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共27页
中国现代批评中的现实主义三类型——茅盾、周扬与胡风比较谈
作者: 刘锋杰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现实主义思想 胡风 现代批评 茅盾 伦理精神 创作实践 世界观 政治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作家
摘要: 在中国现代批评史的研究中,人们提到茅盾、周扬或胡风,无疑把他们归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家族,都承认他们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开拓与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他们三人之间为什么又出现过或明或暗、或激烈或平和的论争呢?不少研究者的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从各自存在着宗派主义情绪这一角度来看他们的论争,已是一种常见观点.茅盾在三十年代批评周扬时使用过,他的回忆录仍然坚持了这一点.胡风对周扬的批评,同样把宗派主义作为一个重要证据加以论证,认为周扬正是在宗派情绪的支配下对他进行了长期的批判.而周扬自己在面对这样的批评时,也把对宗派情绪的检讨作为自我反思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确认.我以为,在有关两个口号的论争,创作自由的驳难,何为写真实的探讨里,他们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宗派的情绪.不过如若过于。
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理论论争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第四、“写人要写出它的阶级本质”的观点 是不正确的,因为“想用揭示抽象的阶级本质来 代替刻画千差万别的个性的企图,实质上只是一 种典型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的观点。”用“阶 级本质”或“共性”作为典型性的依据,实际上 就消灭了具体的个性,使我们“无法看到任何具 体的人”。 • 关于人情、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先受挫于 反右派斗争,后来更是被“反修斗争”的浪潮所 淹没。
• “现实主义深化”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基础,“没有现实 主义,就没有浪漫主义。 • 第二,要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写出 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其涵 义就是:“表现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写出思想意 识改造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更深地去认 识、了解、分析、概括生活中的复杂的斗争,更 正确地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 第三,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作家应当深入生 活,独立思考。 • 由于“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涉及到“两结 合”等原则规范,因此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的 “内部讲话”在当时没有公开发表,但其精神却 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传播开来。
巴人和王淑明首先针对着“机械地理解了文 艺上的阶级论的原理”着重指出,人情、人性和 人道主义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 这是因为: • 第一、人情人性本来就是文艺作品的审美因 素,“是文艺作品‘引人入胜’的主要东西”。 巴人指出,只有真正能以人情打动人的文艺作品, 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即所谓“能‘通情’; 才能‘达理’。通的是‘人情’,达的是‘无产 阶级的道理’”。 • 第二、人情人性既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它 就是文艺必然要表现、要反映的内容之一。 •
•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揭示“精神奴役的 创伤”构成了“写真实”的内核,是胡风文艺思 想,亦即他的现实主义主张的核心。他的这一现 实主义主张针对的是造成现实主义蜕变的两种倾 向: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 • 主观公式主义是指那些从“固定的抽象观念” 和“标语口号”出发,“把生活弄成死板的模型, 干燥的图案”的创作倾向,即种种公式化概念化 的创作倾向。 • 客观主义是指那些缺乏深切的体会和理解, 仅限于对于现实作局部的和表面的描写的创作倾 向。在他看来,这两种倾向都是造成现实主义退 化的原因。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和概述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1.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2.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3.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4.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三、胡风三十万言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胡风三十万言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文献,它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新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了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他认为,中国的文学应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表现民族的精神风貌。
同时,文学也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许多作家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大众气息的作品。
二、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他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品格,只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文学才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一观点对于纠正当时文学界流行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许多作家回归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生活,挖掘人性的真实。
三、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
他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
因此,文学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许多作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四、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坚决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他认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是文学的两大弊病,它们限制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文学应该摆脱这些束缚,走向自由和多样。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法,探索文学的多种可能性。
总之,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间开始了胡风诗歌论资料
_时间开始了_胡风诗歌论资料胡风的诗歌论资料胡风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诗歌论资料涵盖了他对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诗歌批评等多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胡风诗歌创作思想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生活体验胡风认为,诗歌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体验。
