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中国数字经济及其空间关联绪论

中国数字经济及其空间关联绪论数字经济及其相关议题是这个时代最关键的问题之一(Internet Live Stats,2014)。
数字技术正在迅速改变商业惯例和社会行为,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核心驱动力(Fierce Wireless Europe,2014)。
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效益和提高了效率,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数字化方面指数级的改变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Katz et al.,2014)。
我们已经身处数字经济时代。
20年前,如果你来到机场的柜台前,服务人员会在一台电脑上为你注册,通知你已经到达的航班,并检查你的行李,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人工完成的。
今天,你再次走进一个机场,找一台自动值机设备,放上一张常客卡或身份证,只需三秒或四秒就可以得到登机牌、收据和行李牌。
卡片放入的那一刻,你开始了一个完全与机器对话的过程。
除去机器帮助你选择座位,打印登机牌等事务之外,机器还与其他机器之间进行对话,甚至是借助远隔万里的服务器检查你的护照限制、核查当地天气、办理转机手续等。
这些复杂而又繁重的商业活动,由各种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互联网和电信设备代替了人来完成。
20年前,如果你有货物通过上海港进入中国腹地,货运商需要在中国海关填写表格、审查清单,并打电话通告收货人。
现在,这些货物经过一个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入口,它们瞬时扫描、捕获信息,第一时间自动将托运人、仓库、供应商、沿途停靠转运点与目的地,以及定位追踪等信息分发给需要的人。
商家需要做的就是在移动或固定终端前下达指令,所有物流的信息管理由一系列的远程位置服务器执行。
可见,实体产业与经济正在潜移默化地数字化。
数字经济体量庞大、智慧自控、远程执行、润物无声。
数字经济运行在一个硬件设施随时更新、自我配置的环境中,它可以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联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Basu,2014)。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整理版本)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 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 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 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 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 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
简单地说, GIS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应用地球表面的空间信息, 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员组成的有机体,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空间型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 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 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 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 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 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 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 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地理信息流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 再到数字世界(GIS), 最后到应用领域。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 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是信息的表达, 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 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 且n ≥1), 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 3. ACD 5. AC 6. ABC7. BD 8. D. 9. 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2.× 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 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 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五、论述题15分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世纪20年代世纪50年代世纪70年代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D 不属于新产业区;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经济特区2.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A.要素禀赋B.要素强度C.要素密集度D.要素消耗量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4. D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查德库珀D.熊彼特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C D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A 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 C D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 C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五、论述题共16分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原因有:1、地区贸易部格局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基本思路为: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A. 行政原则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 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 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 C 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B C 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B C 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 A B C 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城镇体系的类型:1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1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 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 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五、论述题共16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
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徐梦周;朱永竹;杨大鹏【期刊名称】《治理研究》【年(卷),期】2022(38)5【摘要】经济关联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以数字经济为重点推进发展对于提高长三角创新能力、经济集聚度和政策协同效率意义重大。
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测算2011年与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后发现:长三角城市之间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趋于紧密,但关联网络并不稳定,网络内被动的接收者、孤立者偏多,仍有较大改进提升空间;27个城市在关联网络中功能具有明显差异性,从个体来看,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板块来看,由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核心板块对其他三个板块形成显著溢出效应;城市间距离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和政府数字化水平差距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有显著影响。
基于此,需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的活跃性,以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协同治理,通过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现实路径。
【总页数】12页(P102-112)【作者】徐梦周;朱永竹;杨大鹏【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数字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5【相关文献】1.“双新”背景下我国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2.城市群的空间嵌套形态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3.城市群区间住宅价格空间关联效应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4.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的协同演化\r——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5.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描述三种空间分析方法及其特点与作用

描述三种空间分析方法及其特点与作用一、矢量空间分析矢量空间分析主要通过空间数据和空间模型的联合分析来挖掘空间目标的潜在信息,而这些空间目标的基本信息,无非是其空间位置、分布、形态、距离、方位、拓扑关系等,其中距离、方位、拓扑关系组成了空间目标的空间关系。
它是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特性,可以作为数据组织、查询、分析和推理的基础。
通过将地理空间目标划分为点、线、面不同的类型,可以获得这些不同类型目标的形态结构。
将空间目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许多特定任务的空间计算与分析。
1.图元合并图元合并即矢量空间聚合,是根据空间邻接关系、分类属性字段,进行数据类型的合并或转换以实现空间地域的兼并(数据的综合)。
空间聚合的结果往往将较复杂的类别转换为较简单的类别,当从地点、地区到大区域的制图综合变换时常需要使用这种分析处理方法。
