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第7章:崇高.ppt
第七章 美的范畴
第二节 崇高
• 一、崇高的概念 • 二、崇高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 三、崇高感 • 四、崇高的审美教育意义 • 五、崇高感的培育 • 六、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 七、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一、崇高的本质和内涵
崇高的内涵与形式
• 优美的事物有时还要有它的形式,而且不 能离开形式。
• 崇高的事物可以不顾及形式。 • 和优美相比,崇高更在于人的内心。
• 作家的人格对崇高的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 意义。
• 诗人总是具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有崇高的风 格。
• 崇高的风格是伟大的人格在语言上的反映。
• 崇高的作品出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 的心灵的回声。
• 真正的思辨只有胸襟不卑鄙的人才会有。 • 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 • 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
七、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 二者的相通
1、形体上:粗犷、博大、雄浑 2、美感上:激荡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1、形态上
• 崇高:高大,更多是静态的。如大山;山 大山高而不炫耀,静静的屹立,任人凭说, 我自巍然不动,君临一切,更多在社会;
• 壮美:宽大,更多是动态的:惊涛骇浪, 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咆哮的大海,奔腾 的马群,牛群。当然也有静态的壮美:辽 阔的沙漠,草原,雄浑的高原;更多在自 然界。
崇高是对平庸的一种超越
• 崇高是相对于平庸而言的。 • 崇高是一种对平庸和鄙俗气的超越。 • 处于平庸中的大众一旦遭遇崇高,就会发
现自己的渺小和俗气,就会惊讶崇高的 “高”。
• 平庸就是精神境界的极度渺小。精神上的 从众从俗。
崇高的品质是一种奉献
• 崇高的品格是无私。 • 崇高的人更多是在为他人、为大多数人而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店面装修
通过空间布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和照明等元素, 营造出舒适、美观的购物环境。
05 美学发展与未来
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数字美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美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探讨数字艺术、数字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审美体验和 美学价值。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环境保护等手段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 质量。
培养审美能力
01
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
艺术作品和自然美。
提升生活质量
02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03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关系
美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两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原理
定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思想 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特征
艺术美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
表现形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
自然美原理
01
定义
特征
02
03
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 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卉等 自然景观的美。
雕塑
通过形态、材质和空间等元素,塑造出具有 美感的立体艺术作品。
音乐
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 美感的音乐作品。
文学
通过语言、结构和情节等元素,表达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感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乔治•葛里宾为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创作的广告文案
2018/11/19
第二章 美的哲学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美”的字源学起源 (一)羊大为美 依据:汉 ·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 从大 。 羊在 六 畜主 给 膳也 , 美与善同 意。” 意义:( 1 )美来源于实用,美善同源。( 2 ) 美感的起源包含了快感,美感离不开快感。
2018/11/19
意义:审美的态度是双重解放。对象而言,保全生 命,保持个体独立,从被奴役中解放。对于主体而 言,保持个性自由,从奴役他人,同时也被欲望奴 役中解放。 1.对象解放。路边之李 2 .主体解放。自由的许由。“ 归休乎君,予无所 用天下为”。 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 之外。”
(2)音乐 A祭礼用乐。 B飨礼用乐。 C射礼用乐。 D乡饮用乐。 E军礼用乐。 F燕居用乐。 G祷雨用乐。 H禁乐。 (3)舞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舞”。
2018/11/19
二、美学思想阶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 特征:与审美意识相比,( 1 )有语言或文字的载 体。(2)有理论的形态。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觉的学科意识。 例子(一):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 1.儒家 (1)美善有别。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1)直线思维将复杂、丰富的联系简单化。 (2)分割思维将统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二、狭义角度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2018/11/19
第二章 美的哲学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美”的字源学起源 (一)羊大为美 依据:汉 ·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 从大 。 羊在 六 畜主 给 膳也 , 美与善同 意。” 意义:( 1 )美来源于实用,美善同源。( 2 ) 美感的起源包含了快感,美感离不开快感。
2018/11/19
意义:审美的态度是双重解放。对象而言,保全生 命,保持个体独立,从被奴役中解放。对于主体而 言,保持个性自由,从奴役他人,同时也被欲望奴 役中解放。 1.对象解放。路边之李 2 .主体解放。自由的许由。“ 归休乎君,予无所 用天下为”。 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 之外。”
(2)音乐 A祭礼用乐。 B飨礼用乐。 C射礼用乐。 D乡饮用乐。 E军礼用乐。 F燕居用乐。 G祷雨用乐。 H禁乐。 (3)舞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舞”。
2018/11/19
