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与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29fab9102de2bd96058877.png)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翻译中的认知与识解1
![翻译中的认知与识解1](https://img.taocdn.com/s3/m/6f397e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a.png)
翻译中的认知与“识解”—反思中国传统译论的意义观摘要:关键词“Subjective Construal”in Translation: Rethinking Meaning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意义”这个古老的话题,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密切关注和研究的中心课题。
而翻译也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事实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与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由此可见,翻译与语义紧密相连,要能翻译好原文,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各类意义的正确理解之上。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根本问题是“理解”和“传达”。
对原作的理解是前提,理解是传达的基础,传达是关键。
那么,怎样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义?该问题一直困扰着译界的同仁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传统译论对长达两千余年的翻译实践的发展都起过不可积极的推动作用,直至今日,佷多知名的中外译者仍然对座右铭式、警言式的传统译论“标准”或“规范”持积极的辩证分析态度,甚至服膺不疑。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传统译论由于受特定的“历史语境”和译者个人认知语境的限制,因而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为框架,对传统译论中的“意义”观进行反思,旨在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另类视野。
一、传统译论中的意义观刘宓庆(2007:483)对中西方传统译论中的意义观进行了概括和梳理。
他认为,翻译的本体论是翻译观的核心,回答翻译行为的本质及特征究竟是什么等等基本问题。
传统译论的探讨集中于意义、内容与形式(质与文)等课题。
在西方则集中于“词对词”与“意义对意义”的基本抉择问题。
1、中国传统译论的意义观译论家罗新璋(1984:18-19)为很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译论,作了一个循序相依的理论描写:一千多年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试简论之:——我国古代译家主张要“案本而传”,即使“依实出华”,也应“趣不乖本”。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fc9b30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1.png)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文化与翻译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石,而翻译则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传播的桥梁和媒介。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语境。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一种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观念传递给其他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文化与翻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既体现了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深入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2. 正文2.1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文化背景对翻译者的理解和解释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导致翻译结果的不同。
文化对翻译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也有重要影响。
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文化对翻译的价值观和观念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翻译者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确保翻译结果贴近原文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不容忽视,只有深入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准确传达原文含义。
2.2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翻译对文化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翻译,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的作品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也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冲突。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598e27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0.png)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关于理性认知的高考作文素材
![关于理性认知的高考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c4438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8.png)
关于理性认知的高考作文素材高考作文写作离不开对素材的运用。
那么关于理性认知的作文素材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理性认知的高考作文万能素材,欢迎阅读!关于理性认知的高考作文素材(一)1、俞孔坚和他的“桃花源梦想”“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
设计为景观创造了多种不同的时刻。
”在2012全美年度景观设计专业奖项的名单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将唯一的最高奖项“综合设计杰出奖”,颁给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
由他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在超过620件参赛作品之中脱颖而出。
自从17岁离开故乡浙江金华到北京读书,再到赴美留学、归国回京,25年过去了,陪伴俞孔坚的,一直是临行前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土。
这包土和俞孔坚的博士服放在一起,被珍藏。
爱之深,责之切。
作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犀利批评从未停止。
归国后的俞孔坚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是城市和文化的屡遭破坏。
俞孔坚毫不客气地直言:我们在犯100年前美国人和欧洲人所犯的错误,但我们却以此为荣。
“我理想中的城市是一个建立在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的休闲游栖网络上的城市,这个网络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桃花源’。
”为了这个“桃花源梦想”,1997年,俞孔坚开始反对“城市化妆运动”。
2003年,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现在,200多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们,正以土地的名义,为和谐的“土人理念”而奋斗着。
适用方向:梦想;追求;和谐;家园;城市化2、郑永慧:“信”字当头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教授、作家郑永慧先生,于2012年9月9日逝世,享年94岁。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郑永慧是一个钟情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共计409部,600多万字。
郑先生的译文首先强调一个“信”字,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达”,是否“雅”要视其原文的雅俗程度而论,依此做到“信的雅”或“信的俗”。
认知翻译视角下的翻译能力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认知翻译视角下的翻译能力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4b647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1.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认知翻译视角下的翻译能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
