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

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热爱本土风俗文

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市集,收集、整理“吆喝声”;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与吆喝相关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留作课后拓展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识吆喝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初读课文,说吆喝

1、通过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

(2)文中有很多承接性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3)通过这些承接性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总写老北京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烤红薯、青菜,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三、合作探究,赏吆喝

1、文中那句吆喝给你印象最深?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文中多的是小贩们叫卖的吆喝,但是作者却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叫卖,而是给了它很高的评价。作者称它为什么?(声乐、艺术)这种艺术的特点是什

么?让我们在聆听中去体会。

2、屏显:听“吆喝”,领略艺术魅力:

烤白薯哇真热乎

葫芦儿——刚蘸得

葫芦儿——冰塔儿

喝了蜜的大柿子

萝卜赛过梨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就剩两挂啦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老师选择了部分文中的吆喝,你们说说这些吆喝的特点、艺术性体现在哪里?(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任选其中一至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生思考后交流。)

示例:“烤白薯哇真热乎”,“热”字特别具有诱惑力,让人在冬天听到这个吆喝感觉热乎乎的,迫不及待地想买。

“萝卜赛过梨”,拿梨比萝卜,是一种比较,显得萝卜更甜、脆、香,让人有想吃的欲望。

“喝了蜜的大柿子”,用了拟人手法,让人感觉柿子又大又甜水分还多,“蜜”给人甜甜的、晶莹剔透的感觉,让我们觉得柿子质量非常好。

小结: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吆喝,其实大家会发现,老北京的吆喝的特点远不止我们屏幕上这些。有的用词准确、形象;有的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来招揽顾客;也有的讲究押韵,朗朗上口。这就是老北京城的吆喝,这就是老北京街头的声乐艺术,这就是老北京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一声声吆喝是如此的精彩。

(竖写板书:吆喝声声精彩。)

四、品味感情,悟吆喝

一般听过“吆喝”的人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作者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之情,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更值得一提”能够表现出作者提到北京吆喝时的一种自豪及喜悦的心情。“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更喜欢”表现出作者对朴素的吆喝的衷情与喜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

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这句话听了让人多温暖,勾起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读了以后,也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夸张中带有写实的成分,令作者多年后回想起来也觉有趣,值得津津乐道。

教师总结: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时总体上是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的,是对老北京吆喝文化淡化的惋惜、遗憾和眷恋。当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略了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他们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交流明确: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当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小贩们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意的精气神。所以作者赞美吆喝,实际上是对吆喝人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细细揣摩,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我们用揣摩文字的方式在一步一步走进作者内心。

(竖写板书:文章字字动情。)

师:作者曾经说过:“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屏显)

(横批板书:抚今追昔。)

五、联系生活,秀吆喝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并学习一两种吆喝声,请放开喉咙来吆喝一下吧!或者以小商贩的身份为自己的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来秀一下你们的商品吧。

六、布置作业,写吆喝

收集咱们库尔勒市存在的吆喝,记录下来,并用心体会吆喝的音调艺术,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写一则小感悟。字数不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