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

一、通假字

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使动用法)

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

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动用法)

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使动用法)

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7.人恒过(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

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

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使动用法)

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使动用法)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三、一词多义

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

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

四、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

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

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

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五、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内容梳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⑵傅说(工匠)⑶胶鬲(商贩)⑷管夷吾(囚犯)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6.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主客观因素,个人和国家。①先阐明造就人才既需要艰苦环境的客观因素,和个人内在动因的主观因素;②然后再从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也在于需要内忧外患的激励,否则就可能灭亡;

③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经历磨练,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8.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语言: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列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主观个人到客观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10.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1.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