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只有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诗歌。
2.追求独特风格胡风认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风格是他的个性、情感和艺术才华的综合体现。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追求独特的风格,避免模仿和抄袭。
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3.强调情感表达胡风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
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只有情感表达真挚、深刻,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二、胡风诗歌理论体系胡风的诗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象论胡风认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
意象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音乐性论胡风认为,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只有具有音乐性的诗歌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精神现实主义论胡风认为,精神现实主义是一种以真实反映现实为目标,同时注重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流派。
精神现实主义强调诗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现,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这种理论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胡风诗歌批评标准胡风的诗歌批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标准胡风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有真实性。
诗人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夸大、不虚假。
只有真实的诗歌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
反对客观主义
胡风所认为的客观主义,是由于对待生活采取的‚被动的精 神‛,‚热情衰落了‛。‚从事创作的是冷淡的职业的心 情。‛而‚心安理得地保持着和现实的历史要求游离的生活 态度‛。‚在思想内容上,那现实只能是屈服在那局部性下 面或漂浮在那表面性上面的‘现实 ’,反而把包含着矛盾 和冲激的丰富的生活真实庸俗化了,把克服着痛苦和创造着 欢乐的光明的人民道路虚伪化了‛。(《论现实主义的路》) 他指出客观主义‚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它所反映出来的现实 (客观),不是没有取得在强大的历史动向里面激动着、呼 应着、彼此相通的血缘关系,就是没有达到沉重的历史内容 的生动而又坚强的深度。但主要的是,它的认识和反映现实 (客观),只是凭着‘客观’的态度,没有通过和人民共命 运的主观思想要求突入对象,进行搏斗,在作者自己的血肉 的考验里面把捉到因而创造长出来综合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的 形象,这正是只能漂浮在现实底局部性或表面性上面,向那 屈服的根源。‛
反对主观公式主义
主观公式主义也是缺乏对现实正确、深入把握,只‚依据一种 理念去造出内容或主题。‛ 它是‚从脱离了现实而来的,因而歪曲了现实。或者漂浮在没 有深入历史内容的自我陶醉的‘热情’里面;或者不能透过 政治现象去把握历史内容,透过对于历史内容的把握去理解 政治现象,只是对于政治现象无力地演绎;或者僵化在抽象 的(虚伪的)爱国主义里面,完全不理解这个‘爱国主义’ 已经转化成了反历史反人民的武器,甚至投靠到忠君爱国的 封建道德和间谍加色情的堕落趣味。……主观公式主义者, 由于不能体现‘客观之道’,因而歪曲了也就是压杀了‘主 观之力’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选集第一卷P414-415)
主观战斗精神因其独有的主体性内质
前言前言胡风文学理论体系的源点之一为黑格尔。
面对黑格尔,胡风呈现出其强烈的精神二律背反性:一方面,他继承了黑格尔的主客关系论的理论构架,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击碎黑格尔的流于空泛的绝对理念――黑格尔的“鬼影”,并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从而建立起独树一帜的“主体性现实主义”。
这一继承与改造是一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撞击与建构的进程,它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其一,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曾借助黑格尔的术语“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来说明作家的主观和客观生活现实的关系,他另辟蹊径,在总结五四运动和鲁迅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将其改造成为“主观战斗精神”。
在政治化年代,“主观战斗精神”因其独有的主体性内质与主流意识形态悖逆,其光芒最终隐失于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抗衡中。
其二,主客体关系论。
胡风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主客关系论的整体构架。
在他的主客关系的理论框架中,主客体之间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互渗共存、双向同构的规律。
他以人的生命意识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并在探索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的过程中,悟解到主客体之间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场相生相克的斗争的过程,主张主体将自身的生命力化合在客体之中,达到交融状态。
其三,典型论。
作为典型理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以性格代典型,并用个性塑典型,为典型注入动态性与丰富性的内涵,揭示了典型背后的社会、历史的内涵,从而较清晰地划分了类型与典型的界限。
总览胡风的典型理论,他基本上继承了黑格尔典型论的精华。
尽管胡风在与周扬的论战中存在着淡化典型个性特征的弊病,但这只是在论战中出现了割裂典型共性与个性的“错位”现象。
造成“错位”的原因在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没有谁真正理解典型的内涵;胡风的失误,是简单地搬用高尔基理论的结果;胡风偏执的性格缺陷也传承与超越造成了他的典型理论的错位;他与周扬之间的私人恩怨使论争蒙上了过重的敌意的阴影。
其四,黑格尔诸因素。
胡风简介[攻略]
简介胡风(1902年~1985年),男,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
湖北蕲春人。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00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
00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
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一度任职于国民党的宣传、文化部门。
00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曾参加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所艺术研究会,从事普罗文学活动。
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
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
001934年与梅志结婚。
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
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由此开始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这一时期发表大量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结集出版了《文艺笔谈》和《密云期风习小记》,还出版了诗集《野花与箭》与一些译作。
00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创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001945年初主编文学杂志《希望》,以配合延安的整风运动。
胡风期望通过该杂志,展开真正的争论,批评党的官员中的教条主义,但是,他也因此遭到批判,杂志也被取消。
这一时期著有诗集《为祖国而歌》,杂文集《棘原草》,文艺批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散文集《人环二记》,译文集《人与文学》等。
