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化问题的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症候分析与完善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症候分析与完善策略作者:徐汉晖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8期摘要: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然而,关于高校教师考核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并未出台可供具体操作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文件,各高校对教师“自由裁决”的空间较大,评价细则也各不相同,在教师考核上,既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11-03“所谓教师评价体系,就是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等”[1],它的作用在于使教师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从而充分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职业和学校事业共同发展。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然而,无论“一流学科”的建设或“一流大学”的建成,最终都要依赖“一流人才”去攻坚克难,去组织实施。
那么,高校如何进行“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呢?是采用解决编制、高薪养人的激励机制,还是实行聘期考核、非升即走的鞭策模式?答案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其实,高校要想打造一支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扎实、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关键在于首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以此来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效能。
一、基本现状:教师考核评价同质化的趋向由于高校对人才的管理与考评本身涉及诸多显性和隐性环节,因此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比如,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虽然只有两大块,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但如何衡量教学质量与考评科研成果,“计量方法”并不能简单化。
因为教师的学科领域不同,其研究方向必然不同,还有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也截然不同,甚至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误区一:工程化驱动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十、百、千工程”、“百、干、万工程”、“名师名校工程”的口号漫天飞,企图用工程管理的思想模式去推进教师的专业化。
从实践层面看,工程化的管理的思维方式只不过是有助于强化行政监管的力度;从理论层面看,是同落后于时代的机械组织密切相关的。
基于“名师名校工程”的教师研修组织都是依靠隐性的规定、行政的规定形成的非学习型的组织,其成员的学习完全是按照规定的步骤、限定的内容展开的,教师没有主动的参与权,甚至没有执行权和选择仅,这完全是机械组织,是一个工程化驱动专业化的误互。
教师的专业化只能依靠学习型的头脑组织,这种组织要求通过专业对话,自主判断,行动研究来驱动。
所有的教师都是管理者,特别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班级的管理者。
误区二:消闲化驱动专业化。
作为教育的媒体,教育的报刊,它应该是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播种机,应当紧贴国际学术前沿,应当紧贴改革实践的前沿,但是这几年来,令人担忧的是国内有些教育报刊自我变换,离开了教育改革的主题,离开了教育主流的话题,制造炒作教育新闻。
作为一个教育刊物,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应当是教师发表教学心得感悟的天地,不应当是由某些新闻记者包办代替的一个阵地。
这种消闲化实际上是一种反专业化,是一种非专业化。
误区三:行政化驱动专业化。
教研室要改变过去的“考研室”状况,成为真正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心,教研室应当率先自我改革,自我革新,不能走过去那种行政化的道路。
教研室对下面的影响非常大,指令正确的话当然影响很好,如果错了影响是很坏的。
如教研室一直在强调低年级阶段探究性学习,中高年级阶段研究性学习,这种区分有根据么?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回事。
所以这些不必要的名词的炒作毫无意义,更多地应关注一些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双语教育,奥数,问题很多。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1. 引言1.1 学校管理与学校治理的区别学校管理与学校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都是对学校进行管理和运作的方式,但在实质和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学校管理强调的是对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和运作。
在学校管理模式下,通常由校长和行政人员来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管理等。
管理者通过规章制度和权威来管理学校内部的各项事务,目的在于确保学校的正常运作和秩序。
相对而言,学校治理更强调的是学校的内部参与和共治。
在学校治理模式下,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参与者共同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形成一种共同治理的机制。
学校治理注重的是民主参与、权力共享和责任分工,通过多方参与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提升。
学校管理更倾向于强调权威和规章制度,注重管理者的决策和控制;而学校治理更注重参与和共治,强调共同治理和权力分散。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学校治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1.2 学校治理的重要性学校治理是指在学校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促进学校内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共治,实现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治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治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学校内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学校治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可以确保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公开和公平,减少任意性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强学校对社会的信誉。
学校治理有利于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
通过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系,激励全体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办学的创新和发展。
学校治理是一个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透明度和公正性、激发师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只有加强学校治理,形成各方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徐定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基本途径。
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成《纲要》提出的本项改革任务,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加快步伐,抓紧抓好。
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的基本理念。
公办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及其实现策略
公办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及其实现策略作者:盛况罗志敏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1年第03期[摘要]厘清二级学院的治理体系,揭示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学院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院治理体系中采用党政负责、教授治学、师生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治理要求,是中国当下公办高校学院治理体系最合适的选择。
推进新型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推进的过程。
