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哲学思想
二程理学理念
![二程理学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5a24da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8.png)
二程理学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由程颢和程颐兄弟创立,其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二程理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道所创造的,人也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和天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应该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诚:二程理学强调“诚”,即真实、诚实、真心实意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之道:二程理学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状态。
他们主张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执。
4.知行合一:二程理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要紧密结合。
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道理。
总的来说,二程理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真实、中庸、诚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了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有什么感受
![读了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有什么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94a01c9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5.png)
读了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有什么感受《二程全书》汇集了程题、程颐全部著作及其学说、思想。
首先在二程哲学思想中,“理”或“天理”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学说的始终。
他们规定理或天理属于第一性,它是物质世界的总根源。
程疑说:“万物皆出于理。
”“万物皆备于我。
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
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
”程颐说:“实有是理,乃有是物。
”二程认为有理才有物,有事,有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理这里出去的。
明白宣称理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建立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第二,可以探究二程保民之道、以食为本的经济思想。
程颐认为“或一州一县,有年岁之凶,即盗贼纵横,饥赢满路。
"为政者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衣食问题。
程颐也说:“百姓安业,衣食足而有恒心,知孝悌忠信之教,率之易从,劳之不怨,心附于上,因而不可摇也。
”第三可以探究二程顺天搂事的政治思想。
二程的政治思想充满了时代的危机感。
他们企图通过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整顿纲纪,补救废弛,加强吏治,对老百姓实行刑德交替、威惠并重等一系列措施,达到挽狂澜于既倒的目的。
程颐说:“天生之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二程说:“(君主)建立纲纪、分正百职,顺天搂事,创制立度,以尽天下之务,治之法也。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提供理论说明。
第四,可以探究二程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学说。
“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修养的落脚点。
二程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他们所主张的人欲,并不反对延续人们生存的物质欲望,而是反对超过限度的无穷追求。
第五,可以探究二程治经为本,读书明理的教育思想。
二程一生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聚众讲学的教育活动,影响深远。
程颐曾说:“治经者,实学也……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
”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材。
他们在教育上提出“教学不立,人材自坏”,“各因其材,教人有序”,“不学则衰,贵在自得”,“读书会疑,日新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是很有见地的。
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的开题报告
![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b56f7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f.png)
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哲学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渊源深厚,大小派别错综复杂,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内圣外王”哲学是二程哲学的重要代表,旨在实现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国家的治理和谐。
二程哲学将“天”与“理”统一起来,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治国者明于理,民知其从”的政治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面对当下多元化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二程哲学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如何将“内圣外王”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实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选取“内圣外王”哲学为研究对象,从实践哲学视域出发,探究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论文框架本文采用“先理论研究,再实践对照”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内圣外王”哲学进行理论研究,包括其基本概念、思想体系以及历史渊源等方面的阐述。
其次,结合实践哲学视域,对“内圣外王”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内圣外王”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以期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具体论文框架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体系和框架。
第二部分:“内圣外王”哲学的理论阐述1、“内圣外王”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概念2、“内圣外王”哲学的思想体系3、“内圣外王”哲学的现代价值第三部分: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内圣外王”哲学应用研究1、“内圣”的实践途径与现代教育2、“外王”的实践途径与现代治理第四部分:“内圣外王”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1、理论理解不够准确2、实际应用存在困难3、思想体系需要持续更新第五部分: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内圣外王”哲学发展策略和建议1、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2、加强哲学与社会实践的互动3、加强哲学传承和创新能力建设第六部分:结论简要回顾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贡献;提出研究展望和不足之处。
二程集译文
![二程集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fe8d6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0.png)
二程集译文摘要:一、引言二、二程集的背景和概述三、二程集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思想四、二程集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结论正文:【引言】二程集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家著作的合集,其内容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二程集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哲学思想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二程集的背景和概述】二程集,全名《伊川易传》和《伊川经筵进讲录》,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伊川)和程颐(颐)的著作合集。
程颢,字伯淳,程颐,字正叔,两人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创立了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正统哲学的代表。
【三、二程集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思想】1.伦理道德观念二程集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们提出“性即情”的观念,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的情感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同时,二程还提倡“格物致知”,认为通过研究自然界可以认识道德规律。
2.政治思想二程集主张君主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德治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他们认为,君臣之间应以道义相交,君主应当倾听民意,选拔贤能,使政治清明。
3.教育观念二程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风气的关键。
他们主张教育应面向全体人民,不分贵贱、男女,提倡普及教育。
