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南怀瑾《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 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 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 风就是“狂”。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 就是“简”。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 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 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 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然文采不错,“斐然 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 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技 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 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 文教的千秋事业。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 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 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 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 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 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 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 绩。孔子对子路“每下毒手”,实际上是爱惜他, 希望他有所改变,摧刚为柔,从而能在这种文化社 会中容身。这是孔子对子路的爱心。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 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孔 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 子 何 富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 乐 心充满喜悦。 ?
思考1: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用原文回答。表现 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弟子志向高远斐然成章而喜悦的心情,因 弟子狂放不羁、尚不知“约之以礼”而牵肠挂肚。 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心敦厚。 思考2:这里体现了孔子为学做人的哪三个步骤? 有志向→经过一段学习与努力的过程,显示可 观的成绩→需要应用的智慧,能够判断事理
读课文思考: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 感人的师生之情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 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后期,有感于各国政局变忽 不定,世道艰难,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触处成障,于 是有了故国之思。他把希望和目光投注到在鲁国的 广大青年学子身上。 孔子的‚归‛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 一样吗?
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 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 路一句,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好再来一个说 法。 入门,升堂,入室,表示的 是学习的几个阶段。 入门指刚刚学会,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有所成就; 入室则已经“到家”了,已得其奥妙。 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 核,起码也 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 为他还不配在自己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 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以正名 给他评了个等级。 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升堂 了事,而应 该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 真正到家的行家里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思考:反复和反问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对颜渊之死的极度悲痛之情和爱惜赏 识之意,也真切地表现了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匡被人围困,当时颜 渊走失了,隔了几天才赶上来。孔子看到他,心中 很宽慰,高兴地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 回答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论语·先进》)
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பைடு நூலகம்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 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人。 冉 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 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 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 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 子 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 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 取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一章记叙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后 期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遭受一连串打击发出的一 番感喟,有无限悲凉之意。子路听到老师的这番信 赖和夸奖,不禁喜上眉梢。孔子还是能一分为二地 争取评价子路的,认为他勇气可嘉,故加以赞扬, 见其得意忘形喜形于色,又泼一盆冷水压一压。这 其实也是孔子对待“勇”的中庸之道。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喟然叹曰。喟,是叹息声,一是赞叹孔子, 一是颜子感叹自己。 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夫子 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欲罢不能 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 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 受和经验总结。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 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 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 的真正知音。
颜渊敬爱孔子,一如子之视父。孔子周游列国 时,由于时局不安,曾在匡被人围困,当时颜渊走 失了,隔几天才赶上。孔子看到他,心中宽慰,就 说:“我以为你遇害了。”颜渊回答:“老师还活 着,我怎么敢先死呢?”师生情谊跃然纸上。 凡是老师,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孔 子弟子三千,“好学”者唯一,就是颜渊。四科十 哲之中,“德行”为首,领先的又是颜渊。这样的 学生,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是可以预期的。而 颜渊在孔子七十岁的时候去世,孔子心中的悲痛实 在难以想象,好象自己一生的努力都落空了。
——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 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 出身贫贱,一生没当过官。 他敏而好学,闻一知十。在 其三千弟子中,颜渊最能了 解孔子之道,他听孔子与言 终日,不违如愚。他在孔子 的心中,是道统的继承人。 他死时,孔子说:‚他 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 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 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 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 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 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 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 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 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 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 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 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 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 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 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 的邑宰。
链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 接 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 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 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 子 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 路 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 死 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 , 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最后被乱兵 孔 子 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 不 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 食 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 肉 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酱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 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思考:如何理解儒家的‚用行舍藏‛思想? 孔子更侧重于哪一方面? 这体现了儒家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的 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 “用之则行”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舍之则藏”是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和精神气质。 说唯独颜回和自己能有这样的取向,是对颜回 的奖掖,更侧重于“藏”(箪食瓢饮、安贫乐道)。
认为孔子好坏不分,没有把握 子见南子 子路为何不悦? 待人接物的原则; 认为这样做会有损孔子的声誉。
•子路总是抢着第一个回答老师的问题, 如《沂水春风》中的回答。 •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 《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 颛臾。 •有时当面顶撞老师甚至表示不满,如 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 以及对子见南子表示不悦。 •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 人问路时‚拱而立‛等。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月,‘君自学 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割鸡焉用牛刀‛分别指代什么,有几重含义? 将武城比作“鸡”,将礼乐之道比作“牛刀” 表面上说,治理武城这样的小邑何必用礼乐大 道,实际上看到弟子用礼乐之道将武城治理得如此 歌舞升平,心里很高兴; 但孔子志向远大,意在天下大同,想到弟子大 材小用,自己的才华又难以实现,心里又有些惆怅。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 山景行”:比喻品德像山一 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 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 会有人效法他。这句是专门 赞美孔子的。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 者,天厌之!天厌之!‛ 一个道德上的圣人去见了一个风流女人,实在有 些喜剧效果。直率忠诚的子路实在想不通:自己这么 高尚的老师,怎么会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妖妇。于是 他就把一副不高兴的脸色给孔子看。孔子心里正虚着 呢,但没想到连自己的弟子都怀疑自己,他真是跳进 黄河也洗不清了!一急,便一点圣人的矜持样也没有 了,说又说不清,还越说越说不清。他只好指天发誓, 请老天爷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一对师生实在敦厚、可爱、可亲。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反映了儒家怎样的思想?
•孔子所谓的‚命‛是宿命论吗? 孔子把恶病的遭遇归之于命,是一种无可奈何 的实际遭遇,有些事是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对于一 个修身自省的人来讲,不能以个人的命运来要求别 人,要由别人的际遇来反观自己。这样才会更加明 白事理,提高修养。
思考: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路不会有好的结局?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孔子知人论事,有先见之明。一个有文化素养 的人,在平日的社交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都自然 表现出每一个人的风度和品格,孔子善于察言观色, 直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而且他的论断,相对来说, 比较切中。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修身养性,而子 路性格过于刚强,刚强者易折。 老子: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 处上。 言语中充满了对弟子的深深忧虑和牵挂。
链接——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 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 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 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 想说什么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 柔者长存。
南怀瑾《论语别裁》 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 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 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 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 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 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 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 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 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 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 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