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秦文学 (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1、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2、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 3、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 史家散文
一、《尚书》 三、《国语》 五、《战国策》 二、《春秋》 四、《左传》
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同古代史官 的建制密切相关。古代史官制度据班固说是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 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3、《诗经》本是一部乐歌总集,它以音乐为标准, 按风、雅、颂进行了分类编排: 宋郑樵《通志· 总序》:“风土之音曰风,朝 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十五国风160篇,大小雅105篇,颂40篇
4、历经秦火,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称“四家诗”。 齐人辕固、鲁人申培、 燕人韩婴所传三家诗为今文经;鲁人毛亨、赵人 毛苌所传为毛诗为古文经。 四家解诗谨守师门家 法,区别很大。今文三家在两汉占有统治地位, 至东汉末大儒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得以大 行,三家诗渐渐衰落,至唐代仅存《韩诗外传》。
1、萌芽期的口头文学
1)原始诗歌: 春秋以前,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诗、乐、舞”三位一体 除少数质朴歌谣,多系后人伪托之作
2)神话传说: 多散佚、未能系统保存,散见于《山 海 经》、《淮南子》等 包含传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 奇神 话等类型;具有较高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是 中国文学重要的艺术源泉之一
2、主要内容: 《春秋》标举儒家所赞之“大义”——遵 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 反对邪暴,拨乱世反之正。
3、特点: 春秋笔法——指的是《春秋》作者以一字“寓 褒贬、别善恶”,来表达其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 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其文用字精审,委婉含蓄,讲 究“微言大义”。
开后世为尊者、贤者、亲者讳的不良史传倾向。
2)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第 一部散文集 先秦散文的发展规律是:由简而繁、从片段的 文辞到语录体、对话体、再到较为系统完整的长篇 大论 战国时期是先秦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1、发愤著书(司马迁语) 2、放言无惮(鲁迅语) 3、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章学诚语)
一、《尚书》
1、概要: 《尚书》是我国最早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编 者阙考。 《尚书》分虞书(2)、夏书(2)、商书 (5)、周书(19)四个部分,其中虞、夏书为 后人所追记。
2、主要内容: 《尚书》记载上古各代君王的誓言、命令 以及贵族的诫词等,反映了“天命神授”、“敬天 保民”的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
二、《老子》、《庄子》
1、《老子》 又名《道德经》,战国前期,道家后学纂 辑老子学说而成。共81章,上篇37章称《道经》, 下篇44章称《德经》。 以老子哲学思想“道”为核心。 韵散结合,寓理于形,凝练精妙
2、《庄子》 道家著作,战国中后期成书。存33篇,内篇7 为庄子自著,外篇15、杂篇11则为其门人后学所著。 《庄子》多“出世”思想:齐物我,等死生, 追求逍遥之境。 其文构思奇特,意出尘外;其言洸洋自恣,意 到笔随,善藉由寓言与神话创造非常之审美形象。 庄子其人、其文对后世影响极大。
1、《诗经》共305篇,其创作时代上自西周初年下 迄春秋中叶,前后约500年。它原称《诗三百》 或《诗》,至汉代被儒家尊为典后,始以《诗经》 为名。 2、《诗经》作品所以能集中起来,主要有采诗和 献诗两条渠道。关于诗经的编集,司马迁在《史 记· 孔子世家》中提出孔子删订说,经后人考证此 说并不可靠,整理、编集《诗经》的当是周王朝 的太师和乐工。
四、《左传》
1、概要: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虽是“依经作 传”,但远较《春秋》详瞻完整,记事亦多出27 年。 其作者传为春秋时左丘明,然成书约在战国 初。
2、主要内容: “ 民为邦本”的 “民本”思想是《左传》 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
3、特点: 《左传》之文,洋洋大观,历来备受推崇: 长于叙事; 善于写人; 工于记言;
