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学科知识综述

安史之乱的发生有着深层的原因,是民族、军事、财政、人事多方变化而成。安史之乱不仅破坏了经济生产,还影响了政治格局、对外交通、甚至文学艺术,所以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并没有打倒唐朝,而开放和多元文化精神的萎缩,却使唐朝乃至之后的中国走上衰落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安史之乱甚至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二、课标要求与教科书解读

(一)教材地位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是人教2016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第5课。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人教2016版的初中历史课本中属于新增的内容,它填充了旧版本中从盛唐到宋之间的叙事空白,将唐宋之间的历史过渡、王朝更替完整的衔接上来。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变迁,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的结果,这也为下一课“北宋的政治”中宋太祖打击地方势力,强化集权做了铺垫。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讲述了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最终灭亡的基本史实。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藩镇节度使”势力变化和历史影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条主线,也是能够贯穿本课三个子目的线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安史之乱形势地图”,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通过辩论归纳安史

之乱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微课学习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2、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分析“藩镇割据”对唐朝社会的危害。

3、通过对比“五代十国兴亡图表”等资料知道五代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政权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原因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历史情景剧表演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安史之乱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感悟政治清明对王朝兴盛、国家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变迁,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

依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不仅对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步削弱,成为唐后期藩镇割据、边疆危机、社会动乱的滥觞。教材从原因、经过、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叙述。因此,将安史之乱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藩镇割据与唐至五代十国历史变迁的内在关系。

依据:首先,节度使与藩镇割据的概念学生就比较难理解。其次,藩镇割据是此段历史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安史之乱前后唐朝节度使的职权范围发生变化,势力不断膨胀,为后来的藩镇割据提供了条件。中央对叛乱降将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更加剧了藩镇势力,以致于后来五代十国局面就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节度使与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因此将藩镇割据作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与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本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首先,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其次,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纷繁芜杂,唐后期的历史学生也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再者,受到一些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历史和艺术作品可能有一定的混淆。

所幸的是有部分学生对杨贵妃有所了解,甚至有些同学对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的事情很感兴趣,这样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点就为安史之乱的教学提供的基础。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只能对对直观的材料很感兴趣,而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维的拓展能力有限,所以要将一些艰涩难懂的史料通过微课形式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他们。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纪录片视频《中国通史》之《安史之乱》所截取的片段: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安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逼迫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

【教师讲述】谁会逼着开创唐朝盛世的皇帝——唐玄宗出逃呢?他们是唐朝的两名节度使。在唐朝,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视频中展现的紧张混乱的气氛,引发好奇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点拨唐衰亡还与具体人群有关系,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紧接着介绍节度使,不仅为学生辨析概念,同时为本节课的主线索做好了铺垫。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以“节度使”贯穿全课内容。将本课设计成“两个节度使的叛乱:唐朝衰落”、“一名节度使的篡位:唐朝灭亡”“一群节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国”三个子目。

一、两个节度使的叛乱:唐朝衰落

【教师提问】1、结合自己的课前预习,请把你所了解到有关安史之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对照《安史之乱形势图》,简述两名节度使叛乱的经过?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未必能清晰的理顺安史之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故事中拼凑有关史实,最后对照《安史之乱形势图》清晰的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局。

材料一: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清)赵翼

材料二:安史之乱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杨贵妃不应该为此负责。——陕西师大教授于赓哲

【小组辩论】1、关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杨贵妃是罪魁祸首”,当代学者于赓哲认为“唐玄宗一手造成”?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2、在辩论的基础上你能总结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概括】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皇帝的怠政和节度使权势的膨胀。

【设计意图】安史之乱的爆发绝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历史上和影视剧中长期存在“红颜祸水论”,这是不符合唯物主义史观的。通过两则关于安史之乱原因截然对立的史料分析,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证据辩论说明,掌握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微课学习】【微课——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景象】

【合作探究】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影响?

【学生感悟】通过微课中直观的数据展示,学生们认识两点:一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二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课标所要求,也是本课的重点。单纯的研读史料,对七年级的学生,难度很大。通过一个5分钟的微课,将安史之乱后的人口、经济损失、藩镇的割据性通过图例直观的展现出来更容易理解。

【教师过渡】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消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不仅促使唐朝衰败,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二、一名节度使的篡位:唐朝灭亡

【历史情景剧】《帝国挑战者》第一幕。早期的朱温是农民起义军,以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讲述唐后期藩镇割据态势严重,藩镇之间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赋役繁重,被迫起义,挑战朝廷。

《帝国挑战者》第二幕。后期朱温投降唐朝受封节度使。以节度使的身份讲述唐朝后期藩镇是独立王国,节度使朱温是中央集权的挑战者,是帝王命运的挑战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历史情景剧的形式,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藩镇割据状态下,节度使为了巩固势力,可能加剧对势力范围地区的百姓横征暴敛,客观上加深百姓的负担,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农民起义,另外一方面,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它本身就是唐朝统一和稳定的巨大隐患,最后也是它结束唐朝命运。如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一群节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