同时,二程强调师德,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二程集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程集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南宋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正统哲学的代表——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程集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总之,二程集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家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48eec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2.png)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35bfd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1.png)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一、什么是二程学说?二程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学说流派,主要由二程(指程颐和程颢)的学说所组成。
程颐和程颢是宋代朱熹的两位重要弟子,他们以传统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天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宇宙、伦理等方面的观点,形成了独特的学说体系,被后人称为二程学说。
二程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程颢的学说对后来的心学及阳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二、二程学说的主要观点1. 天人合一观二程学说强调天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宇宙是密切相连的。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由天地之气构成的。
因此,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都受到宇宙的影响,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性即万物观二程学说中的”性”是指人的本质和固有的道德准则。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与天地之道相合。
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与天地之道相一致,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同时,他们也指出人性的发展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养。
3. 尚贤观二程学说重视教育培养,提倡尊重和学习贤人的德行。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圣人的境界,通过学习和效仿贤人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的道德提升。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师长的教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
4. 诚实守信观二程学说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和诚信的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主张人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
5. 道德修养的目的二程学说认为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性的完善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使个体能够与天地之道相合,实现内外的统一。
三、二程学说的影响二程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的心学及阳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e9bc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b.png)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分别以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为代表。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在宇宙生成论、形神关系论、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1.宇宙生成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而是由超越性的理所本原。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气则是第二性的。
程颢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之宗,永恒不变。
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的。
程颐则进一步提出,“理”是形而上之道,是第一性的,而“气”是形而下之器,是第二性的。
相比之下,气本论则认为,宇宙的生成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气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气本论强调宇宙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致。
荀子曾提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因“气”的变化而变化。
2.形神关系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以神为主导。
程颢认为,“形”是人的身体,是物质性的;“神”则是人的精神,是超越性的。
人的精神是永恒的,即使身体死亡,精神仍然存在。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精神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气本论则认为,形与神是分离的,以形为主导。
气本论认为,“形”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质;“神”则是人的精神,是形而上的。
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身体死亡后,精神也会随之消散。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养生之道来实现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3.认识论二程理本论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理”所决定的。
程颢认为,“理”是超越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获得。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性和“理”的存在。
而气本论则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气”所决定的。
气本论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感官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程
![二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8f6404453610661ed9f4dd.png)
二程
即指中国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两位理学家。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并称“二程”。
二程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有《二程集》。
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学说
此兄弟二人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
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
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评价
姜宸英曾概括说:“河南二程子以持敬之学教学者。
其旨以严恭俨恪为要,其功始于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之间,而推之至于尽性达天知命,盖作圣之基,学者无时而可离者也。
”[2]
熊赐履称:“自尧舜以来,圣圣相传,不越一敬。
敬者,彻上彻下,成始成终之道也。
……二程既以一敬接千圣之传,而伊川则特为主一无适之解,又从而反复发明之,庶几学者有所持守,以为超凡入圣之地。
朱子谓程氏之有功于后学,最是主敬得力。
”[3]
《如果这是宋史》一书的作者曾挖苦说“别人努力一生,是想成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职业,是教别人怎样成为圣人。
”“以程颐为例,他当年曾自豪地说,自从当了周先生的弟子,每日钻研大道,科场名利之心再也没有了。
不过科场还是要下的,不然怎样去教化大臣和皇帝呢?”。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9dd905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e.png)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程颢和程颐是“二程”,他们在“格物致知”这个哲学思想上有
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认为,人应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及规律,从而认识到宇宙的构成和运行方式,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
正意义。
格物指的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真理。
二程认为,观察自然中的万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普遍性和本质,
从而达到了解世界、扩展知识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不能抱有旧
有的观念,必须直面事实,不偏不倚地进行观察,从而慢慢发现客观
存在的规律。
致知则是将通过物的认识达到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
通过对自然
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观点、体悟人生的真谛,这就是致知。
致知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画重点、以身作则、不断积累
知识和智慧,进而更好地实践并且从中获得启迪。
因此,二程所阐述的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自然
现象来认识真理,通过认识真理来实现人生真正的意义。
这种思想的
深入是对人类最基本的哲学思考型态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追求真
理的卓越品质。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https://img.taocdn.com/s3/m/a63a485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d.png)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
