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认识起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自然辩证法试卷1
一、自然辨证法由以下四部分形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科学技术观3、科学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理论体系。
二、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它不属于自然科学,它是以各门具体自然科学的成果为研究对象。
具有哲学学科的性质,它的特性是交叉的综合学科,它研究社会本源。
自然辨证法无阶级性。
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四、自然观经历的四个基本发展阶段:1、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2、中世纪宗教神学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3 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4、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五: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及局限性 1: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局限性:不彻底性六:第一个向神学提出挑战的是:哥白尼七: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哥白尼的日心说。
八:F.培根提出了阻碍科学发展的四种假象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九: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科学体系,实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十: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这一学说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和排斥的对立统一的实际来分析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所谓来自外部神的第一次推力,进而从宇宙生成的内部方面去寻找真正的物质原因,把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引入天文学。
十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三大发现(了解)第二章一、系统自然观,就是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的辩证性质在系统思维方式下的观念形态。
(了解)。
二、紫外灾难和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这两朵乌云,化做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三、自然系统的类型:’1、根据系统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发系统2、根据入类对自然系统中要翻结构与功能的认识程度可分为:黑系统、灰系统和白系统3、根据系统所处的状态可分菇: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小学科学学习是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知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养成科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素养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入手,探讨小学科学学习应该注重培养的关键概念。
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在家庭和学校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感受科学的魅力;也可以通过科普读物,科学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在此期间,学生应该接触一些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怎样产生的,以及科学是怎样对世界进行认识的。
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出发点,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
开展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科学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如观察饮水机原理,测量水的沸点,观察水的升华等,增强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初步了解一些与科学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变量控制、实验设计、观察认识等概念。
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
为什么牛奶可以结块,为什么汽车在上坡时要换低挡,为什么月亮有阴晴圆缺等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启动自己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
学生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交流,学习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浙教版七上科学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②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4、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附:常用仪器?一、试管? ? ?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 ?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 ?原因:? 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 ? ? ?二、试管夹? ? ? ?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 ? ? ?使用方法?: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二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二节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认识同其他认识一样,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从科学认识的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科学认识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科学认识最终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
最初的自然科学就是整理材料的经验自然科学。
从具体的科学认识过程来讲,科学认识又特指是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活动,自然界自身包含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
从哲学认识论上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所以,科学要揭示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的自然图景,寻求普遍有效性,寻求“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致的摹写”,就必然揭示矛盾运动。
科学认识就是在不断的将客观事物的对立转化为统一,又由统一发展出新的对立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对矛盾的揭示是由科学问题开始的。
由于科学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科学认识就是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所以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所谓智能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针对提出的问题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正是根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活动,人工智能专家西蒙等人编制了一个名为通用问题求解(CeneralProblemSolving)的程序。
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的形成
所谓“问题发散转换”是将问题的提法拓展开去,多角度的发问。比 如,克瑞斯汀.爱杰克曼(Christian Eijkman 1858-1930)把“脚 气病是由哪些细菌引起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 得脚气病?”从而为后人发现维生素奠定了基础。所谓“问题立体转 换”是将问题的平面思考与立体思考结合起来。比如,罗巴切夫斯基 和黎曼把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公设问题放在不同的曲面中来考虑, 终于创立了非欧几何理论。