[关键词]治理体系;现代大学制度;共同治理;主体责任清单[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041-05[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0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并做出决定,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優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治理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高校管理重心下移步伐的日渐加快,二级学院的治理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级学院是高校最基础的实体单位,其治理体系反映了大学管理者对办学治校的理性思考,决定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质量,对于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厘清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学院是大学的基本映射,是大学各项功能性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要具体落实到学院才能得以完成。
(一)学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学院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存在的,且随着大学的兴盛而不断壮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原来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许多大学在校系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学院,学院成为联系学校和基层单位的中层组织,开始在大学发展中发挥作用。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新)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新)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1.为确立课题做好准备由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一旦停止研究,势必会落后。
鉴于我们身处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宣传终身研究理念,大力提倡建设研究型社会。
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然而,要培养这种研究型人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研究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务必提高研究能力,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面对更新迅速的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仍然将研究方式局限于个人研究,其专业发展速度势必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
这时,学会通过与他人共同研究、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来提高研究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经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
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明确课题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如果提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组织的共同的愿景(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答不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
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
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作者:马健生…文章来源:《教育科学研究》点击数: 9806 更新时间:2007-6-7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既有新课程的支持者,也有新课程的批评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学科和理论背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基础教育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
本文以这些研究文本为对象,通过概括,试图比较集中地反映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以便于系统分析和解决。
一、新课程开发中的困境课程开发是推行了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破旧立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审与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课程开发理念。
然而,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些课程开发理念暴露出不少问题,面临着多元性与确定性、理想性与操作性的两难困境。
1、新课程标准制定。
新一轮课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给以严厉批判,力图创建与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然包含知识、技能,却极力淡化知识在教材编制和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观、非理性因素。
在教育理论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我国的课程概念应该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课堂教学将从“人(教师)一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一应答性环境系统”;开放经验要求开放学科、开放课堂、开放学校,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
这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教育观念使得课程标准词义模糊,没有明确指向,缺乏确定性,最终陷入种随意论说的境地。
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无法具体操作。
2、教材编审。
教材编审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编审队伍良莠不齐、观念陈旧,编审队伍之间关系缺少协调;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落后,教科书的内容未能与我国社会生活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与地方自行了编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教科书内容存在克隆现象;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导致此教科书编写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学科在整个课程架构中的定位和各个学习领域的特性,而是各自发挥,想当然地去解释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时间紧张,无暇顾及教材品质。
幼儿园行政策划
幼儿园行政策划
引言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行政政策的制定对于幼儿园的
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行
政策划策略,以帮助幼儿园实现其目标。
目标
1. 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确保幼儿园内部设施和设备符
合安全标准,并制定相关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
2. 促进学生发展:制定课程方案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幼儿园学
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家长定期交流
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以促进家校合作。
4.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确保幼儿园的行政管理程序和流程高
效有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行政政策策划策略
1. 制定安全管理政策: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安全标准、应急预案和安全巡查制度等,以确保幼儿园的安全。
2. 设立学生评估机制:建立学生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加强教师培训:提供定期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园学生的需求。
4. 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会议,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家校合作。
