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洪灵菲《流亡》




蒋光慈(1901-1931) 《少年漂泊者》 《短裤党》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丽莎的哀怨》 《咆哮了的土地》 (《田野的风》)
(2)左联青年作家群 丁玲、柔石、沙汀、艾芜、叶紫、张天翼等

柔石(1902-1931)《二月》、《为奴隶的母 亲》——诗意而深沉。 艾芜(1904-1992):《山峡中》、《南行 记》——写出“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 来的悲剧”

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 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 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 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 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 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 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 重要阶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 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 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 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 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 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 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 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 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 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 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 农民心理变化的。

1927年秋,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写 一个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女青年从封建家 庭出走,闯入社会后历经种种不幸遭遇,最 后陷入困境的故事。从小说主人公身上多少 能够看到丁玲自己遭际的影子。


翌年,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引 起文坛极大关注。 1939年她加入左联,兼任其机关刊《北斗》的主编。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逮捕监禁三年, 1936年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旋赴延安,主编过 《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编《人民文学》、《文 艺报》,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 部文艺处处长等职。从1955年起,被划为“丁、陈 (陈企霞)反党集团”,1957年又被定为“右派”, 次年流放到北大荒,“文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 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冤案,重新复出文坛。

此次论争,反映了文艺与政治关系。
四,另外还有几次论争。 鲁迅等对林语堂幽默闲适的批评, 左翼与朱光潜、沈从文关于文学与时代、政 治关系的论争; 大众语文的论争等。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创作概况
现代小说的成熟时期是在1930年代。 一、原因:社会的、文学自身的、作家主体 的

第三节 “左联”与革命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聚 合: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 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 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2、“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现代》杂志(现代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自由主义的倾向。 “自由人”胡秋原的《阿狗文艺论》提出文 艺自由,反对文艺成为政治的留声机。受到 左翼批判。“第三种人”“苏汶”介入论争。



3、“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 “论语派”的来由。林语堂。与“语丝派”的关 系。延续(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的传统(明 清小品)“性灵说”: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宏道《序小修诗》)发源,在到清代袁枚倡 导而成一种文学理论。(“诗者,心之声也,性 情所流露者也”(《随园尺牍· 答何水部》),认 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 “诗之本旨”。同时倡导幽默。去掉讽刺中的酸 辣与火气,成为冲淡自然之幽默。消除语丝的战 斗的抗争的传统(鲁迅)。——血与火的年代的 消极性。 繁荣:1934年“小品之年”。

二、标志: 1、题材(作家关注的视野空前开阔); 农村、城市:王统照《山雨》、茅盾《农村三部 曲》、丁玲《水》、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叶 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茅盾《子夜》、施蛰存 、穆时英 家族、社会、个人:巴金《爱情三部曲》、茅盾 《虹》 历史小说的兴起:鲁迅为代表的《故事新编》、茅 盾《大泽乡》、施蛰存《将军底头》

左联的反批评: 彭康,《什么是“健康”与“尊严”》,梁 是资产阶级的文学理论。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指出, 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具体的人(鲁)——普遍的人性(梁)


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1931年底,“自由人”胡秋原发表系列文章 《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钱杏 邨理论之清算以及民族文学理论之批判》等 呼吁:“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 主的”;胡之原意主要是针对国民党民族主 义文学而言,同时也批评了左翼文学,认为 这都是对文艺的侵略:“将艺术堕落到一种 政治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纵观丁玲的创作,1949前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 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 《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 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 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 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 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 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 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 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 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 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潮

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林语堂、 周作人、戴望舒、卞之琳等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 宗白华等




1、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 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诗刊》等。 “人性论”: 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 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 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 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 —(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 潮的差异与分歧。

