 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 • 第3节 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3章 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 第1节 网络舆情传播源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所表达的公众情绪,究其本质是社会情绪在互联网这个可见载体上的 公共表达。 互联网既是舆情表达的载体,也为记录、监测社会情绪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手段。监测了社会情绪, 也就为推测社会心理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接依据。
三、网络舆情的中国特色
两个舆论场的割裂与互动 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化表达 社会转型期的焦躁情绪与非理性表达
美国传播学大师沃尔特· 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一书。作为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的学者之一,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他的《公众舆论》对舆论研 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舆论是从哪里来和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 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 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 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 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 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 第3节 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
• 第4节 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
网络舆论网络舆情之异同
网络舆论网络舆情之异同
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二者指示同一个对象,就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说了什么。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网络舆论是中性的,多指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指称互联网上人们说的言论;网络舆情多是站在治理者的立场上,来说互联网平台上的公共讨论这个现象。
网络舆论的发生更为自然,人们对网络议题的讨论临时性将其汇集起来,这种汇集不是固定的,在网络议题传播的过程中,参与议题的人群始终流动变化。
只能说是人们意见的汇集,而这些意见或是积蓄很久、或是仅发生在议题当下的感受。
就好比网民A参与“地铁将要涨价”的议题,表达“不应该涨价”的意见,或许网民A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依赖于公交车、私家车,涨价对从不坐地铁的他影响不大,但他选择“不应该涨价”,或许包含着“地铁涨价会将人流量转移至地面交通的担忧”,地面交通压力过大便会影响网民A的出行。
网络舆情的发生则更有人为化特点,可以说是对网络舆论的感情色彩进行识读,描绘一种现状或是预测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舆情是对网络舆论的一种情感追踪分析,通常所使用的抓取关键词可能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片面判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阿丽艳认为,舆论主体的社会属性、历史行为,舆论平台的性质、定位,网络舆论线上、线下的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舆论客体的意见表达、态度取向。
借用网络上一句流行语“谁也不知道电脑背后坐着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他是谁、他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即社会属性、态度取向、历史行为的情感路径。
网络舆情 ppt 课件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0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与自身相关
的舆情信息。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02
企业应加强危机管理培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化解舆情
危机。
建立良好企业形象
03
企业应注重自身形象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公众信任
度和美誉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网络 舆情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
成熟阶段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的应用,网络舆情监 测和分析更加精准和深入 。
02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监测方法
实时监测
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收集网 络上的舆情信息,包括新 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评 论和帖子等。
定向监测
针对特定主题、关键词或 话题进行定向监测,以获 取更精准的舆情数据。
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云计算技术
AI算法能够更精准地分析舆情数据, 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 效率和准确性。
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舆情数据的存储 和分析,提供更灵活、高效和安全的 数据处理服务。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海量 数据,提供更全面的舆情信息,帮助 企业和政府机构更好地了解公众意见 和需求。
政策法规对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的法 律地位和规范要求。
监管机制
政府将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和应对不良舆情。
引导舆论方向
政府将通过多种渠道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弘扬正能量,维护社会稳 定和公共利益。
企业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挑战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网络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网络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用户通过发布信息、评论及互动等行为形成的公众舆论。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事件、参与者、言论以及影响。
首先,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事件是指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情况,可以是突发事件、社会事件、娱乐事件等。
事件通常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形成舆论场。
在网络舆情中,事件的发生和传播是舆情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不同类型的事件会引发不同的舆情,比如灾难事件会引发关于救援和赈灾的讨论,社会事件会引发对社会问题的议论。
其次,参与者是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之一、参与者即参与网络舆情讨论和传播的用户。
网络使得公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舆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参与者可以是普通公众,也可以是政府机构、企业、媒体等组织。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对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情中,参与者通常通过发表言论、转发信息、点赞或评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言论是网络舆情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言论是参与者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看法和评论。
言论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可以是正面、负面或中立的。
言论在网络舆情中起到了宣泄情绪、传播信息和引发讨论的作用。
言论的内容和态度不同会影响舆情的走向和发展,一些有影响力的言论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影响是网络舆情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网络舆情的影响包括社会影响和个体影响两个层面。
社会影响是指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它可以引发社会关注、舆论引导、政策制定等。
个体影响是指网络舆情对参与者个体的影响,包括情绪体验、观点转变、社交行为等。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取决于事件的重要性、参与者的影响力以及言论的传播效果等因素。
总之,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包括事件、参与者、言论和影响。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一章网络舆情概论导言
第一章网络舆情概论导言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非常快,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形成舆论热点的言论、信息和观点,是公众对其中一事件或话题的评价、表达和讨论的集中体现。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速度之快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得多,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
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更加强大,它可以影响公众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引发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多样化,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选择和控制。
在互联网上,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和观点,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通过社交媒体、微博、论坛等平台,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流动和传播,他们可以被转发、评论、分享、点赞等,形成信息的多级传播网络。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路径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更广,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也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
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自我放大的趋势。
