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
脂质体
五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采用扫描电镜、激光散射法或激光扫描法测定。根据给 药途径不同要求其粒径不同。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 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 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 总量)×100% 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 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 率。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 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 体总量)]×100% 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 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载药量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通常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较易制成脂质体。
图1 普通脂质体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 am of conventional liposomes
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普通脂质体制剂有治疗白细胞降低症患者真菌感 染的制霉菌素脂质体Nyotran[1];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环丙沙星脂质体气 雾剂ARD23100[2]; 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阿米卡星脂质体MiKasome[3]; 治疗结肠癌的奥沙利铂类似物脂质体Aroplatin[4]; 治疗复发及难治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5]等。
2 多囊脂质体
多囊脂质体[6]也由一般磷脂制成, 但有别于单层和多层脂质体, 它由许 多非同心腔室构成, 具有更大的粒径( 5~ 50 Lm) 和包封容积, 是药物 贮库型脂质体递药系统(图2) , 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于鞘内、皮下、眼 内、肌肉等部位注射给药, 起缓释作用。
二 脂质体分类
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 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小于200nm,医学应用 较多为小单室脂质体; 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 200~l000nm。 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 (MIV):粒 径在1~5um之间。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 脂质体 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 电荷脂质体 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
脂质体的介绍
– 被动(天然)靶向性: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是的基本特征。是由于脂质 体被巨噬细胞作为体外异物吞噬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脂质体的这种特征被广 泛应用于肝肿瘤等的治疗和防止淋巴系统肿瘤等的扩散和转移。
– 隔室靶向性:隔室靶向性指的是脂质体通过不同给药方式进入人体之后可以对不 同部位具有靶向性。
– 物理靶向性:在脂质体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作用部位的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改 变而改变脂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释放药物,从而达到靶向给药之目的。 这种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包括局部pH变化,病变部位温度变化,磁场的变化等。目 前物理靶向脂质体设计最为成功的例子是温度敏感脂质体。
•.
脂质体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虽然具备了许 多优点和特点,但就目前来看,也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其制备技术给 工业化生产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对于某 些水溶性药物包封率较低,药物易从脂质 体中渗漏;稳定性差亦是脂质体商品化过 程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冻干方法可能 是延长脂质体的贮存期的有效途径。
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 减低药物毒性 • 脂质体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药物,能使之选择性地 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或无损害 作用。对脂质体表面性质进行改变,如粒径大小、表面电荷、组织特异 性抗体等,可提高药物对靶区的选择性,从而也降低了毒性,减少了不良 反应。 • 提高药物稳定性 • 将一些不稳定的易氧化的药物制成脂质体之后,由于药物包封在脂质 体中,受到类脂双分子层膜的保护,可以显著提高其稳定性。同时在 进入体内之后,由于脂质体膜的保护,药物可以免受机体酶系统和免 疫系统的降解。
脂质体的定义
磷脂在水溶液中形成脂质体 • 脂质体(英语:Liposome)也称为微脂粒,是一种具有
脂质体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Tc以下时,为“胶晶态”(脂肪链全反式,排列紧密,刚性和厚度增加)
Tc以上时,为 “液晶态”
(脂肪链伸缩、弯曲、外扭)
磷脂发生相变时, “胶晶态” “液晶态” “液态”共存, 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漏。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相变温度与脂质体膜稳定性
脂质体的组成
