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 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如:被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他们不
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没有人类的感 情就是典型的例子。像印度的狼孩卡玛 拉和阿玛拉,法国的阿威龙野男孩及中 国的猪孩等。
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
测量
隔离1年
接触的积极性 3.1
运动的积极性 86.0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 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 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体中的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 核酸( DNA )。正是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 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 儿所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物质条件、父母职业和文化 水平、家庭人口、社会关系等。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 最大。
2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第一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
二因素论 会合论和成熟论 第三时期——“如何起作用” 相互作用论
2021/8/2
编辑版pppt
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可分为客 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 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7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起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 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 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 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 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 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 生殖系统;
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9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10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案例分析】
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 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 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 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 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 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 多样的情感。
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 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 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 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 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则晚;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来 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 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13
(四)发,有的才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 性格容易形成;
3. 关键期很重要,但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
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4. 不可将关键期的重要性强调过头。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精神分析观)
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学习观) 三、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知发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4 关于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争论; 儿童是积极对自身发展做出贡献,还是
被动接受环境影响。 5、关于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与不稳定 性的争论;稳定对开放(时间上的一致 性) 6、关于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问题; 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
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 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
(四)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 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 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 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 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 。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 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 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及要求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掌握并能运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阶段理论。 深刻理解华生、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解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掌握并能运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 理解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理论:1、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2、成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3、成熟与学习的区别: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决定这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学习室一个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5、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相关研究:<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早期行为主义)理论: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3、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

(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4、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5、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6、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来确立个人标准。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概念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
用的时期。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 时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 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 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
第二节 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 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 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 (二)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 (三)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 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 速度。
(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 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
成 熟 的 百 分100 比 80
神经系统(智力)
60
40 20 0 出生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年龄
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响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但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但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式方式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
生殖系统(性的发育)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1)发展的速度 (2)发展的优势领域 (3)发展的最终水平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思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 教育工作的启发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 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 化。 ——适应发展
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 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 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促进发展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勤奋( 主观努力)
主观因素(个人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实践活动
(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1.社会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遗传的影响包含外部影响的因素 (2)某些遗传特性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 (3)遗传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选择的
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是动 态的
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成熟的制约性大 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环境教育的制约性大
结论: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 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 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 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 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 水平。 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 现实水平。
基本观点: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 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否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 (成熟——学习原则)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探索对其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理论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知理论、认知理论、情感理论、语言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感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根据感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捕捉世界上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感觉轨迹在大脑中形成感知的信息。

感知理论认为,感觉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形成。

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根据认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知获取信息,并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情感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情感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感等。

情感理论认为,情感的发展是与环境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环境中,学前儿童的情感得到塑造。

语言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语言理论,学前儿童具有特定的语言习得能力,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语言输入和与他人的互动等途径实现的,同时,语言的习得过程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通过社会互动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对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 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例如,4、 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 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 指去拿玩具了。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 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 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 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 7岁才能做到。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 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 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 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 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 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正是 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胎内环境(母亲服药)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 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 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 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 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 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 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 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等。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 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 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 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 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 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支配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合作独立温顺社交?24教师管教斱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管教方式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专制的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毕恭毕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25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最普遍现象遗传决定论:屈赖恩:白鼠走迷津(第七代差异显著)高尔顿:家谱调查法双生子B.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早期经验的作用哈洛:隔离恒河猴墨森:总结早期进孤儿院的发展状况b.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C.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a.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b.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但是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往往依存于这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c.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A.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有包含着旧质,但每个阶段占优势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B.心理发展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为我们构建了儿童心理成长的基本框架,但就每个个体而言,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着同样的模式,但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优势、发展的速度、最终道德的水平各不相同。

C.心理发展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根据个体心理特质与年龄阶段的不同,一些行为特征可能不另一些行为特征更为稳定,而有些行为特征可能具有可塑性。