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和集聚的方式形成舆论热点,进而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当许多人开始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舆情的规模和战斗力会不断扩大。
这种自我放大的趋势使得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也增加了对其的影响和处理的难度。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个体而言,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触发自己的情绪和认同感,引发对事件的思考和表达,并对个体的价值观和态度产生影响。
对群体而言,网络舆情可以形成共识和认同,形成舆论的一致性和声势浩大,推动社会事件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
对社会而言,网络舆情可以成为社会风向标,反映公众的心声和需求,引导社会发展和变革。
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个体和社会都需要积极应对。
个体在参与舆情讨论和表达自己观点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过度情绪化和盲目跟风。
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一章导言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 论。 网络环境中形成或体现的舆情即民意情况。 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 所持有的态度。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公共问 题、社会管理者、事件当事人产生和持有的自我意识表示、社会政治态度和价值观。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
一、网络舆情的特征
① 网络舆情的自发性: 互联网是完全自由开放的,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空前自由表达的 社会发展阶段。人人皆可自由自发地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 评论者。
② 网络舆情的指向性: 任何舆情都是和某一具体舆情事件相对应的,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二、网络舆情研究与舆论学
舆情和舆论两者虽然有着同一个主体即公众,但舆情在于情,舆论在于论,网络舆情的研究内容与 舆论学各有侧重,网络舆情研究与舆论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不可混淆。 从字面上来说,舆情所称的“情”对应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基于基本需求欲望之上的态度 体验,是一种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而舆论所对应的“论”在古汉语中通“伦”,指条理和 次序,情和论二者显然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舆情与舆论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表里,水乳交融。网络舆情研究和舆论 学确实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但是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 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 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 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网络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1
主体
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
1
主体
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具有如下特征:
网民是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 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 构; 网民所表达的與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 舆情; 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 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客体
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事件、现象和问题。
2
客体
问题
社会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现象。
一般认为, 社会问题由下述4种要索 构成: 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 调的情况; ②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 ③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 意; ④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 同,近年来,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食 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生态环境问 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2
客体
事件
网络舆情关注的大多是正在发生的具 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这些新闻事件, 往往通过媒体连续的、立体化的新闻 报道呈现出来。
最易引发网络與情关注,生成舆情热 点的事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
2
客体
现象
网络舆情关注的是热点社会现象,热 点现象不同于单独的新闻事件,一般 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形成的。
比如说长期以来形成的腐败现象、三 公消费现象、环境污染现象、学术造 假现象、网络炒作现象等。
情绪
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 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及时体察网民的情绪,把握网民情绪的 特点和规律,能帮助我们在第一一时间 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并对 事后正确解读各方观点形成机制,具有重 要的参考意义。
3 本体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
汇报人: 2023-11-29
目 录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论引导概述 •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 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 • 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与技巧 •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网络舆情概述
01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 某一事件、话题或问题的舆论和情感表 达。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与作用
影响政府决策 推动社会进步 影响企业形象 引导公众意识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在制定政策前往往要 考虑到公众的意见和反应。
网络舆情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和维权行动 推动社会变革和改进。
网络舆情对企业形象产生直接影响,负面舆情可能导致企业形 象受损,甚至面临法律诉讼等风险。
抑制不良舆情
对于不良的网络舆情,舆论引导者可以通过发布 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等方式,抑制其扩散和发展 。
强化正面舆情
对于正面的网络舆情,舆论引导者可以通过加强 宣传、鼓励参与等方式,强化其影响力和传播效 果。
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的互动关系
要点一
相互影响
要点二
协同作用
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网络舆情 可以为舆论引导提供信息和机会,而舆论引导则可以对网 络舆情进行调控和管理。
扩大舆论场
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广泛,能够迅速扩散信息,扩 大舆论场,为舆论引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提升舆论影响力
网络舆情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高,能够提升舆 论影响力,使舆论引导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 度。
舆论引导对网络舆情的调控
1 2 3
把握舆论方向
舆论引导者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把握舆论方向,及时发现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与公众舆论有关的信息、言论、评论等。
它包括了对于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各方面的看法和评论,是民众通过网络媒介对事件和问题的反应和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实时性、广泛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了公共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和趋势,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舆情管理和维护。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2. 广泛性:网络舆情可以覆盖到全球各地,信息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大。
3. 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信息和言论,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
4. 多样性:网络舆情包括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了社会现实、网络技术、群体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现实: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实际发生的事情会成为网络舆情的内容。
2. 网络技术: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3. 群体心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例如焦虑、恐慌、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四、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监测、预警、引导和应对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处理。
1. 监测:通过各种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公众舆论的动向和趋势。
2. 预警:对于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舆情敏感的事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应对准备,防止舆情的蔓延和恶化。
3. 引导:对于一些具有导向性和引导性的舆情,可以通过舆情引导和宣传来调整舆论的态度和方向。