5. 建立行政办公室:设立专门的行政办公室,负责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工作,确保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结论
通过制定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行政政策策划策略,幼儿园可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安全管理、学生评估、教师培训、家长合作和行政办公室的建立都是关键的方面。
幼儿园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这些策略,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班主任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常见问题和对策
班主任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常见问题和对策一、常见的问题(一)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
行政化就是采用有效的行政手段去进行管理,教育管理行政化就是不考虑教育、学术规律,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力,采取各种行政方式、手段和相应的机制来对教育实施管理。
一线班主任可能会在学校面临这样的疑问:怎么校长什么事都要管?一面由于学校的核心工作内容都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和审批,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内部管理部门也是按照政府机关来设置的,班主任由学校直接任命,听从学校的安排。
这就造成了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管理者,实际上既无行政权力,也失去了自身的学术权力。
这种过于行政化的管理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也严重制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学校评价过于片面。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新的活动。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评价班主任老师时,班级学生成绩是紧密相关的,围绕班主任班级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过于片面强调结果评价。
例如本学期期末考试,这位班主任班上学科综合排名第一,期末表彰中便被评为了优秀班主任。
这种激励方式这种评价基本上是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简化为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了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教师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
导致教师过于注重分数,认为只有班上学生成绩好才是一位好班主任,使得教师注只重视钻研教材、考点、考题, 而忽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制了教师自身成长,也无形中影响了班主任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融洽氛围。
(三)家庭教育严重失衡。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由学校来完成的,学校应该承担孩子的绝大多数教育工作。
而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几乎不与学校及老师联系,这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几乎处于脱钩状态。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普遍存在隔代教育、过于溺爱和缺失关爱的问题。
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课本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对于孩子在各种技能、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则较为轻视。
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
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过重、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负担过重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因此,我们亟需对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应当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校应当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提倡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应当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应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应当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保证教育质量。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我们还应当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希望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教育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受制于自身规模结构、生存环境、自主程度及理论指导等因素,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走出困境,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思路,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整齐划一转向灵活多样、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由传统管理转向资源开发、由经验借鉴转向理论引领。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对策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
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师资问题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图从中观层面,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作些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思路。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教师队伍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加大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逾千万,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
如此庞大的队伍,在分布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一是地区不平衡。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数量充足,甚至出现富余;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教师紧缺。
二是城乡不平衡。
在同一个地区,城市教师过剩,农村教师不足,一些农村学校因缺乏师资采取大班额教学,或聘用临时代课教师上课。
三是学段不平衡。
受人口出生波动和高中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高中教师普遍紧缺,相对而言小学教师有些宽松,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即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
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高中教师恰好相反;在学历结构上,到2005年年底,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小学教师98.62%,初中教师95.24%,高中教师83.46%;其中具有高一层次学历者为:小学教师56.35%、初中教师35.31%、高中教师1.18%。
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高校管理中,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不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形势的高校学生管理,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优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策略,以期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06-01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高校管理中,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壮大。