翻译者需要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这涉及到加工、解释和组合多种信息的认知过程。
在此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等因素,对文本进行翻译。
在翻译能力研究中,以认知翻译视角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翻译者认知加工、思维模式和决策过程等方面的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不同的认知背景和认知水平对翻译能力有重要影响。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和认知水平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和理解。
不同的翻译者在认知背景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这将对他们的翻译能力产生影响。
如某位翻译者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在翻译时会更注重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从而增强了翻译的质量。
二、翻译者的认知加工方式也影响着翻译效果。
人类认知能力有局限性,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加工语言信息,将其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
不同翻译者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可能会导致在同一行文内容的翻译上出现差异。
例如,一些翻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在语义上进行加工,而另一些翻译者则更倾向于在语言形式上进行加工。
三、翻译决策过程是影响翻译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进行多次决策,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翻译词汇,如何恰当地表达文化内涵等等。
这些决策过程既受翻译者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也受到翻译者个人认知特征的影响。
因此,在翻译能力研究中,需要加强对翻译者决策过程的探究。
总之,从认知翻译视角来看,翻译能力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翻译者的语言技能,还要从翻译者的认知过程出发。
只有在充分考虑了翻译者的认知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提高翻译能力。
浅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dbcd4d5ee06eff9aff80759.png)
浅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被视为语言教学的基础。
目前,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用听说法、交际法代替翻译教学法的呼声愈加强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全部用英语教学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时用汉语翻译、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如果使用得恰当,翻译对于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及词汇的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翻译;英语语言能力一、引言随着普通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
简单地说,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因此,很多教师将教学中心转移到听、说、读、写上,却忽略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进而引发了学生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
而翻译是学生听、说、读、写几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学生双语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中外两种文化的认识。
课堂上提倡全英语式的授课并没错,这确实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在教学中使用翻译。
因为学生能力各异,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翻译则是非常必要。
二、翻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很多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会不由自主地逐字逐句翻译文章,这样做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既然这样,翻译怎么还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呢?这里所说的翻译,是指平常学习中的翻译练习。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的使用习惯及语言的表达形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越大,越需要理解,越需要通过翻译进行语言对比。
Fifty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air crash.译:50人被杀害了在这次飞机失事中。
浅谈翻译中意义及意义再生
![浅谈翻译中意义及意义再生](https://img.taocdn.com/s3/m/badca2fc84254b35effd3405.png)
浅谈翻译中意义及意义再生作者:苏清清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翻译是意义的传递,是意义的再生。
而意义不是确定的、唯一的和客观存在的。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精确理解原作,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表达,所以说翻译的过程是理解,表达,校对的过程。
翻译不是字对字的表达,而是一种再创造。
本文将从翻译的过程中探求翻译的意义及意义的再生。
关键词:意义的传递;意义的再生;理解;表达一.如何理解“翻译是意义的传递”?1.意义的基本释义有传统观点认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的差异。
也就是说,如果把翻译当作一种简单的符号转换活动的话,那么,只要将A语言的符号转换成B 语言的符号就可以完成任务,即翻译的过程是不同符号的转换。
而这种传统的语言意义观及由此产生的翻译观显然行不通。
由此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
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而索绪尔的语言观和意义观中包含三种意义,一是“差别构成意义”。
比如我们要看一个人的胖瘦,我们不能只是看他本身,而是要将他与其他人进行对比以后才能进行判断。
二是在系统中区分差别,确定意义或价值。
三是意义存在于价值,又跟价值有所不同。
比如,英语中“shock”、“astonish”、和“amaze”都有“惊奇”的意思,但是程度不一,“astonish”程度最高,“shock”和“amaze”次之。
这种细微的差别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只有在它们所构成的关系中才能实现。
2.意义的分类奈达指出,“语法也是一种具有意义的语言现象。
凡是词组以上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并不简单地是词组中各个词项的意义的总和。
词组的整体意义中有一部分是为该词组中各个词项的意义的总和。
词组的整体意义中有一部分是为该词组的特定语法结构所决定的。
”后期奈达将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认知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9b6476d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2.png)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也需要考虑语言 的审美。好的翻译不 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 含义,而且在目标语 言中形成了优美的表 达。这需要对语言的 美学有深入的理解和 研究
跨文化交流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 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 化,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境分析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 对应,更是语境的对 应。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对源语言的上下 文、背景知识等进行 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以确保在目标语言中 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 义
语义选择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过程中,语义的 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每个词、每个句 子,都需要在目标语 言中寻找最贴切、最 自然的对应表达。这 需要翻译者对目标语 言有深入的了解和掌 握