从变换思路方面来考察,问题转换可以是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和立体转换等。所谓“问题逆向转换”是将问题从否定的角度提 出来。比如,波义耳把“如何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这样的古代炼金 术问题变成了“能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吗”这样的科学问题,从而建 立起元素论化学。所谓“问题互补转换”是将问题的两个对立方面统 一地提出来。比如爱因斯坦把“光是波还是粒子”的问题变成了“光 不能既是粒子又是波吗?”从而创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1 所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 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 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 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待旧的问题,确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 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 (1)
2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 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 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但是,前者突 出了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 重要环节,更清楚、深刻地 表明了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 是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密切相联系的, 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托。不要轻率地把与已经 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比如“永动机” 之类的。也不要把毫无科学事实根据的“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科 学实践和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选题既要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又 要注意新出现的科学事实对旧理论的挑战,适时调整问题的视角,在 科学发展的非常规时期,尤其如此。
第四讲科学认识的起始阶段
验证假说(观察、实验)
构建科学理论。
第2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一、科学问题
作用: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 起点。科学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 力和 科学进步的标志。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问题的类型
经验问题:
what?How?一般与观察、实验相关。
理论问题: why?探讨本质、规律、机制等。
乱的感受、主观错觉等。 (4)观察渗透理论 同样的外部刺激,在不同观察者的大脑中, 从不同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上做信息加工, 形成了不同的信息组合和联系,就映现为不 同的图象,从而做出了不同的观察陈述。
(5)感知渠道的限制
人的五种感知渠道(人眼的观察
以及耳、鼻、舌、身的感知)和 感官数量,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来 说是否足够。
如:爱因斯坦关于“统一场论”的研
究就为时过早。
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
道。”
⒌ 效益性原则
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并合理分配 人、财、物和时间。
第3节
观察、实验和机遇
什么是科学事实
科学观察
科学实验
观察和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研究中的机遇
一、科学事实 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 过程。 经验事实——已纳入认识主体的经验, 被陈述或判断的事件、现象和过程。
科学事实——经观察、实验得到并经过 鉴定的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有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事件、现象和过程 科学事实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反映的内 容是客观的,但映象常常出现偏差和错误 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与科学理论的一个中介
特点: ⒈ 是单称陈述。是对个别性存在的陈述 和判断。 ⒉ 有可重复性。因此是真实可靠的。 ⒊ 渗透理论。与科学理论相联系,以语
第三讲 科学认识的形成
米勒·莱尔幻觉:哪条红线更长?
镜 子 面 前 , 你 看 到 的 是 美 女 还 是 骷 髅
马还是青蛙,这是一个问题?
是谁欺骗了你?
3、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
(1)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 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 然对象,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科学实验的作用:可以简化和纯化研 究对象 ;可以强化研究对象的发生条件; 具有经济可靠性。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 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 办事。将选题置于时代和当时的科技背景下,使 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即 要持之有故,选之有理。科学性原则,也称为限 制性原则。
袁隆平对传统理论的怀疑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 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 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 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 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 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 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第二节 科学事实的获取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1、直接途径: 观察、实验 日常生活、生产实践 2、间接途径:文献调研
一、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 与实验
明洪应明所著《菜根谭》
说:事但观其已然,便可
知其未然。又说:晴空看
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
宙活泼之机。这些话都是
说观察是人的能动性的一
种表现,人在观察客观事
波普的一次实验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经做过一次实验。 他在一次演讲开始时,向所有听众发出命令: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请观察!”
听众们面面相觑:你让我们观察什么呢? 可见,科学的观察一定是有目的的。所以 就个人实践的角度来说,科学首先是来自于问 题,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才是科学的观察。
第三章科学认识起点精品PPT课件
方法的重要性
对任何人来说,自觉地增进方法的 科学性和不断地提高思想方法与工作方 法的水平,是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本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一、科学技术方法及其性质、地位与作用
1、方法——科学技术方法 (1)方法:
在西方国家中:希腊文µéταōδōs µéτα表示“沿着”,ōδōs表示“道路”。
两个特点: 一是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结合; 二是实验方法与理论思维高度结
合起来——理想实验。
3、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
以往的各种研究方法都在继续其作用,但 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密切结合;
(2)数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科学 部门(包括社会科学部门)中去;
(3)产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 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等新的理论和方 法。
