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物转运及转运体
二-药物转运及转运体PPT课件

药物转运体
药物靶点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
循环系统
OATP1B1 OATP1B3 OATP2B1
OCT1 OAT2 MRP1
MRP3
M-4R/5P
MDR1
CYPs
MDR3
BCRP
BSEP
MDR3
肝脏细胞
小肠细胞
OATP2B1
CYPs
MDR1 BCRP
MRP1 MRP3
MRP2
是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跨膜运动,不依赖于膜两侧药物的浓 度差,药物可以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跨膜转运。
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且转运能力有饱和性。
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A A A A BL A BL A
BL, A
U H H H, Si, Mo U H, Si, K H, CH K U U
BL: 细胞基底膜; A: 细胞顶侧; H:肝细胞;B:脑;;K:肾;U:广泛分布(肝、 胎盘、心肺、肾、脾、小肠);He:心;M:肌肉;CH:胆管上皮细胞;Mo:单 核细胞
1、 ABCB1
简单扩散的条件:脂溶性、解离度、浓度差。 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均有解离型与非解离型,
后者脂溶性高。
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以弱酸药物为例
HA
Ka
H+ + A-
pKa = pH
log
[H+] [A-]
Ka =
[HA]
药代动考参考资料

药代动考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和剂型2.胃肠排空作用:食物和药物影响3、首过效应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肠粘膜上皮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 5、疾病: 胃肠疾病,一般难预测6.药物相互作用:包括:改变肠腔PH,改变溶解度,形成复合物,吸附作用,影响胃肠活动,抑制前药活性,竞争同一载体二、简述常用的研究肠吸收的方法及特点。
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这些缺点使整体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方法不适合应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工作。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应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吸收具有许多整体和离体模型所不具备的优点:(1) 由于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2)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用来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3)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4) 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5) 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不足:1)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2)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执业西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 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大纲要求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关系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pKa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关系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药物的转运扩散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
◆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
总结: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水相和脂相间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任何药物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换句话就是要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用P来表示。
C 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 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脂溶性越大,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2.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1)引入极性较大的官能团,亲水性增大。
如:-OH、-COOH、-NH等(2)引入非极性官能团,亲脂性增大。
如:较大的烃基、卤素原子、脂环等(3)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
(二)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依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1.第Ⅰ类是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艹卓)等。
2.第Ⅱ类是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如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等。
3.第Ⅲ类是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受渗透效率影响,如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等。
4.第IV类是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比较困难,如特非那定、酮洛芬、呋塞米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整理(中药药理专业)-精选.pdf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 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 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⑤酶屏障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药动学,时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学科2、研究内容:1)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随时间变化规律2)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及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速率过程第一节药物在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及药物转运体(一)药物的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1)简单扩散1)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动扩散,是药物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影响脂溶扩散因素:膜两侧药物浓度梯度和药物的脂溶性2)水溶扩散:膜孔扩散、限制扩散,借助膜两侧流体静压和渗透压被水带到低压一侧影响水溶扩散因素:膜两侧浓度差3)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A)膜两侧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B)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越大,扩散越快C)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型药物难以通过膜D)药物所在环境的pH4)简单扩散为一级动力学,遵循Fick定律(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存在竞争抑制现象(扩散速度大于简单扩散)2、主动转运:逆流运动、上山运动,药物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1)特点:1)消耗能量2)有饱和现象3)有竞争抑制现象4)需要载体参与(2)原发性主动转运:一次转运,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的方式1)特点:A)转运体为非对称性,并具有与ATP结合的专属性结构区域B)将酶反应与离子转运相结合通过转运体构象改变来单向转运离子(3)继发性主动转运:二次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进行转运3、膜动转运:大分子物质转运伴有膜的运动,包括胞饮和胞吐(二)药物转运体1、易化扩散型或继发性主动转运型的可溶性载体,分子量在40~90kDa2、原发性主动转运型的ATP结合盒式转运体,分子量大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A