二、美学思想阶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 特征:与审美意识相比,( 1 )有语言或文字的载 体。(2)有理论的形态。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觉的学科意识。 例子(一):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 1.儒家 (1)美善有别。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1)直线思维将复杂、丰富的联系简单化。 (2)分割思维将统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二、狭义角度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音乐美-崇高美PPT课件
个人对音乐中崇高美的感悟与思考
我认为音乐中的崇高美是一种非常宝贵 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能够深刻地打动人 的内心,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
感。
我认为崇高美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艺术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欣赏崇高美 创作,更是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的音乐作品,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是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和追求。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精神世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和音乐张力,能够让听 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动,让人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 。
02
音乐中的崇高美表现
宏大的音乐结构
宏大的音乐结构是指音乐作品具有广阔的篇幅和复杂度, 通过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和技巧,展现出壮丽、雄伟、宏 大的艺术效果。这种结构通常需要听众耐心聆听,才能充 分领略其内涵和美感。
界,以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结与展望
对音乐中崇高美的认识与理解
崇高美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通过强烈的情感和气势来打动人心, 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理解音乐中的崇高美需要具备一定的 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需要深入感受 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以及理解作曲 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崇高美在音乐中通常表现为宏大的规 模、壮丽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音响 效果,以及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深刻 表达。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02
这部作品以深沉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感人的情感,让人感受
到崇高的美感。
莫扎特的《安魂曲》
03
这部作品以其庄严、神圣的旋律和宏大的气势,展现了崇高的
美感。
音乐中的崇高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音乐与诗歌
音乐与诗歌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它们可以通过相互融合,增强彼 此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美学课件 崇高
(二)中国的崇高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没有“崇高”这 一概念。不过,瑰丽恢譎的庄子的文章、 华丽铺排的汉赋、奇崛险怪的韩愈的文章、 沉稳雄浑的颜真卿的字、豪放的苏轼和辛 弃疾的词等等,都有一种崇高的美学特质。 这些都说明中国审美世界里的崇高是大量 存在的。只是在“含蓄蕴藉”而又意境悠 远的中国古代审美世界里,崇高整体上还 是不占主导地位。
2、孔子也曾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 巍 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3、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 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 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 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 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孟子· 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第一节
崇高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回顾
崇高,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 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 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 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 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 比较, 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5、明确地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并把它和优美 对立起来,作为美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的人是英 国的美学家柏克。 1757年,他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 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他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对“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 和分析。他认为崇高的外在特征是力量、巨大、 宏伟、模糊、晦暗等等。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一 概念,“崇高”是西方美学研究达到较高水 准时才被纳入美学理论领域的。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美学原理》PPT课件)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最终成 果,是实现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
• 人的本质对象化实现中,优美侧重活动结果的展示,在本质上是静态的很少 有矛盾冲突与审美张力的痕迹。
• 优美的特征: • 其显示在形式方面比较直接,不仅带有普遍的涵摄概括性,而且逐渐形成了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在对社会历史使命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强调人的自 由本质的发展与人的感觉的解放问题,而且还在于提出了“人的一切感觉和特 性的彻底解放”与“全面的人的复归”等重大任务。
