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 病毒血症
扩张(充血)


广泛小血管病
通透性
直 接 作 用
变 内皮细胞肿胀
发热 变性坏死
脆性
出血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容 量
血液浓缩
休克 低血压
免疫 作用
炎症介 质细胞
因子
肾损害
少多 恢 尿尿 复 期期 期
四、病理解剖 ( Pathology )
(一)血管 (blood vessel):小血管内皮细胞肿 胀、变性和坏死——基本病变
黑龙江
新疆
西藏
黑线姬鼠及褐家鼠
黑线姬鼠
吉林
辽宁
甘肃
北京 河北 天津
青海
陕西 河南
四川 贵州
湖北
上海
浙江
湖南
江西 福建
云南
广西
台湾
海南
褐家鼠
大林姬鼠
三、发病机制 ( Pathogenesis )
进入人体后随血流侵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肝, 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 放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主要作用为:
(四 )易感性 ( Susceptibility )
EHF病人世界分布趋势
流行病学
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群构成比
>10% >5% ﹥1%
新疆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甘肃
北京 河北 天津
青海
陕西 河南
四川 贵州
湖北
上海
浙江
湖南
江西 福建
云南
广西
台湾
海南
﹤1﹪ 无发病
我国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分 布
(二)肾脏 (kidney):皮质苍白、髓质暗红, 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
(三)心脏 (heart):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四)脑垂体 ( pituitary gland):前叶充血、出
血和坏死
(五)后腹膜(peritoneum)和纵隔(mediastina) 有胶冻样水肿
病理解剖
颅 内 出 血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findings )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4~46天(7~14天);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 不典型和轻型可有越期现象; 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
(四)抵抗力 (resistance) 弱:EHFV不耐酸不 耐热,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二、流行病学 ( Epidemiology )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 Host and Source of infection)
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是啮齿类 (Rodent):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三)血清学分型 ( serological types ) 1、Ⅰ型汉坦病毒 (Hantann virus) 野鼠型 2、Ⅱ型汉城病毒 (Seoul virus) 家鼠型 3、Ⅲ型普马拉病毒 (Puumala virus) 棕背鼠平型 4、Ⅳ型希望山病毒 (Prospect hill virus) 田鼠型 5、Ⅴ型辛诺柏病毒 (Sin Nombre Viru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三)流行特征 (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我国疫情最重, 其次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目前流行趋势是老疫 区病例↓,新疫区↑。 2、周期性和季节性: 野鼠型——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高峰 5至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至5月为高峰 大林姬鼠——夏季为高峰 3、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发热5天,尿少2天
基本病情:患者于住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 体温39 -400 C, 无寒战,伴畏寒,头晕,头疼,腰疼, 全身酸痛不适,伴有鼻出血,腹泻,每日 2-3 次稀便, 大便无粘液脓血,无腹痛,感腹胀,恶心呕吐。于2天前 家属发现其脸色发红,并出现尿量减少, 每日 2-3 次 小便,量不多,尿中有膜状物。
流行病学
褐家鼠
黑线姬鼠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1、呼吸道传播 (transmission by respiratory tract) 2、消化道传播 ( transmission by digestive tract) 3、接触传播 (contact infection ) 4、母婴传播 (maternal-infant transmission) 5、虫媒传播 (insect transmission)
汉坦河流域
一、病原学 (Etiology)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
RNA病毒 L —— 聚合酶 M —— 膜蛋白membranal protein(G1、G2) S —— 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二)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和稳定的抗原簇,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
1.病毒直接作用引起细胞损害。 2.免疫作用:主要是 Ⅲ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肾小 肾间质血管,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还 有其他Ⅰ、Ⅱ、Ⅳ型变态反应参与。
⒊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其中IL-1和 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引起休克和器 官衰竭。
休克 ( shock )
原发性休克—血浆外渗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大出血、继发感染、多尿期水 与电解质补充不足。
出血 (bleeding)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肾血流不足, 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及缺血、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 肾小管被蛋白和管型所阻塞。
检查:血常规WBC15.5X109/L,N59.8%,尿:尿蛋白 (+++),WBC2-5/HP,RBC4-8/HP,便:褐色稀便,隐血 试验(-),腹部B超:双肾体积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查肾综合征出血热IgM(+)。
1
概况 (General consideration)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为自然 疫原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 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 现,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 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