内容: (1)举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与旗帜 (以无产阶级群体为本位) (2)批判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冰心等 五四作家与“语丝派”(周氏兄弟)等新 文学(其刊物为《文化批判》)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首先、机械 地套用了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认为“资本主义 已到了他的最后的一日,世界形成了两个战垒, 一边是资本主义的余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 边是全世界农工大众的联合战线。”(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因而伴随着无产阶 级革命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取代,他们倡导的“革 命文学”也就应该否定和取代五四“文学革命” 的新文学。在他们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 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是“资本与封建之 争”,“赛德二先生,是资本主义意识的代表。”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因而他们 对五四新文学的作家加以了猛烈的攻击,在高扬 起普罗文学旗帜的同时,否弃了中国现代历史进 程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性启蒙的核心价值(自由、 民主与科学)。《死去的阿Q时代》(钱杏邨)
胡的观点受到了瞿秋白、冯雪峰等的指责。 苏汶(杜衡)出来为胡秋原辩解,同时指出: 文学的武器作用并非文学的全部;“一切非 无产阶级的文学”≠“拥护资产阶级的文学”。 (实际是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斗争思 维)

张闻天(哥特)《文艺上的关门主义》做了 较为辩证的分析,指出:“不是无产阶级的 作品,但可以是有价值的作品”。


3、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著名刊物有《文学》(傅东华、王统照主编)《文学季刊》 (郑振铎、章靳以主编)《文学月刊》(巴金、章靳以主编) 《文丛》 (巴金、章靳以主编) 《论语》(林语堂主编) 《骆驼草》(周作人、冯文炳、冯至主编)《文学杂志》 (朱光潜主编)《水星》(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主编) 《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萧乾主编)《新月》(徐志 摩、闻一多、饶孟侃、罗隆基等主编) 书局出版社如: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

Fra Baidu bibliotek
2、长篇小说的成功成熟,经典作家的涌现; 叶圣陶、茅盾、巴金、老舍、王统照、李劼人《死 水微澜》 3、小说流派的竞现: (1)普罗小说 普罗是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无产阶级)之简称。 主要包括太阳社(蒋光慈《短裤党》、洪灵菲《大 海》、楼适夷《病与梦 》、戴平万《陆阿六》)和 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阳翰笙《地泉》 三部曲)

丁玲(1904—1986),原 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 县人。祖上虽为名门,但到 父辈已衰落。她早年丧父, 从小便在刚强开明的母亲影 响之下成长。20年代初, 丁玲就在母亲支持下冲出破 旧家庭来到上海求学,先入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 上海平民女校,后又转到上 海大学学习。在学校里,丁 玲较早地受到了五四民主主 义思想的感召,获得了女性 自我意识的觉醒。

(3)把文学简单等同于宣传(强化其社会功 利性、组织功能),忽略乃至抹杀文学的审 美个性。郭沫若、瞿秋白都强调作政治的留 声机器,乃至做标语人。(“要做一个阶级 的‘留声机’”,并且要“做得巧妙”——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2、左翼文学运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 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 《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 “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 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 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 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4、“京派”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 “京派”的来由。作家群体。名称的出 现——“京派”与“海派”的论争。文学沙 龙。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 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 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 —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 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 五四“幼稚的生发期”)。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四节 文学论战

一 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 判

二、文学与人性的论争
在1928-1930年间,梁实秋为代表的持人文 主义立场的新月派等作家理论家主张: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 性”,认为文学史没有阶级性的。否定了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 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的观念。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吗?》等。
第二编 30年代文学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概述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论争

第一节 文艺运动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在交织、互竞与冲突中发展,形成 了典型的文化与政治不平衡的时代风貌。


1、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等发动,呼应国民党正如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 学的努力。出版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等。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的成立。 刊物有:左联成立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 批判》、《太阳月刊》;左联成立之后的《拓荒 者》(蒋光慈主编)、《萌芽》(鲁迅、冯雪峰 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斗》 (丁玲主编)、《文学月报》(姚蓬子、周起应 主编)《光明》(洪深、沈起予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