• 每一个社会发展虽要以自由个性的发展来实现,并以个人的幸福为目的;但 同时又要通过社会的发展来完善自身,并获得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类总总体的和谐共生和共同发展这是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真 正内涵。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江南水乡 周庄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课件-美学-第七章 优美与崇高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崇高(sublime)这种审美形态的源头 是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二)崇高概念文化内涵的转移
1、希伯来文化(犹太文化)时期:神是崇 高的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本体论的上 帝→肉身化的耶稣和玛丽亚。
2、中世纪后期哥特式教堂成为崇高的最典 型的“感性显现”。如德国科隆大教堂。
(1)形式上的特征:柔媚、秀雅、完整、单纯、 和谐。比如:我们可以说林志玲、刘亦菲很优美, 但我们绝不会说姚明很优美,这都是从形式上来 说的。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 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 描写春色,画面优能给人以轻松、 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比如杜甫的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 心 》)春天下着毛毛细雨,鱼儿都游到水面上 来了;在微微的春风里,轻快的燕子倾斜着身子 在飞翔,这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愉悦的情感,充 满了优美的诗情画意。又如晏殊的《寓意》诗: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描绘出 一个春风和煦的夜晚。“溶溶月”和“淡淡风”, 多么和谐与优美的景致呀。再如柯罗《孟特枫丹 的回忆》,画面宁静,山水映照,树影婆娑,反 映出画家心中理想的自然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崇高”
1、美学史上有关“崇高”论述的两种路径:(1) 从客体方面着眼,崇高的对象在数量和力量上无 比巨大,超越直观把握的界限;(2)从主观方 面着眼,主体一方面被对象压倒,一方面又激发 起征服对象的力量和情感。
2、美学家论崇高:
毕达哥拉斯: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种是男子气的, 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一种是甜蜜蜜、 软绵绵的。
2、社会中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 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 的一致的思想观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 面。如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是优美人物的典型体 现,社会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和谐则是美的社会 的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美学原理No.10 崇高美学
(2)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 而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 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 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因此, 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很重要了,这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 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 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 量,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 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 由衷赞叹。
(二)崇高是以自然为对象的 “崇高”巨大表示主体人格精神的“崇
高”神圣:在《崧高》中,“桢干之臣”的 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骏极的“四 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的天 人相通的自然观。
(1)和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 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 伟岸是合二为一,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 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
•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美的观点与 黑格尔有相通之处,但他从形体大 小着眼来认识崇高,有其局限性。
3.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深
入研究的是康德
• 康德认为崇高的 特征是“无形 式”,即对象的 形式无规律、无 限制或无限大, 而优美的形式是 有限制、有规律 的。崇高感是由 痛苦感转化而来 的,是一种间接 产生的愉悦。崇 高分为两种。一 种是数学的崇高, 一种是力学的崇 高。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指物质形 式和精神品质二 者兼有的伟大、 出众的现象,是 内容突破形式表 现出来的一种不 和谐的冲突美, 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 的神圣美。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对范畴出现的条件:人对神的关系 → 人对自然的关系(康德)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 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 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 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 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 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
• 崇高是时代的主旋律。这首先在于它显示了人类与客观世 界严峻斗争的痕迹,凝聚着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伟大的自 生力、创造力,记录着人类社会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发展 进步的光辉历程。
• 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斗争历史是 惊心动魄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 必然要向自然挑战,这种挑战的勇 气是伟大的,而实践更是可歌可泣。 人类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从不间断 地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正是在这种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最初的 崇高产生了。
• “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
崇高的审美特征
• (一)崇高的特征: • (1)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 • 在这种冲突中,崇高表现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与气势。