4. 应对:对于已经发生的舆情事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包括舆情澄清、信息发布、危机公关等手段,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网络舆情与应对措施讲稿
网络舆情与应对措施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今天交流的内容覆盖四个方面,分别是:舆论、舆情及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的形成分析;网络舆情的监测以及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内容。
一、舆论、舆情及网络舆情的概念(一)舆论: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它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
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的作用:社会舆论若只在街谈巷议中存在,或仅记载于决议,其力量是有限的。
只有经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社会舆论的重要性: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舆情的理解:1.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
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2.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3.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概论
多项选择题舆情的辨析:舆情与舆论的界定,舆情与牢骚的界定,舆情与民意的界定,舆情与情报的界定,舆情与恶搞的界定网络舆情的要素分析:网络舆情的主体,网络舆情客体,网络舆情心理意识,网络舆情载体网络舆情的特点:受众性广,参与性强,自由度高,相对隐蔽性,情绪波动性,实时性快,内容性杂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网络论坛,即时聊天,电子邮件,新闻跟帖,新闻组,博客,微博网络舆情的现实根源:贫富差距的加大,生存压力的增加,安全事件的频发,不当政策的出台,贪污腐败的曝光网络舆情的诱因分析:社会事务的关注,发表言论的方便,发布者的隐匿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网络信息受众广泛,网络舆情关注度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意义:社会动态的晴雨表,社会矛盾的展示台,服务社会的吸金石,意见反馈的主渠道,维护稳定的安全门,事件变化的导火索,舆情导控的必经之路网络舆情监控的依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舆情监控的流程: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编报,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内容;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网上舆情信息,重大政策贯彻落实的网上舆情信息,国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信息,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舆情信息,趋势性。
倾向性。
苗头性的网上舆情信息,业务职能部门的网上舆情信息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要求:搜集的及时性,内容的准确性,信息的价值性,来源的广泛性,内容的完整性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范围:属地网站信息搜集,国内涉地舆情的网络信息搜集,境外涉地舆情的网络信息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方法:网络舆情信息定向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追踪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随即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预测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系统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结果的处理:网络舆情信息的鉴别与筛选,网络舆情信息的分类与归纳,网络舆情信息的汇总与存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环节:网络舆情初步判别,网络舆情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综合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联系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要点:及时分析研判,辨别信息真伪,持续跟踪积累,发现苗头迹象,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机制:定期分析机制,实时分析机制,本地分析机制,跨地域分析机制,多部门分析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编报的流程:鉴别与筛选,分类与归纳,编辑与审核,报送与建档网络舆情信息编报的要求:选题要求,内容要求,语言要求,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公布事实说服教育,接力发挥心理暗示,发挥组织团体影响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非网络引导方式,网络引导方式网络舆论信息控制方法:有害舆论,立即删除;控制舆论,技术过滤;有害健康,断网查处;境外渗透,封堵地址简答题:舆情与舆论的区别区别:a舆论是公开的,舆情是可以不公开的b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舆情是公众里每个人的意见联系:a公众所持有的个体情绪,态度观念和意见等心理活动,经过公开,相互干扰,碰撞,影响后,形成多数人的公开意见,舆情也就演变成了舆论。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网络舆情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它是网络时代下的新兴舆论形式,与传统媒体下的舆论传播有着明显的区别。
网络舆情既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和言论,包括公众对事件、政策以及普遍关注的话题的谈论和评论。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边传播,即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和传播者都可以是任何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更加迅速和广泛。
其次,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即时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参与到舆论中来,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框架和导向。
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也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迅速和巨大。
这也为网络舆情的迅速爆发和迅速扩散提供了条件。
网络舆情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公众对其中一事件或话题的普遍关注和态度。
正如《舆论场》一书中所指出的,网络舆情是社会意见的倒射,它可以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网络舆情的迅速扩散和影响力,使得它成为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压力和挑战。
网络上的谣言、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和谐,甚至对社会秩序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及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
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
其次,要引导和引导网络舆情,对于错误的信息和谣言进行辟谣和澄清,塑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尊重公众意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概论舆情与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与影响公众意见、情
绪和社会舆论的信息现象。
它是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迅速、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对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舆论是指社会上公众对其中一问题、事件或者人的看法和评论。
它是
公众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引导性。
舆论在
传统媒体时代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传播,而在互联网时代,
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任何个人、组织和机构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推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网络舆情是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
兴起,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实时获取和分享各种信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
体与组织之间、个体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在网络舆情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和意见,与他人进
行互动和辩论。
这种互动性强的特点,导致网络舆情更加迅速地形成和传播。
网络舆情对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网络
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主导地位。
过去,传统媒体的
报道和评论对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有较大影响力,而现在,网络舆情成为了
一个独特而活跃的舆论场,网络上的个人和组织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
能力,可以对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舆论的传播范围。
传统媒体的传
播范围主要是国家、大区域,而网络舆情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一
个网络言论可以在瞬间传达到全球各个角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再次,网络舆情的互动性强,使得舆论的形成更加复杂多元。
传统媒体的舆论形成主要是由媒体机构和专业评论人士引导和引导,而在网络舆情中,任何个体和组织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互动性使得舆论的形成更加复杂、多元化,更加符合个体的利益和倾向。
最后,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决策和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和理解网络舆情,通过积极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是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它具有迅速、广泛和互动性强等特点,对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引导和回应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