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特南的真理观

合集下载

逻辑哲学中的实在论立场

逻辑哲学中的实在论立场

逻辑哲学中的实在论立场普特南的不可取缔性论证的主旨在于:在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中,对集合之类的抽象实体实行量化是不可取缔的,唯名论者认为诸如类和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为了替自己的论证辩护,普特南与各式各样的反对者进行了论战。

对于这一论证的有效反驳似乎至今还没有出现,对于这一论证的反驳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或许正是普特南不可取缔性论证的魅力所在。

普特南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在哲学的众多领域都有所建树,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特南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总是处于哲学论争的中心,他的一些论证成为哲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

就逻辑哲学而言,其“不可取缔性论证”就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这一论证,普特南的逻辑哲学思想被称为“逻辑哲学中的实在论”。

一普特南的不可取缔性论证的主旨在于:在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中,对集合之类的抽象实体实行量化是不可取缔的,唯名论者认为诸如类和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为了替自己的论证辩护,普特南与各式各样的反对者进行了论战,包括唯名论者、工具论者和虚构主义等。

由于蒯因也曾经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即他认为我们必须在本体论中接纳抽象的数学对象,因为数学是最好的科学理论不可取缔的部分。

学界一般将这样的论证称之为蒯因—普特南的不可取缔性论证。

根据这些学者的观点:这一论证对于那些从一般角度怀疑抽象对象存在和从特定角度怀疑数学对象存在的观点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因为在蒯因和普特南看来,一旦将我们的科学理论作为真的理论,我们就应该接受数学实体,因为数学实体是我们科学理论不可取缔的一部分。

普特南和蒯因都坚信我们有好的理由相信我们的最好的科学理论是真的。

普特南的立场是科学实在论,他认为我们的科学理论是真的或至少趋近于真的,他这样断定的理由在于:科学实在论是唯一的哲学,它使得科学的成功不再是奇迹。

对于大多数哲学家而言,数学理论是我们最好的科学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理论中使用的数学理论是真的。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普特南(Putnam)是20世纪以来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很多颇具争议的哲学观点。

他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对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批判。

普特南批驳了传统视角下合理性的主客观二分。

传统视角认为,合理性分为认知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前者与知识和科学的发展相关,后者与道德价值观的约束相关。

普特南指出,这种二分观念忽略了人类普遍的理性特征,并且无法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他认为,认知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人们的价值观念可能影响他们的知识选择和判断,而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也可能影响他们对价值观念的判断。

普特南主张将认知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拒绝将其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独立的领域。

普特南批驳了单一的合理性标准。

他认为,传统视角下的合理性观念往往只考虑了理性推理和逻辑性,而忽视了感性经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类合理性的实质在于拥有多种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包括理性思考、直觉判断、直观洞察等。

普特南认为,这些不同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可以为人类的决策和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并且都应被视为合理的表达。

他主张将合理性看作是多元的,不应受到单一的合理性标准的限制。

对于普特南的批驳,我认为也存在一些问题。

普特南的观点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界定标准仍然存在争议。

尽管他主张将认知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他没有提供明确的界定标准来判断何为合理。

这使得在实践中判断何为合理变得困难,会导致主观性和任意性的问题。

普特南强调了合理性的多元性,但他未能充分论述不同的合理性观念之间的关系和优先顺序。

在面对冲突时,如何判断不同的合理性观念的优先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普特南对传统视角下的合理性观念提出了有益的批驳,强调了认知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的相互关联以及合理性的多元性。

他的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界定标准的缺失和不同合理性观念之间关系的难题。

具有人性的真理观--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真理观

具有人性的真理观--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真理观

“ 电子” 教 科 书 的关 系 不是 “ 当类 型 的 因果关 系 ” 与 恰 。普 特南 反 问道 : 何 确定 这 种 类 型 的 因果 联 如 系 呢 ?假 如你 能 够 找到 这 种恰 当类 型 的 因果联 系 , 其 实就 已经 指称 了 , 你 这等 于 什 么也 没 回答 。
普 特南 认 为 相 似论 是 不成 立 的 。 因为 若 不确 定 范 围界 限 ,一 事物 可 与 另一 事 物 在 无数 方 面相
似 。比如 , 打字 机 与 钱 币 , 它们 就有 物 体 上 的相 似 ( 相对 于人 都是 物 )有时 间 上 的相 似 ( , 它们 都 在 同