如何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教学管理方法的缺失、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1.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大多采用从本校毕业的本科生中选留或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方法,因此干部队伍的结构年轻化。
尽管年轻的辅导员易于同学生沟通,但同时也存在着经验不足、干部队伍结构十分不稳定,流动性强的缺陷。
2.教学管理方法的缺失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方法,导致对学生的训导过多,对学生的服务和权益的保护较少,这样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尤其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表现在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方面。
多年来,学校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制定了符合本校校情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对我们的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存在“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时常处于“尴尬的境地”。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作者:沈胜林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年第09期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面临新的目标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给基础教育学校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向教育现代化,我国学校治理必须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学校制度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四大价值取向。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学校治理治理体系价值取向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所提出的新要求。
为有效解决学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合理化、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方面下功夫。
一、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教育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针对我国教育发展基本状况,适时提出的一种教育决策。
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
第一,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在学校治理中统一思想。
在统一治理思想之下,学校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学校在人力资源、时空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上更具有能动性。
第二,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以现代化的标准完善学校治理过程,有利于促进治理行为的规范性。
这样,才能以制度的力量约束师生治理参与行为,规范师生双向教学活动,以规范性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第三,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学校在治理方式上加强有序和有效的改进,这有利于推动学校不断优化整个治理过程。
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学校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政策杠杆方式、制度方式、经费调节方式、信息技术方式等多样化治理方式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校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学校面向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教育现代化强调信息的分享互动,这也有助于加强学校治理信息的及时传达和治理结果的及时反馈,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时改进,推动学校治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治理的效果。
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教研活动探究
・32・浚学占簷理2020年12月1日E-mail : jxyglcn@ 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教研活动探究**该文为2019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目标导引+任务驱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3707012)的研究成果田立东(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山东潍坊,262500)摘要传统校本教研存在行政化、浅表化、碎片化、孤独化和脱节化现象,制约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深刻理解。
通过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研究的主题项目研究、以赛促学活动、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对照研究、"四备二思一研”常规教研行动等措施,建立“备一研一教一思”一体化的教研生态,增强学校教学研究的深度,提高教师的课程标准理解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深度教研研教共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要求 “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 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应该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研进行,本文以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校本教研为例,从基于课程标准研究的 校本教研的现状、内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校本教研的现状1.教研行政化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很多是在学校科室的安排下,完成上级的规定动作:说说上周的工作,安排下周的教学计划和导学案的分工,谈谈学校和级部安排的工作任务,填填学校下发的教研活动记录。
纯 粹成为应付科室任务的一项工作,把有限的教研时间浪费在行政化的事务上。
2•教研浅表化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浅表化,使得教师对课程标 准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和内容层面,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导致教学设计有内容无情境,有情境无活动、有活动无体验、有体验无 问题、有问题无合作、有合作无评价、不能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任务,导致课堂教学假主体实包办,假探究虚繁荣。
教育行政工作中的困难与突破策略研究
教育行政工作中的困难与突破策略研究教育行政工作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就教育行政工作中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突破策略。
一、教育行政工作面临的困难1. 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当前,教育行政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些僵化和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
例如,决策体制不够灵活,很难及时作出针对性决策,导致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协调机制不完善,各级行政部门之间协同工作不够紧密,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
2. 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行政工作所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设施设备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同时,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存在着城乡教育差距和贫困地区教育困难的问题。
3.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教育行政工作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不完善。
一些教育行政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专业学习,导致其教育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较低。
二、教育行政工作的突破策略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