(2)实验操作 (3)数据分析、整理 (4)得出结果
6、实验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第三节 观察、实验、理论的相互关系
一、观察和实验的关系 相互补充
二、观察、实验同理论的关系 任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都离不开 理论的指导 Popper指出:“观察渗透理论”
第四节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一、机遇及其特点 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
照中实现的
2、假说-演绎方法论 爱因斯坦:直接经验和公里之间,“不存在任何
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知觉 得(心理的)的联系”。 波普尔:无中性观察;科研开始于问题 科学发现的模型:试错法 假说的提出 检验 修正假说 新的假说 不断革命论
3、归纳主义与假说-演绎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 A 研究起点不同 B 对发现的逻辑态度不同: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每课教学反思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能量及其形式学生混乱的、片面的、错误的潜概念是教学的起点,在此也是教学的资源;让学生自发创设问题情境显然比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好。
操作要点:教师把学生知道的那些能量形式有针对、有秩序地写在黑板上待用(具体看板书设计秩序,这是后面作为学习资源的关键所在),若学生不知道,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若还不知道,可以老师列举一个,自然引发学生。
注意不要期望学生讲全,片面是可以的,学生能讲几个就写几个;注意当学生说出动能或机械能时,让其举个例子,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定下学生对动能与机械能有分歧。
学生已经理顺了一些存在运动或变化形式与一些能量形式基本能看出它们的关联关系,并通过连线使这种关联清晰起来。
这就是教学要符合人认知中的从混乱到有序。
在此探究的过程与“门捷列夫依据他所处年代已知的63种元素,找到元素周期律,制定了有残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完全相同的。
接下来的发现也与完善补充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史完全相同一一补充、修正、解决分歧,完善运动或形式与能量形式。
操作要点:要让学生自己连接,能连则连,对暂时无法连接的,还不清楚的暂时不要连接,以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科学的严谨性;要善于发动学生评价质疑连线错误处、混乱处;不要追求完美的最终答案,要留有天窗,以备后面在这个“残缺的元素周期表”指引下去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支持下发现而修补。
第2节机械能在问题质疑这个环节,学生能较好地回答教师所提的几个,并且有一名学生能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探究动能实验中,改变的是高度,却说动能与速度大小有关?”这点充分说明了学生在探究实验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后来我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也很好地帮学生解答了疑惑。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两个问题,今后需要注意和加强,第一,关于能的概念,是这堂课的难点,初中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深入讲解能的本质,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刻意淡化,直接给了结论,后来教研员提醒,虽然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但是如果这个概念能够再深入讲解一下,他们也会理解,并在今后处理能的练习题时,会大大地降低错误率,并且为他们今后接受内能的概念也会是良好的铺垫,过于简单地处理能的概念,会为今后的教学留下一定的隐患,这个问题,下次我一定会注意到,不会再回避。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奉献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一〕研究对象: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2、科学技术开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二〕主要容:1、自然观2、科学技术观3、科学技术方法论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第二章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
发现科学问题的根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
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缺乏的矛冒:〔2〕:发现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根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开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开展与经济开展和社会开展的在联系。
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根底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展调整;④不管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
2.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比较需要公平。
2.相同标准下的起点和终点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
二、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方法。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能形成有意识的公平比较原则。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或观察发现问题。
2.培养比较中的公平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2.学会自己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比较需要公平,相同标准下的起点和终点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教学难点:确定起点和终点的标准;要有统一标准,才能公平比较。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只青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①请两个小朋友进行跳远比赛,采取不同起点起跳。
问问谁跳的远?设计意图:在观察中发现不同起点的两个小朋友究竟谁跳得远,并不公平。
②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跳远比赛更加公平呢?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体育运动会中的经验,自然想到需要统一起点。
③起跳的位置我们称为?落地的位置我们又称为?设计意图:巧妙引出课题,并且让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定义更加清晰。
(板书:起点和终点)二、聚焦课题1、开一场跳远运动会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运动健儿们!看!师:他们现在都在这个盒子里休息呢,那想让它们登场,我们就要把这场运动会策划的有声有色。
首先,我们先来确定一下“比赛场地”,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生:踊跃回答,教师引导设计意图:引出纸带,不仅材料简单并且十分实用。
2、讨论方案师:好,“场地”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那么同学们接下来就是制定规则了。
规则如何制定呢?谁有主意?生回答教师引导师:同学们真聪明,和我们的跳远比赛一样,这次运动会啊同样要求起点和终点的设定。
那么起点和终点如何进行设定呢,谁有主意?生回答,教师引导师总结规则,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先确定较为简单的起点标准,开放终点标准。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科学是一门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认识和揭示自然现象的学科。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而前概念则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它是
小学生对某一科学概念的基础理解,也是进一步探究和深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前概念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之前对某个科学概念的初步认知。
它可以通过观察、实验、
讨论等方式逐渐建立起来。
前概念可能是不完整、片面甚至错误的,但它是学生进一步学
