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赛沛路斯国王,擅长雕刻并在象牙上雕刻了自己理想中的美女而因此产生爱慕之情,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他对雕像献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并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他的真切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赋予雕像生命与皮革马利翁结为夫妻。

一、教师期望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对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教育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现象。因此,在新课程目标设置上,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和谐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教师的期望而影响学生的成就或行为的效应。教师期望及效应是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师期望的形成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首先,学生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行为举止及学习态度都影响教师对学生期望的形成。当儿童刚入学时,教师对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一无所知,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把学生的其他条件,如:家庭背景、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因素融入教学中。另外,教师会根据学生课上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及考试成绩等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高期待。其次,教师的性格决定着期望效应的形成。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行为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

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宫。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

有效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的途径和方法

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分为两批,把其中的一小批(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些老鼠是很聪明灵活的,你来训练他们吧”;他把另一批(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并且告诉他这是普通的一类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不久之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测验表明,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事实上,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而定的。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于是,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个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老鼠就成了不聪明的老鼠了。 后来,罗森塔尔后来又把这项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在每个班中随机选取2 0%的学生,向任课教师说明,他们对孩子们做了测验,结果表明一些学生有大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有很大进步。随后,他们向老师汇报了。8个月过去了,两位心理学家又来到了来到这所学校,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在成绩上和品行上都有较大的进步。事实上,两位专家没有做任何测验,是随机抽样而定的。除了向任课教师汇报外,没有向其他任何人透漏。因此是教师的期待使学生获得了进步。两位专家解释说,当身为专家的他们告诉教师那些学生有很大发展潜力后,教师深信不疑。于是,这个预言变成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赋予期望,不断鼓励他们,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反过来,被期待的学生的行为又影响教师,强化教师的期待,两者相互影响,连锁反应,结果使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又被教育界的人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教师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 张保建1,2孙斌 1 (1.安徽师范大学 2.涡阳县城关中心学校)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事实上,教师期望所产生的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也有可能是负向消极的。本文阐述了不合理的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分析了教师期望正确传递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的把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到。 关键词:教师期望负效应有效传递 一、前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L.F.Jackbson)在旧金山的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该实验是他们在每个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测验,然后将其中20%“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方,并告知校方对名单要保密。一年后,学校发现这些学生表现良好,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其他的学生。然而教师们并不知道真相,其实这些学生只是罗森塔尔从总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是因为由于教师相信了“测验的结果”,相信那些从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孩子的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热情,从态度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这些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情和期望,变得更加自信,也自觉不自觉的按照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去发展,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也称为教师期望效应(Teacher expectations effect). 二、问题的提出 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了区别对待,而这些差别行为被学生知觉后,教师期望的效应便开始发挥了作用。而且,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期望表达方式,因此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教师的期望也存在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以及其它不良的期望,这些期望就没有达到预先所设想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教师期望的负效应 长期以来,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核心理念和经典理论,