时 间 被我 们 看 到或 想 到 ) 只要 你愿 意 可 找到 无 数相 似 之 处 。既 然如 此 , 我 们 就对 相 似 作具 体 , 那
说 明 , 一感 觉 E, 说 当且 仅 当它 在 R方 面 同 X相似 。当 他这 样做 时 , 已 能够 指 称 这个 感 觉 的相 关 他 性 质 了。要 做 到这 一 点 , 又 必须 思 考在 R方 面与 E相 似 的其 它感 觉 , 他 这样 就 会 陷 入 无穷 倒 退 。总
收 稿 日期 :2 0 0 2—0 6—1 8
维普资讯
第 l 卷 第 3 期 4
20 年 02 9 月
宁 波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NAL OF NI NGBO COL J GE IE
V0 .1 . 1 4 No 3 S p 2 0 e . 0 2
具 有 人 性 的 真 理 观
作 者 简 介 : 彩 强 , , 门大 学 哲 学 系硕 士研 究 生 吴 男 厦
维普资讯
5 2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普特南(Perelmen)是一位法国哲学家,他对理性和合理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认为,传统上对合理性的理解过于狭隘,主张拓宽对合理性的认识。

普特南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形式理性和实践理性。

形式理性强调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能力,强调推理和演绎的过程。

实践理性则关注个体的经验、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强调反思和沟通的能力。

普特南的合理性观念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下面我将对其合理性观念进行批驳。

普特南的合理性观念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相信,个体的经验和情感是实践理性的基石,而形式理性则是附属于实践理性的辅助工具。

知识在实践理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个体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

知识是合理性的基础,是个体思维和决策的基石。

将形式理性和实践理性割裂开来,忽视知识的重要性,是对合理性观念的一种偏执。

普特南的合理性观念过于主观化。

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情感的表现,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衡量其正确与否。

这样的观念使得合理性变得相对而模糊,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和情感,导致无法达成共识。

合理性的价值在于其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合理性需要基于公共的标准和共识,需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只有通过客观的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合理性的目标。

普特南的合理性观念过于理想化。

他将合理性理解为个体的反思和沟通的能力,认为只有通过反思和沟通,才能实现合理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面临种种限制和困难,无法完全进行反思和沟通。

有时候,人们需要快速做出决策,根据直觉和经验进行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性需要更强调实践能力和经验判断,而不仅仅是反思和沟通的过程。

合理性的目标是寻求真理和伦理,而不只是追求理论和规则。

普特南的合理性观念在理论上有其创新之处,拓宽了对合理性的认识。

在实际应用中,其观念存在一些缺陷。

普特南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过于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情感,以及过于理想化的合理性理念。

浅谈普特南的哲学思想发展及其演变

浅谈普特南的哲学思想发展及其演变

浅谈普特南的哲学思想发展及其演变
赵志婷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3)002
【摘要】普特南的科学哲学思想由早期的科学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到最后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实在论,其哲学立场虽有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但是一脉相承,即由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再超越两者的对立,最后回归生活实践,进入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其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原有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赵志婷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浅谈管理哲学思想演变对高校管理思想发展的启迪 [J], 丁颖;
2.浅谈管理哲学思想演变对高校管理思想发展的启迪 [J], 丁颖
3.论普特南科学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学术历程 [J], 张丽萍
4.实在论视野下的逻辑哲学——普特南逻辑哲学思想探赜 [J], 吴玉平
5.普特南逻辑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贡献 [J], 张高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逻辑哲学视域下的真理理论——论普特南对塔斯基真理理论的批判

逻辑哲学视域下的真理理论——论普特南对塔斯基真理理论的批判

逻辑哲学视域下的真理理论——论普特南对塔斯基真理理论
的批判
吴玉平;任晓明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42)001
【摘要】普特南试图通过批判塔斯基的真理理论,批判那些认为真理问题或是通过去引号理论、或是通过真理语义学、或是通过二者的结合已经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观点.普特南对塔斯基真理理论的批判指出了试图通过形式逻辑彻底解决哲学的真理问题是不可能的,形式化处理没有任何的哲学承诺,而真理是一个实质概念.真理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体现了真理研究的多元化趋势.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吴玉平;任晓明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06
【相关文献】
1.塔斯基:语义性真理论与符合论 [J], 李主斌
2.塔斯基的真理定义与物理论 [J], 王文方
3.真之符合论与真之紧缩论:一种基于塔斯基真理论的分析 [J], 王航赞;李珊
4.真之符合论与真之紧缩论:一种基于塔斯基真理论的分析 [J], 王航赞;李珊;
5.普特南语言哲学中的真理论探究 [J], 沈学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合理性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体来说,它包括两种观念: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

形式合理强调的是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合理性,而实质合理则着重于价值、意义和目的的
合理性。