00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及其当代意义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
他认为概念化、公式化的平庸作品的产生,在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了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创造精神,为了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不致衰落,就必须加强作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并指出这是"文艺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事实上,胡风文学理论的关注点始终是强调作家在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凭着自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影响深远。
一、"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胡风倡导作家要有服务于时代生活的责任感。
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坛上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
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是在两种似是而非的不良倾向中进行的,一种是主观公式主义(标语口号是它原始的形态),一种是客观主义(自然主义是它的前身)",[1]他就是在对这两种倾向的斗争中树立起自己的理论旗帜,如陈思和所说:"胡风对中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工作,是从对左翼文学内部的两种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开始的。
"[2]在《现实主义在今天》一文中,胡风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批评。
在他看来,"主观公式主义"是一种僵死的"态度"和 "看法",它认为在这种"公式主义"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主观精神,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够发生大的艺术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由"生活里汲取热力",创作出"说出了生活真实的文艺作品"。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与目的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1.现实主义文学观2.民族形式论3.人民文艺观4.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三、胡风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四、胡风三十万言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正文:胡风,原名胡梦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三十万言书》是他于195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些问题而写的一篇长篇论文。
这篇文章言辞激烈,论述深刻,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与目的《三十万言书》写作的背景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界在探索新的文学道路,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胡风写作这篇论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推动我国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1.现实主义文学观:胡风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人民服务。
2.民族形式论:胡风提倡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民族特色的表达,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学形式。
3.人民文艺观:胡风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启发和引导人民的作用。
4.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胡风在文章中严厉批评了当时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呼吁文学家们摆脱教条主义,勇于创新。
三、胡风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界的思想解放,促使文学家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
其次,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文学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的表达。
四、胡风三十万言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尽管胡风三十万言书发表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但它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提醒我们,文学创作应始终立足于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
“主体性”和现实主义理论再探——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的文化政治
“主体性”和现实主义理论再探——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
的文化政治
王晓平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胡风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主观战斗精神”指导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但若从文化政治的角度
重新检视这一重要讨论,我们将发现这一文学主张包含了一个文化政治议程。
胡风
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市民阶级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其领导时代的前进方
向;“革命的市民阶级”所开创的“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应该成为“民族
形式”的主要内容。
讨论反映了左翼内部不同派别文化主张的显著差异,也显示了
当时的文化场域里的各方的竞争关系。
【总页数】10页(P103-112)
【作者】王晓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现实主义旗帜下的主体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评析
2.论胡风主体性现实主义
理论的经典价值与实践意义——以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的创作为例证3.五四传
统、主观精神与语言现实主义——“民族形式”论争中胡风语言观的现实主义色彩4.执守与突破--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再思考5.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冯雪峰的“主观力”之比较--兼论二者文艺思想异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体系
胡风认为五四新文学是世界进步文艺的” 胡风认为五四新文学是世界进步文艺的” 新拓的支流” 新拓的支流”. 命题意义及评价: 命题意义及评价 有偏激之处:过于轻视甚至否定民族传统形 有偏激之处 过于轻视甚至否定民族传统形 式有利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式有利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理论贡献大于理论失误,”支流 支流” 理论贡献大于理论失误 支流”说表现了 一种面向世界文学的现代眼光. 一种面向世界文学的现代眼光
2 正视与深入描写人民群众身上”几千年精 正视与深入描写人民群众身上” 神奴役的创伤” 神奴役的创伤”. 1944<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谈到作家 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谈到作家 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深入人民并和人民结合的问题,指出 人民” 指出” 深入人民并和人民结合的问题 指出”人民” 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 感性的存在” 而是” 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感性的存在”. 1948<论现实主义的路 胡风深入论证前面的 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深入论证前面的 论现实主义的路 观点. 观点 命题意义:在 年代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年代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不 命题意义 在40年代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不 止是写什么及能否写人民群众落后面的问题, 止是写什么及能否写人民群众落后面的问题 知识分子)与人民关系 关系到如何看待作家 (知识分子 与人民关系 知识分子 的问题. 的问题
