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
学年论文(二)
论文题目:浅析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
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143班
院系:人文学院
指导老师:***
2017年9月1日
摘要:性格是生命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生命个体在一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染的结果。
性格对于生命的走向和价值的取向之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是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都与他的性格有关,与他的成长、生存环境有关。
关键词:曾国藩;性格特征;形成原因①
目录
引言 (2)
一、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2)
志 (2)
忍 (3)
谦 (4)
俭 (4)
勤 (5)
慎 (6)
二、曾国藩性格形成的自然社会原因 (6)
自然环境因素 (7)
社会环境因素 (7)
三、曾国藩性格形成的人文原因 (8)
家庭环境因素 (8)
自身努力因素 (9)
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引言
文化性格是由一定文化的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征,它由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积淀而成,贯穿在人的一生行为之中。
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时,就深深感到他的显赫事功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他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又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还有其自身的修炼。
一、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主宰人生。
曾国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建树,写就的传奇,均受到其性格的影响。
从曾国藩一生不凡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有志气、有恒心、能忍耐、勤劳节俭、务实谨慎的人。
志
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曾麟书的教导有关。
曾麟书从几十年17次考试才中举的经历中悟出一条真理“有志者事竟成!”因此,他自有一套教导曾国藩的方法,那便是不厌其烦地励其志,耐心教导,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儿子。
他要求儿子,书一定要记牢,字一定要写的工整,办事一定要尽心尽力①。
曾麟书就是这样磨练曾国藩的“志”的,因此在曾国藩幼小的心灵里,便立下了发奋苦读,求取功名的远大志向。
除了发奋读书外,曾国藩为磨练自己的志向,还曾两次改名。
21岁时,曾国藩将当时的名字“子城”改号为“涤生”,“涤生”就是“见善思齐,有过则改”的意思,可见曾国藩时刻不忘地砥砺自己幼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②。
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时时反省,时刻严于解剖自己,以实现自己确定的远大目标。
曾国藩中举后两次参加会试恩科都名落孙山,他虽然颇感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回家发愤攻读一年终入翰林院,实现了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
在中举的鼓舞下,28岁的曾国藩又将名字由子城改为“国藩”就是“为
①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2页。
国藩篱”的意思,誓做屏卫国家的重臣,将少年时代的理想又升华了①。
曾国藩按儒家传统来要求自己,他坚信只要立志不移,经过奋发图强,一定能实现宏伟志向,两次改名就是他立志的最直接体现。
曾国藩把立志看作成功的前提。
他曾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君子要立志,立定了大志向,才能够吃苦,有恒心。
立定了大志向才能有远见。
有定数②。
后来,曾国藩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砥志不渝有着密切的关系。
忍
曾国藩经常将忍之涵养置放于时间与空间的大背景中来定位,这就使得他所身体力行的坚忍,具有极大的涵容性和主动性。
正因为有这种认识,翻开曾国藩的著作,坚忍维持、坚忍力争、坚忍支撑、坚忍不懈等字眼随处可见。
曾国藩在父亲去世时不待皇帝批准,匆匆回籍奔丧的事,引起左宗棠大为不满。
他肆口谩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逃脱。
左宗棠是个从不掩饰情感的人,情绪一上来就不顾一切,骂曾国藩骂的起劲的时候,他甚至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的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为虚伪③。
左宗棠的带头攻击,长沙官场的哗然和之,让本已身心憔悴的曾国藩更添一重痛苦。
曾国藩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长沙官场,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与长沙官场来往。
后来曾国藩复出带兵,左宗棠具有曾国藩缺少的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用兵之道,是一个古今少见的将才,今后还要重用他,于是曾国藩放下前嫌,主动拜访左宗棠。
他身穿便衣,不带随从,在离左宗棠家老远处下轿步行,即使左宗棠没有打开大门,让曾国藩从右边侧门进来,曾国藩也没有生气,足见其诚意。
曾国藩看见左宗棠抢先打招呼,笑容的真切,声调的亲热让左宗棠颇感意外。
在聊天中曾国藩的态度极为诚恳真挚,绝口不提左宗棠对其的攻讦,反而以感激的心情回忆那夜船舱里的责骂,让左宗棠大为感动。
自此,两人冰释前嫌,一起征战沙场。
①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20页。
②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21页。
曾国藩的忍体现了经天纬地的将帅能屈能伸的气度,这一点,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做人一定要海纳百川,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曾国藩就印证了这样的道理,也印证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千古名言。
谦
谦虚是一种态度,它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
谦虚是一种品格,反映着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自满,不虚夸,永远追求进步。
曾国藩为官多年,树敌众多,遭到攻击无数,却每每能逢凶化吉,到头来还能赢得“会做人”的美评,这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他的谦虚。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为官以后,每年春节都会去拜访贵人,除了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和朝廷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还会去拜访同乡好友和同年,即他在京城的同学以及和他一起参加乡试、会试的人。
这些人有的和曾国藩成为了至交好友,并在若干年后给了曾国藩很大的帮助。
