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一)时代背景:社会学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是适应西方社会工业化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的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产物。

(二)思想基础:

1、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念,包括古希腊社会早期对“黄金社会”的猜测,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评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思想,认为社会是一个等级分工合作构成的整体,具有理性智慧的哲学家统治这个社会,各阶级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亚里士多德从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出发,把社会看做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体系,人离不开群体,所以组成共同体,进一步这些共同体联成社会,并按共同体的不同功能和其所拥有的财富分配权力,组成国家。

4,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从人性的利己主义出发,把社会看作是由一群彼此为实现自己利益的个人缔结契约的结果,主张“天赋人权”,强调人性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三)理论基础:

1,英国功利主义(边沁、穆勒)

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理论,它的理论假设是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利益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最终动力,每个有理性的人都会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功利主义对18世纪到20世纪的社会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契约论、功能主义、社会交换论都或多或少接受了功能主义思想。

2,法国实证主义(圣西门、孔德)

自然界(包括社会)存在一定法则,发现这种法则或规律是科学的任务,而这种法则只有通过实证的方法才能发现,只有这种实证知识所构成的理论或科学,才是真实可靠的。实证主义是社会学创立的主要原则,社会学把自己看做是一门经验社会科学,其思想根源即是实证主义。

3,德国历史主义

认为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支配自然的法则不能用于人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是人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体现个人的自由意志。

4,美国实用主义

其基本主张是“真理是有用的”,不管什么知识,必须有助于个人生活或社会存在,有助于扩大人的自由或使人得到更多利益,否则就是虚假知识。要用是否有用为标准去建立和发展知识,同时也不要被旧知识束缚,要勇于改革,对社会进步充满信心。

二,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一)社会学创立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建立独立社会学的主张。

(二)社会学古典时期(体系化时期),以涂尔干、韦伯和齐美尔为代表,建立起独立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各社会学家纷纷提出自己呃理论体系,推动社会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三)理论分化时期,分化成传统理论的四大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社会学发展在20世纪40到50年代达到辉煌。

(四)当代理论重建时期,社会学坚持的实证主义遭到质疑,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新

的动向:摆脱了宏观微观之争,出现微观-宏观相整合的观念,出现了将过去认为彼此竞争的理论综合起来,力求理论构建上的新突破。此外,出现了主张尊重个人、社群或社会组织特殊性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在其他领域如生态、环境展开社会学研究,使社会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三、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社会物理学)

(一)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论。构成社会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被破坏,会造成社会病态;以家庭为出发点;语言、宗教、社会分工是联接社会有机体的纽带。

(二)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变迁。智力发展三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

(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有机体,或叫集体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研究方法:实证主义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把在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静态观察(社会静力学理论指导下)、动态观察

2、实验法,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社会现象研究只能使用间接实验法。

间接实验: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3,、比较法,是对社会的静态思考

4、历史法

(五)合理组织社会舆论的条件: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原则、公众接受并同意运用这些原则、设立公认的机构。

社会进步:自发进步和人们采取合理行动促成的社会进步

(五)评价:将他所总结的经验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原则直接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上,在奠定经验科学方向的同时,陷入科学进化论的窠臼。

四,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一)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是贯穿其社会学的两条主线。

(二)社会进化论:进化反映的是物质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从没有联系向建立联系方向发展。社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原则。

(三)社会有机体:实际上是依据生物有机体理论来推论社会的构成,将社会进化分为:生长过程(规模由小到大)、结构的进化(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功能分化、相互依赖。

(四)社会类型

1、按社会进化程度或结构进化: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社会、三次复合社会。

2、按有无首领:没有首领的简单社会、有偶然首领的简单社会、无常任首领的简单社会、

有常任首领的简单社会。

3、按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五,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在批判地继承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建设一门完整严密的实证社会学为目标。

(一)研究方法:

1、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之外,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的一切社会现象。社会事实首先是非个人的,是集体和普遍的现象,其次对个人有约束力,能够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最后是能够转化为个人意志和思想,变成个人意愿。

(2)社会事实的类型:社会意识的,即各种集体意识的东西;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等结构性的存在,以及人口、自然环境等。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四个原则)

(1)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对象来研究—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要做到排除各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和主观意识:摆脱主观经验、成见和各种观念的影响;以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特征为依据达到科学认识;避免主观性对社会事实的干扰

(2)区分常态和病态(主要标志是普遍性)

社会学是为了改善社会而进行的研究,通过客观研究找到解决影响社会正常活动的问题,为社会改良提供依据,是社会学的根本任务。

(3)对社会现象进行类型分析

要区分常态和病态,需要将它们放入一定的社会类型中认识,社会类型的划分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的多环节社会,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4)如何解释社会事实

从两个原则解释:一是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由另一个社会事实来解释,说明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因,只能从社会本身中区寻找;二是解释社会事实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强调从社会自身的因果关系解释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社会整体关系认识社会事实。

(二)社会分工

1,社会团结: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社会状态。

2,社会解组: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故障,导致社会联接纽带出现松弛和断裂。3,机械团结:建立在集体意识基础上。人们结合起来的方式是以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为基础的,他们从事同样的劳动,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和感情方式,遵守同样的道德规范,信奉同一宗教,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不同;受集体意志支配,没有个性,彼此间依赖程度很低。

以“分散的同质性”为特征,血缘、地缘和亲情关系发挥重要作用;法律以压制性制裁为特征,对违反传统、风俗习惯、集体意识的行为进行惩罚,以巩固既有社会秩序。

4,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分工的发展导致职业分化,使人们间的异质性扩大;职业专门化使个人在社会中具有独特功能,让人看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他人的依赖,从而产生社会更紧密的联系感和集体感;有机团结的法律是将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恢复他们的联系,使他们有序相处,重建依赖关系。

面临的危害:易形成一种与外界缺乏有效联系的封闭式自治群体;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5,区别社会团结类型的依据:集体意识的强弱,而法律和惩罚制度则可以作为衡量集体意识强弱的指标。

6,社会分工: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分工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它推动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即在促进社会异质性发展的同时,将人们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7,三种反常分工:

(1)失范的分工:失去法律和道德约束,使人们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规范模糊不清,以致丧失行动的共同准则规范,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体的改变。如农民工(2)强制分工:当社会规定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失去道德基础后,社会规则就表现为一种外部强制,有次长生病态的强制分工。如知青下乡

(3)不协调分工:出现不适当的分工组织,导致社会成员间的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受到抑制。如过度行政化

8,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容量、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增长,人口互动平率提高,出现:(1)竞争加剧导致人们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2)分工互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合作。此外,社会世俗化、传统的权威个人独立性增长也促进了社会分工。

(三)自杀研究

1,自杀: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行为,且行为者知道这一行为后果的死亡事件。必需从社会事实的关联性考虑,把它作为一定时期内发生在特定社会中的事件来分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在自杀率的变化和社会环境间建立联系。