2.空间查询空间查询是将输入图层与查询图层的要素或是交互输入的查询范围进行空间拓扑判别(包含、相离、相交、外包矩形相交),从输入图层中提取出满足拓扑判别条件的图元。
3.叠加分析叠加分析至少要使用到同一区域,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两个图层。
所谓叠加分析,就是将包含感兴趣的空间要素对象的多个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图层。
该图层综合了原来多层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特征。
叠加分析的目标是分析在空间位置上有一定关联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题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层数据的叠加分析,不仅仅产生了新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题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发现多层数据间的相互差异、联系和变换等特征。
点与多边形的叠加,就是研究某一矢量数据层中的点要素位于另外一个矢量数据层中的哪个多边形内,这样就可以根据点与多边形的空间关系,确定给点要素添加哪些属性特征。
线与多边形叠加,就是研究矢量数据层中的线要素与其他数据层中的多边形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判定线要素与多边形的相离、相交、包含等空间关系。
多边形的叠加,就是要研究两个或多个多边形矢量数据层的叠加操作,生成一个新的多边形数据层。
2023年大学_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 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 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 A 8、 AB 9、ABCD 10、 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基于链式关联网络DEA模型的新视角

术 的效率评 价等 信 息。D A方 法作 为 一种评 价 多投 E
入 和多 产 出生 产 过 程 的 相 对 效 率 的 方 法 , 有 如 下 优 具 势 : 一 . 需 知 道 前 沿 生 产 函 数 的 具 体 形 式 , 接 通 第 无 直
—
A w e Ba e n Ne Viw s d o Cha n Re a i na t r i l to lNe wo k DEA o l M de
陈 伟 冯 志军 姜 贺 敏 康 鑫
(. 1 哈尔滨工 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0 0 ;. 50 12 哈尔 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哈尔滨 10 0 ) 50 1
第2 9卷 第 1 2期 21 0 0年 1 2月
情
报
杂
志
JU N L0 T 1 IE C O R A V I E G N E N L
V0 . No. 2 129 1 De . 2 0 c 01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 —
基 于链 式 关 联 网络 D A模 型 的 新 视 角 E
发 展 及 区域 经 济 建 设 的 重 要 途 径 . 作 为 国 家 战 略 发 并
1 相关 文献 综述
区域创新是一个 复杂 的过程 , 创新资 源从投 入到
产 出的 转 化 贯 穿 于 该 过 程 。 由于 区域 创 新 投 入 与 产 出
是多变量和不 同量纲 的 , 以要 测量 其绝 对效率 非常 所 困难 因 此 . 者 们 大 多 从 相 对 效 率 的评 价 展 开 研 学
出改进的措 施 , 而提 升 区域创 新 系统 的 创新 能力 。 进 因 此 . 区 域 创 新 系 统 的创 新 效 率 进 行 科 学 合 理 地 评 对 价 就 成 为 区域 创 新 系统 建 设 与管 理过 程 中一 个 不 可 或 缺 的 重要 环 节 。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

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这一战略部署下,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过程。
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次,对影响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因素进行梳理,包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基于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的研究,探讨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关于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将为中国政府制定区域合作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区域双循环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估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程度以及空间网络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
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A。
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
农业区位论B。
工业区位论C。
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
科林·克拉克C。
配第 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A建筑业 B农业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
中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中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刘那日苏;王迪【摘要】采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我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网络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①我国区域资源开发具有多线程的空间溢出关联网络特征.②中西部省份在资源开发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中部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③资源禀赋差异对资源开发空间溢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地理临近效应对溢出网络的影响不显著.【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8(034)008【总页数】5页(P1043-1047)【关键词】资源开发;空间溢出;网络结构;QAP回归【作者】刘那日苏;王迪【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F2051 引言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科学把握我国的资源国情,加大资源利用管理创新力度,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同时,各省区间应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资源利用格局,确保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取得成效。
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衡,各省区资源储量和资源依赖度差异很大。
市场机制与政策调解是能源资源得以跨区域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资源开发在区域间存在着空间溢出和交互作用。
从政府政策层面来看,我国高度重视国家资源安全,适时出台了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工程,意在促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区域协调与关联。
从市场层面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有利于地区间能源资源的自由流动,增强了相互间的资源联系。
因此,针对各地区在资源开发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政策调控机制,通过创造更多空间溢出“通道”,加强地区间的关联程度,提升资源产业的区域协同性已经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新常态”。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冷静1,钟鸣长2(1.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2.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基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化创新、数字经济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14—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法进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10.8、Geoda1.2软件,通过莫兰指数、修正引力模型、标准差椭圆进行时空特征探析。
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整体缓慢增长,区域差异大,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阶梯式递减;各省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数字要素流动性增强;空间上存在正相关性,主要呈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方向上呈东北—西南,且经济重心向西南转移。
[关键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特征[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3-0012-04Abstract: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provincial digital econom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four dimensions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digital industry development,digital innovation,and digital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data selected from 30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in China from 2014to 2021.Further more,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hrough Moran's index,modified gravity model,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by using Arcgis10.8and Geoda1.2.