在这两种观念中,形式合理最为固定和客观,而实质合理则更为主观和灵活。

普特南是一位哲学家,他对这两种合理性观念提出了批评和挑战。

他认为,形式合理
和实质合理都存在问题,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实世界。

首先,普特南批驳了形式合理这一观念。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可能被证明或推
理的事情,因此,形式合理并非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人类对于自由意志的讨论,即使有人提出了形式上的证明,也无法直接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

因此,形式合理并不能
解决所有的问题,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其次,普特南也对实质合理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实质合理是依赖于特定文化和历史
背景的,因此,这种合理性观念从根本上说是主观的。

不同文化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观念和目的,而实质合理无法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国家则注重社会和谐和群体利益。

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应不同的实质合理。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作者:张建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发展机制,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普特南通过“内在实在论”,试图超越传统“真理符合论”,建构起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真理观。

关键词:实在论;内在实在论;真理观一、实在论西方哲学诞生于古希腊哲学先贤对自然界本原的追问,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奠定了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

对实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探究,构成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部分;对实在性质的分析派生出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焦点。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关于实在的内容和性质问题就始终是各派哲学家论战的重要内容。

在中世纪,对实在的不同理解构成了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在近代哲学中,实在概念主要被理解为本体论问题。

在当代哲学中,实在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更为丰富的含义。

西方哲学中,对世界实在性追问构成本体论的传统;对知识的合理性追问构成认识论传统;对实在性质的分析派生出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焦点。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后,首先成熟起来的是经典物理学,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对实在论的解答围绕强本体论的实在论展开,普特南称之为“形而上学实在论”。

这种观点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主体的外部客观世界,科学家能够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客观而真实的揭示出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的正确描述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而正确性则由理论与世界的符合加以判断。

因此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世界严格遵循因果关系。

这种理解科学理论的实在论取向,把科学理论当做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揭示。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作为发现者,不会对客观的研究对象的性质造成影响,而且能够客观的挖掘出对象属性的内在本质,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此时的实在论关于认识的观点明显的是真理符合论。

这种强本体论特征的实在观,把科学活动的过程简单化处理,忽视了科学认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體的对象的重大影响,而且忽视了科学理论的边界以及真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特征。

论科学实在论真理观的困境及出路——从普特南真理观之转变谈起

论科学实在论真理观的困境及出路——从普特南真理观之转变谈起

论科学实在论真理观的困境及出路——从普特南真理观之转变
谈起
科学实在论真理观一直是哲学上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学者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一般来说,科学实在论真理观认为,科学所探究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发现的规律,定律同样也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

这种看法认为,科学发现的真理能够被普遍承认,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但科学实在论真理观的困境也显而易见,它无法解释某些非科学领域的真理,如伦理、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真理。

普特南是对这个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哲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
1、如何能够说明科学发现的规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2、如何能够说明科学发现的规律对现实的影响
3、如何能够说明科学之外的现象如何能够被解释
普特南通过思考认识的历史发展变化,逐渐发现知识有其历史性和应用性,产生了认识论和历史主义的新思路。

“历史性”就是指认识产生、发展和解释都是历史条件所限制的;“应用性”就是指认识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产生及改良。

由此,普特南基于这两个类型的划分,将真理分成了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这为真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实用主义”真理观。

认为,真理
的价值在于它能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问题,真理本身的可验证性并不是其关键标志。

否认在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符合特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即实用主义相对真理。

从普特南的真理观转变以至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变化,表明了在现代哲学的进程中,哲学家们对真理的定义和解释也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探究真理本身的内涵,以期使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论普特南的实在论的人本主义倾向(一)

论普特南的实在论的人本主义倾向(一)

论普特南的实在论的人本主义倾向(一)摘要:本文概述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普特南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熏陶下,在80年代以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激烈争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以往的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反思,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真理观等诸多问题上,从早先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开始退让,从强实在论变为弱实在论,从外在实在论变为内在实在论,从而使其实在论哲学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

关键词:科学实在论内在实在论带人面的实在论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作为科学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原本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科学实在论者,然而由于受到自尼采以来兴起的,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即非理性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的哲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经过80年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激烈争论,使他开始逐渐对科学实在论立场产生怀疑,并最终由强实在论转变为弱实在论,由科学实在论向人本主义实在论退让。

《带人面的实在论》一书就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根本立场的动摇。

那么,普特南又为什么仅仅表现为一种立场上的转变,而不放弃实在论,却坚持捍卫一种内在实在论,并进一步从人的立场给予阐释呢?一、从科学实在论立场退却众所周知,W.塞拉斯作为美国科学实在论的创始人,因受其父R.塞拉斯的物理实在论的薰陶,具有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

正是这一基本立场对普特南的强烈影响,使他成为继W.塞拉斯之后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科学实在论者。