3、胆固醇(cholesterol, Ch)膜的另一类重要组成成分。
存在: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含量较高,植物中含量较少。 性质:为中性脂质,亦属于双亲性分子,但亲油性大于亲水性。
在脂质体中的状态:作为两性分子,能嵌镶入膜,羟基团朝向亲水面, 脂肪族的链朝向并平行于磷脂双层中心的烃链。胆固醇本身不形成脂 质双层结构,但它能以高浓度方式掺入磷脂膜。 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主要与磷脂相结合,阻止磷脂凝集成晶体结构。 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之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着调 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
1965年,英国Banghan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 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 脂质体作为β-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积累 疾病。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第一个药用脂质体制剂(1988年,瑞士) 益康唑脂质体凝胶 第一个脂质体注射剂(1990年美国) 两性霉素B脂质体 第一个抗癌药物脂质体(1995年,美国) 阿柔比星脂质体
旋转
大单层脂体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三、溶剂注入法 1、乙醇注入法 脂质乙醇液 细针头快速注入到缓冲液中 SUVs。 (残存的乙醇用透析法除去) 优点:简单快速,脂质浓度受限。缺点: 水相包封率极低,乙醇难除。 2、乙醚注入法 脂质乙醚液 细孔针头慢慢注入55~60℃的缓冲液中 乙醚蒸发 单层脂质体(直径50~200nm)。 优点:脂质浓度不受限,水相包封率高; 缺点:制备时间长。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基因沉默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小干扰 RNA等分子,实现基因的 沉默和功能抑制。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基因编辑 工具,如CRISPR-Cas9系 统,实现基因的精确编辑 和修复。
05பைடு நூலகம்
脂质体的挑战与前景
稳定性问题
储存稳定性
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聚 集和融合,影响其药物传递效果。
逆向蒸发法
逆向蒸发法的优点
逆向蒸发法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 、粒度分布较窄的脂质体,且制 备过程中可以加入多种药物,制 备过程简单、快速。
逆向蒸发法的缺点
由于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可能对 药物产生影响,且制备过程中需 要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参数,操作 难度较大。
其他制备方法
微射流技术
通过高压水射流将药物和脂质材料混 合在一起,形成脂质体。该方法可以 制备出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的脂 质体,且制备过程快速、高效。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
新型脂质材料如聚乙二醇脂质体、胆固醇脂质体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 相容性,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和靶向性。
新技术
纳米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脂质体 的制备效率和均一性,同时为脂质体的功能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工艺成本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需要精密的 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加了生产 成本。
市场前景与展望
药物传递领域
化妆品领域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感染等 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可 提高皮肤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改善皮肤状 况。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脂质体_精品文档
第四节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薄膜分散法 逆向蒸发法
Te注x入t 法
去污剂分散法 钙融合法 冻结融解法
脂质体
制备方法
主动包封法 冷冻干燥法
复乳法 离心法 前体脂质体法
………..
• 一、薄膜分散法: • 方法:将类脂溶于有机溶剂中,通入氮气或减压除去有机
溶剂,在容器壁上形成类脂薄膜,然后加入含有水溶性药 物的缓冲液,通过振摇使类脂膜吸水膨胀,弯曲封闭形成 脂质体(大多层脂质体)。 • 举例:三七总皂苷脂质体的制备 • 准确称取处方量的注射用大豆磷脂、胆固醇,加适量乙醚 使其溶解并转移至250ml茄形瓶中,置25℃恒温水浴减 压除去乙醚,使脂质体在瓶壁上成均匀薄膜,茄形瓶置真 空干燥箱内真空干燥过夜,瓶内加入含处方量三七总皂苷 的磷酸盐缓冲液适量以及2粒直径为0.8mm的搅拌子, 25 ℃恒温水浴旋转洗膜1小时,得乳白色混悬液。 • 通过干膜超声法、薄膜-振荡分散法、薄膜-匀化法、薄膜 -挤压法等使薄膜法制得的大多层脂质体分散成单层或大 单层脂质体。
积百分比。 • 药脂包封比:一定质量的类脂所包封药物的质量百分比。
• (1)毒性最低、无免疫原性、无致热原性、能正常代谢和消除。 • (2)脂质体的大小、成分、表面电荷等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 (3)脂质体对亲水性和亲脂性的药物都能包裹。 • (4)制备简单 • (5)靶向分子能以最优结构与靶部位受体结合 • (6)为所包裹药物的靶向性提供新的可能性。 • (7)在载药脂质体表面结合不同的配基将药物递送到特定靶组织和靶细胞
粒径大小不均匀
体内动态 静脉给药后易被网 状内皮细胞捕获
静脉给药后可分 配进入实质细胞 ,静脉给药后血 中的半衰期长
静脉给药后易被 网状内皮细胞捕 获;体内稳定性 比MLV差
脂质体pptpptx(2024)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 药物包裹在内部水相或嵌入脂 质双分子层中,通过静脉注射 等方式给药。
脂质体的粒径通常在纳米级别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 物可降解性。