习和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
有了前概念,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准确的科学概念,并且能够与现象相联系,形成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启发和引导。
一方面,教
师可以通过展示和解释科学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科学概念,通过实验、模型和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
握科学知识。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当学生在学习光线的传播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黑暗?”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光的传
播与视觉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逐渐建立起学生对光传播的前概念,
并且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它。
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现象。
当学生在学习声
音的传播时,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并观察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感受到声音的传播特点,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传播机制。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摘要】小学科学学习是儿童认知世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通过小学科学学习,孩子们可以在观察、实验、探究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学习也为将来更深入的科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和方法,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孩子们未来科学学习的深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前概念的建立和巩固,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掌握科学知识,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前概念、起点、必要性、内容、方法、意义、重要性、结论总结1. 引言1.1 前提概述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前提概念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建立科学思维的重要起点。
前提概念是指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已经拥有的关于世界的一些基本认知和经验。
这些前提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科学概念和现象,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学习小学科学时,学生往往已经通过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积累了一些关于世界的基本认知,比如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的认知,对动植物的区分,对天气、季节等的理解等。
这些基本认知构成了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和片面的观念。
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前提概念,引导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认知和思维方式。
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前提概念,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重视前提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前提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认知结构的关键起点。
2. 正文2.1 小学科学学习的必要性小学科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科学是一门理性的学问,它以实验室研究和证明为基础,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科学,比如我们知道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我们知道水靠密度分布可以使得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等等。
这些知识都属于最基础的前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它们是起点。
前概念是我们对世界万物的最初理解。
我们在生活中每日所接触到的东西,比如食物、衣物、家具、玩具、建筑等,都是由一些物质构成的。
而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我们从感知到知觉的角度,开始接触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特点,比如颜色、形状、质量、重量和硬度等等属性。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前概念主要涉及的有:空气、水、火、土壤、机器和生物等,这些概念都是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初始点。
对于空气的认识,我们可以观察到风的吹拂和气球的膨胀;对于水的认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流动和挥发;对于火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灼热和燃烧;对于土壤的认识,则涉及到它的成分和特征;对于机器的认识,则涉及到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对于生物的认识,则涵盖了体型、特征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前概念不仅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也是日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对前概念的掌握将有助于我们从简单的探索开始接触到复杂的理论知识。
同时,前概念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都是科学家在研究、探究和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
小学生是天生好奇的,而科学则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学问。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前概念起到了“开胃菜”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观察和实验中自然而然地与前概念亲密接触,从而把握自然万物的一般特点。
掌握了前概念后,我们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为今后培养细致、严格和实用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
科学认识的起点
科学认识的起点一、科学认识的起点——好奇心说到科学,你可能第一时间就想到那些高深莫测的公式,或者是搞实验的学者,甚至是像《星际迷航》那样飞向宇宙的场景。
可实际上,科学的起点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其实来自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东西——好奇心。
好奇心嘛,听起来不就是那种你看到街头有新开的一家小店,忍不住要进去瞧一瞧的那种冲动吗?其实就是这种莫名的“想知道”才是科学最原始的动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天上有星星,水为什么会从山上流下来,火怎么会烧人,气球放了会飞?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科学认识的开始。
你要是想想,这些问题的背后都藏着科学的奥秘,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了觉得这些问题太简单,或者说“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常识嘛”。
可是你想过没有,科学的发展不正是从这些“常识”开始的么?就是有一些敢问“为什么”的人,才让我们今天能坐在这儿聊着天,畅谈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
二、科学的探寻——试错与反思好奇心让我们提出问题,然而如果没有行动,问题也就停留在脑袋里。
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探寻。
你看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往往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但就算失败了,也照样来劲儿,拍拍手,继续下一个实验。