14
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 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 的跨膜转运。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 少,吸收多,排泄少;而在碱性环境中, 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
A
15
归纳为:“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解释为:“酸酸少易”-弱酸性药物在 酸性体液中解离少,容易透过细胞膜; “酸碱多难”-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体液 中解离多,则很难透过细胞膜。
C.机械门控通道——受膜两侧的机械力学因 素变化来控制开闭的通道。
A
22
电 压 门 控 通 道
A
23
化学门控通道
(配体门控通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24
机 械 门 控 通 道
A
25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从细胞内转运到胞外,即胞吐。
A
33
A
34
A
35
受体介导入胞则是通过被转运物质与膜 受体特异结合,二者一同凹入细胞内, 再分离,细胞膜与受体均可以重复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入胞的物质很多,包括胰 岛素及一些多肽类激素、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结 合了铁离子的运铁蛋白、结合了维生素 的运输蛋白质、抗体及一些细菌等。它 与一般的入胞比较,速度快,特异性高。
A
38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
药物的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 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 吸收过程。 吸收速率和程度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 吸收部位的血流量、给药途径等因素影响。
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 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当细胞内[Na+]升高或细胞外[K+]升高时,钠泵被激活。 分解ATP供能,将Na+泵出细胞,同时将K+泵入细胞.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又称二次性主动转运。即不直 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 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 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这种转运使物质 跨膜转运的最普遍方式。
三、代谢(生物转化,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转 化后的大多数药物药物活性降低或失去 药理活性,极性增加,易于排泄。
部位:主要在肝脏,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简 称“肝药酶”)催化。
药物氧化代谢 (Oxidation)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CYP)
需特异性载体。
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 Ca2+等)的吸收。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不能逆浓度梯度 转运。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药物跨膜转运速度符合Fick定律
通透量(分子数/min) =(C1-C2)× 膜面积×通透系数
膜厚度
C1-C2 为药物浓度差,通透系数即 药物分子的脂溶度
(二)药物转运体
药物转运体(transporter)是跨膜转运蛋白,是 药物载体的一种。转运体可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C2与多药耐药
1. ABCC2能将多种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泵出细胞以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和减轻细胞毒 作用,进而可使机体对肿瘤药物产生耐药。
2. ABCC2表达特征与恶性肿瘤化疗效果有密切关系,高表达者化疗效果不佳,甚至
无效,而低表达则疗效较好。 3. ABCC2在肝癌细胞、卵巢癌细胞、膀胱癌细胞等癌细胞上过表达,是造成肿瘤细 胞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肿瘤细胞过表达ABCC2,促进化疗药物的排出可能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
(二)滤过 (三)易化扩散(passive diffusion)
简单扩 散
膜孔滤过
载体转运
外
内
影响跨膜转运的药物理化性质:
(1)分子量
(2)溶解性 指药物具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3)解离性 离子障(ion trapping) 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的现象。
1.滤过(filtration, 水性扩散): 小分子药物可直接通过生物膜 的膜孔(水性信道)而扩散。
是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跨膜运动,不依赖于膜两侧药物的浓 度差,药物可以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跨膜转运。 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且转运能力有饱和性。
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ABC转运体
MRD1/P-gp BSEP 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 胆盐分泌蛋白 A A U H
MDR3
ABCA1 MRP1 MRP2 MRP3 MRP4 MRP5 MRP6
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4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5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6
第二章 药物的转运及转运体
主要研究内容为两部分: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转运体及其功能
药物的跨膜转运
消化道 皮肤 肺
间 隙
血 液
细 胞 膜
皮下 肌肉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三)膜动转运 (cytosis)
= [A-]
pH
log
10pH-pKa
=
[HA]
当pH = pKa时,
pKa 即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 解离时的溶液pH值。
例:丙磺舒的pKa=3.4
胃液pH=1.4 血液pH=7.4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Organic 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family
OATP1A2 [OATP-A]/SLCO1A2 OATP1B1 [OATP-C]/SLCO1B1 OATP1B3 [OATP8]/SLCO1B3 OATP2B1 [OATP-B]/SLCO2B1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family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family
OAT1/SLC22A6 OAT2/SLC22A7 OAT3/SLC22A8 OCT1/SLC22A1 OCT2/SLC22A2
ABC转运体
ABC是ATP一Binding一Cassettee3个字字首的缩写,中文可译 为:与腺三磷结合的盒型转运体,迄今已发现有50余种,其中4/5分布 于原核细胞,但在真核细胞中这类转运体系不断有所发现。典型的 ABC转运体在结构上可分为4个微区,其中两个为高度疏水的跨膜 微区,每个跨膜微区由6个跨膜片段组成,但两者又不完全等同。高 疏水跨膜微区构成跨膜运送的通道,也是决定运送物质专一性的部 分,另外两个徽区位于膜的细胞质一侧,能分别与腺三碑(ATP)结合 ,通过水解ATP为主动转运提供能t.在进行物质运送时,每一徽区必 须同时有一个分子ATP与之结合.