先秦诸子散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老子》、《论语》、《墨子》为语录体阶段 《孟子》、《庄子》为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度阶段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论说文的成熟阶段
先秦散文主要著作
历史散文 春秋时期 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 《尚书》《春秋》 《墨子》
《国语》《左传》 《庄子》《孟子》 战国时期 《战国策》 《荀子》《韩非子》
二、屈原和《离骚》
一)屈原其人 名平,字原。楚国王室贵族,祖上受封“屈” 地得姓。 生卒年不确定(前340?~前278?) 生平当楚怀王,顷襄王之世,“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两度被逐,郢都破而自沉汨罗。
4、农事诗
反映了周代以农为主的经济状况 《周颂》、《小雅》、《国风》中都有保存
如:《豳风· 七月》
5、征役诗 反映西周末年的战争和征役下的民众生活 《国风》、《小雅》中保存较多
如:《王风· 君子于役》 《卫风· 伯兮》
6、爱国诗 指征戍诗中一些流露出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的诗篇
如:《小雅· 采薇》
2、颂歌与怨刺诗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
《颂》保存颂诗最多 怨刺诗则多出自大小雅和《国风》中
3、婚恋诗 《诗三百》精华在《国风》 而《国风》中尤以婚恋诗最为动人
如:《郑风· 野有蔓草》 《卫风· 氓》
《史记· 乐书》:“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 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一、《论语》、《墨子》
1、《论语》 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约在 战国初年由孔子后学编纂成书。 共20篇,主要反映孔子的“仁”、“礼”思 想 首创语录体,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2、《墨子》 是一部包罗墨子言论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 战国时由墨子后学编纂成书。 现存53篇,内容驳杂,体例不一,但以“十 诫”为主,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 为文尚质,讲究逻辑。
第 一 章 先 秦 文 学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论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先秦文学为其源头。
“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 战国时期的文学。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萌芽期: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口头) 2、萌芽期:卜辞、卦爻辞、铭文(早期文字) 3、中后期:诗歌和散文成为先秦文学的主要 样式
三、《国语》
1、概要: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作者传为左丘 明,实为多人编撰。
2、主要内容: 《国语》记言,尤多教诲之语。“重民”、 “尚礼”、“崇德”是其主要思想旨趣。
3、特点: 《国语》“记言”为主,文字已较《尚书》通 俗自然,于明白流畅中显出生活气息。 长于记言中见人物之性情,或于虚构中见情节 之意趣者,是《国语》在文学上的亮点。
一、楚文化与楚辞
1、楚文化的特征: 楚国地处江汉流域,雄踞南方。其地风俗, 民神不分,特重淫祀,巫风独盛。其人南冠而楚 服,操南音,歌南风,别异于中原。
2、楚辞 “楚辞”首先指的是产生于战国后期,以楚 《楚辞》作为一部文学总集的名称,是指西汉 国的屈原、宋玉为代表所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它不 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诸作以及汉人的仿作而编 同于《诗经》,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大量运用 成的题为《楚辞》的集子。后东汉王逸为之作注, “兮”字,句式多变。并且“书楚语,作楚声,纪 题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地,名楚物”(宋人黄伯思《校订楚辞序》)具有浓厚的 楚地色彩,故名“楚辞”。
第五节 诸子散文
一、《论语》、《墨子》 二、《老子》、《庄子》 三、《孟子》、《荀子》 四、《韩非子》、《吕氏春秋》
春秋之末,官学散入民间,私家著述出现; 战国之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 蔚为风尚。
《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正是关乎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说法,“九流” 指的是:儒、墨、道、法、 阴阳、名、农、 纵横、杂等九家;十家,是九流加上小说家。