你知道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科学不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总结的过程吗?刚开始做一个实验的时候,可能会把整个实验室搞得乱七八糟,但科学家从来不怕这些,他们也不会觉得“算了,这实验我做不成”。
反而他们会更加坚定,想办法找到原因,改进方法。
你看牛顿,那个著名的苹果落地的故事,说不定他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但他一旦想通了“为什么苹果掉下来”这个问题后,那就是一个新的认识诞生了!所以,科学探索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最重要的是,你得在犯错后站起来,冷静地思考“我为什么错了”,然后再继续往前走。
三、科学认识的深化——观察与验证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步骤——观察。
你要是没有耐心观察,你永远搞不清楚事物的真相。
科学类入门书
第一章:科学的起源与魅力一、科学的起源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规律的探索,起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逐渐从宗教和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科学的魅力1. 探索未知:科学使人类能够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探索宇宙的奥秘。
2. 解决问题:科学能够为人类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提高生活质量。
3. 创新与发展: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人类创造了无数奇迹。
4. 满足好奇心:科学能够满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人类不断追求真理。
第二章: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一、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规范、系统和有序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获取信息。
2. 实验法: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观察研究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演绎法:从一般原理出发,推断出特殊情况的结论。
4. 归纳法:从个别事实出发,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二、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逻辑思维:运用逻辑推理、演绎和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演证思维: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验证假设和结论。
3. 比较思维: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现象,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 综合思维: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认识。
第三章: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
这一时期,科学开始萌芽。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的地心说;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并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三、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革命是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规律。
四、现代科学技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
从经验层次看: 从经验层次看:主要采用直观方法 从理性层次看: 从理性层次看:主要采用思辩方法 希波克拉底学派 建议每天打破一个鸡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 亚里士多德( ) 提出“归纳 演绎” 提出“归纳——演绎”的科学研究程序理 演绎 论。 欧几里德( 欧几里德(Euclid, 约BC300) ) 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初创的公理化方法, 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初创的公理化方法,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
方法的重要性
C.贝尔纳(法国生理学家): C.贝尔纳(法国生理学家): “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 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 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 种才华。”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A = X + Y + Z 成功 = 劳动 + 方法 + 少说空话
方法的重要性
毛泽东 :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 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 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 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 顿。”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总体结构
1、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 从认识论层次来看,科学认识过程可以分 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复归实践三个阶段; 从方法论层次来看,例如以科学问题的变 化为主线,科学认识可视作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科学研究具体工作的程序来看,科学认 从科学研究具体工作的程序来看 科学认 识一般包括五个环节 基础研究) 五个环节( 识一般包括五个环节(基础研究) (1)选题 ) (2)获取科学事实 ) (3)进行思维加工 ) (4)验证 ) (5)建立理论体系 ) 每一环节中又有主要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 每一环节中又有主要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
2、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主体把握客体的手段 。 “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 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 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 ——黑格尔《逻辑学》 中介地位(主体与客体之间) 重大作用(见引言)
3、科学技术方法的特点: 、科学技术方法的特点:
(1)可操作性(动手 、思维 ) )可操作性( (2)有规则性 ) (3)同一定对象相适应 ) (4)体现科研主体的能动性 ) (5)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 )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 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各种方法的性质、 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各种方法的性质、 作用以及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作用以及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 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的知识。 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的知识。
方法论研究的层次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 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
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 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学认识与科学技术方法的关系:首 科学认识与科学技术方法的关系
先,科技方法既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科学 认识的必要条件,它在科学认识中处于核心地 位;其次,科技方法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既 受到科学认识和实践的规律性的制约,又是推 动科学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动力之一。