2,自杀原因:和自然环境和个人心理生理关联性小,与社会集体性倾向呼应,主要由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决定。当社会整合程度低时,利己型和动乱型自杀率就高;当社会整合程度高时,利他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就高。

(五)贡献

1,明确了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分离学科,形成独特体系

2,阐述了研究方法的实证主义立场,并运用到实践中

3,提出了结构和功能的思想

局限:

1,否认了社会事实本身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2,主义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过分强调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变化的分析

3,在强调社会事实功能性的时候,没有阐述功能如何产生

4,带有进化论的痕迹,自然科学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

六,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社会是因为这些互动形式成为可能

(一)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1,一般社会学:一般社会学研究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探讨社会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事实是如何可能的。

2,关于形式社会学或纯粹社会学的,研究社会交往互动的纯粹形式。

3,关于哲学社会学领域的领域,是关于社会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研究。

(二)社会交往互动形式

1,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基本社会交往互动形式

2,国家、军队、家庭等体制化结构形式

3,社交、游戏、体育等游戏形式

4,艺术、政治、宗教、科学等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

社会类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充当的角色,如穷人、小气鬼、贵族等,这些角色实际上

都是人际间的社会互动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交往互动形式所决定的。

(二)价值的意义

价值是对人有意义的事物,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中,只有主体与客体有一定距离,客体对主体才有意义。

1,一个事物的价值存在于该事物与我们的相对距离中,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太容易获得或很难获得的东西都没有意义。而获得事务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手段,越难获得的东西,手段越有价值,经济生活中,货币就充当了手段。

2,价值与社会秩序构建、人际关系建立也有影响。

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间的矛盾,货币的出现,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客观性。

(三)货币的广泛使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使人们对目的性作更抽象思考,帮助人们们建立起“长远的计算、大规模的企业,长期的信用”这样一些复杂的行为模式;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突出。

2,推动了社会理性化,使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由感性和情绪化方式向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理性方式转变。

3,促进商品交换的同时,提高人际间的互动水平。

4,对政府和个人行动也产生影响,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征税,为国家,政府机构提供财政保障;货币的发行要有稳定秩序,需要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从个人来说,使人有更大自由;

帮助人与不同人建立关系,加深人际交往。

缺陷:使人的交往变得单一化,陷入孤独、封闭的境地,情感关系淡薄,对人生观也产生重大影响。

七,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一)对社会行动的理解与解释

理解是确定意义的过程,理解的确定性包括:用理智把握行动的意义,用体验的方法获得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把握。

理解可分为:1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关于是什么的理解,对行动本身的理解2解释性理解:关于社会行动为何如此的解释,对行动产生的原因和动机的

理解。

理解是主观的,只能得出假设性结论,而不具有因果必然性。

(二)因果多元论:社会行动是一个体系,由各种行动者的行动组成。要解释社会行动的客观恰当性,就要找出行动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一个行动背后的原因或动机是多重的,因此要把因果关系看成多元的。

(三)价值中立原则

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相对立,价值判断是主观评价体系对客观实践的评价,而科学研究要摆脱价值判断,才有可能在价值上获得自由(即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要求我们把政治与学术分开,学术不能受价值判断支配,而政治活动则要受价值判断支配。

价值中立面临的难题:不可能完全放弃价值判断;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持价值中立。(四)理想类型:通过建立一套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精确而严谨的概念逻辑体系来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的社会行为,以减少研究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其特点是:是主观构建的超越现实的理想;这种主观构建具有逻辑的客观性,与经验的因果性一致。

二,社会行动

(一)社会行动:是人指认所具有的主观意义的个人行动。一个人的行动不是社会行动,

判断的标准时这个行动是不是针对他人,有没有主观动机,有没有“合理性”。(二)社会行动类型:

1,目的和理性行动:以对外界事物情况或对他人举止的期。待为动机,并且利用这种期待为手段,用自己合乎理性的考虑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目的。

2,价值和理性行动:用自己对某种特定举止的固定价值的无条件信仰来指导行动,不问成败与否,有意识采取这种行动,如道德、宗教行为。

3,情感行动:以某种情绪或情感采取的行动。

4,传统行动:按照习惯或约定俗成的方式的行动。

合理性程度:目的合理性最高,价值和理性其次(社会化结构);情感和理性与传统行动最低(共同体结构)

5,社会行动合理化:

目的合理性表达的是形式和理性行动,即可以用量化方式表达,其合理性程度可以计算,货币成为形式和理化的统一计算尺度;以量化方式衡量社会行动价值,表现为价值中立。

价值和理性表达的是实质合理性行动,是以表达目的的各种手段,如政治的、道德的合理性为目的,衡量行动和理性。

(三)统治类型与科层制

1,统治类型:传统性统治、个人魅力性、法理性

2,科层制(官僚制)特点:

(1)组织按照合理性原则设计,使分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2)组织内实行职务等级制,职务等级按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秩序形成体系,官员的权限与其职务等级严格对应。

(3)组织按制度规定的原则、职责、规章制度运行,具有非人格化特点。

(4)业绩考核是官员提升和组织评价的依据。

统治者地位的获得途径:依据占有(专制型)、依据选举(民主制)、依据继承(家长制)(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对利润的最大追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金钱崇拜和贪欲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现象,而是一切人的基本取向。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金钱的非理性追求、不择手段获利的心理受到限制。

2,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企业与家庭、公共财产与私人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建立了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

3,资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孽生繁衍性;经济上量入为出,精于计算;生活上节俭诚实,为人与善。

4,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在伦理道德上信奉新教伦理:(1)把职业当做天职(2)提倡入世的禁欲主义,用诚实、守信节俭、勤奋、谦卑等品质来规定禁欲主义的内涵。

八,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的宏观功能主义理论、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一)功能主义思想:

1,布朗提出了把社会结构、社会工程和社会功能等概念当做解释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概念,并从社会整体性角度将人类文化生活看成一个结构功能统一体,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功能分析。

2,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功能角度阐述:文化的功能在于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1)功能意味着需要的满足,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和一套风俗习惯,能满足人类需要(2)文化的制度因素对满足人类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重要作用

(3)把文化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依赖于它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发挥的功能而持续

存在

(二)帕森斯宏观功能主义理论(唯意志行动论和功能主义的系统整体论)

1,唯意志行动论:

(1)社会行动是有结构的,其表达方式是“手段—目的”结构,任何行动都以此种结构方式形成“单元行动”(包括行动者、行动目的、行动的情景、行动规范四

个要素)