加强教育行政各级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同时还应加强与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教育主体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对教育行政工作的经费投入,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条件。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最大化。
3.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学习,提高其教育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的人才选拔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行政工作。
同时,加强对教育行政工作者的激励和评价,提升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行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支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加强与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5. 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行政工作要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抓住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发展。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教育方案教育方案近年来,我国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体制僵化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教育方案。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
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政府应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支持,提高教育经费的比重,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同时,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教育体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都比较僵化,需要进行。
首先,要推行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的教育机会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学校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的自主权,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同时,要教师的职业发展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第四,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政府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帮助家长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园和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第五,深化教育体制。
要打破招生和升学的重压,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
第六,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不应仅限于国内,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水平。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教育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行政化问题的策略中国教育问题长期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
而对中国教育种种问题之分析,又都越来越集中指向一个焦点———教育行政化问题。
教育行政化问题的实质是教育行政权力没有准确履行自身职责,教育行政权力越位或缺位问题严重,教育行政权力滥用问题突出。
一方面,“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Powertendstocorrupt,andabsolutepowercorruptsabsolutely)1;另一方面,“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2。
只要是权力,人们都有滥用它的偏好和内在冲动。
这是因为滥用权力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额外利益,也是人性使然。
3所以,探索束缚教育行政权力的机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让教育行政权力遵守权力的边界,我们必须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教育行政化问题的特殊背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推进教育行政立法民主化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及其结果。
4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
行政立法的优点是: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具体性,能满足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
行政立法的缺点是:行政立法相当混乱、良莠不齐,立法人员的素质、立法技术、立法程序、立法效果等问题颇多,部门保护主义及地方保护主义泛滥,越权立法、无权立法、以法争权、以法争利的现象普遍存有。
有些行政立法甚至侵犯到公民的权利乃至基本权利,如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迁徙自由、言论自由,侵犯公民的平等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结社权等。
从古典宪政理论出发,行政立法的扩张会肆意侵犯公民的权利。
“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力。
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权力,法律就不能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即社会的同意。
除非基于他们所授予的权威,没有人能享有对社会制定法律的权力。
”“5当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有了。
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个法律。
”6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降低教育行政立法存有的风险:一是限制教育行政立法,二是探索教育行政立法民主化。
在限制教育行政立法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作者认为让权力机关即人大教育委员会来承担更多的教育立法可能更合适。
也就是说,尽可能减少教育行政立法,在权力机关难以承担更多立法任务的情况下,可以让权力机关的教育委员会承担一些教育行政立法工作。
权力机关的教育委员会毕竟具有一套民主的机制,更有利于开展立法工作。
有些教育法制必须由行政机关承担的,则应探索教育行政立法民主化。
以前行政不讲求民主,在“行政立法”、“行政自由裁量”等行政权限空间里面,主要是靠行政权领导人的良心和伦理来决定公共利益的维系。
但在信息社会,人们信息沟通和意志表达的渠道很便捷“,行政民主”的理念应该被提到议事日程。
要增强行政立法过程的民主化,特别要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
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公民社会和公平得到最大水准体现的现代社会里,凡涉及全体公民利益、公共秩序的法律,都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以及机会均等地表达各自意志的产物;凡是涉及部分公民利益、某领域秩序的法律,也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以及机会均等地表达各自意志的产物。
至于公民如何参与行政立法,如何表达意志,则是一个持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作者在此比较期待的是由民间组织提出法律草案的模式。
当前,中国的立法经常陷入“部门利益”的困局,民众的声音难以得到有效的传递。
之所以形成这个困局,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立法过程基本上是封闭的,从法律草案的起草、审议到表决,都是在行政部门和立法机关内部封闭运行,民众的声音难以传递进去。
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民众参与机制,其中的核心环节是法律草案的起草。
我们可以在教育行政立法过程中建立“民间组织起草法律草案”的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组织起草法律草案。
民间组织起草的法律草案在达到某些标准后可以直接送立法机关进行审议和表决。
二、构建理性官僚制的教育行政组织政府模式,就是在某种社会形态下,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依从特定的标准而组成的政府形式或样式。