4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脂质体首次被 提出并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2024/1/27
70年代至80年代,脂质体的研 究进入高峰期,大量关于脂质体 制备、性质和应用的研究涌现。
疫苗佐剂
脂质体可作为疫苗佐剂,增强 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
其他领域
如抗感染、抗炎、抗过敏等领 域,脂质体也展现出良好的应
用前景。
2024/1/27
6
02
脂质体制备技术
2024/1/27
7
传统制备方法
2024/1/27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在减压旋转蒸 发仪上去除有机溶剂,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再加入含 药溶液进行振荡或超声处理,使脂质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注入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此溶液经注 射器缓缓注入到含药溶液(如水相)中,搅拌挥发除去有机 溶剂,形成脂质体。
8
改良制备方法
逆向蒸发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中,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进行短时间超声处理,直到形成稳定的 W/O型乳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使脂质体混悬于介质中,通过凝胶色谱法 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
针对特殊人群进行安全性评价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性评价,以确保用 药安全。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战
2024/1/27
脂质体.ppt.pptx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七
给药途径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 (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 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 给药。
五 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 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 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 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 延长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 毒性。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 药的稳定性。
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 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 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 制成免疫脂质, 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 MMC提高4倍。 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 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 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例如将二棕榈酸磷 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 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 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 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 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 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 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当脂质体进入肿 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 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 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 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 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
脂质体完整版
脂质体在生物医学中应用
药物输送系统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输送系统,将药 物包裹在内部或通过吸附作用携带在 表面,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慢释 放。
免疫佐剂
脂质体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机体 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疫苗的保护 效果。
基因治疗载体
脂质体可以作为基因治疗载体,将基 因药物输送到靶细胞中,实现基因治 疗的目的。
利用脂质体的特性,开发针对难治性疾病(如肿瘤、神经性疾病) 的创新药物。
精准医疗应用
结合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开发个性化脂质体药物,实现精准医疗。
跨界合作与技术融合
与其他领域(如纳米技术、生物材料)进行跨界合作,推动脂质体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行业合作和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产学研合作
加强学术界、产业界和临床医学界的合作,推动 脂质体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04
05