(2)社会行动理论应以“单元行动”为分析依据,但必须注意:A、社会行动有一个时间过程B、行动是一个随机过程C、行动是主观的,受意志支配D、社会行

动的主观动机和社会结构对行动者有重要影响

(3)定义:调节行动的规范是在行动者的主观性和选择性作用下的抑制过程。

2,社会系统论(如何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工具,即分析社会系统的概念和语言) 社会系统:对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和均衡状态的表达,表明社会各个部分存在一定关系。, 3,功能分析模式

行动是一个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体系,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行为有机系统。

社会系统是由制度化的角色互动关系构成的,制度化是指由角色之间互动而形成的模式化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4,模式变量

(1)模式变量:是用类型学的方法对行动取向进行二分法的分类比较方式。

(2)模式变量类型:情感中立型—情感型、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型—先赋型,专一型——分散型(前者代表人的角色取向,后者代表传统社会角色取向)

5,评价:

(1)没有完全排斥社会变迁,主张社会进化论观点,但更注重社会均衡,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来对某种社会存在或制度作出解释。标志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2)过于强调宏观而忽视微观研究,也被看做只讲均衡不讲变迁的保守理论,对社会矛盾和变迁采取回避态度。

(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中层理论)

1,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三方面,提出了把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形结合的方法论。

3,中层理论: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同一性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变迁中一切观察到得一致性。

4,中层理论的特征:

(1)中层理论也具有一定抽象性,用于指导经验研究;(2)涉及到有限社会现象,高于经验概括低于宏观理论;(3)可成为社会学理论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可从中发展出普遍性理论(4)是区分微观、宏观社会学问题的标志;(5)是经典研究理论的延伸,也可指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突出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强调社会学必须注重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积累,使传统的功能分析方法从一团模糊的取向变成可有经验来指导的研究。

6,功能分析范式:(1)范式:一种程序性的分析研究规范,包括明确的假设、概念和命题,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它也指人们讨论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遵循的原则。

(2)功能分析是社会学解释社会结构与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依赖于理论、方法和资料

三方面的结合。

(3)以往的功能主义存在的错误:A关于功能一体性假定,把社会系统与各个部分看做是高度整合的,每个部分都承担着特定功能。但许多事物对系统并不总是功能性的,也有反功能。B普遍功能主义假设,认为所有社会部分对整体均有正功能,事实上社会事务有正功能、反功能或无功能。C不可或缺假设,把社会事务的功能看成是系统不可或缺的,但存在功能选择和功能替代现象。

7,结构分析范式: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上。社会文化结构有两个关键要素:文化上确定的目标和社会结构给出的实现这种目标的合法方式。

8,评价:既强调理论研究又强调实证研究,注意功能主义的过程分析,改变不注意社会变迁的保守取向,使功能主义能与经验研究、社会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九,冲突理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科赛的冲突功能论)

(一)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1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的思想。,社会有两方面:均衡一致的、充满冲突的

2,阐述了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阶级关系的形成是根据统治与服从的权威关系确立的。

4,冲突形成的条件:统治群体的的利益与服从群体的利益是否被意识到。当群体利益还没被意识到,群体利益不过是潜在的,两个群体是“准群体”,不会发生冲突,反之则会。(二)科赛的冲突功能论

1,科赛的冲突功能论的特点:

(1)将社会冲突看做是一种社会形式,认为冲突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2)注重分析冲突对维持和重建社会系统的作用

(3)吸收大量社会学家的思想,使冲突理论更完善、丰富。

2,社会冲突: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双方以破坏甚至伤害对方为目的。冲突的根源在于对各种物质的东西分配不均和非物质的东西价值判断不一致。

3,各种冲突分析:

(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现实冲突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不同手段产生的冲突;

非现实冲突是为了减轻压力而采取的策略。

(2)紧密关系的冲突:通常发生在初级关系中,一般不轻易爆发,一旦冲突会显得非常激烈。

(3)群体内冲突和群体外冲突:,群体内冲突的程度与人格投入程度有关,若成员间关系是专门性的,人格投入低,冲突的程度和烈度都相对较低。群体外冲突指群体间的冲突,会以排除异己的方式加强内部团结。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以集体持有的价值观,信念、目标为动机,维护和增强集体团结发生的冲突。

5,冲突的功能:

(1)群体内冲突对群体结构既有稳定与整合的正功能(不是正对群体基本结构或核心价值),也可能有反功能。

(2)群体外冲突或外群体冲突一方面对群体内部有整合与稳定功能,另一方面若缺乏内部团结,则可能导致群体解散。

(3)群体外冲突指群体间的冲突可能对社会融合起促进作用,扩展社会空间,俱进系统发育。

(4)社会冲突也是社会的安全阀,适当冲突使对立情绪得到释放,减少社会内部的不满压力

(5)对社会变迁有促进作用,一是能解决系统内部矛盾问题,增进团结,二是能改变某些社会保守状态,激发社会活力,三是能引起统治者对不幸人民的关注,引起变革。6,评价:

(1)既反对功能主义保守、静态看问题,又把功能论与冲突论结合起来

(2)论证了冲突的普遍性,解释冲突对社会稳定、团结等方面的积极功能

(3)阐明了对待冲突的积极态度,提出了用冲突改进社会的方法

十,社会交换理论(霍斯曼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一)交换论理论来源:

1,古典经济学家交换思想:如何以较小的成本付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一切交换行为的基本原则。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交换是一种表达集体意志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都是在对等原则下持续的。

3,心理学行为主义:用“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各种行为,对交换行为作出心理学分析。

(三)霍斯曼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微观个人交换)

1,功能主义缺陷:只发现问题,但没有对问题作出解释;忽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把人放到社会学分析中。

2,人是理性的追求者,人们作出的行动一是为了获得报酬,二是为了逃避责罚,二者必居其一。追求利益最大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

3,获得报酬是最核心的概念,某一报酬出现的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小(边际效用原理),反之越大。

4,几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5,交换中的公平性:社会是建立在权利和权威基础上的分层体系,权利与权威的形成是按照最小利益原则建立的,得到最小利益者最有可能在交往中决定合作条件。若

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报酬的能力大于对方向他提供报酬的能力,此人就获得了对

他人的权利。

6,一部分人掌握着另一部分人的急需资源,他们就被给予较高地位,社会分层就形成,在这里人的地位确定也要遵循公平原则。公平性的两个标准:行动者过去的经验、

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7,评价:过分依赖心理学分析,引进经济学理性假设否认非理性行为的意义。

(四)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1,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结构基础上,认为社会交换行为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变成交换行为的条件:该行为的目标自由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实现;该行为必

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2,社会交换: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社会交换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关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

3,社会交换受社会规范制约,其基本规范是互惠与公平

4,基本交换过程:吸引与竞争、分化、整合与冲突

5,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与微观结构中的交换也存在着差别。在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

是直接的,而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提供了这一机制。因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见解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以社会规范为中介的间接交换替代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是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机制。