D.主动性和被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将儿童看成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E.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其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第二章_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_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年龄特征?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 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 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 有可变性。
二、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 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 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如: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 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3岁:计算能 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音乐才能发展的关 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8岁: 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 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例如,4、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 时,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 身体,更谈不上用手指去拿玩具了。随着 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加之儿童的自发 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能逐步控制 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用手握 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7 岁才能做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 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 进行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 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 质的心理特征。
见右图---尾随反应
关键期
小鸭的“印刻学习”的关键期在出生后 的10~16个小时。 小狗的“印刻学习”关键期在出生后的 20~50天。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3/5/16
13
胎内环境的影响
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 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 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 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 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 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胎内环境母亲的年龄
开时年龄)

实验班 63.4
91.8
101.4 全部自 平均读
(13人)

完12年

控制组 86.7 (12人)
60.5
66.1
1人死亡 平均读 4人需要 完4年级 照顾
2023/5/16
20
(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 程。
环境影响儿童的生理成熟。如胎儿生长发 育的胎内环境就受母亲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 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 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 最后是生殖系统。
遗传决定论
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 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 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 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 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 (8国)
(二)环境决定论
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 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 园的环境和教育。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年龄特征教学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身边的幼儿;收集幼儿心理特点的有关资料;去幼儿园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心理表现2.教师的准备:学前心理学的案例;幼儿活动录像片段;心理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资料收集法;知识拓展法;实验室观察法教学课时:8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1.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2.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化 (assimilation):儿童将外界刺激纳 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解 释新的刺激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的认知结 构以适应环境,调整已有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 的过程。 *组织(organization):重建已有图式,形 成新的更为完整的结构。 *平衡(equilibrium):个体认知结构和环境 刺激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
32
33
感知运动阶段


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最初习惯阶段(1---4个月) 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8个月) 方法与目的的分化与协调阶段(8—12月)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2---18个月) 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34
皮亚杰观察到,一个典型的6个月大 婴儿会注意一个诱人的玩具,但如果一个 屏幕挡住了视线,他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 儿童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还不能 进行可逆运算。 象征性游戏 自我中心 不可逆 不能达到守恒
36
37
这个5岁大的女孩子知道两个容器具有一样多的彩色液 体。但是一个容器中液体被倒进另一个细长的容器时,她却 说细长容器中有更多的液体,她还没有获得守恒的概念。她 到6、7岁时会理解这个概念。
11
3.评价:
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 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 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
12
(三)二因素论
1.基本观点: 二因素论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 性,主张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 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13
2.代表人物:
(1)德国的斯特恩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 出“合并原则”。他说“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 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 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2)吴伟士(R.S.Woodworth)提出“相乘说”,认为 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而不能说遗传 和环境哪个更重要。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 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他在成 熟和学习这两个因素中,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以其 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皮 亚 杰 ( J.Piaget,1896—1980) 是 瑞 士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他 很小的时候便对生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1 岁时就在纳沙特尔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 于鸟的白化病的科学小品文。
18
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 位。随后,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同时攻读哲学博 士学位。1918年,他获得了上述双博士学位。在攻读双 博士学位期间,他通过对生物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发现, 在从生命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到思维主体与客体的 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之间,有一段空白,而可以弥补这一 空白的,正是对儿童思维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从而使皮亚 杰的兴趣开始转向了心理学。在获得了博士学位后,皮亚 杰到苏黎士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
19