概括普特南的哲学,主要在如下方面突出了“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在科学观上,他认为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于真实,前后相继的理论拥有共同的指称,这证明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基于这种客观实在性,他反对库恩的范式信念、不可通约性和科学革命的理论;坚持认为科学知识通过逐渐累积的方式而增长是科学的基本特征。

库恩所反对的传统累积观的错误在于:原来用于辨认一个实体或自然种类的那些属性不必一定属于该实体或种类;人们也许会在后来发现那些属性并不是决定性的;也可能在其它的实体或自然种类中发现。

内在实在论中的真理性与可接受性

内在实在论中的真理性与可接受性

内在实在论中的真理性与可接受性作者:张梦娇来源:《人间》2016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从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出发,阐述真理性,可接受性与内在实在论的关系。

普特南是美国著名饿语言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是科学实在论的倡导者,他在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等等方面都有研究。

普特南构建的内在实在论能够引领我们更好的看待世界观,以及真理观。

从内在实在论的角度把对于真理观,及其对于真理的二分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真理;合理;可接受性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21-02一、内在实在论的提出普特南的一生提出过很多种实在论,其中内在实在论是最具有影响得的一种理论。

而关于真理与内在实在论的关系,真理和实在的本性,普特南亦有独到的见解。

内在实在论是普特南在1976年放弃了科学实在论的立场,把自已原来的主张称之为“形而上学实在论”并且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

所以普特南在这种理论之上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实在论;内在实在论,并且从内在实在论的新角度重新解释了真理,提出了他对内在实在论真理的学说。

对于内在实在论,它否定指称的因果理论。

科学实在论把环境对于人的因果作用看做是决定指称的充要条件,然而,内在实在论则认为,环境对于人的因果作用固然是决定语词指称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我们关于对象的因果效应的认识是无法还原到对象本身的。

世界对于我们的因果作用并不必然决定我们如何用语言描述世界。

也就是说,语词的指称并不必然是由世界对我们的因果效应决定的。

其次,内在实在论反对科学本质主义。

普特南受科学哲学家古德曼的影响,认为我们关于世界的描述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版本,科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自然科学方法固然是认识世界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但它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最好的方法。

另外,内在实在论放弃真理符合理论。

真理符合观认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并决定了我们对它的认识。

而,内在实在论却认为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事物和我们对于事物的描述是无法分开的。

论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一)

论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一)

论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一)摘要: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普特南在此详细剖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重大缺陷,重新以他的内部主义指称理论为出发点,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以“人”为底色的知识图景。

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实用主义概念框架相对性的主张占据了中心位置;事实与价值不可分以及科学没有本质意义上的特权成了理所当然的结论。

本文分析了普特南这一主张的运思逻辑,对他的实用主义实在论的理论内涵作了初步的澄清。

关键词:客观性“缸中之脑”指称理性的可接受性事实价值一普特南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的“序言”中,曾宣告他的新实用主义的宗旨,这就是:“打破许多二分法对哲学家及普通人思想的桎梏。

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种关于真理和理性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两种看法之间的二分法。

”1]他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了笛卡尔。

在笛卡尔之前,希腊人虽然已经区分了一般与个别、真知与意见,但思维与存在还没有完全分裂。

是笛卡尔第一个把世界一分为二,将知识建立在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的对应上,从而为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实在论开辟了道路,为把客观性理解为“符合事实”奠定了基础。

普特南运用他的内部主义指称理论,剖析了笛卡尔的荒谬。

针对笛卡尔“内在精神实体”与“外在物质世界”的二元划分,他设计了一种“缸中之脑”的模型:首先让我们作一种虚构:某个邪恶的科学家将一个人的大脑切下,放在一种装满了特殊营养液的大缸中。

脑的神经末稍被联接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能使脑的原有者产生一切情况完全正常的幻觉。

他完全不能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缸中之脑。

再设想,科学家本人也是缸中之脑。

所有高级动物都是缸中之脑,一种自动机赋予我们一种集体性幻觉,使我们“看到”“听到”世界、他人等等。

而这一切只是那台自动机或计算机捣的鬼。

现在,普特南问道:“假定我们的故事如今的确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真的是如此炮制的一些缸中之脑,我们还能说出或想象我们是缸中之脑吗?”(〔1〕,p.9)对于这个问题,笛卡尔主义者的实际回答是:能!而且我们——通过怀疑——发现,自己首先正是这样一种缸中之脑,一种与外部世界完全绝缘的纯粹精神实体(自我)。