教师期望效应论文

浅论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 胡珊 贵阳市第八中学 摘要:本文主要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建立教师积极的期望效应的理念下,根据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传递积极的期望。并提出了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个体差异;期望的传递 1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有关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对小学各年级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上的这些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意抽取的。8个月后,教师就像预期的那样,发展了这些孩子的智力。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陈仙梅、杨心德在其著的《性格心理理论》中谈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了改变部分学生不求上进等不良风气,从300个学生中挑选60人组成了“荣誉班”。美国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就是这个班的学生。这些学生被告知,因为他们有发展前途才被入选。因此,大家都非常高兴,对前途充满信心,学习刻苦、自觉,成绩优秀。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数有所作为,甚至成为著名科学家。几十年后钱教授遇到那位老师,提起此事时,老师告诉他,这60名学生当时是他随意抽签决定的(见陈仙梅杨心德著《性格心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这两个事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了教师期望的意义与作用。可见教师期望问题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2期望效应概述 2.1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 教师期望效应是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由于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因素、教学观点和教学态度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与投资尽管考虑了跨时问题,但未来投资收益是完全确定的。未来往往是未知的,现实中更多重要的经济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的,很难直接运用第一章阐述的效用理论来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个体选择,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基于不确定性的专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来那就不确定性下的个体最优决策行为。我们从一个经典的案例开始讲起。 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burg Paradox )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对一个含风险的赌局进行评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对该悖论提出了开创性的解,从此创立了效用理论以及期望效用理论。该悖论是丹尼尔.伯努利的表兄尼古拉斯.伯努利于1713年提出来的。1713年9月9日,尼古拉斯.伯努利在写给数学家M. de Montmort 的信中提出了5个问题,其中第5个问题是这样的: 彼得掷一枚硬币,如果第一次掷硬币头面朝上,彼得答应给保尔一盾(荷兰盾);如果第一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二次; 如果第二次掷硬币头面朝上, 彼得付保尔2个盾;如果第二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三次……,到第n 次,如结果是头面朝上,彼得付保尔1 2n -个盾。这个博 局可以无限期地玩下去。保尔在该博局中所获的价值的期望值是多少? 尼古拉斯.伯努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发现数学界对这个赌局的期望收益的计算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该博局的门票价之间存在着悖论。他发现,如果计算保尔的期望收入,则 2321 1 111()*1()*2()*2...()*2...22221111...... 22 22n n E w -=+++++=++ ++ +=∞ 按这个估算,保尔在该博局中的所获为无穷大,他应该付无穷大来买这个机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若出卖这个机会,其卖价不会超过20盾,因为当时瑞士类似的赌局的门票不超过20盾。 如何解释这个悖论? 大数学家M. de Montmort (1678-1719) 对此并没有回答,但将尼古拉斯.伯努利的信连同上述问题公开出版了。从而引起了数学界后来者的兴趣。 2.1偏好与效用 2.1.1风险备选项的描述 假设C 为代表所有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集合所有结果数目有限,则可以用 {}12,,n C x x x = 来表示。假设12,,n x x x 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2,,n p p p (任意一种状态i x 发生的概率为i p ,满足0i p ≥,且1 1n i i p ==∑ ) ,我们称1212(,,;,,)n n L x x x p p p = 表示一个简单博彩。 (说明:博彩是描述风险备选项的一个正式工具。简单博彩有时候也写成这种形式:

运用教师期待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运用教师期待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冯慧珍 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一、案例分析: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 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 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在期望表达这方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期望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只有当人们正确的去确立目标是才能有好的效应,这就要求人们拥有好的学识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可以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与老师的关注度成正比的。 折叠编辑本段名词由来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效应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 鼠一分为二期望效应,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折叠编辑本段名词分析 折叠假信息真效果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

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这个源于美丽传说的效应非常神奇,在教学实践中,你希望学生向哪个方向发展,并给他知道方法,不断地激励他,一直坚持,你会发现你的期望在他身上不断实现,这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好像是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新生婴儿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般,这个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多么伟大,他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你的学生会变成什么样,源于你怎样去引导他,当然教师的期望也要注意一下几点: 1、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3、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4、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6、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我会不断地努力,在我的教学中实践教师的期望效应,总结案例,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一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学生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学生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然而,校长随后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从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