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
可控的释放性能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和溶解度
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在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组成和制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因此脂 备方法,可以实现药物在体 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内的缓慢释放和靶向输送。
一些药物在脂质体中可以得 到更好的保护和溶解,从而 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免疫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免疫原性,能够 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 用。
前景展望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 望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脂质体药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基因治疗领域应用探索与挑战
基因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研究 人员正在探索如何提高脂质体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和靶向性。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构成的微粒,常用于药物传递和基因转染等领域。
常见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脂质薄膜混悬法(Thin-film hydration method):将脂质和
药物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成薄膜,然后通过加入缓冲溶液或其他溶液来重悬薄膜,形成脂质体。
2. 油水乳化法(Emulsion method):将脂质和药物溶解在水
相和油相中,通过机械剪切或超声波处理使两相乳化,并形成脂质体。
3. 水介质溶解法(Ether injection method):将脂质和药物溶
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使用高速搅拌或机械剪切射入水相中,并迅速挥发有机溶剂,使脂质形成粒状结构。
4. 反向脂质体法(Reverse phase evaporation method):将脂质和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有机溶剂形成混合体系,然后加入水相,通过振荡或加热使有机溶剂插入水相,形成胶束,最后去除有机溶剂,得到脂质体。
5. 膜片发育法(Lipid film hydration method):将脂质溶解在
有机溶剂中形成薄膜,将溶剂挥发干燥后,加入含有药物的水相,经超声辐照或搅拌使薄膜与水相均匀悬浮,并形成脂质体。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应用的要求和物质特性。
脂质体
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 于有机溶剂
制备方法
4.逆相蒸发法
W/O乳剂 超 声
混合,超声处理直至形成稳定的W/O乳剂
制备方法
4.逆相蒸发法
蒸发
有机溶剂
磷酸盐 缓冲液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达到胶态后,加入磷酸 盐缓冲液,旋转使器壁
上凝胶脱落,继续减压
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 到脂质体水性混悬液。
制备方法
制备方法
5.冷冻干燥法
作用机理:
吸附 adsorption
脂交换 lipid exchange 磷酸脂酶消化 内吞 endocytosis 扩散 融合 fusion
膜间转运与接触释放
吸附
内吞、融合
优点
靶向性
细胞亲和性
长效性
优点
组织相容性
降低毒副作用
保护稳定性
应用概况
• 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 •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脂质体的研究工作 • 2000年,世界脂质体产品销售额为12亿美元。2005年,达 33亿美元,增长率为175%。 • 国外已上市的脂质体药物品种有两性霉素、多柔比星和柔红 霉素,均为抗癌药物。抗癌药物脂质体是脂质体最重要的应 用。目前还有约30种脂质体抗癌药物正在临床试验或等待批 准上市。
1 抗癌药物脂质体
应用
2 主动靶向脂质体 3 基因治疗用脂质体
药品名 阿霉素
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 紫杉醇 顺铂 维甲酸 羟基喜树碱 氨基喜树碱 拓扑替康 依立替康 Lurtotecan 阿糖胞苷
商品名 Myocet Doxil Caelyx Dox-sl LED MCC-465(免疫脂质体) DaunoXome Onco TCS VincaXome LEP SPI-77 ATTA-IV
脂质体及其用于药物包装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对于两亲性药物其油水分配系数受介质的pH值和离子强 度的影响较大,包封条件不易掌握,包封率不会太高,这 种情况就应该采用主动载药法,不仅可大大提高两亲性药 物的包封率(特别是弱酸、弱碱类药物)还能降低药物的泄 露。
• 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药 物载体。
载药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有以下特点:
1.靶向性 2.长效性 3.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4.降低药物毒性 5.提高药物稳定性
靶向性
被动靶向性——这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脂质体被巨噬细 胞作为异物吞噬自然倾向所产生的靶向性。 主动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上,联接一种识别分子,即所 谓的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 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指定的靶区释放药物。 物理和化学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应用某种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 改变(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 的通透性,引发脂质体选择性地释放药物。