不要轻易说,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什 么是完全错误的,决不要成为某种方法 程式的俘虏,作茧自缚。 科学是一种自由的实践,理论上的无 政府主义比主张按照规律和秩序办事更 为人道。 体现了方法论的互补思想,对程式化 的补充。
第六章 科学认识活动的起点
科学问题及其对应的课题选择方法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 (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 科学研究的感性方法) 科学研究的感性方法)
1、定义 、
根据课题要求, 根据课题要求,借助于感官和科学 仪器,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进行有计划、 仪器,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进行有计划、 有目的的“察言观色” 有目的的“察言观色”的一种感性认识 方法。 方法。 注意(1)必须是自然发生的; (2)观测方式:直接——间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作用 、 a. 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的前兆; 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的前兆; b. 对科学理论进行新的检验; 对科学理论进行新的检验; c. 可以弥补实验不足的地方。 可以弥补实验不足的地方。 3、局限性 、 被动性,只能被动地观察。 被动性,只能被动地观察。
4、遵循原则 、 (1)可观察性原则 ) (2)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
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需要做到 a. 排除先入为主的干扰; 排除先入为主的干扰; b. 排除错觉造成的干扰; 排除错觉造成的干扰; c. 记录观察的事实时要规范。 记录观察的事实时要规范。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与假说一、归纳主义方法论与假说-演绎主义方法论 1、归纳主义方法 三个基本原则 A 科研开始于观察(观察的两个基本要求) B 从经验事实发现普遍原理 C 理论的确认是在演绎结论与经验事实的对 照中实现的
2、假说-演绎方法论 、假说爱因斯坦:直接经验和公里之间,“不存在任何 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知觉 得(心理的)的联系”。 波普尔:无中性观察;科研开始于问题 科学发现的模型: 科学发现的模型:试错法 假说的提出 检验 修正假说 新的假说 不断革命论
第三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和科学认识过程 科学理论的形成、 科学理论的形成、评价与检验 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和技术方法 技术创新方法与高技术产业化
引言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方法的重要性 巴普罗夫(俄国生理学家): “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 究方法。 ” “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 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如果方 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 成。”
2、关于技术方法 、
技术方法是各类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中所使 用的普遍的共同方法。 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方法对技术研究同 样是适用的,但技术方法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社会性和综合性。 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技术决策和技术创造(创 新)方法等,它们是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 发中的普遍方法。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科学问题及其对应的 课题选择方法
一、科学问题 1、科学问题 、 在科学发展中产生的,而被科学主 在科学发展中产生的, 体提出来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 体提出来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 注意:科学问题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注意:科学问题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2、发现科学问题的途径 、
(1)历史,悖论等; )历史,悖论等; (2)反常; )反常; (3)对有争论的几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对有争论的几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4)在逼近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在逼近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5)综合原有科学成果过程中发现问题; )综合原有科学成果过程中发现问题; (6)从生产实践和工程实践中; )从生产实践和工程实践中; (7)从寻求学科之间联系中发现问题; )从寻求学科之间联系中发现问题; (8)从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矛盾; )从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矛盾; (9)为验证新假说和新发现提出检验的问题。 )为验证新假说和新发现提出检验的问题。
3、归纳主义与假说-演绎的关系 、归纳主义与假说两者的区别 A 研究起点不同 B 对发现的逻辑态度不同: 纯粹逻辑与方法多样的对立 C 理论的检验不同 确证的证实与证伪
两者的共同点: A 均强调问题如何进行发现以及如何进行 验证 B 理论均需要经验的检验 问题:两者是否矛盾?能否互补?
二、怎么都行(Anything goes)
二、课题的选择方法
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 (2)科学性原则 ) (3)创新性原则 ) (4)现实可能性原则 ) (5)经济性原则 )
第二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一、科学事实
观点一、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 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观点二、是客观事实与经验事实的辨证统一。 观点三、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得材料,并通过某种 科学语言来记述客观事实的一种陈述 和判断。
3、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 、
以往的各种研究方法都在继续其作用, 以往的各种研究方法都在继续其作用,但 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密切结合; 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密切结合; (2)数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科学 部门(包括社会科学部门)中去; 部门(包括社会科学部门)中去; (3)产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 产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结构理论、协同学、 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等新的理论和方 法。
概括表示如下:
方法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 认识或变革客体)所选取的手段、 (认识或变革客体)所选取的手段、途 径或活动方式。 径或活动方式。 对于方法,我们要明确这样三点: 第一,方法与任务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方法与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方法与实践是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 方法论: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点
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 “至和元年(1054)五月,晨出东方, 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 凡见二十三日。嘉佑元年(1056)三月,司 天监言:客没,客去之兆也。” “一只鸡吃了含农药的食物 3小时以后 中毒死了。” 2、可重复性 3、比较精确、系统性
二、观察方法
方法的重要性
对任何人来说,自觉地增进方法的 科学性和不断地提高思想方法与工作方 法的水平,是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本领的一个重要方面。 的本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第一节、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一、科学技术方法及其性质、地位与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及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