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growth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is slow,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at the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rovin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and the mobility of digital factors is increasing,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space,mainly exhibiting low-low agglomeration,a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rection i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the economic center is shifting towards the southwest.Keywords:digital economy;development level;regional differences;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冷静(1991—),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钟鸣长(1975—),福建宁化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基于引力模型的省域灰水足迹空间关联网络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省域灰水足迹空间关联网络分析孙克; 聂坚【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9(035)006【总页数】8页(P29-36)【关键词】灰水足迹;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 网络结构效应; 省域; 中国【作者】孙克; 聂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江西南昌 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水资源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与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已成为当下中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水足迹可以科学有效衡量人类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消费占用水平,已成为水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1]。
然而水足迹理论由于只关注水资源量的问题,而忽视水资源质的问题,容易低估地区水环境问题[2-3]。
孙克等[3-4]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环境的污染威胁,可以用灰水足迹来衡量,具体来说,灰水足迹就是将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水污染物质稀释至合理水质标准所需的水资源量,这为量化水量和水质的关系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灰水足迹已成为有效刻画和评价地区水污染的重要指标[5]。
现有灰水足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灰水足迹的核算及模型改进[5-7]、环境公平性评价[8]、要素效率测算及驱动效应[9-10]、人文影响因素分析[3]、空间格局演变[11]等方面,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地区属性数据(各地区的灰水足迹、GDP、人口等)开展,而忽视地区间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地区水污染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口资源和经济技术问题,由于人流、物(资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在地区间的频繁流动融合,各地水环境想独善其身、互不影响已无可能[12-13],而是会基于地区间要素流动产生空间关联性[14-15],空间关联性的进一步深化演绎,就会形成复杂的环境空间关联网络,即各地为空间关联网络的节点,各地灰水足迹之间的相互影响联系(受益和溢出关系)则构成网络的边。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结_省略_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再考察_刘华军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基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再考察刘华军,何礼伟(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空间传导的非线性趋势,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了识别,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其网络结构特征。
研究发现:(1)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严重低估了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而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空间关联关系,而且能够识别出更多可能的空间溢出渠道,这为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协同效应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
(2)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从整体上呈现出更紧密的、更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在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最大可能性网络(ML-Network)中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孤立”于整体网络。
“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探寻并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溢出渠道,发挥经济增长不同板块的不同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经济增长;空间网络结构;最大可能性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6)02-0097-11 DOI:10.16538/j.cnki.jfe.2016.02.009收稿日期:2015-10-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GL041);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4AWTJ01-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3GQ004)作者简介:刘华军(1979-),男,山东广饶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礼伟(1990-),男,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 言 伴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相继实施,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日趋加强并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变量和目标。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内容提要:本文测度了—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网络分析法和方法,全新解构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
主要发现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共存在个空间关联关系。
(中国区域经济可分四个功能板块。
第一板块是“双向溢出板块”,主要由东部发达地区组成;第二板块是“经纪人板块”,由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活力的省份组成;第三板块是“主受益板块”,由中西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组成;第四板块是“净受益板块”,由中西部落后地区组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具有明显梯度特征。
第一板块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将经济增长的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又将动能传给第三和第四板块。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可以解释的空间关联。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分析一、引言自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高歌猛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独树一帜。
但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不同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氷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参差不齐差异很大。
年,广东的达到了亿元,而西藏还只有亿元;天津市人均达到万元排名第一,是排名最末位贵州(万元)的倍。
这一发展格局是否表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互不影响、各自为政呢?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是推动区域间经济要素交融的重要力量。
而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中,我们很容易寻觅到政府的身影,也不难发现市场的轨迹。
因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省际之间的空间影响和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
从政府政策层面看,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适时推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意在促进各省市区之间经济的关联和互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工业资源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
—年,中央实施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先后出现了“一五”时期(—年)、“三线建设时期(—年)两次大规模向内地投资的高潮(胡鞍钢,。
然而这种平衡发展战略的效率差强人意。
年后,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中共中央李敬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邮政编码,电子信箱陈澍,重庆社会科学院;万广华(通讯作者),云南财经大学,亚洲开发银行;付陈梅,重庆理工大学。
本文得到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和、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年春季计划课题的资助。
感谢云南省“百人计划”的支持。
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文责自负。
年第丨期文献编辑委员会,。
事实上,—年,国家投资、产业布局的重心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中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也得到重点支持。
