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温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与温病

伤寒学派以《内经》、《难经》为源头,《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根本经典,医圣张仲景为创始人诞生于东汉,在温病学派没有形成之前,至少在金元四大家以前,是没有伤寒学派这个名称的,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都是以《伤寒论》为根本经典,这一时期的中医学体系可称为古典中医学,所以彭子益著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后世医家所称的经方派。温病学派形成后,产生了寒温之争,所以才产生了伤寒学派这一名词。

伤寒是阳被寒伤,阴不能化阳,阳郁不升而生湿,土湿则百病丛生,故有百病皆因土湿之说。以土湿不能制水,则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则必侮土而克火,火被水灭,土为水侮,且土湿水寒,则木气不能生发,不能生火而燥土,则火土俱败,火不能生土,则先天肾阳不能温后天脾胃,百病由是而作。水寒土湿,木气必郁,则土为木贼,于是肝脾不升,而肺胃必不降矣,升降失常,百病于是而作也。古人说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无他,以木克土耳,而木之所以克土者,以土湿木郁也。故《伤寒论》必重中土之扶持,甘草之用比比皆是。

足太阴脾以湿土而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而化气,湿为本气,燥为化气,化气不敌本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且人之生理,阴邪易滋而阳气易衰,除阳明病外,一切内外杂病莫非土湿故也。故伤寒之大略,以扶阳培土为要,扶持先天之火(火神派即以此立足),培育后天脾胃之土也。前贤医家陈修园总结《伤寒论》的主要精要是“保胃气,存津液”,这一论点可以说只能概括阳明病的主要特点,不能代表整个《伤寒论》。

伤寒之阳明病,纯是土燥,病位则在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为主,此以肺胃不降,肺金不敛,心火不潜,热燥伤津,故有白虎承气麻仁蜜煎导诸证,清金润燥、攻下导通之法也。所涉及脏腑经络少,病情也少,方剂也不多。

温病学派以《叶香岩外感温热病》为基础,《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辩》为标志,由叶香岩、薛立白、吴鞠通等多位医家共同努力而形成于清代,所以温病学是个很年轻的学派。

由于历史的原因,温病学派的形成不可能不受到《内经》、伤寒学派的影响,温病学中很多方剂都来源于《伤寒论》,而且温病学的经典其编排方式也都仿照《伤寒论》以条文方式排列,其经典中也有很多六经辩证的内容。所以有很多伤寒学派的医家陆九芝、恽铁樵等认为,温病就是《伤寒论》论中的阳明病,温病中的热盛神昏不是手厥阴心包经受热,而是足阳明胃经受热导致的。这些医家可称为尊古派,医术固然高超,但出于维护《伤寒论》的权威性,而作如是的论调,未免有失偏颇。近代医家胡希恕也是很受大家尊敬的,但他提出割裂《伤寒论》与《内经》的渊源关系,甚至说《伤寒杂病论序》是伪造的,后人都颇不以为然。

清代温病四大家中,以叶桂(1667~1746年,康熙6年~乾隆11年,江苏吴县人,大江南北学医的,都以叶为宗,私淑最著名的有:吴塘、章楠、王士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一书为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至此温病学从伤寒中独立

出来,后人称他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首次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的区别。

温邪上犯,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与叶桂同时同乡的薛生白(吴县人,),著有《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湿热病辩证论治的代表文献,认为湿热病是太阴内伤,水湿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以脾胃病变为中心,治疗重在分解湿热。

吴塘,即吴鞠通(1736~1820年,乾嘉间,江苏淮阴人),学本于叶桂,其《温病条辩》被认为是中医四经典之一,使温病学形成了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理论体系,使温病学有了规范和准则。

另一位是晚清的王士雄,字孟英(1851~1861年,咸丰年间,浙江海宁人,居杭州),著有《温热经纬》,是一部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可以看出,温病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外感温邪,或伏邪化温为因,导致热邪肆虐,津伤化燥,导致各种温热性的疾病。

温病与伤寒不同,温病可分外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以风温病和春温病为代表。风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感伤肺卫,里阳素旺,一感温邪,则内热亦动,阳明热生(或谓传于手足阳明),亦可逆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故有银翘桑菊白虎承气牛黄紫雪诸证,疏风清热、润燥攻下、豁痰开窍之治,药以辛凉轻剂,以中上焦病变为主。

春温病本以燥气内伏,阴液耗伤,而遇外感诱发为病。以春季木火生发,少阳郁热先动,渐次及于手太阴肺,胸膈,手足阳明,手厥阴心包等,故有黄芩凉膈承气清营牛黄诸证,治以宣郁透邪、攻下清心、豁痰开窍,亦以中上焦为主。然后热入营血,耗伤真阴,直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而有犀角地黄、化斑败毒、桃仁承气、黄连阿胶、复脉定风诸证,治以清热解毒、散血透热、化瘀攻下、泻南补北、息风止痉也,病位则在中下焦,可见春温病病来暴烈,病化多端,病情危重,此皆伤寒中所不具也,是以不能按照有些伤寒派医家的观点,简单地把它归为伤寒中的阳明病了。

如果说风温病是木火升发,肺胃不降,伤津化燥,阳不化阴而导致的中上焦为主的以阴虚为主要特点的温病,春温病则既有木火升发,肺胃不降,伤津化燥,阴不化阳的一面,同时还有严重的金水不收,内燥热郁,肝肾阴伤,阴不化阳,上中下三焦同病,阴阳两虚的特点,所以病情危重。

所以,固然可以说,伤寒论的阳明病中包含有温病的许多内容,但温病的主要内容伤寒论并不能完全包括,只能说伤寒论的阳明病是温病的源头,但温病自成体系后,已经完全突破了伤寒中阳明病的范畴,如果把伤寒比做太阳的阳光的话,那温病只能是月亮,是吸收太阳的精华而成就自己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