确实存在着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不过崇高的更本质 的特点不在体积的巨大而在力量与气势上的卓越。狂涛巨 浪是崇高的,数亿年坚持穿石的滴水也是崇高的,悬崖峭 壁上生长的树木也是崇高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美的观点与黑格尔有相通之处,但 他从形体大小着眼来认识崇高,有其局限性。
3.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的是康德
• 康德认为崇高的 特征是“无形 式”,即对象的 形式无规律、无 限制或无限大, 而优美的形式是 有限制、有规律 的。崇高感是由 痛苦感转化而来 的,是一种间接 产生的愉悦。崇 高分为两种。一 种是数学的崇高, 一种是力学的崇 高。
• 2、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
•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最早提出“崇高”这 个概念。它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崇高”:一是文辞,他认 为优秀的文辞是思想的光辉,当一篇文章具有深刻思想, 又有强烈情感,那么体现这种思想与情感的文辞就能产生 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崇高。二是自然,朗 氏认为自然界有崇高。他认为类似火山爆发这类的雄伟的 自然景观是崇高的。人们对自然的崇高总是充满敬畏之情。
(2)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 而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 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 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因此, 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很重要了,这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 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 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 量,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 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 由衷赞叹。
大自然的崇高景象不少具有奇与丑的特征, 不仅自然现象如此,大凡气象雄浑具有崇 高品格的艺术作品也都含有怪诞的因素, 或在题材上、或在造型上、或在意蕴上, 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如《拉奥孔》雕 像。
(3)在社会事物中常见出宗 教的圣洁性、道德的高尚 性与历史的正义性。
在西方,崇高的宗教意 味比较浓。宗教以各种方 式对人的心灵进行威压, 其目的是让人提振起心理 的力量与之抗衡,而最终 达到与上帝同在的境界。 教堂的尖顶将人的视线引 向天空,引向至高无上的 耶和华。
• 崇高是最具有伦理道 德内容的美。崇高具有 强大的正面教化作用。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 在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相类似的范畴,就是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称壮美与优美。
• 与崇高相比,壮美重视内容,但也重视形式,壮美的形式 必须是雄伟、巨大的。
• 壮美未必见出主体对客体严重冲突的痕迹,主体与客体仍 然是和谐的。如杜甫的《望岳》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 怀古》。
• (二)崇高的特点是:美 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 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 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 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 刚劲雄伟的特征。从美 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 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 感受。从根本上说,崇 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 客体在激烈矛盾状态中 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 量。
三、崇高的审美感受
• 崇高无疑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宏伟、庄严,以力量与气 势取胜的的美;是一种冲破形式美的规律,于不和谐中见 和谐的美;是一种显示主体严重斗争痕迹、撼人心灵的美; 是一种具有强大的宗教伦理力量的美。
(二)崇高是以自然为对象的 “崇高”巨大表示主体人格精神的“崇
高”神圣:在《崧高》中,“桢干之臣”的 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骏极的“四 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的天 人相通的自然观。
(1)和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 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 伟岸是合二为一,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 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
遥一江卷惊乱三人故千浪大
想时山起涛石国道垒古淘江
公多如千拍穿周是西风尽东
瑾少画堆岸空郎:边流,去
当豪,雪,,赤 ,人 ,
年杰 。
壁
物
,。
。
。
—— · ·
娇
苏
赤轼
壁 怀 古
念 奴
一人早多故樯谈羽雄小
尊生生情国橹笑扇姿乔
还如华应神灰间纶英初
酹梦发笑游飞,巾发嫁
江,。我,烟 ,。了
月
,灭
,
。
。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将优美和崇高作 了对比性研究,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比较 小的,崇高的对象体积是巨大的;美必须 是平滑光亮的,崇高的对象则是凸凹不平 和奔放不羁的; 美的对象是轻巧娇柔的, 崇高的对象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 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凡是观念超出了它所赖 以表现的个别物象的范围,从而不依赖那表现它的物象而 直接说明自己,这种美的形式谓之崇高美。”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三)崇高是一种神人相通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神不是与人相隔的彼岸存在,神的
力量体现在现实存在中,而世俗世界中的人只要修养成为充 实伟岸的理想人格,也就进入了神圣世界。
(1)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 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 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的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相对 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 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定要体现于现实存在中。这 样,高大骏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
二、崇高的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中对“崇高”的审美特征的论述:
• 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 伯内特:崇高具有“某种庄严肃穆的东西”。 • 爱迪生:崇高使“灵魂感受到一种兴奋的静默和赞叹”。 • 博克: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
→ • 康德:崇高是一个哲学概念。
崇高的审美特征
• “崇高” 与“优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 美”类似的范畴: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骏马西风冀 杏花春雨江
北
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柳郎 中词,只好十七 八女孩儿,执红 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
“
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美 )
崇高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二、崇高的审美特征 三、崇高的审美感受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对崇高的总体认识
➢ 崇高是美的一种形态,称为壮美、阳刚之美
➢
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之中
➢
形式特征:粗犷、激荡、刚健、雄伟、豪放
➢
美感形式:以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使人惊心动魄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在世俗生活中,崇高 与伦理结合得比较密 切。从社会发展的角 度看,只有那种为了 人类的美好理想与正 义事业英勇不屈地斗 争,并为此做出了重 大贡献甚至牺牲行为 的,才称得上崇高。 崇高总是与进步、正 义、善、真密切联系 在一起的。
• (4)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崇高感 与一般美感是不同的。一般美感表现为单纯的愉快, 这种愉快是自始至终的,它平和、流畅、充满世俗 情趣。崇高感则不同,崇高感最初是一种痛感,这 是由于客体对主体的威压造成的。痛感包括恐惧、 忧虑、不快。接着就是对客体的惊叹,当由对客体 的惊叹转为对自身的肯定时,主体就不只是感到自 豪,还感到愉快了。可以说崇高感是痛感中的快感, 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指物质形 式和精神品质二 者兼有的伟大、 出众的现象,是 内容突破形式表 现出来的一种不 和谐的冲突美, 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 的神圣美。
• 崇高(sublime)的审 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 化和基督教文化。
(一)“崧”与“崇”: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说文》:“崇,山 大而高也。”“高,崇也。”
(2)“崇”字与“多”“盛”“厚”“尊”相通,有美的含义, 具体体现为自然美-----“崇天”“崇岺”“崇崖”“崇 丘”“崇岳”,建筑艺术美-----“崇厦”“崇城”“崇大”, 人格美-----“崇正”“崇信”“崇仁”“崇孝”。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 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 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 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 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 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
• 崇高是时代的主旋律。这首先在于它显示了人类与客观世 界严峻斗争的痕迹,凝聚着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伟大的自 生力、创造力,记录着人类社会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发展 进步的光辉历程。
• 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斗争历史是 惊心动魄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 必然要向自然挑战,这种挑战的勇 气是伟大的,而实践更是可歌可泣。 人类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从不间断 地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正是在这种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最初的 崇高产生了。
• “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
崇高的审美特征
• (一)崇高的特征: • (1)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 • 在这种冲突中,崇高表现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与气势。
确实存在着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不过崇高的更本质 的特点不在体积的巨大而在力量与气势上的卓越。狂涛巨 浪是崇高的,数亿年坚持穿石的滴水也是崇高的,悬崖峭 壁上生长的树木也是崇高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美的观点与黑格尔有相通之处,但 他从形体大小着眼来认识崇高,有其局限性。
3.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的是康德
• 康德认为崇高的 特征是“无形 式”,即对象的 形式无规律、无 限制或无限大, 而优美的形式是 有限制、有规律 的。崇高感是由 痛苦感转化而来 的,是一种间接 产生的愉悦。崇 高分为两种。一 种是数学的崇高, 一种是力学的崇 高。
• 2、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
•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最早提出“崇高”这 个概念。它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崇高”:一是文辞,他认 为优秀的文辞是思想的光辉,当一篇文章具有深刻思想, 又有强烈情感,那么体现这种思想与情感的文辞就能产生 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崇高。二是自然,朗 氏认为自然界有崇高。他认为类似火山爆发这类的雄伟的 自然景观是崇高的。人们对自然的崇高总是充满敬畏之情。
(2)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 而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 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 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因此, 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很重要了,这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 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 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 量,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 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 由衷赞叹。
大自然的崇高景象不少具有奇与丑的特征, 不仅自然现象如此,大凡气象雄浑具有崇 高品格的艺术作品也都含有怪诞的因素, 或在题材上、或在造型上、或在意蕴上, 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如《拉奥孔》雕 像。
(3)在社会事物中常见出宗 教的圣洁性、道德的高尚 性与历史的正义性。
在西方,崇高的宗教意 味比较浓。宗教以各种方 式对人的心灵进行威压, 其目的是让人提振起心理 的力量与之抗衡,而最终 达到与上帝同在的境界。 教堂的尖顶将人的视线引 向天空,引向至高无上的 耶和华。
