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左联”与革命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聚 合: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 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 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内容: (1)举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与旗帜 (以无产阶级群体为本位) (2)批判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冰心等 五四作家与“语丝派”(周氏兄弟)等新 文学(其刊物为《文化批判》)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首先、机械 地套用了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认为“资本主义 已到了他的最后的一日,世界形成了两个战垒, 一边是资本主义的余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 边是全世界农工大众的联合战线。”(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因而伴随着无产阶 级革命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取代,他们倡导的“革 命文学”也就应该否定和取代五四“文学革命” 的新文学。在他们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 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是“资本与封建之 争”,“赛德二先生,是资本主义意识的代表。”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因而他们 对五四新文学的作家加以了猛烈的攻击,在高扬 起普罗文学旗帜的同时,否弃了中国现代历史进 程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性启蒙的核心价值(自由、 民主与科学)。《死去的阿Q时代》(钱杏邨)

二、标志: 1、题材(作家关注的视野空前开阔); 农村、城市:王统照《山雨》、茅盾《农村三部 曲》、丁玲《水》、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叶 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茅盾《子夜》、施蛰存 、穆时英 家族、社会、个人:巴金《爱情三部曲》、茅盾 《虹》 历史小说的兴起:鲁迅为代表的《故事新编》、茅 盾《大泽乡》、施蛰存《将军底头》

左联的反批评: 彭康,《什么是“健康”与“尊严”》,梁 是资产阶级的文学理论。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指出, 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具体的人(鲁)——普遍的人性(梁)


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1931年底,“自由人”胡秋原发表系列文章 《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钱杏 邨理论之清算以及民族文学理论之批判》等 呼吁:“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 主的”;胡之原意主要是针对国民党民族主 义文学而言,同时也批评了左翼文学,认为 这都是对文艺的侵略:“将艺术堕落到一种 政治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胡的观点受到了瞿秋白、冯雪峰等的指责。 苏汶(杜衡)出来为胡秋原辩解,同时指出: 文学的武器作用并非文学的全部;“一切非 无产阶级的文学”≠“拥护资产阶级的文学”。 (实际是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斗争思 维)

张闻天(哥特)《文艺上的关门主义》做了 较为辩证的分析,指出:“不是无产阶级的 作品,但可以是有价值的作品”。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潮

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林语堂、 周作人、戴望舒、卞之琳等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 宗白华等




1、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 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诗刊》等。 “人性论”: 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 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 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 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 —(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 潮的差异与分歧。

丁玲(1904—1986),原 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 县人。祖上虽为名门,但到 父辈已衰落。她早年丧父, 从小便在刚强开明的母亲影 响之下成长。20年代初, 丁玲就在母亲支持下冲出破 旧家庭来到上海求学,先入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 上海平民女校,后又转到上 海大学学习。在学校里,丁 玲较早地受到了五四民主主 义思想的感召,获得了女性 自我意识的觉醒。


3、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著名刊物有《文学》(傅东华、王统照主编)《文学季刊》 (郑振铎、章靳以主编)《文学月刊》(巴金、章靳以主编) 《文丛》 (巴金、章靳以主编) 《论语》(林语堂主编) 《骆驼草》(周作人、冯文炳、冯至主编)《文学杂志》 (朱光潜主编)《水星》(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主编) 《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萧乾主编)《新月》(徐志 摩、闻一多、饶孟侃、罗隆基等主编) 书局出版社如: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

(3)把文学简单等同于宣传(强化其社会功 利性、组织功能),忽略乃至抹杀文学的审 美个性。郭沫若、瞿秋白都强调作政治的留 声机器,乃至做标语人。(“要做一个阶级 的‘留声机’”,并且要“做得巧妙”——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2、左翼文学运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 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 《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 “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 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 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 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1927年秋,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写 一个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女青年从封建家 庭出走,闯入社会后历经种种不幸遭遇,最 后陷入困境的故事。从小说主人公身上多少 能够看到丁玲自己遭际的影子。


翌年,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引 起文坛极大关注。 1939年她加入左联,兼任其机关刊《北斗》的主编。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逮捕监禁三年, 1936年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旋赴延安,主编过 《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编《人民文学》、《文 艺报》,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 部文艺处处长等职。从1955年起,被划为“丁、陈 (陈企霞)反党集团”,1957年又被定为“右派”, 次年流放到北大荒,“文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 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冤案,重新复出文坛。

此次论争,反映了文艺与政治关系。
四,另外还有几次论争。 鲁迅等对林语堂幽默闲适的批评, 左翼与朱光潜、沈从文关于文学与时代、政 治关系的论争; 大众语文的论争等。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创作概况
现代小说的成熟时期是在1930年代。 一、原因:社会的、文学自身的、作家主体 的

2、长篇小说的成功成熟,经典作家的涌现; 叶圣陶、茅盾、巴金、老舍、王统照、李劼人《死 水微澜》 3、小说流派的竞现: (1)普罗小说 普罗是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无产阶级)之简称。 主要包括太阳社(蒋光慈《短裤党》、洪灵菲《大 海》、楼适夷《病与梦 》、戴平万《陆阿六》)和 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阳翰笙《地泉》 三部曲)
4、“京派”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 “京派”的来由。作家群体。名称的出 现——“京派”与“海派”的论争。文学沙 龙。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 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 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 —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 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 五四“幼稚的生发期”)。

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 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 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 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 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 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 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 重要阶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 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 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 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 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 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 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 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 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 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 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 农民心理变化的。
2、“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现代》杂志(现代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自由主义的倾向。 “自由人”胡秋原的《阿狗文艺论》提出文 艺自由,反对文艺成为政治的留声机。受到 左翼批判。“第三种人”“苏汶”介入论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 “论语派”的来由。林语堂。与“语丝派”的关 系。延续(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的传统(明 清小品)“性灵说”: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宏道《序小修诗》)发源,在到清代袁枚倡 导而成一种文学理论。(“诗者,心之声也,性 情所流露者也”(《随园尺牍· 答何水部》),认 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 “诗之本旨”。同时倡导幽默。去掉讽刺中的酸 辣与火气,成为冲淡自然之幽默。消除语丝的战 斗的抗争的传统(鲁迅)。——血与火的年代的 消极性。 繁荣:1934年“小品之年”。

“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洪灵菲《流亡》




蒋光慈(1901-1931) 《少年漂泊者》 《短裤党》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丽莎的哀怨》 《咆哮了的土地》 (《田野的风》)
(2)左联青年作家群 丁玲、柔石、沙汀、艾芜、叶紫、张天翼等

柔石(1902-1931)《二月》、《为奴隶的母 亲》——诗意而深沉。 艾芜(1904-1992):《山峡中》、《南行 记》——写出“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 来的悲剧”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四节 文学论战

一 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 判

二、文学与人性的论争
在1928-1930年间,梁实秋为代表的持人文 主义立场的新月派等作家理论家主张: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 性”,认为文学史没有阶级性的。否定了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 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的观念。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吗?》等。

纵观丁玲的创作,1949前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 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 《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 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 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 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 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 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 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 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 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 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第二编 30年代文学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概述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论争

第一节 文艺运动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在交织、互竞与冲突中发展,形成 了典型的文化与政治不平衡的时代风貌。


1、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等发动,呼应国民党正如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 学的努力。出版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等。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的成立。 刊物有:左联成立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 批判》、《太阳月刊》;左联成立之后的《拓荒 者》(蒋光慈主编)、《萌芽》(鲁迅、冯雪峰 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斗》 (丁玲主编)、《文学月报》(姚蓬子、周起应 主编)《光明》(洪深、沈起予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