1919年皮亚杰来到了法国的巴黎大学, 学习心理病理学。1921年获得法国国家 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巴黎给智力测验的 创始人之一的西蒙当助手,参加有关智 力测验的标准化工作。在参加测验标准 化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儿童对许多问题 回答得很可笑。于是他对儿童在认识问 题上所犯错误发生了兴趣,开始专心研 究儿童心理学。
3.评价:
(1)二因素论比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更 全面一些,比较符合儿童的发展的实际。 (2)二因素论并没有克服机械性,没有看到 儿童的实践活动和儿童本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没有看到儿童发展中各种因素的辩证关系, 所以也不能解决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15
三、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 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日内瓦学派的发展理论 (二)巴黎学派 (三)新行为主义学派 (四)精神分析学派 (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六)社会学习理论
22
2.ognitive scheme):是指个人在 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 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水平的儿童对 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图式(Scheme):是认知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 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个体通过 这样的模式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经验。 适应(adaptation):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 的活动实现的,即同化和顺应。
0---2岁
描述
婴儿通过运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和手来感知世界, 进行思维.作为结果,他们发现了解决运动问题 的方法,如扳动把手听音乐盒发出的声音,发现 藏起的玩具,把物体放入容器或从中拿出. 学龄前儿童运用符号代表他们早期的感觉运动 的发现.语言和过家家游戏都有所发展.然而,他 们的思维缺乏后两阶段的逻辑性. 儿童的推理渐趋逻辑性.学龄儿童已能认识到柠 檬汁在改变了形状之后,仍有着同等的量.他们 仍玩过家家的游戏,也能把物体按类和亚类进行 等级排列,但他们的思维水平仍落后于成人,尚 不具备概括性. 概括能力使成人能根据非现实世界中的符号进 行推理,如高等数学便是一例.他们也能想出一 个科学问题的所有可能的 结果,而不仅仅是最 明显的一些结论.
* 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是通过外部 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 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同化、顺应和 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27
(3)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即影响因素)
* 成熟 —— 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对儿童的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成熟的影响为发展开辟新 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与现实间,还须有一些 其他的因素,例如练习、经验和社会的相互作 用。因此,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经验 —— 这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 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有两种:1.物理经验,这 是个体作用于客体,概括出它们的属性 2.逻辑 数学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从而辨明动 作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语言和教育。 社会的或教育的影响和物理的经验只有有效 地被儿童所同化,才能真正起作用。 *平衡化——每一个结构的形成,不是两种 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 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平衡化是 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的反应的 一个集合。我们不能把平衡想象成一种静止 的、固定的状态,而应该把平衡当作一个持 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
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小鸟
顺应
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
翅膀时, 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于是给 它起一个新名字(或询问这是什么),至少在当
时他能够成功地 通过顺应达到平衡。
组织 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物体)和两个下 位概念(鸟和飞机)的有层次的图式。
26
(2) 相互作用论
16
(一)日内瓦学派的发展理论
1. 代表人物:皮亚杰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 1980)是现代瑞士一位著名的儿童 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的思维 发展。其著作主要有:《儿童的 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与 推理》、《儿童的道德判断》、 《智慧心理学》、《发生认识论 原理》等。
17
皮亚杰的生平: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
二因素论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 衡 相互作用论 成熟 经验 自我 中心 最近发展区
1
第一节 西方和前苏联关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一、17世纪到19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一些观点 (一)观点: 到17—18世纪,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兴起, 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
3. 评价:
( 1 )优点:遗传决定论者不仅提出了他们 的观点,而且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来论证他们 的观点。 ( 2 )缺点: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儿 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和环境对儿 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9
(二)环境决定论
1.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 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二、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
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二因素论
5
(一)遗传决定论
1.基本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 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这些 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过程,与 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 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 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 改变它的本质。
24

皮亚杰认为,同化与顺应共同作用, 促进认知的发展。同化和顺应并不总是 同时发生,但同化那些与已有图式不一 致的刺激,最终会导致认知冲突,从而 促使有机体顺应这些刺激。最终的结果 将达到适应,即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的 一种平衡状态。
25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例证
概念
平衡
同化
例子
只见过鸟的婴儿回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 段: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1岁半、2岁) *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30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 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发展时期
前运算阶段
2---7岁 7到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上
31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知 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 智力活动处在感知运动水平。 客体永久性观念开始逐渐形成。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客体从视眼中消 失或通过感官无法觉察到时仍然认为物 体是存在的。
10
2.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