在拜访过程中,曾国藩总会放低自己的身段,突出对对方的“敬”,并精心准备充满诚意的礼物。
曾国藩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的高低变化对他人的态度发生转变,在他那里,一朝是他的贵人,便永远都被当作他的贵人。
当时的丞相穆彰阿是曾国藩的贵人,无论曾国藩的官职升到几品,他都毕恭毕敬的称穆彰阿为恩师。
后来,曾国藩扶摇直上,穆彰阿因事被贬,两人的地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曾国藩仍对穆彰阿非常恭敬,时常去府上探望。
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官场上多数人是踩低拜高,曾国藩不从俗流,一直恭敬待人,很快就为自己赢得了“重情义,善为人”的好名声。
曾国藩的谦虚换来了大家对他的认可,也为他引来了许多有才之士。
俭
人需要长相思守的东西有很多,居家过日子,最重要的莫过于俭;做官务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廉。
一俭二廉,自然成了曾国藩约束自己和家人的道德规范。
曾国藩在进京赶考的时候,一路上省吃俭用,进了京城就闭门谢客,不仅是
为了临阵磨枪,也是为了减少应酬减少花钱①。
曾国藩进京做官后,其他人等还是留在白杨坪乡里,教书的教书,种田的种田,依然保持着先前勤俭朴素的生活,就是曾二公也是时常到自家菜园干些活计,与曾国藩没做官以前几乎没有什么改变②。
这样良好的家教让曾国藩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曾国藩作为二品大官,官服却只有两套,他的卧室也是简单质朴,除了一张床、一张书案、两条木凳、三只大书箱之外,再无别物。
床上仅铺着一张半旧草席,蚊帐也是陈旧黑黄,低矮窄小,还有一件打了三四个补丁的天青哈拉呢马甲。
屋里唯一的饰物,就是墙上挂的当年唐鉴所赠“不做圣贤,便为禽兽”的条幅。
如此可见,曾国藩的节俭。
连当时的官员德音杭布见了都不禁一叹:大人也太简朴了。
曾国藩的节俭廉洁赢得了百姓和他人的尊敬,也促成了他日后事业的成功。
勤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曾国藩天资平平,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
勤于事功,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学业,故得以遗存著述卅卷;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晚辈桃李成荫。
他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从小学习是诗词赋看遍经典数目,特别是《道德经》,这部五千字的道家经典,他从小就能倒背如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说明他读书的勤奋。
一天,曾国藩在家背书,可有一篇文章就是背不下来。
这事有个贼正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准备等他背完睡觉后动手行窃。
可曾国藩因一直背不下来就不去睡觉。
贼等不及了,跳下来大怒道“你这个笨蛋,背了这么多遍还背不下来,我都听会了”说完,那个贼果然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③。
也许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这足以证明曾国藩的勤奋。
曾国藩在处办团练时,他每天都会到现场监督,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黄沙飞扬,他没有缺勤一次。
每天坚持对士兵亲自训话,鼓舞士气。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营规:湘军士兵每天在黎明和傍晚各上操一次,中午和熄灯前各点名一次,五更
①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5页。
②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6页。
三点与掌灯后各派三成队伍站墙子一次①。
正是曾国藩和士兵这样勤劳的操练,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慎
曾国藩:“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谨慎能远离灾祸,面对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不容小觑;朝廷猜忌汉臣,皇帝对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更是防备有加的局面,战功赫赫,功高盖主的曾国藩只能处处谨慎,如履薄冰。
在曾国藩的湘军攻下金陵后,皇上下了两道上谕。
第一道,论功行赏,人人有赏,个个不缺,曾国藩封侯,弟弟曾国荃封伯,大家都在兴奋欢呼的时候,来了第二道上谕,这第二道上谕让曾国藩冷汗如雨下。
上谕上指名道姓严厉的斥责了曾国荃,这背后埋伏着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这些年来,曾国藩在孔孟程朱之学的基础上杂用老庄之道,以不求名利来保养恬淡之心,以柔退谦让来调和上下左右关系②。
“功高震主”“大功不赏”“兔死狗烹”等历史教训时常萦绕脑际,历史上那些惨痛的故事让他心惊肉跳,他告诫自己此时更应百倍谨慎小心。
上谕的警告让曾国藩忧郁恐惧,寝食难安,为了减少朝廷对他的猜忌,曾国藩主动裁军,缩减湘军数量,并让自己的弟弟,军中的九帅曾国荃称疾引退,解甲归田,这样减弱自己的实力,保证了自己和湘军的安全。
在曾国藩写的家书里,字里行间也透漏出曾国藩谨慎做人、谨慎持家的态度,在家书中也从来不谈政治,对官场的恩怨就纠结、勾心斗角从不评头论足。
就是曾国藩这样的谨慎让他在官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曾国藩性格形成的自然社会原因
性格的形成受很多方面的影响。
湖湘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的推进等这些自然社会因素对曾国藩勤俭、坚忍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49页。
自然环境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湖湘文化的长期熏染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文人志士们,必然具有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的形成,在湖湘的文人志士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湖湘之地由于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地僻民穷,其地理自然条件比中原地区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中,铸就了湖湘人倔强、执着的地方性格和独特民风。
地理环境的封闭,交通的不便阻碍了湖湘经济的发展,这种被山水阻隔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湖湘人的独立意志,但也使湖湘人显得较为保守。
“八分山水二分田”的湖湘地理环境,土地资源的贫乏促使人们精耕细作,精细打算,这养成了湖湘人勤劳笃实的品质。
这些性格品质在曾国藩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两宋以后,湖湘成为“理学之邦”,儒家思想成为湖湘人士的基本信念。
曾国藩出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经过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理学观念的艰苦修炼,习得了儒雅和圆融的品质。
社会环境因素
曾国藩出生时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历史的低潮,这自朱明建国(1368)年以来,中国社会首次因为受到西方势力的冲击而发生根本动摇的时代。
而在西方势力鸣枪开炮正式入侵之前,清朝皇权统治下的中华帝国,已经由盛转衰,败象横生,处处展现出危机。