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的 策略和技巧。比如,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 异化、动态对等与形 式对等等。这些策略 和技巧可以帮助翻译 者更好地处理翻译中 的难题和挑战
校对与编辑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认知见解
翻译完成后,校对和编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仔细 的校对和编辑,可以发现并纠正翻译中的错误和不准确 之处,提高翻译的质量
9 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 达方式,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目标读者的需求
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 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 景。不同的读者有不 同的阅读目的和需求 ,翻译者需要根据读 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 ,选择合适的表达方 式和语言风格
翻译工具与技术
翻译认知见解
谈认知在翻译中的作用
![谈认知在翻译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5bd17f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5.png)
谈认知在翻译中的作用
宋玉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表面联系来看,奋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只有部分是可译的.这一认识忽略了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译者大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是完全可译的,其可译性依赖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正是这种可译性使翻译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汇的桥梁.做认知关系方面的翻译研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选取译入语为译者母语的翻译,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挖掘出原文和译文不同的认知思维特征;二是通过认知分析得到的翻译研究成果,其针对对象应该是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在他们具备了相当词汇量的情况下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认知性的认可度,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
【总页数】1页(P82)
【作者】宋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角度谈英语经济新闻中的隐喻翻译 [J], 王福丽
2.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J], 刘帅
3.从认知范畴谈《诗经》中植物词汇的翻译 [J], 董佩芸;李于丹
4.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 王茹茹
5.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J], 刘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08d7c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8.png)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深远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跨文化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理解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理解更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只有深入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有效完成翻译工作,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精通语言,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实现精准、准确、流畅的翻译,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文化、翻译、影响、语言、密切关系、挑战、文化因素、差异、质量、重要性、交流、桥梁、理解、关键。
1. 引言1.1 文化和翻译的定义文化和翻译是两个互相交织、紧密联系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等众多方面,是一种共同的认知、实践和习俗的传承。
而翻译则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的媒介。
在翻译领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传递源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只有深入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才能实现翻译的准确、流畅、自然。
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沟通的工具。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促使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愈发凸显,对于翻译从业者来说,深入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选择。
1.2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文化和翻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翻译则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工具。
认知与翻译
![认知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61fc3e44693daef5ef73dc9.png)
❖ 翻译毫无疑问是一个原型范畴。把翻译看成 是一个原型范畴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不仅 林纾和庞德等所谓“边缘”的翻译也被纳入 了翻译研究的范畴,而且许多在过去不能登上 翻译研究大雅之堂的应用翻译近年来也被纳 入到翻译研究的范畴。(王仁强、章宜华, 2004)
原型理论与翻译策略
❖ Neubert&Shreve (1989)采纳了篇章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篇特 征包括以下7个方面:意图性、接受程度、情景性、信息性、连贯 或意脉、衔接或文脉和互文性。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在目标 语篇中可以用来整合这7个语篇特征的语言手段,而这项任务必须 在目标语文化原型或规范中予以实施。
“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尹富林,2007)《外语与外语教学》 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活动中,各主体之间既存在对话交流关系,
又存在角色转换关系,同时还存在一种映射关系。映射是概念 整合理论的核心概念。整合理论强调的是概念,是对具体事物、 具体认识的抽象。源语作者在形成源语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 对“生活世界”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运用符号(语言)进行 自由、自主的认知、概括、描述和表达,最后形成了具有意向 性的文本语言,从而完成了自己主体性的劳作,形成源域。译 者在解读源域中这些“概念”和“符号”时不是将源语逐字 逐句翻译过来的,而是将之以概念的形式并参照给定的语境映 射到“的域”的译语中。比如,我们在解读英语中动词“致使” 概念结构时,这一结构首先作为“致使事件”概念映射到汉语 中,进而促发了“使、让、把”等句法概念结构,否则就会出 现不可接受的译文。这种即时映射随翻译活动的深入呈在线 (on-line)发展模式,以使翻译活动得以延续。
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论修辞》中定义为“将属 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因此,隐喻 被看做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考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e8b3d35915f804d2b16c162.png)
张 成 成 :认 知 视 角 下 的 翻 译 思 考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考
张成成
( 上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出口。翻译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行为方式,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翻译的意义必须以人为本,始终是人们体验与认知的结果。随着人们体验与认知的变化,中译英在不同的时空发
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翻译结果。
【关 键 词 】语言;约定俗成;翻译;体验与认知
中 图 分 类 号 :H 05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0125(2017)16-0219-01
― 、翻译是体认的结果
