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30年代散文创作》PPT课件
第16章30年代的散文ppt课件

(教材P249-250)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
初期采用散文诗的写法,倾吐自我的苦闷哀怨, 时或憧憬光明;后来,转向叙事,并融散文、小 说为一体。作品有《寻找》、《鹰之歌》、《圣 者》、《江南的记忆》等。
陆蠡(1908-1942),字圣泉,笔名有陆敏、六 角等,浙江天台人。散文集有《海星》、《竹 刀》、《囚绿纪》等。多写年轻人的回忆、幻想、 沉思;控诉不合理的旧世界。抒情委婉含蓄,节 奏舒缓,具散文诗风味。
▪ 孤寂苦闷的散文家以含蓄委婉、极富美感的文字勾勒出自己内心的感 受和情绪,整篇文章犹如一幅充溢着想象空间的印象派作品。丰富的 想象力、形象的描绘,朦胧而黯淡的色调,《独语》堪称是一篇现代 派美文佳作。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 创作之初——以写作表现内心苦闷、寂寞、忧郁 之感的抒情散文为主;
▪ 以后——慢慢地将眼光从一己的内心生活移向广 袤的社会人生世相,以创作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 为主。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 鲁迅杂文的风格也随着时代和社会以及 他的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发生变化 。前期 风格热烈,后期风格变得深沉冷峻 。
▪ 运用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 理,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十年代散文

在30年代的散文中主要有: 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
后期从1927年至1936年。 《而 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 集》和《集外集拾遗》。(其内容 参看教材260页)
30年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为适应现代社会新闻传媒 需要由叙事散文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散文类型, 它是叙事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与它相近 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文体有纪实散文、传记等。 当它们分别与新闻性相融合后,便形成了侧重 记事的通讯,侧重记人的特写和综合性的报告 文学。“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 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 (正)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 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 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 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 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 达的思想。”实际上这种文体随着近代新闻报 刊传媒的出现便已出现了。
三十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继承了“五四”散 文多样风格的传统,同时在表现社会生活容量、 文体演变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三十年 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对文学的制约, 大体决定了散文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适应反 映时代脉搏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杂文与报告文 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作家依据自己对现 实的不同态度所作的不同的艺术选择,这一时 期的艺术样式也更趋完备。
这时期比较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萧干 记叙报告黄河水灾的《流民图》(1936)、邹 韬奋记叙报告旅欧见闻的《萍踪寄语》“系 列”,范长江记叙西安事变、长征和陕北解放 区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风云》、《西 线风云》等。 游记重要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 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郁达夫的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钟敬文的《湖 上漫拾》等。
_30年代散文

• 5、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批判国民劣根性 • 如《皇汉医学》《以脚报国》《宣传与做戏》 《说“面子”》《习惯于改革》《作文的秘诀》 《奇怪》《吃白相饭》《揩油》《男人的进化》
• 批判和揭露中国国民的奴性根性及其产生的社
会历史根源。
• 1.指出奴性根性在中国的广泛存在
• 2.深刻地概括出其奴性的特征,即卑怯与凶残。
三十年代,当学者们一味眉飞色舞地夸耀清代的 学术成就如何前所未有时,鲁迅给予了沉痛的清 算:“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 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 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花边文 学· 算帐》)鲁迅以其杂文无可辩驳地证明,岂但 辉煌的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一部人的奴史,就是所 谓学术史,也深深打下了奴史的烙印。
• 但鲁迅也看到,‚人能组织,能反抗,能为 奴,也能为主,不肯努力,固然可以永沦舆 台,自由解放,便能够获得彼此的平等,那 运命是并不一定终于送厨房,做成大菜的‛ (《花边文学· 倒提》)。鲁迅早期提倡‚思 想革命‛,意在揭示国民的病症,引起疗救 的注意,至后期,则更提出了‚发扬民魂‛ 的观点。
鲁迅的一生都在立足于寻觅、构建 精神健全的国民,竭力表扬“中国 人”从古到今都不缺乏的“埋头苦 干”和“拼命硬干”的精神。 鲁迅正是以自己的全力,背负着因 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祈 求现代人性的诞生,剔除奴性,呼 唤人性的复归。这是鲁迅杂文的最 终意义所在。
• 鲁迅杂文由此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兼用霸道与王 道,而以霸道为主来培育和巩固奴才传统。 • 霸道与王道兼用的结果是愚民,它像细腰蜂身 上的毒针那么神奇,使施以精神毒害以后的奴隶 呈不死不活相,既能服役,又决不会反抗。 ( 《坟· 春末闲谈》 )“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 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然而中国却 是天下太平的,甚至连冷嘲也没有。
30年代小说 PPT课件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 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市井风情图》部分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第三,“非情节化”的小说文体结构,使其 小说呈现出散文化倾向。
萧红对于小说叙事情节的有意忽略和散文化结构的自 觉运用,是基于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就使她的小说 结构挥洒自如,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 特征。
“莎菲女士是心灵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茅盾)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1.丁玲(1904-1986) :
❖ ⑵左联时期(1930-1933)
1930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韦 护》和《一九三O年春在上海》 (之一和之二),这三篇小说的情 节和主题都是“革命+恋爱”模式, 丁玲开始转向描写革命,塑造革命 者的形象。其在于把握过渡时代知 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比较准确真实, 注意人物性格描写,避免了公式化, 脸谱化的通病。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1.丁玲(1904-1986) :
❖ ⑴“莎菲时代”(1928- 1930)
早年短篇小说,多写富于 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 知识女性。在艺术上,以 大胆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 刻画见长,显示出在揭示 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性的特 长。
《莎菲女士的日记》