进人世纪年代后,为了防止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中央开始启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年,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又提出了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由此,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演化成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域板块,战略重点分别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
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催生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
从市场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有利于各省市区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市场的“无形之手”,牵引出各省市区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
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都强调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之间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商品的自由交易以及由经济活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必然会加深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产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陈秀山和张可云,。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在各省市区之间大量迁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万人。
近年来,各省市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贸易投资都在持续增长,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大,—年,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高达樊纲等。
事实上’目前已有学者证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确实存在空间关联性。
认为中国存在着“内核地区对外围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考察了—年劳动力、资本、等因素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影响。
将中国划分成沿海与内陆地区,通过引入东、中、西三个虚拟变量考察沿海与内陆的相互影响,也发现了沿海对内陆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沿用的思路建立了地区变动模型,直接将其他两大地区的变动作为解释变量,考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带间的空间溢出效应。
则采用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模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相互影响,得出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中部向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但不存在西部向东、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
又将全国划分成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六大经济区,并通过模型考察了各经济区域之间的溢出效应结论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西北地区对其他区域有较显著的溢出效应,东南与东北地区存在着很微弱的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西南地区则不存在对外溢出效应。
张晓旭和冯宗宪(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年中国个省市区人均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收人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中国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地区人均收人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潘文卿(进一步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年中国各省市区人均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研究结论是: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并且这种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
这些文献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现有相关文献存在两方面的局限。
一是部分研究采用传统空间计量方法来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问题,这样就将空间关联局限在经济地理学上的“相邻”或“相近”地区上。
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锚点”在沿海与内陆的互动、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上,而这些区域之间在地理上可能并不相邻但在经济增长上确实相关联。
这使得依据传统空间计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可能有偏误。
二是受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是复杂的、多线程的,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性质。
而现有文献尚未考虑这种网络性质,所以仅揭示出少量的关联关系。
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缺口。
在新一轮改革启动之际,中央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李敬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更全面认识中国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以及整体的“网络结构”特征,对中国新时斯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的网络特征进行研究。
网络分析法是一种针对关系数据的跨学科分析方法,在多学科领域均具有较广泛的运用(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它已成为国际经济系统、组织行为研究、消费行为研究的新范式(,。
、、、等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世界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世界经济系统就是一个具有空间交叉重叠影响的网络系统,并发现,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国在世界经济系统网络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贸易、金融一体化的网络关系及其特征。
本文选择网络分析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有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网络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结构关系,而结构往往决定属性数据(的表现,更具有分析价值(二是网络分析法具有全局性分析的特点,可以避免传统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相邻”或“相近”的局限。
三是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总体特征,分析各区域在经济增长中的空间影响。
接下来本文的第二部分讨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网络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影响因素——基于方法;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网络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构建方法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关系的集合。
各区域是网络中的“点”,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上的空丨’关联关系是网络中的“线”(。
由这些点和线便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
构建区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关键是刻画各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我们选择来实现这一目的。
这个选择一方面基于已有文献,例如,就采用了模型来分析中国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
另一方面这里我们考察的是各区域之间的动态联系。
有关这种联系的经济学理论尚不够成熟,尤其是在动态结构滞后阶数的选择方面(。
加上各区域变量本身是内生变量,作为自变量时违反估计的经典假设使参数估计和推断变得困难(高铁梅。
而关联网络研究主要聚焦区域间动态关联关系是否存在,因此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本研究在考察两区域的关联关系时先建立两区域经济增长变量的模型,然后通过判断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动态关联。
如果和两个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通过检验并且是指向的,则在网络中,画一条由指向的箭头,并将两点连接起来,表明这两个区域之间是显著关联的。
可以依此方法检验所有区域之间两两的空间关联关系,可画出网络中的各条带箭头的“连接线”。
这样,便可构建出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
由于因果关系可能不是对称的,因此是一个有方向的空间关联网络。
二)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特征刻画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反映网络中各区域之间关联关系疏密情况的指标。
网络中关联关系的数量越多,则网络密度越大。
网络的密度可定义为实际拥有的连线数与整个网络(年第期中最多可能拥有的连线数之比(,。
该测度的取值范围为,。
设网络中的区域数量为则网络中最大可能存在的关联关系数量为。
如网络中实际拥有的关联关系数量为则网络密度可表示为:关联性分析关联性(反映网络自身的稳健性(和脆弱性(如果网络中各区域之间的关联关系把经济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任何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一条直接或间接的路径相连,那么该网络就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如果一个网络的很多线都通过一个区域相连那么该网络对该区域就产生很大依赖,一旦排除该区域,网络就可能崩溃,因此是不稳健的,则其关联性低。
关联性的测度指标是关联度。
关联度可通过可达性(来测量。
该测度的取值范围为,。
设网络中的区域经济主体数量为网络中不可达的点对数为,则关联度的计算公式是:一对于有向网络而言,与关联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还有一个网络等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