“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翻开《意林》杂志,其中的文章《一句话改变一生》特别吸引人。文章写的是一位公司老板不经意的一句肯定赞许的话,触动了一个人的心灵,使之放弃作恶犯罪的念头,最终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这个故事就隐含着期待效应的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学会运用这个效应,学会激励赏识学生。 激励就是激发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勉励其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过去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的“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现在我通过实践,则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现实中,家长及教师总想帮学生改正缺点,改掉坏毛病。大家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太关注学生的缺点,一出现缺点就批评。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一次一次地挨批评,他的内心会感到痛苦,就会越来越失去信心,甚至会破罐破摔。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身上所有的好东西。如果好的品质得到发展,那些坏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失。由此可见,夸奖学生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摘要】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探究了其对早期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 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 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即教师期望并不能使学生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只有当教师用行为表达出这种期望,并且学生能感知到教师的期望行为时,教师期望效应才能产生。这种效应又表现为两种效应,正效应与负效应。其正效应是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在教师真诚的关怀下顺利的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而负效应则正好相反。 自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来,教育界已经进行了一百多次有关教师期望的研究。研究者们根据教师期望对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不同,区分出两种教师期望效应类型,即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和维持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原先错误的期望会引起人们把这个错误期望变为现实的现象。罗森塔尔在奥克学校的实验就是这种基于诱导的期望实验,属于自我实现语言效应的研究。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并且在学生的行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按照自己已有的期望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变化与发展潜力。一般情况下,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发生的频率较小些,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且其发生时作用更大。而维持性期望效应实际发生的频率更为频繁,但其作用效果相对较弱。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 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大方面: (一)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不同的教师在运用教师期望的,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浅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一天他来到一所美国 小学,从1至6年级里各选了三个班,对18个班的学生作了发展预测。对一部分“有优异发 展可能”的学生表示了真诚的赞赏,并把这部分学生的名单通知了有关老师,并以异常肯定的口吻说名单上的孩子都有优异发展的可能。其实,被赞赏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抽取的,有的很 优秀,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平时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说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这方面的专家,教师从内 心接受了这份名单。然后罗森塔尔反复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自己知道,声称不这 样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八个月后,他又来到了这所学校,对这18个班进行了 复试,结果,他们向老师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各方面的提高都比其他同学快,并且活泼、 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比较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让人惊喜的结果呢?原来,他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 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 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 有了飞速的进步。人们将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望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真诚的关爱和科学的激励,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顺利成长。相反,教师的歧视、冷漠、嫌弃、体罚,又会导致学生丧失 自信,给学生造成精神痛苦,严重的可能出现个性畸变。“期望效应”用于教学,如果运用的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怎么在教育实践中合理的应用“期望效应”呢?从罗森塔尔实验 的设计上看到,关键点有三。 一、教师要从内心赏识学生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赏识、赞美。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肯定、欣赏学生,并对他们寄以期望,这是改变学生,发展学生的一道非常关键和微妙的工序。我们对某 个人抱有希望,其实是建立在我们对他持肯定、欣赏的基础上,觉得他有希望才给他寄予厚望。现实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期待自己的学生不断进步、品学兼优;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从他们入学那天起,就已经被定位于被期待者的位置。优秀的教师都是非常关心和热爱 学生的。在他们的教学中,无事不出于关爱,无处不流露出真诚。在赏识教育中,我们每位 教师都应该做到: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嫌弃;多一分期望,少一分绝望;多一分热情,少一 分冷漠;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挖苦。应鼓励每位学生: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多一点努力,少一点懒惰;多一点理想和希望,少一点自暴自弃,多一点自尊、自立。 只有我们从心底里喜欢学生,才能看到他们的优点,才会传递给他们真诚的心理暗示。 二、要用赏识形成学生的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 标相符合。教师对学生赏识的暗示,是一种催化剂,能使教者锦上添花;教师对学生赏识的 暗示,是一枚魔法石,能使学者平湖泛波。老师和家长要多发现多鼓励孩子的优点,适当地、不露声色地在孩子面前加以暗示,会收到好的效果。当然,这种暗示不是一味的、无根据的 表扬,否则可能会养成孩子自满、自大的毛病。 暗示在教学中应用时要注意间接性,就是一般通过同学、家长、其他老师来传递信息,这样 会使学生觉得从侧面打听来的信息更具有可信度。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们班有几个

_教师期望效应_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1]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小白鼠的试验中发现,试验组的老鼠的学习行为会受到试验人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1968年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教授在学校里也进行了同类试验。他们从一所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其实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告诉老师这是班级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注意观察。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真的比控制组的学生有很大提高。一年后进行第三次测验,实验组学生的IQ提高幅度更大。这个实验表明,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学习未来事件的预料和预想。期望效应是指因期望作用于某一事件或活动,引起相应结果的变化。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教师的期望所引起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当教师将某种教育期望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望。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自我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一、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外,更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期待,会使他们受到鼓励,往往能使他们的智力、情感、个性顺利成长。教师们已普遍认识到积极期望的巨大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观上的偏差 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人才,学校、教师的许多利益都与优等生和升学率有关,往往使教师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代价来保证另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发展。受传统智力观点影响,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只对优等生起作用,对“差生”收效甚微,“学生爱学习”是教育的前提,“差生”不爱学习,所以没办法教。他们对“差生”的发展丧失信心,对自己教育的作用表示怀疑,于是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其实,“差生”往往是由于学习上的反复失败,形成了心理障碍,导致渴望成功的天性和学习潜能被压抑,而沦为差生。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关注。曾有一位教师将智力测验的成绩告知家长,并对测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说:“不是我不管你的孩子,实在是你的孩子太笨,教也没有用。”[1]教师对成绩优良的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常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给予低期望或零期望,表现出冷淡、偏心、歧视的态度,使这些学生心理不平衡,丧失自信心,用消极的态度来对抗教师和学校的教育。 2.在学生观上的偏差 “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李莹 摘要:教师的期望效应是一种教育心理效应,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已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观和学生观上的偏差等问题,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的方法,可使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新课标;物理教学;不足;措施 基金项目: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外招生的师生关系研究”(项目编号:JYX0834)成果,笔者为项目主持人。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教学与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暨南大学为个案”(项目编号:JYQ0622)的资助,笔者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作者简介:李莹,女,暨南大学预科部讲师(广东广州510610) 教学经纬 118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的案例分析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影响》的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关键词:教师期望期望效应 案例: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 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 在这样下去的话,你就去当环卫工人吧 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在期望表达这方面,教师容易受学生过去成绩等因素影响,因此很难对成绩差的学生有积极期望。如果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用心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并建立及期望效果会更好。从表达期望的角度说,教师不仅需要给与学生非言语的积极关注,如期待的目光、接纳的笑容,而且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比如: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我认为你有能力做得更好一些 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聪明,要是能够在学习上多用心,成绩在九十分以上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它的一切都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也就是说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这一暗示却改变了教师的看法,使他们通过眼神、微笑、音调等将信任传给那些学生,这种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实验,后来被誉为“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换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犹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按教育者的期望发展。学生的气质、个性特点不同,原有经历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对自己的要求也有高有低。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智力水平,既不过高,又不偏低,不然很容易造成学生负担。 【真题再现】 (判断题)1.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通过研究发现的。 (判断题)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这就是教师期望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判断题)3.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应。