语 言 的 产 生 促 进 文 化 的 交 流 ,翻 译 在 文 化 的 交 流 中 扮 演 着 不 可 或 缺 的 桥 梁 作 用 ,承载着目标语与源语言的文化属 性 。而认知翻译学家认为翻译是第三种文化,是人们体验与 认 知 的 结 果 。虽 然 人 们 可 为 达 成 某 种 目 的 而 约 定 某 种 翻 译 规 范 ,但这种规范只能是合同式的就事论事(王 斌 ),只能是 简 化 的 约 定 俗 成 现 象 ,不 能 一 概 而 论 。翻 译 会 随 着 语 言 表 达 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语言结构映射经验结构,经验结构表 现为百科知识性的概念结构,具有鲜明的体认结构。” (王 斌 )而这种语言表达的主体是人,人的体验认知也是不断变 化 的 。翻译 学 家 用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理 论 去 解 释 翻 译 现 象 ,从 而 促 进 了 认 知 翻 译 学 的 蓬 勃 发 展 。认 知 翻 译 的 研 究 开 始 受 到 一 些 学 者 的 青 睐 ,强 调 人 的 体 验 与 认 知 在 翻 译 中 所 起 的 重 要 作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c6bf99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7.png)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尝试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分支学科。
它探究人们的思维和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想法和理解世界。
相信认知语言学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会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运用认知语言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认知语言学将人类语言能力视为思维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产物,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系统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演化。
而同样的观点也适用于翻译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理解原文中的想法和概念,然后再考虑如何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涉及到了翻译者在思维和语言之间不停地跳跃,不断转化思维模式,才能将原意表达出来。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掌握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传递书面和口头信息。
其次,认知语言学还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人们在口译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和思维。
例如,翻译者可以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分析方法,来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和用词,以便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目标语言。
同时,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语用语。
在跨文化翻译时,理解和顺应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口译活动对翻译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认知语言学还能够帮助翻译者提高口头表达的流畅度、准确性和连贯性。
例如,通过实践和反思,翻译者可以纠正自己在口头表达中的一些习惯性错误,如语气错误、时态混乱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可以启迪翻译者如何在口译活动中善于运用语言隐喻、运用语言修辞,提高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稳定掌握认知语言学知识和运用认知语言学策略,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应对口译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帮助口译工作更高效、更贴近客户需求。
鉴于口译活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强烈建议各大翻译机构和翻译培训机构必须注重认知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翻译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质量的翻译培训服务。
从认知视角浅谈英汉翻译
![从认知视角浅谈英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c2d178027d3240c8547ef3b.png)
从认知视角浅谈英汉翻译作者:熊希,王斌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摘要:认知翻译学将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紧密结合。
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对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模式。
不同民族认识、感知世界所取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事物。
作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对于翻译的研究,必须根植于人的思维以及文化。
而人的思维方式形成来源于人的体验与认知。
首先分析语言的认知视角,作为语言在文化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的认知视角必然与语言的认知视角息息相关。
本文以语言的认知视角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作为理论支撑,分析英汉成语翻译、电影名称翻译以及英汉翻译中的隐喻来进一步探索英汉翻译中的认知视角转换。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体验与认知认知视角语言文化■一、语言的认知视角结构主义语言观分析文本时注重结构本身,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意义。
但是结构主义语言观脱离现实世界与人的认知过程。
结构主义和体验认知对待语言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只关注语言结构本身,把约定俗成的语言交际平台看成大脑固有的深层结构机制,不关注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经验背景;而后者,则一切从经验背景出发,关注语符和其产生时间之间的关系(王斌,2015:27)。
地球上有些地带不可能下雪,人们从未见过雪,那么所处这些地带的人们的语言系统里就不会出现有关“雪”的词汇,所以语言是反应所处的环境和世界。
自然环境、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都会直接反映在语言中。
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来源于人对于生活的体验。
所以语言是人体验认知的产物。
体验认知并不是全面的,如果所处自然环境中的某些现象比较丰富,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就比较充分,这个环境中所产生的语言词汇也就随之丰富;反之,如果这个环境中没有的现象,在语言中也会出现词汇空白(王斌,2015:27)。
人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的体验也是有局限性的。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认识的世界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说不同的语言表达自我。
认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认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3b902896c85ec3a86c2c508.png)
科教文化·211·认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蔡扬贲雪(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摘要: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认知;翻译;语境现代语言研究表明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个离不开人的认知过程。
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首先要意识到说话时的语境及受话人的背景知识,以最经济的语言把自己的意识表达出来,这种意识和表达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也是解码与语码转换的过程。
离开这一认知过程,所用语言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说话者就得依的意思。
受话人要从所接收的话语中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赖于他的认知来进行判断和推理。
同样,作为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理解和表达也离不开认知的参与。
认知作为人所具有的包括直觉、记忆、推理等因素在内的心理能力,在语言翻译中常常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与作用。
本文即拟对此作点粗浅的探讨。
1语言运用与认知过程人们究竟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语言符号的本质。