年轻的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 第二,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丁玲善于通过细腻的心 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艺术成就
❖ 第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色彩和乐观的格 调。
❖ 第四,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三十年代小说概述巴金(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巴金的曾祖做过县官,曾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一卷,祖父也做过九年官,刊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抄》,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童年时代的巴金大都是在一种充满“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1[1]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2[2]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相继病故,这两件事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
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
3[3]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
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
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
“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4[4]年轻巴金的目光从仆人、从自己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开始投向了社会,开始从家庭的专制想到了社会的腐朽。
他说“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
我常常狂妄地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1[1]巴金《短简(一)·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2]巴金《短简(一)·我的幼年》。
中国新诗发展概要30年代 PPT

• 1927年,殷夫被捕,徐培根将他保释出来, 送进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大学。但他不久便 潜回革命队伍。1928年秋,殷夫再次入狱, 大哥在国外,由大嫂出面将他保释出来, 送回象山老家。
• 1929春,他又回到上海,投身他的革命事 业,并作诗《别了,哥哥》与大哥公开决 裂。
• 1930年,殷夫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 担任共青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
• 二、意象抒情期
• 以1929年《我的记忆》发表为起点到1937年 抗战爆发,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熟期,从 早期对象征主义的模仿向真正现代主义诗人 转变。
• 《我的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 鸟》,是其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的精品。
• 1、摆脱了格律诗的束缚; • 2、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 • 3、表达方式介于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间; • 4、内容上,悲叹和寻梦依然是其主题。
•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 法文。
•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因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避难家 乡杭县。1927年11月,其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发 表。
• 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8月赴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 •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真理和愤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PPT学习教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第二十五章 艾青
第二十六章 诗歌(三)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第3页/共20页
现代文学重要作家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沈从文 赵树理 艾青
第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言 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男女》《升官图》等。
明朗素朴的基调,歌颂新社会新制度,描写农民士兵干部,描写解放了的新人。小说有赵树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诗歌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等,戏剧出现了秧歌剧和新歌剧,新歌剧《白毛女》《赤叶 河》等。
芜靳以、钱钟书
4通俗与先锋张爱玲苏青梅 娘徐吁、无名氏
4七月诗派 5冯至等校园诗人群
3小品散文萧红、何其 芳巴金、李广田冯至、 丰子恺梁实秋沈从文张 爱玲
二剧场戏剧 一)大后方、孤岛
5现实与民间赵树理孙犁康 濯孔厥刘白羽丁玲周立波欧 阳山柳青
6讽刺诗臧克家、袁水 拍
1历史剧:郭沫若、阳 翰笙、欧阳予倩、阿英
沦陷 区
倡导乡土文学、转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描写、出现了雅俗接近的趋向。小说有张爱玲 《倾城之恋》等,苏青《结婚十年》,梅娘《蚌》《鱼》《蟹》等;诗歌有时代的抗战之歌,乡土之歌, 青春与爱之歌等;也有杂文和小品散文的创作;沦陷区的戏剧创作出现了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 的繁荣,职业性剧团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空前繁荣;剧作中有相当部分是所谓“通俗话剧”,杨绛的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被称为“喜剧双璧”。“改编”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绩。
三十年代的诗歌与散文ppt课件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头望望前面。
3、现代派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 沿早期象征派与后期新月派诗歌发展而来, 到三十年代中期逐步成熟。代表人物有戴 望舒、卞之琳、冯至等。
▪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余杭人,受 法国象征派维尔伦、果尔蒙等人影响,有 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 的岁月》等。
▪ 蒲风,《茫茫夜》、《六月流火》(叙事 长诗)表现农村破败的现实。
▪ 穆木天,《流亡者之歌》
▪ B、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有诗 集《烙印》,诗歌朴素凝练。
▪ 代表作品:《老马》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 ▪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其他散文作家
▪ 丰子恺、梁实秋、何其芳的散文 ▪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文中有画 ▪ 何其芳:《画梦录》,“精致的独语” ▪ 梁实秋:《雅舍小品》 ▪ 梁遇春、陆蠡等
二、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1、无产阶级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 殷夫,(1910—1931)浙江象山人,原名 徐祖华。
▪ 闲谈的文体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谈酒》,《谈劝 酒》,《谈天》,《谈搔痒》,《谈娱乐》,《谈养鸟》。
▪ 淡淡的苦涩 ▪ 悠然的趣味
▪ 朱自清《背影》雅,
▪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主要的文学成就 表现在小说上,他认为小说创作都是作家的自叙 传,所谓的“自叙传小说”其中《沉沦》《茫茫 夜》等最有影响。散文是到三十年代移家杭州之 后。结集的有《屐痕处处》,《达夫游记》两种。 郁达夫的散文有古代山水画的意境。
▪ 从布局,色调、意境上都可以看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且介亭杂文》:收1934年所作杂文36篇, 1935年末经鲁迅亲自编定,1937年由上海三 闲书屋出版。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花边文学》:收1934年1月至11月间所作杂 文61篇,1936年6月由上海联华书局出版。