• 该技术和常规的醇注入技术有类似之处,所不同 的是溶解磷脂和胆固醇时用的是超临界流体。采 用该技术,Aphios 已经成功的将紫杉醇 (paclitaxel), 喜树碱(camptothecin)等难 溶性药物制成了脂质体制剂。
• 临床实验表明:Taxosomes.(紫杉醇脂质体) 的毒性远小于Taxol.(紫杉醇注射液),并且其 治疗乳腺癌的有效 性是Taxol.的2 倍左右。
K+-Na+梯度
pH梯度
脂质体
2 主药含量测定和释放度测定 3 包封率测定
W包 W总 W游 Q w% 100% 或Q W 100% W总 W总
Q 渗% W 总游 W 始游 W W 100% 或Q% 包 贮 100% W包 W包
4 渗漏率测定 5.药物体内分布
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静脉给药
优点 口服给药
药物
磷脂类
附加剂
组成
脂质体组成、结构
脂质体分类
小室单室脂质体( SUVs ):20~80nm 大单室脂质体(LUV):100nm~1μm 多室脂质体(MLV):1~5μm 多孔脂质体(MVV):1~5μm
脂质体特点
靶向性
细胞亲和性
长效性
特点
降低毒副作用
保护稳定性
组织相容性
脂质体应用
抗癌药 物脂质 体
脂质体 Liposomes
CONTENTS
1 2 3 4 5 6 脂质体基本概念 脂质体组成与结构 脂质体的剂型特点 制备方法、质量标准 脂质体制备原理 应用前景
脂质体概念(Liposome)
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
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如磷脂、胆固醇等)双分子层内形成 的微型泡囊。
脂质体
脂质体
• 脂质体(liposomes)是将药物 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
Ⅰ Ⅱ Ⅲ 脂质体的应用概况 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脂质体的剂型特点
Ⅰ
脂质体的应用概况
• 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 •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脂质体的研究工作
1
应用
抗癌药物脂质体 主动靶向脂质体 基因治疗用脂质体
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示意图
脂质体电镜照片
纳米脂质体呈蓝色乳光
按性能
• 二 脂质体的类型
一般脂质体 脂质体 特殊性能脂质体
•热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超声波敏感脂质体 •光敏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
二 脂质体的类型
•中性脂质体 • 脂质体 •负电性脂质体 •正电性脂质体
按荷电性
三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合成磷脂:
•二棕榈酰-α磷脂酰胆碱(DP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等。
胆固醇结构
磷脂和胆固醇分子排列示意图
磷脂和胆固醇分子排列
• 把含类脂质的醇溶液倒入水面时,醇很快地溶解于 水,而类脂分子则排列在空气一水的界面上 • 极性部分在水里,亲油的非极性部分则伸向空气中 •当极性类脂分子被水完全包围时 •极性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而非极性的烃链彼此 面对面缔合成双分子层
4.逆相蒸发法
蒸发
4.逆相蒸发法
蒸发
有机溶剂
磷酸盐 缓冲液
4.逆相蒸发法
4.逆相蒸发法
• 本法特点是包封的药物量大,
• 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波分散法30倍,
• 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如 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碱性磷脂酶、 核酸等。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将脂质体悬液冷冻干燥后,再分散到水相中,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和包封率。
10
新型制备方法
01
超声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磷脂 等膜材在水相中分散并形成脂质 体。
微流控技术
02
03
3D打印技术
通过微流控芯片控制流体流动, 实现磷脂等膜材的精确控制和高 效制备脂质体。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形 状和结构的脂质体,为个性化医 疗和精准用药提供可能。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够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脂质体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 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2024/3/28
5
制备方法简介
2024/3/28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溶于有机溶剂中,通过旋转蒸发或真空干燥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形成磷脂薄膜;然后加入 含药溶液,通过超声或震荡等方法使磷脂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2024/3/28
11
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
磷脂等膜材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磷脂等 膜材。
制备条件的优化
应对制备条件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进行 优化,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ABCD
2024/3/28
有机溶剂的残留
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以确 保脂质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领域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应用于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抗病毒 药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7
2024/3/28
02
CATALOGUE
脂质体制备技术
8