胡风文艺思想
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摘要:胡风是一位20世纪著名的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在30多年的时间里被政治势力视为异端。
但不可否认的是,胡风是一位优秀的实践性理论家,他文艺思想的成熟是由逻辑推演而成,现实主义是他“主观战斗精神”在美学思想中的逻辑发展,本文将从胡风理论的原生主干,即文学主体论、作家创作论、读者接受论、文艺批评论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胡风文艺思想中独特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人民大众反传统(一)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体系中,文学是从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并且他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和创作经验。
尽管这样的文学本体论确实遭到后来其他人的质疑和声讨,但在文学的本源问题上,胡风始终最关注的却是文学与生活的问题。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在胡风看来,对于创作主体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统一就要求作家在创作、生活、与他们主观思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缝隙。
其实,在关于文学本质与起源的问题上,胡风更支持“游戏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和目的”①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胡风主张作家应该有勇气描写生活的真实,这种创作思想与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的现实主义不谋而合。
胡风在《文学与生活》这本小书中有系统地概述他的文艺理论和主张。
从书名《文学与生活》就可以看出胡风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精神。
“文艺是从生活产生出来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②这三个基本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很吻合的。
在文学本体论中,胡风将“文学”放置在生活之中,并且与生活产生着紧密联系,他努力的将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功用与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文学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生活,文学作品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家的主观精神是否与生活客观一致。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共29页文档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继承与悖离:徘徊在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之间——胡风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讨
Inheritance and Deviation: Wandering between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On Hu Feng's Realistic Theory of
Literature
作者: 吴亚南
作者机构: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胡风;现实主义;继承;悖离;文学革命;革命文学
摘要: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较早地对左翼文学运动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左倾化理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工作,检讨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认识。
胡风的文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于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
胡风把“五四”的个性意识和战斗精神渗透到了现实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当中。
另一方面,胡风文艺思想非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性、政治性以及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诉求。
胡风把“五四”这个复杂的文化政治事件整合进了革命主流话语的叙述当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问的胡风文艺思想所导致的悲剧具备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现实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
“精神奴役的创伤”
胡风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民“随时 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 的创伤”的观点,由此,“精神奴役的创 伤”成为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个关键命题。 其任务在于通过艺术批判社会痼疾、唤醒 群众,为政治的解放实践开道。
胡风的文艺思想
《论民族形式问题》强调五四文学传统 和世界文学经验,反对把“民族形式”狭 义地理解为“民间形式”,反对“文化上 文艺上的农民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死 尸”。 关于《论主观》的短评以及《论现实 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 指出大众“精神奴役底创伤”,知识分子 不一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改造”,而应 该以自觉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动地搏击 生活。
胡风的文艺思想论民族形式问题强调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经验反对把民族形式狭义地理解为民间形式反对文化上文艺上的农民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死关于论主观的短评以及论现实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指出大众精神奴役底创伤知识分子不一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改造而应该以自觉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动地搏击生活
第三章
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
三 左翼阵营对胡风的批判
1948年3月出现的由邵荃麟执笔的文章 《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 判和今后的方向》,这篇文章登载于香港 《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文艺的新方 向》。这篇文章显然是冲着胡风来的,文 章指出,今天文艺思想上的混乱状态,主 要即是由于个人主义意识和思想代替了群 众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思想。
1924年8月1日, 蒋光慈在《无产阶级 革命与文化》(载 《新青年》季刊第3 期)一文中首次明确 提出“无产阶级文学” 的概念。
在二三十年代,不管是革命文学还是普 罗文艺的说法,都是把文学与中国的历史 现实、民族国家的命运、更广泛的人民的 命运联系起来的一种努力,这种为中国现 代文学开创新的道路的做法,是否成功姑 且不论,但这种开创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文学被赋予了重大的政治使命,这是中国 文学特殊的现代性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