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不等式综合题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Sn依赖于a1和q的两上参量.由前述讨论可见:使 的充要条件为a1>0且 .因此,严格地说,第(Ⅰ)问的完整答案似乎应为:在等比数列 中, ,而当 时,q的取值范围为空集,当 时,q的取值范围为 .不过,对该题也可作这样的理解:在题设下,不可能出现 的情况,而第(Ⅰ)问要求的只是q的取值范围.所以前述的解答也算完整.
(4)本题虽属中低档题,但也具备相当的综合性,展现了高考试题的常见特点.
例2设数列 的前 项的和 ,
(Ⅰ)求首项 与通项 ;
(Ⅱ)设 , ,证明:
分析取n=1,由已知等式即可求得a1.为求通项an,可先将已知条件化为关于an+1与an的递推关系求解,也可先求Sn,再得an.至于不等式的证明,可将公式化简,进行论证.
数列不等式综合题示例
数列不等式综合题,是高考数学的常见试题.这类试题,对数列方面的考查多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级,而对不等式的考查,其中口径往往比较宽,难度的调控幅度比较大,有时达到很高的层级.试题排序,靠后者居多,常以难题的面貌出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深刻.
这类试题,时常以递推关系或间接的形式设定数列.对数列的提问,多涉及通项、前n项和或数列中的某些指定的参数,有时也会涉及多个数列.至于有关不等工的提问,可以是含变量n或其他参变量的不等式的证明或求解,抑或求某些量的取值范围,或者是不同量间的大小比较,等等.试题的综合程度有时不大,有时很大,既有中低档次的题目,又有中高档次的题目,而且多数年份属于后者.
①q=1;② ③
解不等式组②得: ;解不等式组③得: 或 .
综合得q的取值范围为 .
方法二
根据等比数列性质,在题设下,必有
,公比 .
当 时, ;
当 或 时,

当q=1时, .
综合得q的取值范围为 (Ⅱ)的解:
方法一
∵ ,
∴ ,
因为 且 ,所以得:
对任意正整数n,有:
若 或 ,则 ,即 ;
若 或 ,则 ,即 ;
(3)上述(Ⅱ)的两个解法,差值法与比值法.由于Tn与Sn仅相差一个因子(q的二次式),所以两法几乎没有本质差别,只是陈述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在前述的解法中,都应用了等比数列和二次函数式(方程)的基本知识,但具体的知识点有所差别,有的是最基础的入门知识,有的是经过派生的常用性质.学会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解题,减少记忆量,提高活用技能,是解题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
若 或q=2,则 ,即 .
方法二
∵ , ,∴ ,
∵ 的两根为 和2,

依题设 ,且由(Ⅰ)知 或 ,所以得:对任意正整数n,有:


当 或 时, .
体验
(1)求取值范围,务必勿忘其充要性.只顾必要性,忘了充分性,易使范围扩大;只顾充分性,忘了必要性,易使范围缩小.上述(Ⅰ)的解法一,采用等价性陈述方式;解法二,采用了从必要性入手,再讨论充分性,然后综合得解.
对数列不等式综合题的解答,往往要求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具备比较娴熟的代数变换技能和技巧.下面借助若干实例,谈谈解答这类试题的个人点滴体验,希望有助考生理解.
例1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前n项和
(Ⅰ)求 的取值范围;
(Ⅱ)设 ,记 的前n项和为 ,试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设定的数列 是满足 的一类等比数列,而不是确定的一个具体数列,
而不是确定的一个具体数列.提出的两个问题都属于不等式问题.(Ⅰ)的求解可按等价关系建立关于q的不等式,解之可得;也可对q作分类讨论,再归纳出答案.(Ⅱ)的求解,可用差值法,也可用比值法.
(Ⅰ)的解:
方法一
因为q是等比数列 的公比,Sn是数列的前n项和,所以 ,且
因此, 等价于: 且下列条件之一成立:
(3)关于不等式 的证明,上述两种证法有典型意义.证法一采用裂项的技术,将不等式化简,达到证明目的,十分精练.用好这一技术,须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裂项的经验.因此,平时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和一定的操作训练,当存在数列 满足 时,则有 ,从而达到将和式化简的目的.这里的关键是数列 的发现.举个例说,可用这项技术,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公式:
(Ⅰ)的解:
方法一
依设,得 ,∴a1=2.
当 时, ,
整理得 ,∴ ,
得通项
方法二
依设,得
因为 ,所以 ,得a1=2.
当 时, ,∴ ,
整理得 ∴
即有
得通项
方法三
同上法得a1=2,

∴ , ,
整理得
即有 ②
由2×②-①得
当n=1时,该式也成立,所以,通项为
.
方法四
因为 ,当 时 ,所以由题设得 ,
当 时, .
∴ , ①
从而, ,
即得
∴ ②
由2×②-3×①,整理得
该式对n=1也成立,从而得通项

(Ⅱ)的证明:
方法一


方法二
∵ ,

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猜测
(i)当n=1时,上面已证明猜测成立;
(ii)假设当 时,猜测成立,即


即当n=k+1时猜测也成立.
综合(i)(ii)得对任意正整数n,猜测都成立.
所以,
体验
(1)已知数列前n项的和Sn与通项an的关系式,为求通项的解析式,通常要将条件转化为数列 的递推关系式或数列 的递推关系式,然后,再作进一步推演,这时要用到公式 许多时候,容易忽略 ,这个式子,同时,对于另一式子中n的取值范围,也容易忽视,以致出现差错.对此,必须警觉.
设 ,则有

∴ .也可写成 .
(4)上述(Ⅱ)的证法二,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根据开始的几个特殊情形,探索规律,对一般情形作出“猜测”,进而应用数学归纳法,作出证明,完成解答.这也是解答数学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猜测,为了使猜测有效和正确,在考查特殊情形时,应避免机械的数字计算和瞎猜,须讲究方法.例如,上述在考查 与 的变化规律,充分注意所要证明的不等式 的特点,把观察的侧重点放在差值 的估计上:把T1=1写成 ;把 写成 ;把 写成 .为一般规律的发现提供了方便,提高了猜测的成功率.
(2)根据递推关系 求通项an,是常见的数列试题.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考试中,这类试题较多出现.其中, 可以是常数、等比数列、等比数列与常数之和、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之和,等等形式.本题(Ⅰ)的四种解法,反映了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为等比数列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借助解方程的方法求解.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代数变换与换元是否有效.具体的运用非常灵活,就本题(Ⅰ)的解法而言,尚有多种解答方案可供选择,远非只是上述的4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