传统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后制 膜,再经超声或振荡等方式制成 脂质体悬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脂质体技术第一节概述脂质体((liposomes)最早是1965年被英国banghan等[1]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
banghan等发现,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
后来将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称为脂质体(见图18-1)。
由子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artifical biological membrane)。
脂质体的大小从几十纳米(nanometres)到几十微米(microns),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
由天然膜成分组成的脂质体,其脂质体膜的双层结构原则上与天然细胞膜一样,另外,脂质体还可以完全由人工合成的脂质组成,以改善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图脂质体的示意图脂质体一经发现,就引起了生物学家、药学家的兴趣。
20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脂质体作为ß-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累积疾病后,人们开始应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以减少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
脂质体更广泛地作为药物的载体来应用,己是15年之后了[2]。
为了弄清楚脂质体系统如何最好地达到促进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的目的,进行了脂质体的组成、粒子大小、稳定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广泛地基础研究,并在产生均一的、小的、稳定的脂质体,增加药物载量,延长脂质体在体内循环时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前,脂质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模拟膜的研究,药物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皮肤及化妆品等日用工业品的基质;基因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向细胞内的转运。
近十年来,用脂质体包裹的药物、疫苗等新产品不断问世,极大地推动了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的制备工艺逐步完善,加之脂质体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和无免疫原性,特别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从而减小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等。
因此,脂质体包囊药物己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制剂,即含益康哇的脂质体凝胶“Pevaryl Lipogel”在瑞士由CILAG制药公司注册,现已在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和挪威等国上市销售[3-4]。
临床研究证实,由于脂质体凝胶可以增加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浓度,所以起效更快,治疗周期可以缩短,每天使用1次相当子硝酸益康唑霜剂每天给药2次的效果。
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感染,主要是真菌感染。
第一个上市的脂质体注射型药物输送系统是两性霉素B制剂(AmBisome)。
美国Nestar制药公司),于1990年底首先在爱尔兰得到批准上市销售,随后在欧洲上市。
AmBisome为两性霉素B及氢化大豆磷脂酞胆碱:二硬脂酸磷脂酞甘油:胆固醇(2:0.8:1)组成的小单层脂质体。
紧随其后,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Amphocil,美国SEQUUS 制药公司)于1994年在欧洲上市。
其主要组成为两性霉素B和胆甾醇硫酸酯组成的圆板状胶体分散体。
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Abelect,美国脂质体公司)于1995年初在欧洲上市口其主要组成为两性霉素B和二肉豆寇酸磷脂酞胆碱:二肉豆寇酸磷脂酸甘油(7: 3)组成的带状两层膜结构的复合物。
第一个在美国得到批准上市的是Abelect,于1995年底得到批准。
所有这些制剂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游离两性霉素B在治疗过程中对真菌感染患者引起的急性肾毒性。
由于脂质体和脂复合物或脂分散体的粒子相对于游离的药物来说,主要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肾脏的摄取,因此,肾毒性的降低使得医生可以给予病人一个高的药物剂量,这是此类药物制剂增加治疗指数的原因之一.世界上第一个抗癌药物脂质体—阿柔比星脂质体(Doxil,美国SEQUUS制药公司)于1995年底在美国获得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
随后,此产品在欧洲获得批准。
应用于由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难以医治的卡巴瘤( Kaposi' s sarcoma KS)长循环或“隐形”脂质体的发展是此产品得以发展的必要基础[5]。
此技术中,脂质体的组成中含有亲水性聚合物,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的二硬脂酸磷脂酞乙醇胺(DSPE)的衍生物( PEG-DSPE),其作用是阻止血浆蛋白吸附即调理化(opsonization)于脂质体表面。
没有PEG层的脂质体,血浆蛋白很快黏附于脂质体的表面上,激发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脂质体从血循环中的快速清除。
含有PEG层的脂质体可以很大程度地阻止调理化作用,延长血循环时间,因此,脂质体可以有效地达到病变部位[6]。
在固体癌增长部位及感染、炎症部位,病变引起毛细胞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含有药物的长循环脂质体能够增加在这些部位的聚集量,而正常组织完整的毛细血管床使得大部分的脂质体不能渗透。
在病变部位的脂质体,由于药物的缓释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增加了治疗效果。