十一,符号互动论(布鲁诺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一)布鲁诺的符号互动论(再刺激—反应过程中加入了解释过程)

1,符号互动的基本前提:(1)人对事务所采取的行动是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意义是人赋予的;(2)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中,因而有不确定性(3)意义不

是固定的,通过自我解释得到修正。

2,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其互动的形式与内容,社会互动的结构的两个思想:(1)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参与了解释过程及参与了随共同行动而来的意义过程

(2)社会互动显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包括情感、角色、价值间的互动),参与者需要解释并把握它面临的问题

3,社会结构对人的行动有重要意义,而人类的行动也存在无结构的行动,符号互动论一方面要成人社会结构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另一方面要对无结构的情景作出需要和

解释。

4,共同行动:较大行动的集体形式由各自独立的参与者的一系列行动的共同配合所构成。它是由参与者共同定义的,用于说明在群体生活的广大领域内联合行动的规律

性、稳定性和反复性。

5,各自独立行动达到共同行动的条件:参与者认同即将从事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组成联合行动中解释和定义相互的行动来共同配合他们的行动。

6,共同行动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变换性,表现在:(1)联合行动的开端可能是在打破原有规律性和稳定性中发生的(2)在联合行动中,它有可能被打断、放

弃或改编(3)新的情景可能在行动中产生。人的行为不是由社会结构、社会组织

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是在人们互动中形成的。

7,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理论构建的方法:理论构建的方法是非实证的,它不能脱离经验社会的研究,需要走向经验社会。

(2)敏感性概念:帮助我们发现某些事件或现象的线索,暗示我们某种方向,通过灵活性接近经验世界来帮助定义型概念摆脱经验世界的阻挠。

(3)归纳法:将理论假设看做从具体观察互动情景入手,对经验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一般命题。

(4)调查方法:包括探索和检验

(5)定性分析:从社会事实质的方面分析经验世界的各种现象,而不做抽象的量化分析。

(二)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微观角度揭示互动机制)

1,戏剧分析:社会行动者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必须调节自己的反应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必需与观众呼应,考虑他人的态度并将之概括化;演员必需赋予角色不同含义,使角色有独特形式;剧场就是互动,演员在特定时间内表演;前台是观众期待的角色,后台赤裸裸的自我,不允许观众进入。

2,映像管理:个人总试图给别人一个自己的良好形象,需要运用各种技巧,按照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规范,采取不同方式投入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展现自我。

(三)符号互动论的评价:优点:1,重视自我和主观意义的研究;2,重视微观研究;3,

把日常社会的互动过程当做考察对象,推动社会学进入经验世界研究。

缺点:1,过分强调个体特殊性研究,否认社会结构的作用;2,只适用于小群

体或个人研究;3,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意识、意义和价值的讨论;4,方法论上

过于强调个人经验,否认量化研究的实证意义。

十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反实证主义思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一)理论来源:

1,对韦伯思想的继承和批判:认同价值中立原则、理想类型等思想,但韦伯没有阐释清楚社会行动的意义,没有对其中的概念作出解释使得他的方法论基础非常不牢靠;2,胡塞尔的现象学;3,美国的实用主义

(二)主要理论:

1,赋予行动以意义:(1)主观意义是行动者构造的,是“我”如何确立意义的问题,随情景不同改变是时间问题;客观意义是观察者理解的,是“”与他人如何让构建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是符号与沟通问题,在互动中符号把意义固定下来,形成信念、信仰等客观东西。

(2)行为的特点:人的行动可看成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实践性的(行动);人的行动也可看成是完成了的行为,已经冻结了、空间化了。

2,生活世界:(1)定义: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务的总和,它的一个特点是“预先给定型”即在任何社会成员或任何人的活动前就存在;另一个是它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能对他人产生影响,也能影响世界。

(2)自然态度:人们面对生活世界形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

(3)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共同构成的主体关系。

以自然态度来对待生活世界及其中发生的各种行为的个体人,与他人共同构成这个世界,人们彼此间是以他人来确定自己行为的意义,也是借助于他人经验的理解达到自我确认。主体间性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也是生活世界中的主体间的关系。

(4)视觉互易性:作为个体认识他人和自我的先决条件而把他人与自我联系在一起,达到彼此的沟通和理解。

(三)方法论:1,理解:说明主体间性、生活世界,把握行动的意义。2,类型化:人们构造自己所处世界的一种文化方式。3,科学的秩序

生产物流管理计算题

第四章 6、某公司拟建一仓库负责向四个工厂进行物料供应配送,各工厂的具体位置与年物料配送量于下表,请利用重心法确定物流公司的仓库位置,设拟建仓库对各工厂的单位运输成本相等。 解:X=∑QiXi/∑Qi=20*2000+60*1200+20*1000+50*2500= Y=∑QiYi/∑Qi=70*2000+60*1200+20*1000+20*2500= 该物流公司的位置坐标为(,) 7、某公司有三个不同仓库建设方案,由于各场址有不同的征地费、建筑费,工资、原材料等成本费用也都不同,从而有不同仓储成本。三个选址的仓储成本见下表,试利用盈亏平衡发决定不同仓储规模下最优的选址。

解:假设仓储总成本为TC,仓储量为Q,则TC=固定费用+可变费用*Q TC A=600000+40Q 、TC B=1200000+20Q 、TC C=1800000+10Q 由线性规划可以得出,当Q<30000时,选择A方案合适;当30000<Q<60000时,选择B 方案合适;当Q>60000时,选择C方案合适 8、某家电制造公司现有两个分销配送中心F1及F2,供应四个城市销售区域市场S1、S2、S3、S4,由于销售量不断增加必须另设新一配送中心,现通过定性分析,可供选择的地点为F3及F4。各配送中心以千台为单位的产品储存费用及各个配送中心至各销售城市的运输费用如表1所示。

试问在可供选择的地点F3及F4中,选择其中哪一个地址为好解:假设选择F3,其解如下表(括号内为运输量) 选择F3总的费用(运输费+仓储费): (*+*+*+2*+3*+*)+(*+*+*2)=万元 假设选择F4:

第五章微分方程模型

第五章 微分方程模型 、 某人每天由饮食获取10467焦热量,其中5038焦用于新陈代谢,此外每公斤体重需支付69焦热量作为运动消耗,其余热量则转化为脂肪,已知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利用率为100%,每公斤脂肪含热量41868焦,问此人的体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解: 设此人的体重为w ,则根据题意有,每天获取的热量,减去新陈代谢,减去运动消耗的热量,剩余的按利用率100% 转化为脂肪,即有下列等式成立: 1046750386941868 w dw dt --= 经化简有: 232313956139565429()41868t t w e t e c - =-?+ 假设此人现在的体重为0w ,则此人的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如下: 2323139561395605429()41868t t w e t e w - =-?+ 、 生活在阿拉斯加海滨的鲑鱼服从Malthus 增长模型)(003.0)(t p dt t dp = 其中t 以分钟计。在0=t 时一群鲨鱼来到此水域定居,开始捕食鲑鱼。鲨鱼捕杀鲑鱼的速率是)(001.02t p ,其中)(t p 是t 时刻鲑鱼总数。此外,由于在它们周围出现意外情况,平均每分钟有条鲑鱼离开此水域。 (1)考虑到两种因素,试修正Malthus 模型。 (2)假设在0=t 是存在100万条鲑鱼,试求鲑鱼总数 )(t p ,并问∞→t 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解:

(1),由题可知, 在考虑两种因素后,修正后的Malthus 模型如下: 2()0.003()0.001()0.002dp t p t p t dt =-- (2),假设在0t = 时,存在100万条鲑鱼,即(0)1000000p = ,解下列初值问题 2()0.003()0.001()0.002(0)1000000 dp t p t p t dt p ?=--???=? 解得 0.0010.0012999998()11000001t t ae p t a ae --+==-其中 当t →∞ 时,2p →。 、 根据罗瑟福的放射性衰变定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速度与现存的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成正比,比例系数成为衰变系数,试建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数学模型。若已知某放射性物质经时间21T 放射物质的原子下降至原来的一半(21T 称为该物质的半衰期)试决定其衰变系数。 解: 假设初始时刻该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位0N ,在时间t 时,该放射性物质的原子个数为N ,设衰变系数为k ,则有下列微分方程: 0,(0)dN kN N N dt =-= 解得 0()kt N t N e =

生产物流管理作业题(2015版)

生产物流管理作业思考题 (2015) 第一章导论 1、物流在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 2、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与途径? 3、生产物流的含义?特点?管理意义? 第二章生产运作管理与生产物流管理 1、简述生产与作业管理的概念 2、生产与作业管理的目标 3.生产与运作管理包括哪些内容?生产物流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4.简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新趋势? 5、生产物流管理的含义? 6、简述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与生产运作管理的关系? 7、实现生产系统物流活动的合理化主要从那入手? 8、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与任务? 第三章生产运作战略与物流外包策略 1、运作战略(含物流战略)的主要内容? 2、制定运作战略的基点是什么? 3、企业生产营运战略类型有哪些? 4、为什么说生产系统又是企业竞争之本? 5、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它有何特点?企业如何构筑生产系统竞争力? 6、物流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有何作用? 7、什么叫物流外包?企业物流外包有哪些形式? 8、如何进行企业物流外包与自营决策? 第四章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生产与物流管理 1、生产类型有哪些?各有和特点? 2、简述备货性生产和订货性生产的的主要区别? 3、简述不同批量生产模式下的生产与物流管理策略? 4、简述MTS/MTO生产模式的生产与物流特征及其物流管理方案? 5、分述推动式与拉动式生产模式物流运作原理? 6、简述延迟制造与生产延迟及物流延迟的原理、关系? 7、简述顾客需求切入点(CODP)? 8、简述延迟制造与物流延迟的环境条件? 第五章生产系统布局与物流优化 1、厂址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2、制造业通常的生产组织形式有哪些?试分析其优缺点? 3、生产工厂布置有哪几种典型的布置形式?其物流有何特点?

社会研究方法答案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答: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对于非亲身经验的真实,科学家有很多标准来做评断,才会把这些事物视为真实。 科学有时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为特色,其两大支柱是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这两者对科学都不可或缺,而且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密切相关: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和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2.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变量?理论和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理论(theory)是对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改革等,是科学观察的层面。 变量(variable)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属性指的是事物的特征或本性。变量是许多属性的逻辑组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关系。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关系。一个人在某个变量上的属性会造成、倾向于、促进另一个变量的某一个属性。理论是以变量语言来建构的,理论所描述的是不同变量的属性之间逻辑上可能有的关联性。 3.社会研究中存在哪些辩证关系?请逐一解释。 答: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有: (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个案式解释(idiographic)是一种解释方式,企图针对特定的个案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则式解释(nomothetic)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试图寻找一般性的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性的了解。 (2)归纳与演绎理论 归纳理论(induction)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理论(deduction)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也就是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性与定量资料 定量资料是数学形式的,定性资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中,两种类型的资料都是有用的。 (4)抽样研究和应用研究 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社会科学事业中有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4.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 (1)不确切的观察:研究者常常在观察中犯错。解决方法:更谨慎的观察、使用简单或是复杂的测量手段。 (2)过度概化:当我们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通常会把一些类似的时间当做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括。解决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①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②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6.社会研究方法论: ①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②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 ①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②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③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 ④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 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 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孔德,涂尔干} (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 10.研究的主要阶段: ①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选取研究主题b.形成研究主题 ②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③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④资料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考核,整理,归纳,统计,分析 ⑤得出结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攥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1.理论: 1)定义: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特征:1.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3)理论的层次: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3微观理论 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①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 ②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效果或精确范围) ③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

第五章----微分方程模型

第五章 微分方程模型 5.1、 某人每天由饮食获取10467焦热量,其中5038焦用于新陈代谢,此外每公斤体重需支付69焦热量作为运动消耗,其余热量则转化为脂肪,已知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利用率为100%,每公斤脂肪含热量41868焦,问此人的体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解: 设此人的体重为w ,则根据题意有,每天获取的热量,减去新陈代谢, 减去运动消耗的热量,剩余的按利用率100% 转化为脂肪,即有下列等式成立: 1046750386941868 w dw dt --= 经化简有: 232313956139565429()41868t t w e t e c -=-?+ 假设此人现在的体重为0w ,则此人的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如下: 2323139561395605429()41868t t w e t e w - =-?+ 5.2、 生活在阿拉斯加海滨的鲑鱼服从Malthus 增长模型)(003.0)(t p dt t dp = 其中t 以分钟计。在0=t 时一群鲨鱼来到此水域定居,开始捕食鲑鱼。鲨鱼捕杀鲑鱼的速率是)(001.02t p ,其中)(t p 是t 时刻鲑鱼总数。此外,由于在它们周围出现意外情况,平均每分钟有0.002条鲑鱼离开此水域。 (1)考虑到两种因素,试修正Malthus 模型。 (2)假设在0=t 是存在100万条鲑鱼,试求鲑鱼总数 )(t p ,并问∞→t 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解: (1),由题可知, 在考虑两种因素后,修正后的Malthus 模型如下: 2()0.003()0.001()0.002dp t p t p t dt =-- (2),假设在0t = 时,存在100万条鲑鱼,即(0)1000000p = ,解下列初值问题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 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及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5、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 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就是:(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有哪几部份构成?不同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大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其中哲学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论。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去观察研究社会现象,以及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工具。同时,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将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不同的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与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比如,调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运用抽样的方法、需要设计问卷的技术、需要运用计算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别?如何理解二者之间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请说明理由。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二者基于不同的范式。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物流管理第五章测试题及答案:生产物流