小学教师期望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小学教师期望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要对期望界定 然后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分析当前现状 2、现状的原因 3、方法策略 摘要: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这也体现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教师对每个学生寄于高期望,对促进学生成绩、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低期望则会使学生信心丢失,成绩下降。容易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明确并建立行为期望,为学生提供指导的依托,教师的积极参与,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积极的期望必将能得到了真情的回报。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行为期望、积极参与、真情回报 前言: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最终竟然如愿以偿地使少女活了过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并不具备可信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就是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寄予越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这就是罗森塔尔的教育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望效应”)。[1] 分析现状及原因:当前中国学生数量巨大,学校也很多,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却很少。教师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投资建立应有的项目和启动计划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教师也应当

以提高自身素质来加强自身建设这也才能更好地给予学校好的教育、高地期望。老师对学生给予高的期望,积极地态度,学生才能积极地面对学习面对知识,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不能死板的去教学,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应当提升课堂气氛与教学灵活多样化。对待学生,教师应当明确并建立行为期望,为学生提供指导的依托,为学生的理性发展做下铺垫。不管课堂或者课外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或者是参与其中,这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懂得他们想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教师期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老师应当耐心细心的教导学生,辅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告诉并引导他们在这一时期应当建立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且积极的期望一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一、教师能够建立行为期望的根本保证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这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2]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过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3]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也指出:“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4]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注重性格的平稳持重和认识视野的开阔贯通,要有较强业务技能和学术能力;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机智幽默的应变能力。教师应当抽取闲暇时间努力汲取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可以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知识文化有利于丰富自身综合素养。参考别人的教学方案,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和巩固了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不动地位。教师不断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应当寻找外出学习的机会,到不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基石。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处于学龄期(6-12岁)的儿童主要发展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在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因此,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引起老师的关注,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最棒的一面,如果成功,他们的能力感就会增强,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失败的体验则会使儿童产生无能感,导致对创造性与幸福感的不良预期。这个时期,儿童要么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与技能的低评价[1]。因此,这个阶段儿童对外界的积极评价是十分渴求的,环境的积极期望将有助于儿童形成勤奋感,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一、什么是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将全部精力、热情、与爱恋赋予一座自己雕塑的象牙少女像。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于是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中。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关于“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实验研究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间的关系,试验先对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预知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实则不然),而后在各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称这些孩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余学生则作为控制组。8个月后,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智力提高得更快[2]。试验中,教师因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实验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并以实际行动传达给这些学生,学生接收到教师的期望后给予教师积极反馈,维持或发展教师原有期望,教师进而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如此反复,使期望效应变为现实,这样的期望效应称为正期望效应[3]。实际生活中负期望效应随处可见,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教师、家庭、同伴群体的消极评价、否定、嫌弃等都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不振等心理问题,一种是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因达不到期望值而造成较重的心理压力,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近年来,期望的负效应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有效运用期望效应 由于期望效应包含正期望效应与负期望效应两类,负期望效应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运用期望效应变得尤为重要。 (一)真正了解学生 想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知道其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他的需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