合理的可接受性:对真理概念的一种分析

合理的可接受性:对真理概念的一种分析

合理的可接受性:对真理概念的一种分析从内在实在论的真理观出发,普特南批判了相对主义,构建了自己的真理理论。

借助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普特南对真理概念作了分析,从而在真理概念与科学合理性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确立科学的真理观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他的内在实在论面临许多困难,他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的努力并不成功,他的真理观只是在表面上而不是从根本上远离了相对主义。

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对真理的符合理论和科学合理性概念作出更宽泛的理解。

标签:内在实在论;真理;科学合理性;相对主义真理问题无疑是哲学问题中争议颇大的一个论题,几乎所有著名哲学家都要就真理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普特南(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从“内在实在论”(internal-realism)出发,批判了真理符合论观点以及真理相对主义,明确地把真理观与科学合理性问题联系起来了,为发展真理理论作出了自己的尝试。

但是,学界对普特南的研究主要偏重他的内在实在论,对他的真理观研究不够,更没有对它合理的可接受性观点给予应有的关注。

本文试图表明,由于内在实在论所面临的困境,普特南试图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真理理论,以避免陷入相对主义泥潭。

尽管他把真理问题与科学合理接受性联系起来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他的真理观仍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一、相对主义真理观和真理符合论的困境相对主义真理观是普特南深恶痛绝的东西。

为避免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他提出了两个论证。

第一个论证涉及断定与认为之分。

普特南指出,相对主义者不能就“是正确的”和“认为他是正确的”之间的区分做出任何定义。

他认为,在“正确的”和“认为某人是正确的”之间不做区分,也就放弃了我们正确表达和思维的客观性标准。

这就意味着,断定和认为之间如果没有了区分,那就只是制造噪音或产生精神意象了。

这同时意味着,“我”仅仅是一个动物而不是一个思考者,这无异于精神自杀。

普特南断言,相对主义者不能区分思考某物和仅仅认为某人思考某物。

原因在于相对主义者放弃了真理独立于辩护的观点。

普特南科学语言哲学探析

普特南科学语言哲学探析

普特南科学语言观的形成背景
背景
普特南的科学语言观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 形成的,当时科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在哲学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语言学和认知科学 的兴起也为科学语言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 角。
影响
普特南的科学语言观对当代哲学产生了重要 影响,尤其是对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科学 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普特南科学语言观的基本内容
内容1
普特南认为科学语言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科学家在研究 自然世界时使用科学语言,通过精确的描述和严密的推理 来探究自然规律。
内容2
普特南认为科学语言具有可错性,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试 错的过程,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理 论。
内容3
普特南认为科学语言具有指称性,科学语言中的概念、术 语和符号都有明确的指称对象,这些指称对象可以是现实 世界中的实体、现象或者关系。
对科学方法论与科学研究的意义与启示
科学方法论
普特南的科学语言哲学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例如他的语境论观点可以用来解释科学知识的 语境性和动态性。
科学研究
普特南的科学语言哲学对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例 如他的反实在论观点可以提醒科学家们要更加谨慎地对 待实在的唯一性和客观性。
感谢您的观看
普特南科学语义观的形成背景
背景
普特南的科学语义观是在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的。传统的科学哲学强调科学的逻辑性 和必然性,但普特南认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科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影响
普特南的科学语义观对后来的科学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科学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经验转向 。
普特南科学语义观的基本内容
普特南对实在论的批判是他的科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主张放弃传统的 实在论观点,转而接受反实在论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的本质是概念和语言的构 造。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普特南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合理性观念批判者,他对于合理性观念提出了批驳和质疑。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两种合理性观念进行了批判,分别为科学合理性观念和实践合理性观念。

本文将对普特南对这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进行分析和讨论。

普特南对科学合理性观念提出了批判。

科学合理性观念是指人们根据科学知识和理性推理来进行思考和决策。

普特南认为,科学合理性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和把握人类的行为和决策。

他指出,科学合理性观念忽视了人类的情感和感性,过分强调了理性和客观性,忽略了人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而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情感和感性的影响,科学合理性观念无法充分解释和理解这一点。

普特南还指出,科学合理性观念在处理价值判断和伦理道德等问题时存在局限,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科学合理性观念仅仅强调事实和逻辑的合理性,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评价和道德判断。

普特南认为,科学合理性观念并不能完全解释和把握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普特南对科学合理性观念和实践合理性观念的批判都是站在人类行为和决策的立场上进行的。

他认为,科学合理性观念和实践合理性观念都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不能完全解释和把握人类的行为和决策。

他主张在思考和决策中需要综合考虑理性和感性、经验和创新等因素,避免过分强调某一种合理性观念,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这对于我们进行思考和决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普特南(Immanuel Kant)对于合理性观念的研究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其作品《纯粹理性批判》中,他对于两种合理性观念做出了批驳。