物流管理第五章测试题及答案:生产物流 (一)判断题(正确的用A表示,错误的用B表示) 1.现代生产物流系统由管理层、执行层、控制层三大部分组成。( ) 2.控制层是一个计算机物流管理软件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中枢。( ) 3.执行层由自动化的物流机械组成。物流设备的控制器接受控制层的指令,控制设备执行各种操作。执行层一般包括自动存储/提取系统、输送车辆和各种缓冲站。( ) 4.根据管理层、控制层和执行层的不同分工,物流系统对各个层次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管理层要求具有较高的智能;对控制层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执行层则要求较高的实时性。( ) 5.生产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四个:最小移动距离、综合性、适应性和经济性。( ) 6.生产物流系统设计中需要全面了解物料的移动情况,是指了解路线状况。( ) 7.现代物流输送系统是指高度智能化的集成物料搬运系统。如果从生产物流系统设备适用范围和功能来划分,可分为自动化物流输送系统、分类挑选系统、搬运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 )。 8.无人小车技术按货物取放形式可分为:正面叉取式、平台上下举放式、侧移式取放式。( ) 9.叉车和拖车是生产车间最常见的搬运设备,叉车多适用于非标准尺寸物料远距离的运输,拖车则可用于短距离托盘和仓储笼运输。( ) 10.设计人员在布置各楼层业务时,从物流原则出发,合理设计垂直物流走向,避免大量物料往返搬运。以体积和重量为评价指标,按金字塔设计业务分层——体积大、重量大的货物在下,体积小、重量轻的产品在高层生产。( ) 11.在生产物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中,包装线是生产物流与配送物流的

核心。( ) 12.自动导引小车按导引方式的不同分为电磁导引、光学导引、无线通讯导引、激光导引几种形式。( ) 13.生产车间连续输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立体库系统、自动输送机系统和自动导引车系统。( ) 14.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化改造是指对生产企业现有的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即采购物流)、生产阶段、销售配送阶段(即销售物流)进行规划和布局,达到准时化模式。( ) 15.供应商是企业物流的源头,卸货区则是生产企业物流与外部物流的联结纽带,而送货的满意度又直接对卸货区乃至整个后续物流运作产生很大影响,于是对供应商送货的规定与管理,便成了企业物流是否顺畅的关键之一。( ) 16.在货物进出过程中,一般要求做到装卸搬运集装化,以减少物料搬运次数,提高物料搬运活性指数,实行储、运、包一体化,集装单元化,真正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 17.客户(市场),即销售物流是企业物流与外部连接的最终归宿,物流质量的好坏,都将在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上反映出来。( ) 18.物料装卸搬运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以降低成本。( ) 19.所谓活性指的是已经放置好的物料进入装卸搬运状态时的难易程度。活性指数仅由物料所处状态来决定。( ) 20.物料散放在地上,按其状态,活性指数应为1,但如装卸搬运时能成为一个单元而无须聚集的话,其活性指数应当作为p。( ) 21.所谓平均活性指数就是一个装卸搬运系列中各阶段停滞部分(即活性指数o~3)的指数平均值。根据这一指数就可对该装卸搬运系列的改善步骤有一个基本估计。( ) 22.MRP主要有三种输人数据:主生产计划(MPS)、产品的物料清单(BOM)和库存记录文件。( )

《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风笑天著)考研用学习辅导书(测量与操作化)【圣才出品】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5.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测量的要素与层次★★★ 1.测量的要素(见表5-1) 表5-1 测量的要素

2.测量的层次(见表5-2) 表5-2 测量的层次 拓展:四种测量的层次由低到高,逐渐上升。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的测量的所有功能,同时,高层次的测量也可以作为低层次的测量处理。 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应尽可能使用高层次的测量,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多,且测量结果更加容易转化为低层次的测量的结果。

考点二:操作化的含义、作用、方法(见表5-3)★★★★★ 表5-3 操作化的含义、作用、方法 拓展:操作化并不局限于资料收集与分析之前的阶段,它贯穿于整个研究计划之中。操作化与现实观察同步进行,需要不断修正概念和定义。 考点三:量表的类型(见表5-4)★★★ 表5-4 量表的类型 拓展:量表的意义 跟指标一样,量表是对变量的复合测量,由此也就拓宽了单一指标所含括的变量的意义。指标和量表都试图在定序测量这个层次上测量变量。不过,与指标相比,量表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囊括出现在单个指标中的所有强度。在这个意义来说,只要建立了这种强度结构,而且从个人或是其他分析单位收集起来的资料符合强度结构的逻辑,就可以说建立起了一个定序

测量。 考点四: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的含义及类型(见表5-5) 表5-5 信度的含义及类型 拓展:检验研究、提高信度的方法 ①处理信度问题时,可采用他人使用并检验过的可信的测量方法,将研究结果加以比较。 ②测量缺乏信度可能是由工作人员访谈或者编码失误所致。因此可以通过督导致电受访者来检验资料的准确性。也可以请多位编码员对同一资料进行编码,协商解决编码争议。 2.效度的含义及类型(见表5-6) 表5-6 效度的含义及类型