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70569c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a.png)
⼆程的“理学”说什么?宋明理学这⼀段特别难懂,⼀般⼈看着就头痛,因为他们⽤的概念、术语很晦涩,⽐如理与⽓、⼼与性、静与敬、知与⾏、已发与未发、道⼼与⼈⼼、天理与⼈欲、天命之性与⽓质之性。
这些概念,从⼆程开始,就⼀直在讨论。
有⼈问:能不能找出最重要的概念呢?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理⽓⼼性。
”如果还要简化,就是两个字:“⼼性。
”有⼈将宋明理学归结为“⼼性哲学”,⼼性⼆字最关键。
1、“天理”的提出我们现在说“天理何在”、“天理不容”,就与⼆程有关。
程颢说过:“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因为程颢悟出了“天理”,所以他的学说就被称之为“理学”。
他的弟弟程颐也有贡献。
⼀般认为他们两兄弟的思想⽐较接近,不好绝对分开,但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有⼀个看法:哥哥程颢的思想偏重于“⼼”,由后来由陆九渊继续,王阳明完成,称“陆王⼼学”;弟弟程颐的思想偏重于“理”,由朱熹完成,称“程朱理学”。
⼆程悟出的这个“理”或者“天理”,⽤通俗的话说,就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法则”。
⼆程认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就是伦理。
但是,⼆程把“物理”等同于“伦理”,很难让⼈信服。
2、“伦理”⾼于“物理”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天就是⾃然,“天理”就是⾃然规律。
西⽅⼈发明了物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天理的。
从⼴义上说,物理学、化学、⽣物学、天⽂学都是研究天理的。
⼆程说的天理,就是⾃然规律:问:天道如何?⽈: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可以看出,⼆程说的天理、天道是⼀个意思,都是⾃然的法则,跟宗教神灵没有关系。
问题在于,⼆程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物学家,所有的宋明理学家都不是搞⾃然科学的,他们为什么要抬出⼀个“天理”?“君⾂⽗⼦,天下之定理,⽆所逃于天地之间。
”这句话才是理学家真正想说的。
说⽩了,⼆程说的天理,其实就是君⾂⽗⼦之类的伦理,是不能改变的。
也就是说,⼆程将“物理”和“伦理”看成同⼀个理。
二程哲学思想
![二程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0e42563c1ec5da50e27001.png)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知行观 1、知本行末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 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 (遗二五)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
(遗十五)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明” (遗三)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 心。其将何之?” (遗十八)
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显,必有所以然者。苟 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显耳,是则辞而已,尚何有哉?”
2、穷理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穷究天地人物共同的本性。
“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横渠昔尝譬命是源, 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 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伊川先生
政治上,二程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也反对荆公新学, 与邵雍,周敦颐同是理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遗书》, 《易传》、《经说》、《粹言》等。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一)理的涵义和性质 1、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 “无往不复……屈伸往来之常理也。” (《程氏易传》) (《程氏易传》)
天命之性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本体之理在人的本质中的体现。 就其道德价值而言,天命之性纯善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二程以气质之性分别人的社会等级,并把气质之性视为人性恶的 根源。
三、人性论及伦理思想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思想。 1、二程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人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 理而不知反。” “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人于天理昏者,只为嗜欲乱着他。”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b0d76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6.png)
程颐的理学概念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言,号二程,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与其父程顥被后人统称为“二程”,儒家学派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围绕“道”、“理”和“心”展开。
他认为,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人的心灵被看作是与道相通的存在,是能够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工具。
而理则是贯穿道与心之间的桥梁,是通过理性认识和修养来达到心与道的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程颐来说,道是一种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自身规律自我发展的力量。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和追求,人们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
他反对僵化的传统观念和机械的教条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来寻找并体悟道的存在。
在程颐的理学概念中,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能力,能够认识和体验道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修炼心性,使心与道相通,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规律和真理。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对道的认知和追求。
程颐提出的理学概念在两宋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朱熹,朱熹以程颐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此外,程颐的思想也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如佛教、道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包括道、理和心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是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理,理是理性认识和修炼的方法和途径,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程颐的理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e0fceed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1.png)
⼆程理学的核⼼要义⼆程理学的核⼼要义是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包括普通民众都亟待了解的。
存天理、灭⼈欲曾在历史上被视为⼆程理学的核⼼要义,可在当今时代⼤⼒宣传“存天理、灭⼈欲”⼜不合时宜。
我想⼆程理学的当代阐释,若⽤⼀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若⽤两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诚敬;若⽤三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致⼤公,⽴诚敬。
⼀、存天理,节嗜欲。
存天理,节嗜欲,是⼆程理学的核⼼要义。
⼆程建⽴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上古时期,⼈们认为“天”是神,主宰⼀切。
程颢认为“天者理也”,认为天是理,⾃然界有⾃⼰的运⾏规律,⼈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然规律,为⼈类服务。
从对⾃然界的认识来说,程颢的实际上是主导了⼀次思想解放运动,将⼈从“天者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程颐在程颢“天者理”的基础上,提出“性者理也”,将“天者理”运⽤到⼈性、⼈伦道德上,认为,⼈也是有⾃⼰的⾏为处事之理的,这个理就是仁义礼智信。
⼆程将天理与⼈伦道德结合,为⼈们提出了安⾝⽴命、⾏为处事的道德原则和道义⾃觉,这就是⼈要讲天理,要有天理良⼼,不能违背天理,不能违背良⼼。
⽽如何认识天理,如何才能认识⾃然界的规律?如何使⼈具有仁义德性,⼆程认为要节制嗜欲,不为物欲所扰。
程颢说:“⼈⼼私欲,故危殆。
道⼼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灭私欲则天理明”,是说⼈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有去掉私欲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常⼯作中,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私⼼在⾥⾯,就不会公正地处理,这个道理是显⽽易见的。
有了私欲,不仅会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也会影响⼈的仁义德性。
仁义德性的表现是爱⼼。
⽽如果⼀切从私欲出发,就不会有爱⼼。
在⽇常⽣活中,我们看到,私欲膨胀的⼈,⼀切从私利出发,少有献爱⼼的⾏为。
存天理,节嗜欲,并不是反对⼈正常的欲望。
⼈的欲望、个⼈利益只要是合理的,不危害他⼈和社会,⼆程并不反对。
二程朱熹
![二程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8bdc5b11a76e58fafab00336.png)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 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论之, 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 知之益明。”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思考题
1、如何评价二程的天理观?
