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五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琳达一家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根植于后人心中,并世代相传。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因受年龄所限,学生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另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
《永生的眼睛》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盲姑娘安静只能用小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她一样的盲人,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听听盲人的心声。
2、课件播放《盲人的生活》图片。
3、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
4、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出“眼睛怎么会永生呢?”这个问题)
(意图:《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直接就用导语提示中的话语引入课文,并且结合学生了解的盲人生活,从而引出课题,带领学生质疑课
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角膜、热泪盈眶、重见光明、遵从、搂住)。
1)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重点了解“什么是角膜?”
(眼角膜是眼睛前端薄膜,是完全透明的,文娱眼球前部。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那么眼角膜就相当于是相机的镜头。)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设计再读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一)重点研读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1、同学们,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
1)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2)“这令你骄傲吗?”我问。
3)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同学们,第一句和第二句话分别是谁为谁感到骄傲呢?
3、那妈妈和外公究竟做了什么让温迪感到骄傲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也可在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意图:导语提示是学习略读课文的重要手段,这一设计既能引出下文的父亲的话语,同事也能解决导语提示中的重要问题。)
二)研读重点:爸爸教育“我”的两段话。
1)投影出示: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重点理解在爸爸的眼里,什么样的死才是最有意义的?
3)同学们,文中还有一处也表达了父亲这一观点?
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父亲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琳达的心灵,老师将这两句话请到大屏幕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同学们,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父亲是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
(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
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重点研读:“永生的眼睛”的意义?
1、同学们,父亲的话影响了我,因此,在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不仅如此,这些话,这一切行为还深深的影响了~~温迪:(投影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
(父亲留下的不仅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的品质,而且这种品质已根植于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3、教师动情讲述:
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意图:这样设计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和情感的训练,不知不觉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理解课题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题,谁来说说眼睛为什么会永生呢?
(捐献器官的人,他们的生命虽然已经逝去,但他们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2、出示一组有关自愿捐献器官者的照片,加深感触。
3、最后,让我们对所有自愿器官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意图: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一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