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育现象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论文

题目:当今教育现象简析

单位:南阳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作者:兰清浩

当今教育现象简析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还是负责家庭教育的家长,都深感对教育的“无奈” ,所谓教育的无奈指的是教育在社会面前深感无力。这种教育的无奈主要源于社会转型的价值动荡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社会中教育的无奈进行归因分析,以期对改变这种无奈而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教育; 无奈; 原因分析

正文

在当今教育中存在这样一个怪圈: 身为学生,感受更多的不是知识获得的欣慰,而是深深的疑问和迷茫, 似乎求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而读完大学后却又感觉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中被“束之高阁” ;身为教师,感受更多的不是身为人师的自豪,而是深深的困惑和无奈,所学到的教育理论总是在实践中“碰壁”;做为家长,感受的不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喜悦,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各个方面的激烈碰撞。我们不仅要问当今的教育究竟怎么了,这种无奈又是缘自何处呢?

一、社会转型的价值动荡随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民主、自由、开放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多元价值观取代一元价值观是一种进步,它使人成为真正有主体性的人。然而,面对这样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人们又觉得无所适从,出现了各种混乱纷出的现象。

当前国人在精神信仰、价值理想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蕴涵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们道德感和社会公德心的缺乏、人际关系的陌生化以及人沦为金钱、物质、欲望的奴隶等。正如学者刘智峰所指出的:“在这个人欲

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

你就会时时刻刻体味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

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 也一点点的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这种种危机的存在就是由价值理性的迷失造成的。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既充满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所谓机遇是指,我们的教育可以有自由和空间来对学生实施教育,不再受一些死板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所谓挑战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真善美的教育,而社会上却不可避免的存在假丑恶,习惯于接受真善美教育的学生是很难接受社会中的假丑恶的。这种落差会导致学生心灵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又可导致学生感觉所学非所用。另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社会对教育又具有很大的冲击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在庞大的社会背景下深感无力。

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学校教育

(1)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表现之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主体的分离。教育理论家在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的高墙内进行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产生的理论

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应用性。而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认为那种乌托邦式的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于是拒绝甚至抵制理论。在现实中就出现了双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的现象,这也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越来越大。这种分离的结果使得理论永远是不能被实践检验的理论,实践永远是不被理论指导的实践,教育只能在这种分离中原地踏步。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表现之二是教育新理论受到原有理论的冲击, 很难付诸于实践。举例来说,新课程改革后提倡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而实际中却是体罚责骂学生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线教师仍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由于学生一直以来受到的是严格要求,习惯了严厉的批评,却不习惯“温柔”的鼓励。结果在“温柔”的鼓励下,学生会乱作一团,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这对于新任教师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新任教师就会放弃所学过的新理论,而采用老教师“颇有成效”的原有做法。这样,情况将一直持续,不会发生新的变化。

这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会使得教育理论工作者深感无力,因为自己辛苦所研究的理论永远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必然会失去工作的热情,那就很难再产生出新理论了。而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也是深感无力,因为很难将自己

所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就会质疑所学理论,甚至于完全放弃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这样,教育只能在原地打转,或是在实践者的摸索中缓慢前行。

(2) 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不一致

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怎样的教育目标就应当有相应的教育评价与之对应,用以检验目标是否达成,从而有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当前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大方向上分为三维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教育目标是多维的, 多维的教育目标就要求多维的教育评价与之对应。然而教育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却是单一的,那就是仅仅注重

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察,而忽视学生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新课程改革一直呼吁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不要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最后评价的只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样能有几个教师愿意舍近求远,白白做无用功呢?如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徒有一幅皮囊而已。教育是应当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教育真的是无能为力。

(3) 教育政策生效的滞后性

中国教育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 那就是总是跟在西方教育的后面,亦步亦趋, 很少有中国人自己生成的教育理论。也就是说,在某种教育问题存在之初时,我们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只有在引进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并加以对比之后, 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此时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此时,教育界开始讨论、争辩、研究, 直至最后做出决策,接着再在实践中实行,乃至推广。这一个教育政策生成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以及教育政策失真等问题,教育

政策的实施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原本的教育问题已经根深蒂固了,再加上教育政策生成的时间和教育政策实施的时间, 想要改变原来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在几年之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又会产生新的教育问题,西方又会出现新的教育理论,原有的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新的状况,又一轮新的恶性循环开始了。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教育中改革层出,却见效甚微。

简言之,教育政策生效的滞后性,导致了教育一个问题尚未解决,一个问题又已出现。教育学的任务应该是解决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然而,面对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教育学只有招架之力, 而无解决之功。可见,对于教育理论界来说,缺乏预见性是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