739在一般政府模式方面,中国不像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中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国家大事的决议和执行均体现在人民代表身上,讨论和执行合而为一。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提升效率,保证其人民性;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即对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容易产生权力腐败、滥用权力、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政治和社会问题。
738在政府结构模式方面,中国属于单一制中央集权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政治体系中,主权权力为中央政府所保有,中央政府的权威可直接及于其公民,并可随意变更地方单位的制度。
中央政府可以随时决定收回地方单位的权力,地域性次级单位并不是固定的。
750在政府功能模式方面,中国政府属于“大政府、小社会”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全能主义政治,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了“大政府、小社会”模式。
政府大包大揽,什么都管,只给社会留有较小的空间,社会不拥有任何权力,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严重失衡。
政府功能大而强,社会功能小而弱。
763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能主义政治虽然有所削减,但是“大政府、小社会”模式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在政府过程模式方面,中国没有建立理性官僚模式,属于政治动员模式。
政治动员模式超脱了一般的制度程序,把政府过程的重点放在广大群众身上,强调大众动员和参与,以此作为达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的手段。
当代中国的政府过程往往就是与政治动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毛泽东时代最为明显。
邓小平时代,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被放弃,决策者更倾向于运用官僚模式而不是政治动员模式来制定和贯彻政策,行政组织的正规化、制度化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但政治动员模式在某种形式上依然存有。
从政府过程角度来看,政治动员模式在一定水准上和一定范围内弥补了官僚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在某些领域中使政策的渗透力达到最大化,产生了即使在一些官僚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中也难以达到的施政效能,这是当代中国在1949年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虽然官僚体制的结构与功能存有很多问题却能够实现高效行政的重要原因。
但是,政治动员模式的负面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容易导致错误政策难以纠正的局面,甚至造成不同水准的失控现象。
教育行政属于国家政府行政的一部分,受到政府模式的影响。
在中国政府模式的影响下,教育行政权力出现滥用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政治民主的完善往往需要经历复杂的社会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的。
所以,为了尽快解决中国的教育行政化问题,我们可以探索教育行政组织的理性官僚制改革。
理性官僚模式主要是按照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设计建立起来的。
它提倡理性精神,尽量克服管理过程中的感情因素,试图使组织按照一套系统的规则保持高效运转;它崇尚法治精神,贬抑人治因素,使组织关系的行为克服混乱,实现有序运行;它注重科学精神,能够把知识和技术放在重要地位,使得管理精确、稳定、可靠,从技术上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水准。
虽然说官僚模式也存有一些问题,但是,具体到中国,针对中国行政组织的政治动员模式的弊端,作者认为还是应以构建理性官僚模式为目标。
为此,可以探索教育行政组织的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相对于首长负责制而言的,是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
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人民选举或由民选首长指定,下设教育行政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委员会制当然有其缺点,比如:责权不明,事权不一,容易造成相互扯皮;行动迟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委员来自各行各业,未必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降低教育决策的专业性,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
但委员会制的优点在于:(1)委员会的成员由人民选举或由民选首长指定,能够较好地反映民意。
人民可以通过选举委员发挥对教育的影响力,提升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性;(2)决策能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较为周全,能反映并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发挥各种人才的特长;(3)可以防止独裁专制的现象发生。
首长负责制有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迅速、效率高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行政首长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精力有限,决策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或难以胜任;(2)行政首长一人独揽大权,缺少监督与制约机制,容易形成独断专行,不符合民主精神;(3)公众参与教育管理的机会较少。
一般来说,相对于高效率,教育行政更需要民主。
所以,教育行政更应该实行委员会制。
三、实行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与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式,包括领导和管理教育行政事务的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教育行政权力的确立和划分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
8从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来看,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总体上属于中央集权型。
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固然有其优点,比如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可以统筹安排,促进全国教育发展规划,使各地教育协调一致、均衡发展,增强效率,等等。
但是,这种体制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中央掌握管理教育的大多数权力,中央定下统一的标准严格执行,不利于地方依据自身的需要和背景发展教育,使整个教育体系缺乏弹性和必要的多样性,难免使全国教育陷入僵化、呆板,缺乏地方个性;沟通层级复杂,不利于解决地方的教育问题;不利于提升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水准,难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决策当中。
在教育行政活动中,教育行政体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直接影响教育行政活动。
在中国,教育行政权力滥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有必要实行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
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是相对于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而言的,其特点是:中央虽然设有主管教育的部门,但仅是协调和辅导者的角色,其功能是促进地方教育事务的推进以及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在人事、课程、经费以及监督等方面的权力主要在地方,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太大的权力。
地方分权制固然有其缺点,比如:中央缺乏统辖权限,不利于教育标准的统一和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行;地方各自为政,容易造成国家整体资源分配上的不经济,不利于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容易导致地区差异扩大等。
但地方分权制也有其明显的优点,包括:(1)地方拥有绝大多数权限,可以根据本地需要制定教育政策,因地制宜地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2)教育权力分散各地,可以较少受到中央政权更迭或政治运动的影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3)地方负责本地教育事业,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发挥地方的聪明才智,减少对中央的依赖性;(4)减少沟通的层级,尽快解决地方的教育问题;(5)提升教育民主化水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