第5章 微分方程模型

第5章 微分方程模型 一、讨论题 1. 某人每天由饮食获取10467焦热量,其中5038焦用于新陈代谢,此外每公斤体重需支付69焦热量作为运动消耗,其余热量则转化为脂肪,已知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利用率为100%,每公斤脂肪含热量41868焦,问此人的体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2. 根据罗瑟福的放射性衰变定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速度与现存的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成正比,比例系数成为衰变系数,试建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数学模型。若已知某放射性物质经时间21T 放射物质的原子下降至原来的一半(21T 称为该物质的半衰期)试决定其衰变系数。 3. 建立耐用消费品市场销售量的模型。如果已知了过去若干时期销售量的情况,如何确定模型的参数。 4. 两棵不同类别的植物种在一起,按比例吸取养料,试建立它们的生长模型。 二、思考题 1、具有什么样特征的数学建模问题需要用微分方程方法建立模型? 2、用微分方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3、某种细菌的增长率不知道,但假设它是常数,试验开始时估计大约有11500个细菌,一时后有2000个,问四时后大约有多少细菌? 三、习题 1. 生活在阿拉斯加海滨的鲑鱼服从Malthus 增长模型 )(003.0) (t p dt t dp = 其中t 以分钟计。在0=t 时一群鲨鱼来到此水域定居,开始捕食鲑鱼。鲨鱼捕杀鲑鱼的速 率是)(001.02 t p ,其中)(t p 是t 时刻鲑鱼总数。此外,由于在它们周围出现意外情况,平 均每分钟有0.002条鲑鱼离开此水域。 (1)考虑到两种因素,试修正Malthus 模型。 (2)假设在0=t 是存在100万条鲑鱼,试求鲑鱼总数 )(t p ,并问∞→t 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2. 用具有放射性的14 C 测量古生物年代的原理是:宇宙线轰击大气层产生中子,中子 与氮结合产生14C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时吸收了14C ,动物食用植物从植物中得到14 C 。在 活组织中14C 的吸收速率恰好与14 C 的衰变速率平衡。但一旦动植物死亡,它就停止吸收14C ,于是14C 的浓度随衰变而降低。由于宇宙线轰击大气层的速度可视为常数,既动物刚 死亡时14 C 的衰变速率与现在取的活组织样本(刚死亡)的衰变速率是相同的。若测得古生 物标本现在14C 的衰变速率,由于14 C 的衰变系数已知,即可决定古生物的死亡时间。试建 立用14C 测古生物年代的模型(14 C 的半衰期为5568年)。 3. 试用上题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下述古迹的年代: (1)1950年从法国Lascaux 古洞中取出的碳测得放射性计数率为0.97计数(min ?g ),而活树木样本测得的计数为6.68计数(min ?g ),试确定该洞中绘画的年代; (2)1950年从某古巴比伦城市的屋梁中取得碳标本测得计数率为4.09计数(min ?g ),活数标本为6.68计数(min ?g ),试估计该建筑的年代。 4. 一容器用一薄膜分成容积为A V 和B V 的两部分,分别装入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

社会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单项选择题2005--2013

社会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单项选择题2005---2013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 1.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 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 出科学认识的活动,是P2(社会研究) 2.与人们每天自发地认识社会的过程不同,社会研究活动 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社会状况或者解决某一理论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社会认识活动,指社会研究的P3(目的性) 3.社会研究要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 会的认识,这是指社会研究具有P3(经验性) 4.社会研究的主体是指P5(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和人员) 5.一般而言,学术机构属于社会研究项目的P5(承担者) 6.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单个对象是(社会 调查对象)P7 7.在社会研究过程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单位是(分析 单位)P7 8.如果研究者将高层次分析单位中得到的结论推论到其中 每个成员,就会导致P8(简单还原的错误) 9.在一项研究中,如果用全社会的犯罪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去推论个人犯罪的可能性与其经济收入的关系,就会导致P8(简单还原的错误) 10.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所作的调查是 (现状调查)P9 11.在对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对如何 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政策行动建议,这种研究被称为P9(对策研究) 12.决定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层次的是P10(研究目标) 13.社会研究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这是社 会研究基本原则中的P13(客观性原则) 14.社会研究原则中,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 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是指P14 (价值中立) 15.研究者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际而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的第 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是P17(经验性方法) 16.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是P19(方 法论) 17.研究者采用的观察法、深入访谈法等,属于社会研究方法 体系中的 P20(具体方法和技术) 18.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过程中,在确定了研究题目后,紧接 着就进入的阶段是P21(研究设计阶段) 19.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分 析,以确定各个变量测量的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采用抽样研究资料去推论总体情况的概率,这是P22(定量 分析)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20.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 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P26 21.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P26 22.从研究的性质上看,那些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 基本目标的社会研究,是指P26(理论性研究) 23.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 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P27 24.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并且 其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直接来自具体的经验资料的研究是P27(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25.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 究,是P29(经验性研究) 26.研究者在整个研究的前期阶段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 行初步了解的过程是P31(探索性研究) 27.主要作为先导性研究,从而使研究者对所要研究的问题 有一个基本认识的社会研究是P32(探索性研究) 28.描述性研究主要解答P33(“是什么”的问题) 29.解释性研究主要解答P35(“为什么”的问题) 30.对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是P35(解释性研 究) 31.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 行的调查,是P37(普查) 32.抽样调查的核心在于P38(抽取样本) 33.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 查,这是P39(个案调查) 34.旨在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 的全过程的调查活动称为P39(个案调查) 35.下列社会研究方式中,对总体的代表性差、调查对象很少 的是P40(个案调查) 36.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是P41(重点调查) 37.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属于P46 趋势研究 38.通过对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人口发 展的趋势,这属于P46(趋势研究) 39.在不同时点调查1968~1970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 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这项研究属于P47(同期群研究) 40.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的研究是P47(同期群研究) 第三章选题与研究设计 41.在社会研究的最初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P49(选题和研 究设计) 42.下列关于研究选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P50(选题过程是 一个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过程) 43.研究者需要选择具有与他人所不同的内容与特点的研究 题目,这是选题标准中的P51(新颖性) 44.研究者在选题时要考虑现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解决所 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是遵守了选题的P51(可行性标准) 45.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要考虑社会研究项目是否具备相应 的研究条件,这是选题标准中的P51(可行性) 46.现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解决所想要研究的问题,这属 于选题的P51(可行性标准) 47.研究者在选题时要看是否具备完成该项研究所需要的时 间、经费、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这是遵守了选题的(可行性标准)P51 48.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P52(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 展) 49.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研究兴 趣和其他自身条件,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的标准,被称为选题的P52(主观性标准) 50.(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是研究题目的主要来源。 51.完全由研究者自己选定研究题目,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 的影响,使研究者的自主性和学术兴趣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的选题方式是P53(纯自主选题) 52.由实际工作部门根据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一定的研究题 目,通过招标的方式去征集研究者,这种选题方式属于P54(委托研究课题) 53.在选题时,先由一些在一个领域中比较权威的学者们共 同讨论一些研究题目,然后邀请研究者按照定好的研究 题目来承担这些研究课题.这种选题方式是P55(学术界

社会研究方法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第四章研究设计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第六章抽样 第七章调查研究第八章实验研究 第九章文献研究 第十章实地研究 第十一章定量资料分析第十二章定性资料分析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2、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3、社会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构成了社会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难。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5、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6、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7、社会研究有四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8、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语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这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9、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10、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就是:(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05章 物流管理

第五章物流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作用的是()。 A、运输 B、仓储 C、包装 D、物流信息 2、下列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成长阶段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活动和灵活性 B、在成熟阶段重点会转移到服务与成本的合理化上 C、在衰退阶段物流活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D、在研制阶段需要对物流活动进行定位 3、()是产品的生命。 A、采购 B、质量 C、运输 D、效率 4、企业采购最基本的目标是()。 A、降低存货投资和存货损失 B、确保生产经营的物资需要 C、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D、改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 5、企业采购管理业务流程的第一步是()。 A、签发采购订单 B、选择供应商 C、提出采购申请 D、物料验收 6、企业供应物流一般由三个阶段组成,不包括()组成。 A、取得资源 B、跟踪订单 C、组织厂内物流 D、组织到厂物流 7、企业生产物流的起点是()。 A、企业加工制造的成品入库 B、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入库 C、生产物料经过企业的供应物流进入生产环节 D、生产物料随着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流动 8、关于精益生产模式下推进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拉动生产系统各环节对生产物料的需求 B、在生产的组织上,计算机与看板结合,由看板传递后道工序对前道工序的需求信息 C、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 D、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 9、在货物入库的业务程序中,编制仓储计划,安排仓容,确定堆放位置等工作属于()环节。