本文将从普特南对于这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进行分析讨论。

一、经验主义的合理性观念经验主义的合理性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经验才能获取知识,而理性则需要基于感性经验。

这种合理性观念主张,人类知识必须依赖于感性和经验的推理,因为它更可靠和可证明。

然而,普特南却认为,这种合理性观念并不能满足基本的哲学问答:“我们如何认识到一般的真理?”、“理性思维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普遍性真理?”,因为这种合理性观念只能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而无法获得普遍性的真理。

普特南认为,人类可以获得想象力的普适性,而且可以获得知识的必要性和普适性。

这种普适性和必要性只能通过理性思维而非感性经验获得。

另一种合理性观念认为,人类的认识不需要基于感性经验,而是可以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纯粹理性来提出道德和形而上学问题。

普特南批驳这种观点的原因是,理性并不具有认识能力而只有推理能力。

普特南认为,独立于经验的合理性观念并不能麻痹感性基础的生成,而且产生自身的理性思维必须始终在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普特南认为,只依赖于理性的观点只能提供推理而无法提供认识。

总之,普特南认为,只依赖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并不能解决基本的哲学问题。

它们并不能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建立联系。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普特南看来,必须建立一个精确的合理性观念,既包括感性经验又包含理性思维。

这个观点在他的哲学中被称为“合成”,意思是合并理性和感性来产生更有效的完整理解。

普特南认为,在没有把理性和感性合成起来之前,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关于人类和历史的真正知识。

因此,“合成”成为了普特南哲学中的关键术语,成为哲学的一种基本原则和理念,也启发了哲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论普特南对两种合理性观念的批驳
普特南是美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围绕着合理性与理性的问题,其中他对两种合理性观念提出了批驳。

首先,普特南批判了强合理性的观念。

强合理性观念是指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找到一组确定的、一致的、无矛盾的道德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被所有理性的人所接受。

普特南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不能完全理解和解释复杂的问题。

因此,强合理性观念中所谓的道德原则并不是确定的、一致的、无矛盾的。

相反,不同的人会根据不同的认知和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来理解道德,这使得道德观念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其次,普特南也批判了相对主义观念。

相对主义观念是指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时间背景需要不同的道德标准。

普特南认为,相对主义的问题在于它否定了所有形式的普遍道德标准,例如谋杀、奸淫、虐待等行为都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任何行为都可以被道德上合理化,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道德。

相对主义的另一个问题是忽视了一般的人类经验和普遍的道德观念。

例如,我们认为目击者应该说真话,实名制是重要的等等,这些道德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都被认为是普遍的。

普特南的批驳是基于他对合理性的理解和对人类认知和文化背景的分析。

他强调理性和文化的复杂性和批判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对道德标准和认知的多样性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

他主张我们应该通过理性辩论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交流来寻求一些有共识的道德标准。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和多元的文化表达,并承认一些相对普遍的道德标准。

论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

论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

论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
陈亚军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97(19)5
【摘要】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普特南在此详细剖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重大缺陷,重新以他的内部主义指称理论为出发点,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以“人”为底色的知识图景。

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实用主义概念框架相对性的主张占据了中心位置;事实与价值不可分以及科学没有本质意义上的特权成了理所当然的结论。

本文分析了普特南这一主张的运思逻辑,对他的实用主义实在论的理论内涵作了初步的澄清。

【总页数】8页(P22-28)
【关键词】客观性;"缸中之脑";指称;事实;价值;普特南;实用主义实在论;语言
【作者】陈亚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7
【相关文献】
1.语言、心灵与世界:论普特南实在论的发展 [J], 沈学甫
2.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辩护策略 [J], 张建
3.实在论争论中的先验转向——以希拉里·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为例 [J], 吴三