❖ “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 战友,换掉姓名在暗箭上射给我的。那立意 非常巧妙:一,因为这类短评,在报上登出 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使我 的战友看得头疼;二,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 别名,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 并无足取。”。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华盖集》:收1925年所做杂文31篇,1926年6月 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 “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 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 只好碰钉子。”
❖ “也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短评,那好意,我是很 感激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作之可贵。然而要做 这样东西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我以 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 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 悲则大叫,愤则大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热风》:收1918年至1924年杂文41篇, 1925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 “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 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证究 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 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 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却 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 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 “至于贰臣之说,却是很有些意思的,我试一反省, 觉得对于时事,即使未尝动笔,有时也不免于腹诽, 臣罪当诛兮天皇圣明,腹诽就决不是忠臣的行径。”
❖ 《民国日报》1930年5月7日载男儿《文坛上的贰臣 传——一、鲁迅》,攻击“鲁迅被共产党屈服”。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南腔北调集》:收1932年至1933年所作杂文51篇, 1934年3月由上海同文书店出版。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准风月谈》:收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做杂文64篇,1934 年12月上海联华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
❖ “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能够的。假如出一个 学而时习之的试题,叫遗少和车夫来做八股,那做法就决定 不一样。自然,车夫做的文章可以说是不通,是胡说,但这 不通或胡说,就打破了遗少们的一统天下。古话里也有过, 柳下惠看见糖水,说可以养老,盗跖见了,却道可以粘门闩。 他们是弟兄,所见的又是同一的东西,想到的用法却有这么 天差地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好的,风雅之至,举手 赞成。但同是涉及风月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呢, 这不明明是一联古诗么?”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伪自由书》:收1933年1月至5月所作杂文43篇,1933年10 月由上海北新书局以清光书局名义出版。鲁迅自己设计封面, 在伪自由书下手书《不三不四集》。
❖ “几天之后,我偶然在《自由谈》里看见一篇文章,其中说 的是每日使婴儿看看遗照,给他知道曾有这样一个孕育了他 的母亲。我立刻省悟了这就是黎烈文先生的作品,拿起笔, 想做一篇反对的文章,因为我向来的意见,是以为倘有慈母, 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 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但是也没有竟做,改为 给《自由谈》的投稿了。”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三闲集》:收作者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34篇,末附 1932年作的《鲁迅译著书目》1篇,1932年由上海北新书局 出版。
❖ “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 三个,却是至今还不能完全忘却的。我以为无产阶级是不会 有这样锻炼周纳法的,他们没有学过刀笔。编成而名之曰 《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 “一两年前,上海有一位文学家,现在好像不在这 里了,那时候,却常常拉别人为材料,来写她的所 谓素描,我也没有被赦免。据说,我极喜欢演说, 但讲话的时候是口吃的,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 前两点我很惊奇,后一点可是十分佩服了。真的, 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 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而且近几年来,这缺点 还有开拓到文字上去的趋势。”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华盖集续编》:收1926年作杂文32篇,另1927年 作杂文1篇,1927年5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 “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 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 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 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 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 谓公理和正义。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 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 上拨他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 其实,杂感而已。”
❖ 成仿吾:“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 闻,”“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的着的是 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 闲暇、第三个闲暇。”(《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二心集》:收1930年至1931年所作杂文37篇,末 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文1篇,1932年10月 由上海合众书店出版。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而已集》:收1927年所作杂文29篇,附录 1926年杂文1篇,1928年10月由上海北新书局 出版。
❖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 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 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 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 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第十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一、鲁迅杂文解题:
❖ 《坟》:收1907年至1925年论文23篇,1927 年北京未名社出版,“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 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 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 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 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至于不远的踏 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