此种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的机理称为“被动靶向”。
载药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节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及分类一、脂质体的理化性质(一)相变温度脂质体膜的物理性质与介质温度有密切关系,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这种变化引起脂膜的物理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
可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
此时,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动性增加。
这种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Te ) 。
所有磷脂都具有特定的Te值,这依赖于极性基团的性质、酰基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
一般酰基侧链越长或增加链的饱和度,相变温度愈高,反之链越短或饱和度越低,则相变温度愈低。
如二肉豆寇酰磷脂酰胆碱的相变温度为24℃,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及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的相变温度则分别为41 'C和58℃。
在相变温度以下时,由于磷脂分子的脂肪酞链为全反式构象,排列紧密,膜刚性和膜厚度都增加,膜结构处于“胶晶态”,当在相变温度以上时,由于脂肪酞链的伸缩、弯曲及外纽现象和侧相移动,膜结构处于共存,出现相分离“流体态”和“液晶态”;当磷脂发生相变时,可有液态、液晶态和胶晶态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的泄露了解磷脂膜的相变在制备和应用脂质体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脂质体的相变行为决定其通透性、融合、聚集和与蛋白质的结合,所有这些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系统的行为。
一些常用磷脂的相变温度膜的相变温度可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tial scanning calorimertry, DSC),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lectron spinning resonance, ESR.)等测定。
(二)膜的通透性脂质体膜是半通透性膜,不同离子穿膜和分子扩散过膜的速率有极大的不同。
对于在水溶液和有机溶液中溶解度都非常离的分子,磷脂膜是一种非常弱的屏障。
极性溶液如葡萄糖和高分子化合物通过膜非常慢,中性电荷的小分子如水和尿素能很快扩散,而带电荷的离子的行为有很大差别,质子和经基离子穿过膜非常快,可能是由于水分子间氢键结合的结果,钠和钾离子跨膜则非常慢。
随着磷脂脂肪酸链不饱和度的增加,钠离子的通透性下降,而葡萄糖分子的通透性稍有增加。
若增加磷脂脂肪酸链的长度,由于膜的厚度增加,所有物质的通透性都将有所下降。
在相变温度时,质子的通透性增加,并随温度的升高而进一步提高,相反,钠离子和大部分物质在相变温度时通透性最大。
当脂质体膜由两种以上磷脂组成时,它们各有特定的相变温度,在一定的环境下它们可以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相(即液晶相及胶晶相),称之为相分离( phase separations )。
有人用冰冻刻蚀技术直接证明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酸的混合膜为一光滑表面,当加入钙离子或赖氨酸则引起二者相分离导致膜表面产生区块结构(domain structure)。
这种区块结构与膜的通透性有关。
Sackrnann曾用自旋共振光谱证明在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酸1 : 1的混合膜中,加人多黏菌素则因其可与磷脂酸结合而诱发脂膜形成区块结构。
脂质体中添加不同物质,可诱发区块结构的产生,如药物、离子均有可能影响脂质体膜的相变温度变化,从而引起相分离,增加膜的通透性。
因为磷脂膜的半渗透性,膜两侧的物质浓度的不同会产生渗透压,当脂质体包裹较高浓度的物质,而该物质在外相的浓度较低时,由于水分子的渗人而引起脂质体的膨胀,扩大了相邻脂质分子间的空间,磷脂膜的面积也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包裹在脂质体内的分子量较小物质的渗漏就会增加,有时渗透压还可能导致磷脂膜的破裂。
(三)膜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是脂质体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在相变温度时膜的流动性增加,被包裹在质体内的药物具有最大释放速率,因而膜的流动性直接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当在脂质体膜中加人(质量分数)50%的胆固醉可使脂质体膜相变消失,Papahadjapoulos等称胆固醇为“流动性缓冲剂(fluitfity buffer)",因在低子相变温庄时,磷脂中加人胆固醇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面增加膜流动性,高于相变温度时加胆固醇则可增加膜的有序排列而减少膜的流动性。
(四)脂质体荷电性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基(氨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与其包封率、稳定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有关。
脂质体的表面电性的测定方法有荧光法和显微电泳法等。
显微电泳法是将脂质体混悬液放人电泳装置样品池内,在显微镜监视下测量粒子在外加电场强度E时的泳动速度V。
向正极泳动的脂质体荷负电,反之为正电荷脂质体。
由测定结果可求出单位电场强度下的运动速率,即淌度(μ)为μ=V/E依下列公式求出ξ电势公式ξ=6πημ/ε式中,,是脂质体混悬液站度,。
为介电常数( mV)随带电脂质体增加而增大。
荧光法是依据脂质体结合荷电荧光探针的量与其表面电性和电荷量有关,二者荷电相反,结合多,荧光强度增加,相反,二者带电相同结合少,荧光强度减弱。
增加或减弱强度与带电脂质的比例有关。
二.脂质体的分类(一)按脂质体的结构类型分类(1)单层脂质体单层脂质体(unilamellar vesicles)是由一层双分子脂质膜形成的囊泡,又分为小单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 , SUV)和大单层脂质体(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 L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