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片没落破败的景象,然而更危险的是,清廷朝野对于本身危险处境的无知①。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曾国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努力读书,借科举之途进入仕途,为实现自己“为国藩篱”的远大理想创造了机会。
在太平天国运动来势汹汹时,曾国藩临危受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关系在湖南招募新兵,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团---湘军。
编练湘军、衡州练勇、率军
东征、大战太平军,而后又二次出山,扫平太平军,为了保全自己和湘军,又裁撤湘军。
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不断的战争中磨砺自己的性格,坚忍而又谨慎。
三、曾国藩性格形成的人文原因
除了自然社会环境对曾国藩性格的影响,家庭环境的熏染、祖父和父母的教导以及自身的读书和修身养性也都影响着曾国藩节俭、爱学、谨慎性格的形成。
家庭环境因素
曾国藩曾说过“子女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德明训,唯星冈公之教尤应瑾守牢记。
”曾国藩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是曾氏中兴、为曾国藩兄弟成长营造了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人物,也是后来曾国藩一生中为人处世的楷模和心中偶像①。
曾玉屏年少时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贵在他闻过能改,意识到耕读为本,读书明理,创造了“鱼、猪、蔬”三大治家法宝,后来曾国藩又在“蔬”后面加了“书”②。
所以,曾家子女在发达后依然保持勤俭本色。
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的秀才,曾国藩从五岁就学习认字,六岁正式开始读书,七岁时就被父亲带在自己的身边,无论是出门还是睡觉,从早到晚给他讲书,如果不懂就再讲,颇有耐心。
这样的家庭教育对曾国藩性格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对他早年的影响也极大。
江氏少时就跟母亲学会了纺花、加工麻线,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而且样样都能干,还认得一些字。
江氏与曾麟书成婚后,谨守曾家门训,操持家务克勤克俭,其贤惠更是出名。
在曾家的发达史上,江夫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她用自己的勤劳而又智慧的双手支撑着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在她身上有坚韧、刚强的可贵品质。
曾国藩一生继承了他母亲刚强的性格,敢于与困难周旋,有股冲天的倔强劲儿③。
①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页。
②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第3页。
自身努力因素
曾国藩从小就通读百书,对学习非常的勤奋和执着。
后来他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进入翰林院,改变了自己的处境。
他进京师以后与其他科举优胜者不同,他没有陶醉在科举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很快看出自身严重的不足,并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
他还充分利用翰林院这个机会,发愤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百家,二十三史等,也读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实用之学,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后面他做的大事做了准备。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的品秩由四品骤升至二品由翰林院转入内阁,正式参与朝廷重大政事的决策。
这使年轻的曾国藩颇感自豪,“湖南三十七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①”,但曾国藩承续古人盈满亏损、物极必反的天命观,用通过自己的阅历形成居安思危的思想,经常警醒自己“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②”,并一再告诫家人“富不享尽,势不多使,自然悠久矣,自有深固之基矣③”。
曾国藩在家信中说“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④”要使人的品格高尚,必须长存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曾国藩十分注重道德实践,一生致知铸德,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和完善了自身的道德人格。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他慎独的手段就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反省,在自己在修身当面作检讨。
曾国藩在这样不断的自省中,从维护名节和官德的高度从严自律,强调行为的自觉性,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力行道德修养之道,铸就了自己非凡的道德人格。
结语
特有的湖湘环境,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家庭教养加上曾国藩自身的努力决定了曾国藩的性格,而曾国藩的多元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仕途顺利,官运
①邓云生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49页。
②萧守英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84页。
③邓云生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4页。
④邓云生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9页。
亨达,身居高官依然能保全自己。
勤奋好学使他踏入仕途,坚忍、谦逊和节俭保证了他仕途的顺利,小心谨慎则保证了他仕途的长远。
曾国藩的性格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参考文献
[1]何国松,《曾国藩传》,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
[3]邓云生等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
[4]萧守英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
[5]聂荣华,《湖湘文化通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欧阳斌,《论曾国藩的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成因》,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10期。
[7]蒋静,《略谈长篇小说曾国藩》,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193期。
[8]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82期。
[9]邱明,《悲剧文化中的悲剧人物---评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54期。
[10]曾长秋,《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娄底师专院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