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知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为与精神追求。
2.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的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知道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是谁吗?
陈季常
【原文】
陈慥zào,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①,然其妻柳氏绝②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③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元赪中有与季常简④曰:“审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墓年来想渐求清净之乐,姬媵⑤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贴云:“承谕⑥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⑦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⑧药石,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哀怜老大⑨,一任放不解事⑩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著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
【注释】
①喜畜声妓:喜欢蓄养歌舞乐妓。②绝:非常。
③一绝:一首绝句。乞:请求。④简:书简,书信。
⑤姬媵:姬妾。⑥承谕:承蒙您高谕我。
⑦所苦:苦闷的时候。⑧损:减少。
⑨哀怜老大:体谅您年纪太大。
⑩一任放不解事:任凭您放荡不羁,不解世事。
【译文】陈慥zào,字季常,是陈公弼的儿子,隐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岐亭山,自称是“龙丘先生”,又起名叫“方山子”。他喜欢结交宾客,爱好蓄养乐妓,然而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凶妒,所以苏东坡有诗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的就是柳氏。苏东坡又曾在醉中给陈季常写信说:“寄一首绝句求得到秀英君。”
想来秀英君可能是陈季常妾的小字。黄庭坚在北宋哲宗元赪年间有写给陈季常的书简,说:“详知柳夫人不断用药,现在已安康平复了吗?您晚年想逐渐寻求清静的生活乐趣,美妾没有新的增加,那么柳夫人还有什么烦恼以至于生病呢?”又有一贴写道:“承蒙您告诉老境的情趣,做法应当像您说的那样,苦闷时不妨游览一下山川风光,自然可以起到减少药石、调护起居饮食的作用。河东夫人也还能够哀怜您年龄老大,任随您放荡不通世故吗?”可见柳氏的妒名,早就彰著于外了,所以苏轼、黄庭坚二公都谈到了这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先生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板书:《方山子传》
二、出示教学目标:
(见前)
三、读课文,梳理字词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2.古今异义
遗像[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折节读书(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3.一词多义
而:提刀而立(表顺接关系)
使骑逐而射之(表修饰关系)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转折)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表并列)
余知而无罪也(第二人称代词)
之:而岂山中之人哉(的,结构助词)
余既耸然异之(他,代词)
是二者,余未信之(它们,指示代词)
4.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神色)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名声远播)
此岂无得而然哉(这样)
见其所著帽(戴)
5.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鹊起于前(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
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6.文言句式
见方山子从两骑(省略句,“见”前省略主语“余”)
然终不遇(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
人莫识也(判断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呼余宿其家(状语后置)
四、课文研读。
(一)简单说说方山子给你怎样的印象?
提问,学生各抒己见。
(二)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
提问明确:异。
(三)“异”就是奇怪,因为奇怪,苏轼在文中提出了许多的疑问,试着找出这些疑问。
提问明确:四个疑问:
1.何为而在此?
2.而岂山中之人哉?
3.此岂无得而然哉?
4.方山子傥见之与?
(四)释疑
1.疑问一:何为而在此?
这是两人相遇时苏轼问方山子,作者没有写方山子的回答,能说说方山子为何在此吗?
明确: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