2、什么是“格物致知”?二程、朱熹ຫໍສະໝຸດ 哲学思想 3、存天理去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 欲。”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 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提出的 “存天理,去人欲”, 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 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 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人性论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二之则不是。” “凡言性处,须看他立意如何。且如言, ‘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谓性’,论 其所禀也。孔子言‘性相近’,若论其本, 岂可言相近?论其所禀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 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 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 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 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天命之性:人性中“理”的因素,其无不 善 气质之性:人性中“气”的因素,其有善 有恶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程颢(公元1032-1085),北宋人。程颐 (公元1033-1107),程颢之弟。二程提出 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思想体系,为理学 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程的主要著作,后人编 为《二程全书》
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开新
![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开新](https://img.taocdn.com/s3/m/bf88af9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8.png)
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开新【摘要】谢良佐是清代思想家,他对二程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开新。
在背景介绍中,谢良佐受到儒家传统教育影响,对二程思想有深刻理解。
在核心观点部分,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心即是理”的观点。
在批判与改进方面,他对二程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主张注重个体内心的培养。
在发展与创新部分,他提出了“心道合一”思想,对二程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在当代意义中,谢良佐的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强调人性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指出,谢良佐对二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未来的发展展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谢良佐、二程思想、继承、开新、背景介绍、核心观点、批判与改进、发展与创新、当代意义、启示、影响、未来展望1. 引言1.1 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开新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开新体现在他对二程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点。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学派,二程思想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程思想主张心性即理,追求心性与理性的统一,倡导“心即理,心性得理”,并强调修身、修德、修心。
对于这一思想体系,谢良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谢良佐不仅继承了二程思想的核心理念,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改进。
他对二程思想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谢良佐认为,心性与理性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理性不应该被绝对化,而应该与感性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开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谢良佐在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谢良佐的思想不仅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人生的新视角。
2. 正文2.1 谢良佐对二程思想的背景介绍谢良佐作为清代儒学代表人物,对二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同时在其中继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程颢提出了“仁”与“万物同体”的重要 .程颢提出了“ 万物同体” 观点。 观点。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皆仁也。 礼、智、信、皆仁也。”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 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 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 相干。 相干。”
秦汉以降, 秦汉以降,对“理”的论述: 的论述: 一是《礼记 乐记 中提出: 人生而静, 乐记》 一是《礼记·乐记》中提出:“人生而静,天 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 夫物 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 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 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 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 后来二程反复探讨“天理人欲”问题, 也。” 后来二程反复探讨“天理人欲”问题, 与此当有很大关联。 与此当有很大关联。
其三,万理最终可归为一理。 其三,万理最终可归为一理。 天地之间,万物之理 无有不同。 “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 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 故推之四海而准。 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二 程集》 程集》
3、理无增损 、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生说得存亡加减。 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生说得存亡加减。是 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 二程集》 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 《二程集》
6、天理自然 、 抽去了原先“ 天道” 抽去了原先“天”或“天道”范畴所具有的 人格神(上帝)的神学内涵, 人格神(上帝)的神学内涵,使“理”就成 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哲学范畴。 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哲学范畴。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二程集》 帝者,以主宰事而名。”《二程集》 “天理”就是自然 “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 天理” 天理 就是自然:“天之所以为天, 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 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 之理也。 二程集》 之理也。” 《二程集》
1、“理”之渊源 、 战国诸子论“ 主要有二层含义:其一, 战国诸子论“理”,主要有二层含义:其一, 是指客观事物的条理、 是指客观事物的条理、纹理及对社会动乱的 治理等, 治理等,这一层含义并不具备哲学范畴的意 其二, 义。其二,是指事物自身的规律或事物的当 然准则,这一层含义已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然准则,这一层含义已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但都不是诸子思想的主要范畴。 但都不是诸子思想的主要范畴。
区别了“ 区别了“理”、“命”、“性”、“心”、 等范畴。 “情”等范畴。 天之付与之谓命 禀之在我之谓性 “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 事业(一作物)之谓理 事业(一作物)之谓理。”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 三者未尝有异。 则知天命 天命矣 天命犹天道也 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 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 者造化之谓也。 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 在天为命 在义为理 在人为性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 其实一也。 心。其实一也。 之本谓之命 之自然者谓之天 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 有形者谓之心 之有动者谓之情 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 数者皆一也。 数者皆一也。