• 崇高是最具有伦理道 德内容的美。崇高具有 强大的正面教化作用。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 在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相类似的范畴,就是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称壮美与优美。
• 与崇高相比,壮美重视内容,但也重视形式,壮美的形式 必须是雄伟、巨大的。
• 壮美未必见出主体对客体严重冲突的痕迹,主体与客体仍 然是和谐的。如杜甫的《望岳》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 怀古》。
• (二)崇高的特点是:美 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 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 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 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 刚劲雄伟的特征。从美 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 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 感受。从根本上说,崇 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 客体在激烈矛盾状态中 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 量。
三、崇高的审美感受
• 崇高无疑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宏伟、庄严,以力量与气 势取胜的的美;是一种冲破形式美的规律,于不和谐中见 和谐的美;是一种显示主体严重斗争痕迹、撼人心灵的美; 是一种具有强大的宗教伦理力量的美。
(二)崇高是以自然为对象的 “崇高”巨大表示主体人格精神的“崇
高”神圣:在《崧高》中,“桢干之臣”的 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骏极的“四 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的天 人相通的自然观。
(1)和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 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 伟岸是合二为一,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 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
遥一江卷惊乱三人故千浪大
想时山起涛石国道垒古淘江
公多如千拍穿周是西风尽东
瑾少画堆岸空郎:边流,去
当豪,雪,,赤 ,人 ,
年杰 。
壁
物
,。
。
。
—— · ·
娇
苏
赤轼
壁 怀 古
念 奴
一人早多故樯谈羽雄小
尊生生情国橹笑扇姿乔
还如华应神灰间纶英初
酹梦发笑游飞,巾发嫁
江,。我,烟 ,。了
月
,灭
,
。
。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将优美和崇高作 了对比性研究,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比较 小的,崇高的对象体积是巨大的;美必须 是平滑光亮的,崇高的对象则是凸凹不平 和奔放不羁的; 美的对象是轻巧娇柔的, 崇高的对象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 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凡是观念超出了它所赖 以表现的个别物象的范围,从而不依赖那表现它的物象而 直接说明自己,这种美的形式谓之崇高美。”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三)崇高是一种神人相通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神不是与人相隔的彼岸存在,神的
力量体现在现实存在中,而世俗世界中的人只要修养成为充 实伟岸的理想人格,也就进入了神圣世界。
(1)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 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 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的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相对 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 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定要体现于现实存在中。这 样,高大骏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
二、崇高的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中对“崇高”的审美特征的论述:
• 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 伯内特:崇高具有“某种庄严肃穆的东西”。 • 爱迪生:崇高使“灵魂感受到一种兴奋的静默和赞叹”。 • 博克: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
→ • 康德:崇高是一个哲学概念。
崇高的审美特征
• “崇高” 与“优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 美”类似的范畴: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骏马西风冀 杏花春雨江
北
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柳郎 中词,只好十七 八女孩儿,执红 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
“
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美 )
崇高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二、崇高的审美特征 三、崇高的审美感受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对崇高的总体认识
➢ 崇高是美的一种形态,称为壮美、阳刚之美
➢
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之中
➢
形式特征:粗犷、激荡、刚健、雄伟、豪放
➢
美感形式:以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使人惊心动魄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在世俗生活中,崇高 与伦理结合得比较密 切。从社会发展的角 度看,只有那种为了 人类的美好理想与正 义事业英勇不屈地斗 争,并为此做出了重 大贡献甚至牺牲行为 的,才称得上崇高。 崇高总是与进步、正 义、善、真密切联系 在一起的。
• (4)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崇高感 与一般美感是不同的。一般美感表现为单纯的愉快, 这种愉快是自始至终的,它平和、流畅、充满世俗 情趣。崇高感则不同,崇高感最初是一种痛感,这 是由于客体对主体的威压造成的。痛感包括恐惧、 忧虑、不快。接着就是对客体的惊叹,当由对客体 的惊叹转为对自身的肯定时,主体就不只是感到自 豪,还感到愉快了。可以说崇高感是痛感中的快感, 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指物质形 式和精神品质二 者兼有的伟大、 出众的现象,是 内容突破形式表 现出来的一种不 和谐的冲突美, 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 的神圣美。
• 崇高(sublime)的审 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 化和基督教文化。
(一)“崧”与“崇”: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说文》:“崇,山 大而高也。”“高,崇也。”
(2)“崇”字与“多”“盛”“厚”“尊”相通,有美的含义, 具体体现为自然美-----“崇天”“崇岺”“崇崖”“崇 丘”“崇岳”,建筑艺术美-----“崇厦”“崇城”“崇大”, 人格美-----“崇正”“崇信”“崇仁”“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