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虚词 测试
板块1 而、何、乎、乃、其、且 若 所 为
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城入赵而璧留秦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恂恂而起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D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答案 C 递进与转折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余知而无罪也
③提刀而立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答案:B ①连词,表修饰 ②代词,你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假设
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
A 表并列
B 表承接
C 表转折
D 表修饰
E 表因果
3、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不同的一项( )。
A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B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C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D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 余知而无罪也
答案 D 转折与代词
4.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
B.⎩⎨⎧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D.⎩⎨⎧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解析:A 项“且”都为“接近”;B 项分别为“姑且”和“将要”;C 项分别为“并且” 和“尚且”;D 项分别为“并且”和“况且”。
答案:A
5.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而母立于兹
A.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
B.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C.①⑩/②④⑧/③⑤/⑦/⑥⑨
D.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解析:选A。
①⑩代词;②④表并列;③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转折;⑧⑨表承接。
6.对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④美哉乎山河之固⑤两小儿笑曰:“孰为女多知乎?”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②④/①③/⑤⑥⑦ B.①③⑥/②④⑤/⑦
C.①②⑦/③⑤⑥/④ D.②④/③⑥/①⑤⑦
解析:选B。
①③⑥介词,②④⑤语气词,⑦助词。
7.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成以其小,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⑥则或咎其欲出者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 B.①②
C.④⑤ D.⑥⑦
解析:选A。
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它;③代词,其中的;④代词,代“我”;⑤代词,其中的;⑥指示代词,那、那些;⑦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D.今日之事何如
解析:选C。
“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多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幽独处乎山中
A.噫吁嚱,危乎高哉 B.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C.相与枕藉乎舟中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选C。
“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 项的“乎”是介词,“比”。
10比较下列各句中的“其”字,对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③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⑥尽其肉,乃去
⑦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⑧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A.③④⑤⑥相同,⑦⑨不相同 B.①③④⑥不同,②⑧相同
C.③④⑥⑨相同,①⑤相同 D.④⑥⑦⑧不相同,③⑨不相同
解析:①指示代词,那;②语气副词,表反问;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人称代词,他的;⑤指示代词,那、那个;⑥人称代词,它的;⑦指示代词,那;⑧连词,
表选择关系;⑨人称代词,它的。
答案:D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与例句中的“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解析:D项表比较,比得上;A项,像;B项,表假设,如果;C项,代词,你。
答案:D
12.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父去里所,复还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⑧庆已死十年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⑤⑦⑧ D.③⑥⑦
解析:①②④为“所”+动词构成的名词性短语;③是“为……所”结构,表被动;
⑤⑧都是不确定数词,“上下”“左右”;⑥和“以”一起表原因;⑦和“以”
一起解释为“用来……的方法”。
答案:B
13.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桀亡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何辞为
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
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 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解析: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语气助词,呢/被,介词/在,介词。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为击破沛公军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A项,被;B项,介词,给,替;C项,动词,作为;D项,表判断,可译为“是”。
答案: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市之,而命洗刷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B.泰怃然久之顷之,烟炎张天
C.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将家于义兴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选C。
C项中的“且”,前为副词,“暂且”;后为连词,“尚且”。
A项中的“而”
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B项中“之”均为音节助词,可不译。
D项中“于”均为介词,引
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1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 何可胜道也哉
B 何其衰也
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 )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C ①一日一夜乃出魏境②必以长安君为人质,兵乃出
D.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19题。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①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
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
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
”乃阴使人道②齐师,要③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
乃使间④招亡民,亡民首鼠⑤,齐将士久欲而惮禁,则因民之首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
”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
田子谏,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
【注】①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
②道:从;由。
③要:要挟。
④间:离间。
⑤首鼠:亦作“首敦”,踌躇,进退不定。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释其俘而吊其民
A.而言于王曰 B.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
C.掠其妇人而夺其财 D.齐将士久欲而惮禁
解析:选C。
例句和C项的“而”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其他三句中的“而”都是连词,但意义不一样。
A项表承接关系,译为“并”;B项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D项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将士又皆贪
B.掠其妇人而夺其财
C.释其俘而吊其民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解析:选A。
A项的“其”为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其他三项都是指示代词,译为“那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1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文章尤
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20.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选D。
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代指苏轼;D指示代词,那。
21.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学甫而不为者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C.①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①其重之也如此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选D。
A而:连词,前表转折,译为“却”,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以:前为介词,译为“把”,后为介词,译为“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3题。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言多而不辩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D.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解析:选B。
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
B项中两个“于”都作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后者引出处所,应译为“到”。
C项中的两个“而”都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
23.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解析:选C。
C项中的“为”同文句中的“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
A项中的“为”是介词,“为了”。
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
D项中的“为”是连词,引出表原因的分句,可译为“因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5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识者以为知言。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更若役,复若赋
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选A。
A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B项中前一个“则”为连词,引出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后一个“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C项中前一个“若”为动词,“跟……一样”“如同……”;后一个“若”为代词,“你的”。
D项中前一个“如”为副词,“好像”;后一个“如”为动词,“到、往”。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以荻画地学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因拔刀斫前奏案
C.未为人知若属皆且为所虏
D.谓必显于世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选A。
A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介词,表原因,“因为”。
B项中的两个“因”均为副词,“于是”。
C项中的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
D项中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