resistance 1,MDR1),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它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对抗
癌药物出现多药耐药现象。 ABCB1是能量(ATP)依赖性膜蛋白,可发挥外排泵作用,将细胞内外源 性的化合物包括药物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胞外。 ABCB1在正常人体肝、肾、肠道、胎盘、血脑屏障、血睾屏障及淋巴细胞 系和心脏内小动脉、毛细血管等部位均有表达。
[HA]
4 = [10 = 10000/1 A- ]
血浆中:10 7.4-3.4 =
[HA]
胃中: 酸性药物,[A–]少,[HA]多,药物易于从胃向血液转运。 血中:酸性药物,[A–]多,[HA]少,药物不易于从血液向胃中转运 ,所以吸收多。
简单扩散的规律:
1.弱酸药在酸性体液中,或弱碱药在碱性体液中的解离度小,药物 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 2.当生物膜两侧pH值不等时,弱酸药易由较酸侧进入较碱侧,弱碱 性药则易由较碱侧进入较酸侧。 弱酸药(巴比妥类、阿司匹林)可由胃中转运到较碱的血浆中去 ,而弱碱药(吗啡、利血平)则很少自胃中吸收。
10pH-pKa= 101.4-3.4= 1 100 =
10pH-pKa= 107.4-3.4= 10000 1
=
[离子型]
[非离子型]
苯巴比妥(弱酸性药物)误服中毒, 碱化尿液? 酸化尿液?
苯巴比妥(弱酸性)pKa=7.4 根据10pH–pKa=[A–]/[HA],当尿液为碱性时, pH值大于pKa,[A-]增多,即[解离型]多, 重吸收减少,药物排泄加快,中毒时碱化尿液。
A
A BL A BL A BL, A
H
H, Si, Mo U H, Si, K H, CH K U U
BL: 细胞基底膜; A: 细胞顶侧; H:肝细胞;B:脑;;K:肾;U:广泛分布(肝 、胎盘、心肺、肾、脾、小肠);He:心;M:肌肉;CH:胆管上皮细胞;Mo: 单核细胞
1、 ABCB1
ABCB1又名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
运多肽家族(OATP)、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OAT)、有机
阳离子转运体家族(OCT)。 外排型转运体主要是P-gp蛋白,多药耐药蛋白(MDR)、多 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BCRP)以及 胆盐分泌蛋白(BSEP)等。
Class
ABC transporters
Name (gene nomenclature)
2、 ABCC2
ABCC2又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
MRP2;
ABCC2的主要功能:1、限制肠腔内药物摄入肠细胞;2、限制药物从血液 循环摄入脑、胎盘细胞内;3、将肝细胞、肾小管细胞及肠上皮细胞中药物 排至邻近腔隙,加快药物从这些组织部位的消除。 因此,ABCC2在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膜动转运
1.胞饮(pinocytosis) 2.胞吐(exocytosis)
二、药物转运体
转运(Transport):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与排泄等过程。
当药物代谢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较小 时,转运成为药动学特征的重要原因。 药物转运多是药物的透膜位移过程。
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
基因多态性
药物代谢酶
OCT2
OAT1
OAT2
OAT3
肾小管细胞
OATP -2B1 OATP OCT4 -1A2
BCRP CYPs
MDR1
MRP2
MRP4
MRP1
MRP3
MRP2
肝脏摄入
小肠吸收
胆汁分泌
肾脏排泌
药物转运体在体内的分布
(一)转运体分类
根据对底物的转运方向,主要可以将转运体分为摄入转运体和外 排转运体: 摄入转运体负责将外源性物质摄入细胞内,包括有机阴离子转
简单扩散的规律:
3.细胞外液(pH=7.4)较细胞内液(pH=7.0)为碱,所以弱酸药在 细胞外液中浓度高。 碱化体液后,可加速弱酸药由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扩散,有利 于解除弱酸药中毒(巴比妥类)。 4.碱化尿液可使弱酸药在肾小管的被动重吸收减少,有利于弱酸药 经肾排泄。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
特点:①不需要载体
②不消耗能量 ③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保持在动态稳定水平
被动转运的方式:
(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药物转运体
药物靶点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
循环系统 药物 组织分布
MRP3 OATP1B1 OATP1B3 OATP2B1 OCT1 CYPs
MDR3
MRP -4/5
MDR1
BCRP BSEP
OAT2
MRP1
细胞内浓度
MDR3
肝脏细胞 小肠细胞
MDR1
OATP2B1
MRP3
P-glycoprotein [P-gp]/multi-drug resistance 1
[MDR1/ABCB1],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 [MRP2/ABCC2] Breast cancer-resistance protein [BCRP/ ABCG2]
具有代表性的p-糖蛋白底物
底物种类 抗肿瘤药物 免疫抑制药物 底物举例 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 环孢素A、FK5啡、哌替啶 西酞普兰、曲米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