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 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 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 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 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 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 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 子孙之昌 雪霜茂茂 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 子孙之昌
第三节 《诗经》
一、《诗经》概说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诗经》概说
四 、 屈 原 的 影 响 和 楚 辞 的 流 变
三 、 屈 原 的 其 他 作 品
二 、 屈 原 和 《 离 骚 》
一 、 楚 文 化 与 楚 辞
第 六 节 《 楚 辞 》 与 屈 原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我国历代都有南北文风差异之说,这在文学 史的源头即可见一端。战国末期,南方的楚 国产生了一种叫做“楚辞”的诗歌体。它代 表楚文化那种绚丽浪漫的风格,大不同于中 原文化典重质实的风格。
3)商周钟鼎彝器铭文: 史家的记事文字,乃史家散文的源头 以西周彝器铭文为主,文字增多,间有韵 语,记事由简而繁,用语更为修饰
3、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1)诗歌——《诗经》;楚辞: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 于春秋时期 以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是产生 于战国后期的南方楚国地区的新诗体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两种艺术传统——“风骚”。
3、特点: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字古奥艰涩,佶 屈聱牙。 其风格质直古朴、不事雕琢。 其文体自成一家,实为后世散文之源。
二、《春秋》
1、概要: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鲁国 简史)。 《春秋》乃孔子依据鲁国史料编写,它以鲁 国十二公为记事线索,上起隐公元年,下迄哀公 十四年,简要记载了242年间各国的史事。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
1、周民族史诗
ຫໍສະໝຸດ Baidu
4、农事诗
2、颂歌与怨刺诗
3、婚恋诗
5、征役诗
6、爱国诗
1、周民族史诗 《大雅》保存了一组5篇的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生民》——周始祖后羿——神奇非凡的诞生 《公刘》——后羿曾孙公刘——自邰迁豳 《绵》——文王之祖(古公亶父)——始迁岐山 《皇矣》——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武王——伐纣
三、《孟子》、《荀子》
1、《孟子》 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多系孟子之 手。 共7篇。 以“性善论”为基础,阐释“仁政”和“王 道”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格
形成了气盛辞壮、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
2、《荀子》
儒家经典,战国末成书,多系荀子之手。传 32篇。 以“性恶论”为基石,阐述“制天命而用之”、 “法后王”的“人治”思想,是儒家现实主义的代 表。 文章为体式严整的专题论文,文风典重淳厚, 具长者之度,堪为后世楷模。
堪称散文典范。
五、《战国策》
1、概要: 战国之史,纵横家言。 汉代刘向领诏所编。
2、主要内容: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 列国间的谋臣 策士、说客游士的言行计谋等。反映了一种有别于 儒家的不求道义,只求个人 身名的思想。
3、特点:
《战国策》人物描写突出; 语言敷张扬厉、辩丽横肆; 比喻夸张手法外,杂以寓言; 其汇编之文虽良莠不齐,然佳者实为拔萃之作。
2、萌芽期的书面文学
1)甲骨卜辞: 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占卜的记录。 据考古,卜辞至迟产生在殷商社会中期 (前14世纪),是中国最早的散文
作者是殷商时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 卜辞关乎祭祀、狩猎、农业、战争等,内 容简单,形式朴素,文字简略,不成篇章
2)卦爻辞: 卜筮书《易经》以卦爻辞指告人事吉凶祸 福,反映了比甲骨卜辞更为多广的社会内容 一些卦爻辞形式略如诗歌,或取象描写, 或隐含故事因子,颇具一定的文学意味
四、《韩非子》、《吕氏春秋》
1、《韩非子》 战国末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作。今传55篇, 多系韩非之手。 阐述“法”、“术”、“势”结合的政治观; 反映了法家反复古、主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重质轻文、崇实反虚。但含寓言故事300之 多,居诸子之首。
2、《吕氏春秋》
杂家之书,秦相吕不韦主持门客集体撰著而成。 全书160篇,由八览(64)、六论(36)、十二纪 (60)组成。 兼采儒、墨、名、法各家之说,实为秦之吞并 六国造势,主张“不二”、“执一”的大一统思想。 放言无惮,文风却较平实;百科全书式创新体 式后世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