A、收货准备 B、货物接运 C、货物验收 D、货物入库 10、下列属于成组工具的是()。 A、箱 B、托盘 C、桶 D、袋 11、产品的()是衡量企业销售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 A、经济性 B、可得性 C、整体性 D、适应性 12、下列包装指标中,不属于企业物流的效率评价指标的是()。 A、迅速物流及时率 B、准确完成物流率 C、经济效率 D、客户的抱怨率 13、在企业销售物流的效率评价指标中,经济效率指的是()的比值。 A、迅速及时完成销售物流量与销售物流总完成量 B、销售物流实现利税与销售物流资金占用 C、耗损量与销售物流总完成量 D、准确无误完成销售物流量与销售物流总完成量 14、企业物流主要是指()物流。 A、制造业 B、加工业 C、流通业 D、服务业 15、仓储企业是以储存业务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企业,其主要的物流功能是()。 A、服务 B、运输 C、接运 D、储存保管 16、产品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其中要有高度的产品可得性和物流的灵活性的阶段是()。 A、研制 B、成长 C、成熟 D、衰退 17、下列不属于企业采购管理特征的是()。 A、从资源市场获取资源的过程 B、信息流、商流和物流相结合的过程 C、一种经济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社会研究方法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研究生学位以来看的最认真、最详尽的一本书。这本书并不枯燥,在行文中列举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具体事例、科学研究过程,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学术研究方法,我想这也同样是老师的良苦用心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社会科学研究是理论和研究、逻辑和观察、归纳和演绎以及其他被称为范式的基本参考框架的相互激荡。在各种方法中选择适合我们研究所适用的,才是最为恰当的做法。 社会研究方法这本书共分为四篇,包括共十七章。首先我想先总结一下我的读书笔记,把每章的主旨进行大体的总结: 首先第一篇研究概论,共包括三章的内容。目的是建构一个社会研究的大框架,二不是具体分析研究设计和实施的细节问题。关于这些社会研究的更为具体的细节问题是在后面的章节详述的。 第一章主要是社会研究方法的入门篇,探讨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元素、辩证关系和伦理等等。社会调查即如何了解事物,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很多。主要讨论了对人类本性的研究,这也是我们终生需要做的事情。从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会在研究身边事物时走上歧途,然后作者简要的总结了能让我们免除夺走冤枉路的科学研究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理论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这一章基本上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几种社会科学范式,社会理论的要素等等。比如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一对重要的方法。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是演绎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的规律。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两种方法都是建构理论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细致的研读作者描述的一些形成研究本质的理论范式,这些理论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们探究的对象以及解释的方式。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五章物流管理

第五章物流管理 本章框架与基本知识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企业物流管理概述 第二节企业采购管理与供应物流管理 第三节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第四节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 第五节企业销售物流管理 第一节企业物流管理概述 一、物流、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念 二、企业物流的内容、分类和作业目标 一、物流、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物流定义如下: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传递、配送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从三个方面理解物流的概念(理解记忆) (1)物流是一个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 (2)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 (3)也就是说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例题:单项选择题】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关于物流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A.物流是一个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 B.物流在流通过程中不创造价值

C.满足客户需求及社会性需求 D.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物流是一个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也就是说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二)企业物流的概念(了解) 企业物流主要是指制造业物流。 即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物品从供应、生产、销售到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所发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传递、配送等多项基本活动。 中级经济师QQ群:646322546 ,一手资料联系QQ740611174, 保证质量! 二、企业物流的内容、分类和作业目标(熟悉) (一)企业物流的内容 企业物流活动或者说物流的功能,包括有: 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传递、配送等内容。 【考核点】理解记忆企业物流活动的内容(物流的功能)有哪7个内容(功能)及其相关要点。 1.运输 (1)运输的任务(理解记忆) 是对物资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从而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物流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2)运输的主要方式:铁道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了解) 2.仓储 (1)作用: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另一个中心环节。 (2)目的: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上的效果。 【例如】大米一年收获1-2次,必须用仓库进行储存以保证平时的需要。 【例如】水果或水产品在丰收时需要在冷藏库进行保管,保证市场的正常需要并防止价格大幅度起落。 (3)内容:包括储存、管理、保养、维护等活动。 (4)仓库的功能(理解记忆) ①储存和保管的功能; ②调节供需的功能; ③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 ④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3.装卸搬运(了解) (1)概念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 (2)内容: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 装卸搬运是伴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 ●物流的主要环节,如运输和储存等是靠装卸搬运活动联结起来的,物流活动其他各个阶段的转换也要通过装卸搬运联结起来。 ●装卸搬运不仅发生次数频繁,而且其作业内容复杂,又是劳动密集型的作业,它所消耗的 费用在物流费用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4.包装 (1)包装是为了保证产品完好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包装被称为生产物流的终点,同时也是社会物流的起点。 (2)包装的作用(理解记忆)

第五章物流信息管理习题

第五章、物流信息管理习题 一、单选题 1.将工厂生产的商品运到物流中心、厂内或其它工厂的仓库入库这一部分属于生产企业物流的哪一部分?(B ) A. 采购物流 B. 厂内物流 C. 退货物流 D. 废弃物与回收物流 2、以下哪一个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中心环节?(C) A. 企业生产物流 B. 企业采购物流 C. 企业销售物流 D. 企业退货物流 3.(A)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最重要环节。 A.需求分析 B.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C.业务流程分析 D.数据流程图

4、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确定新系统的(B )。 A.总体目标 B.功能模块与管理模型 C.业务流程 D.外部接口 5.在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技术内容集中在( D )方面。 A.数据流程图设计 B.代码设计 C.数据库设计 D.B和C 6、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层次关系是( A )。 A.物流作业信息系统→物流业务信息平台→企业外部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B.Intranet→Extranet→SCM c.物流功能子系统→物流一体化管理平台→物流行业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 D.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外部交易网→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平台

7、( D )不属于基本物流服务的内容。 A运输功能 B库存功能 C包装功能 D 满足特殊顾客的订货功能 8、按照EAN-13条码的规定是(B )。 A、国家的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五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B、国家的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五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C、国家的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D、国家的代码由二位数字组成,制造厂商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商品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9、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D )。 A、GIS B、POS C、EDI D、GPS 10、如果按照物流系统的性质对物流进行分类,我们又可以将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