4.普特南早期实在论的实用主义倾向 [J], 葛欢欢
5.“既强调可错论又反怀疑主义”--论普特南实在论中的实用主义因素 [J], 葛欢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指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讨论命题。如果说指称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的话,那么命题则有正确错误之分,这就是真理问题。
塔斯基的真理形式是:P是真的当且仅当P。例如:存在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当且仅当存在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
普特南把塔斯基的真理形式叫做去括号的真理观;人们可以对塔斯基形式作唯物主义解释,也可以作可证实,或可证伪,或可以概率证实,或其它的各种解释。普特南进一步指出:按这种观点。真实令人惊奇地成了一个哲学中性的观念。真实成了语意强调的工具:把断定从对象语言提升到元语言,而这个工具并未在认识论上或形而上学的含义上承认任何东西。[(12)]普特南的批评是很中肯的。因为我们不能理解P和P的关系的确切含义;同时,无论塔斯基是否为自然语言构造形式化表述,塔斯基形式无助于我们对P的理解。
一、约定与真理
在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中,普特南和奎因(W.V.Quine)在怎么对待分析命题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
奎因指出:现代经验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两个教条的基础上的。一是这样一种信仰,即在分析真理,或者说是意义与事实无关的真理与综合真理,或者说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真理之间有某些根本的区别。另一个教条是还原主义:每一个有意义的句子是指称直接经验的术语的某种逻辑构造。这两个教条我认为都是不对的。[①]
普特南并不否认卡尔纳普关于构造一套感觉语言的努力,因为这是实证主义使哲学命题更为准确的尝试之一。普特南所指出的是划分感觉语言和事物语言的不可能性。普特南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至少某些事物观念必须在任何语言中被看作是始原性的,而这样的语言对于科学已足以够用。
在指称问题上,普特南批判了罗素(Bertrand Russel)的一般名词的观点,指出一般名词并不与属于某个类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集合相等。普特南指出,名词在使用过程中,其意义是变化的。例如,在两百年以前,化学家们关于酸的标准是:水溶性;在水溶液中有酸味;使石蕊试纸变红,等等。而天天的化学家谈论同一个话题酸,但是标准却是:质子授与者。现代化学中酸的范围就大大扩大了。普特南认为,术语的使用立足于标准之上,而标准不是完善的指示词。但是这种模糊性正是我们要强调的:被接受的标准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对X具有越来越多的知识这个事实。[(11)]
普特南对罗素关于一般名词的批判和克里普克对罗素的专名的批判的实质是一样的:对象在接受名称的洗礼之初不可能有完整的定义。因而对于指称可以这样理解:指称是稳定的,但指称的含义是变化的。普特南经常论述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温度。温度是一种物理量的指称,而后来出现的理论解释:分子平均动能则是这个指称的含义的扩展。
从普特南对分析命题的理性接受和对约定主义的批判中可以看出他对约定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有如下的思想:约定是科学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使概念、命题具有稳定性;约定的概念、命题是可以修正的;约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理论自洽的限制。
二、理想化辩明
普特南的真理观是在批判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实证主义和塔斯基(Alfred Tarski)戴维森(Donold Davidson)真理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p#分页标题#e#
普特南(Hilary Putnam)是当代美国以内在实在论而著称的哲学家。在真理观的问题上,他批判了约定主义,认为真理中有约定的成分,但约定并不是主观任意的;他批判了实证主义,主张真理是解释和辩明,以效用为基础;他对形式主义的真理观进行了批判,反对用命题的句法结构说明命题的意义。普特南认为,真理是理想化的辩明;真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修正性;真理中渗透着人的价值观和实用因素。在普特南的真理观中,康德的经验论及实用主义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普特南对约定的态度,还表现在他对奎因正确翻译的不可能性这种观点的批判之中。
奎因的论题背景是这样的:一个语言学家想把一门外族语言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这两种语言不是同源的,而这两个语言团体又有一个最低程度的共享文化基础。这门外族语言是一种原始语言,或被称为森林语言,它被这位语言学家首次翻译,这个语言学家没有这种翻译的参照标准。在此背景下,普特南指出:一个翻译手册被奎因称为分析假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构造一个翻译手册就是从事奎因称作的极端翻译的行当。[⑦]
奎因认为,语言学家面临着选择翻译手册的问题。如果令f[,1]和f[,2]为两个竞争的分析假说,那么,或者f[,1]被选择,或者f[,2]被选择。在奎因看来,正确翻译的概念就只能是相对于f[,1],或者相对于f[,2]而言。普特南指出,奎因的思想是分析假说的选择是一个约定的问题[⑧]
普特南认为:我们不能假定术语距离不变地指称一种物理量而不是另一种物理量。但是它的指称不需要由约定而固定。它能够被自洽所固定。让我们以最大限度的内部自洽与外部自洽的方式来建构整个科学。所谓内部自洽就是像简单性这一类因素,而外部自洽即与经验相一致。[⑨]即约定并非为所欲为,科学概念、命题的约定要满足自洽性要求。