1.1能指与所指语言学家索绪尔正确地论述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语言符号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能指(significant)和所指(signifie)的功能。
所谓所指就是指语言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地说就是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和书写形式,但从本质上来说能指是一个能区分意义的音位学概念,它可以有不同的体现形式。
例如汉语中“妻子”的能指形式有“妻子”“老婆”、“内人”、、“爱人”等。
所谓能指就是指语言符号的内容形式,也就是指语言符号本身所具有的概念意义,但从本质上来说能指是指向某一概念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同一语言符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概念。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ea079b2ad02de80d5d840c9.png)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本文从认知角度简要阐述隐喻,从文本转换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并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转换喻体法。
对理解隐喻和正确地翻译隐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文本转换文化内涵翻译一、引言西方比较系统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献论及隐喻的典籍也很丰富。
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隐喻的语义学研究,3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不仅从语言学角度而且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作语义研究;7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多种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大量论著出版问世。
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如束定芳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聂炎论证了隐喻的五种功能: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
郑洪仁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这些研究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二、隐喻及认知(一)隐喻的本质。
隐喻是一种凝练的明喻,用来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其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作为修辞格的一种,隐喻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
隐喻具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本体,喻体,喻意。
(二)隐喻的认知。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并提出了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机制,即隐喻是由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的,是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
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
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
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的,译文从来不是唯一的,相同的文字,对于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激起”不同的感受。
因此译文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有的只是无限的接近。
不同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从而产生的译文也不同。
关键词:翻译; 认知; 经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本质上是各种文化和地区之间的一种交流和沟通。
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尤其是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
《圣经》中的创世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消落之后,诺亚的子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当时天下的人都将同一种语言。
后来,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讲各自的语言。
语言的隔阂阻碍了人类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阻碍着文明的发展。
而翻译则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终于活动之一。
西方翻译的起源在与对《圣经》的翻译和传播,而中国的翻译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佛经的传播和扩张。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
认知(cognition)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初起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即“人感知世界和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张辉,祝良,1999)。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组成。
每当感官记忆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
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
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着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因此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
人类的认知心理共性促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共性,各种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正是以这种共性为基础的。
翻译活动则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性质。
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
翻译则是一种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的跨民族的认知活动。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
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
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
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
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等能力。
语言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又触发了把语言作为对象的翻译研究的新变化。
翻译研究超越了传
统的译学理论,开始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主体认知问题,也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范畴下的各种翻译现象及其本质。
翻译的认知研究,一方面是指以认知为出发点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术语来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发现翻译过程中最根本的规律。
双语转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无论是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译语文本的产出,都要受到认知主体心理表征的制约,可以说是认知的制约。
翻译的首要步骤是理解。
只有充分读懂原文的意思,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翻译。
译者首先是读者,他要深深的,细细的体会原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或是意境,自己体会了,然后再表达出来,有些人,可能在初级的体会阶段就没有能领悟到原作的意思;好一些的人,可能体会到了原意,却不能完好的再输出或是表达出来。
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
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
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