3、礼乐本体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此固有礼乐 此固有礼乐, 钟鼓云乎哉?”“此固有礼乐,不在玉帛钟 先儒解者,多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鼓。先儒解者,多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 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 乐只是一个和 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 常履之道也。下顺乎上,阴承乎阳, 也,常履之道也。下顺乎上,阴承乎阳,天 下之正理也。 下之正理也。”
5、形上形下 、 程颢: 系辞》 形而上者谓之道, 程颢:《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 又曰: 而下者谓之器。”……又曰:“一阴一阳之 又曰 谓道。 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 谓道。”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 此语截得上下分明。元来只此是道, 此语截得上下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 默而识之也。 默而识之也。 程颐: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 程颐:“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所 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 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 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 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 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2、仁之本体 、 先生(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 “先生(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 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举之业, 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 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 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 入于老、释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 入于老、释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明 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 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 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 礼乐。 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 开百代未明之惑, 汉而下, 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 斯理也。 二程集》 斯理也。”《二程集》
C.以“生”论“仁”之体。 以 之体。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之谓性,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之谓性,万物之生 意最可观,此元气善之长者也,斯所谓仁也。 意最可观,此元气善之长者也,斯所谓仁也。 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 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 二程集》 《二程集》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 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秋日偶成》 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秋日偶成》
A.对宋代以前“仁”概念解释的批判。 对宋代以前“ 对宋代以前 概念解释的批判。 “‘孝弟为仁之本 孝弟为仁之本’ 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 至仁否? 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 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 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 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 之是仁之本则不可。 仁是性也 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 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 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 其为仁之本欤! 者,其为仁之本欤!
二是佛教禅宗的“真如佛性” 二是佛教禅宗的“真如佛性”论和华严宗的 理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程“天理” “理事”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程“天理” 是从佛教思想中整合过来。 是从佛教思想中整合过来。 程颢: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 程颢:“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 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程颐: 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 程颐:“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 一物须有一理。 一物须有一理。”
2、天下一理 、 其一, 是指自然界具体物的所以然。 其一,“理”是指自然界具体物的所以然。 “凡物皆有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 凡物皆有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集》 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集》 其二, 是指人类社会具体事的所当然。 其二,“理”是指人类社会具体事的所当然。 一是“义理” 即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 一是“义理”,即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 一是“性理” 即指人的本性或道德本质。。 一是“性理”,即指人的本性或道德本质。。 既为人,须尽得人理。”“视听言动 视听言动, “既为人,须尽得人理。”“视听言动,非 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人伦者 人伦者, 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人伦者, 天理也。 二程集》 天理也。”《二程集》
二、伦理观念
1、价值之源 、 轴心时代”及由这一时代出现的“哲学的突破” “轴心时代”及由这一时代出现的“哲学的突破” 哲学的突破”在中国的表现, “哲学的突破”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时期对 学在官府”的突破, 王官之学” “学在官府”的突破,“王官之学”由此逐渐地散 为诸子百家之学, 为诸子百家之学,首推孔子和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 派。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心性论的因素,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心性论的因素, 以后有《孟子》 尽心知性知天” 中庸》 以后有《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 心者道之主宰” 大学》 子》的“心者道之主宰”,《大学》的“诚意正 心”。
7、理必有对 、 程颢: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 程颢:“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 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 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斯理也推之 其远乎!人只要知此耳。 二程集》 其远乎!人只要知此耳。” 《二程集》 程颐: 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 程颐:“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 则有恶。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则有恶。”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 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 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 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 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 “理必 有对待,生物之本也。有上则有下, 有对待,生物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 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 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二程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二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