戴维森把塔斯基的真理形式当作是对语句意义的说明。语句的意义是由句法结构和单词意义决定的。与塔斯基不一样,戴维森是用元语言来解释或翻译对象语言;而塔斯基则以意义的对应来说明真理。
戴维森的真理形式是:S是T当且仅当P。即对象语句S只有元语句P这样一种正确解释。戴维森形式的意义有三个:它给予了保留真值的翻译的形式;从这种形式中可以产生无限新的命题;避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任意选择真值条件以使命题准确,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同时,戴维森对翻译的非确定性以及语境问题也作了适当的说明。
奎因分析了两个基本命题:没有未婚男士是结婚的;没有单身汉是结婚的。他认为第一个命题是逻辑真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第二个命题涉及到对同义词的定义,就涉及到经验,因而不是分析命题。
普特南对奎因的第二个命题以及与其相类似的命题的看法是这样的:这些命题揭示的是不同程度的某些约定和不同程度的系统含义。在所有的单身汉是未婚的这一实例中,我们有最高程度的语言约定和最低程度的系统含义。[②]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这类命题是分析命题。
卡尔纳普的现象主义有两方面的:(1)本体论现象主义:事物是感觉的集合;(2)事物语句可以翻译成感觉语句而保持真值不变。
卡尔纳普关于这种翻译的典型例证是由感觉证明一把椅子的存在。即在正常光线条件下,一个正常人的视野和触觉中出现了椅子的形象;根据现象主义的两条原则,可以翻译成椅子存在这样一种事物陈述。
卡尔纳普的现象主义遭到了许多批评。牛津学派的奥斯丁(Austin)和斯特劳森(Strawson)认为,感觉语言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一个单独的感觉语句中,也包含着寄生在事物观念上的术语。
归纳实在论者威廉斯(Donald Williams)反对翻译的说法,主张从感觉到事物是解释,事物理论是比无物理论更好的、简单、自洽的理论,因此,事物是存在的。
论普特南的真理观
【作 者】幸强国
【作者简介】幸强国 杭州大学哲学社会学系94级博士研究生。杭州 310028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普特南(Hilary Putnam)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他的真理观是在批判约定主义、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真理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真理的可修正性、人性和解释效用性。在普特南的真理观的发展过程中,康德的经验论及实用主义都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
分析命题的本质是什么?普特南是这样说明的:我们看来确实有这样的分析命题:它们在实践意义上不可证实,在实践意义上不能被推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的含义,即在任何理性的生活方式中必然有某些武断的因素,那么,上述说法对他说是一个谜。分析命题是由于语法的规律而真;分析命题是由于阐释而真;分析命题是由于隐含的约定而真。[⑤]这种约定而真,在普特南看来,就是可以理性接受、理性相信的真实。
戴维森宣称:一个意义的理论(在我的温和地保留的含义上)是一个经验理论,并且它的功用是解释一种自然语言的机理。像任何其它的理论一样,它也许会通过比较它的某些结果与事实而得到检验。[(13)]而这种对应理论正是普特南批判塔斯基戴维森真理形式的焦点之一。
普特南对塔斯基戴维森真理形式的批判归结为以下两点:(1)塔斯基戴维森形式是哲学中性的真理形式描述,没有说明真理是什么;(2)它含有对应理论,没有说明真理是什么;(2)它含有对应理论,即把符号与非概念化实在作比较,是不自洽的。
普特南指出,事实上奎因也并不否认有些人会坚持某些免于修正的陈述,而奎因只是反对在科学中这样做。因此,实质问题是:为什么在科学中有分析/综合的区别?普特南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解释效用的回答:首先,为什么我们有分析命题(或者是严格的同义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本质在于:为什么不这样呢?它并没有什么害处。[④]
普特南的基本态度是解释效用:语言不仅是用来作解释,也用来作描述。一个比我们目前给予的更保险的描述有可能被给出而不预设事物的存在,如果我们有某些原因要避免这个预设。例如,采用感觉语言。但是事物语言的描述的效用当然是我们为接受它而辩明的一部分。[⑩]注意归纳实在论和普特南的区别:前者是用解释说明事物;后者是用事物说明解释。
应该看到,从一切陈述都有经验因素这个意义上讲,普特南是赞同奎因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的。两个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集中在对约定意义的不同看法上。普特南认为,约定程度比较高,约定意义比较稳定的命题就是分析命题;而按照奎因的分析命题标准不可修正性来看,任何经验约定的命题都不可能是分析命题。
但是,普特南并不赞成约定主义。他明确指出:有建立在逻辑和语言基础上的分析真理。但是分析真理并不是不可修正的。它们是不可修正的,除非我们修正逻辑或语言,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⑥]普特南认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既有约定因素,又不能归结为约定主义。例如,波粒二象性是与概念逻辑的矛盾律相背离的;测不准原理则与命题逻辑的结合律不相吻合。
在专名问题上,普特南赞成克里普克(Saul Kripke)对罗素的批判。例如,罗素以凯撤是一个罗马将军,他率兵越过卢比孔河作战,打败了庞培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说明这样一个凯撤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专名。克里普克认为,如果凯撤是这样一个专名的话,真实的凯撤如果没有击败庞培,他就不是凯撤。这显然是荒谬的。由此看来,罗素的专名理论是不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